本书作者精选12篇戏剧理论与批评文论,通过对《罗斯莫庄》《终身大事》《十四行诗中的黑夫人》《伪君子》等中外经典戏剧作品及其演出的详细分析,从马克思主义、情节剧意识及道教文化等不同角度出发,阐述了作者关于戏剧理论的思考研究成果。
本书最后还收录了作者对中央戏剧学院丁涛教授的访谈录,其中谈及我国戏剧教学等方方面面的问题,结合理论与实践,探讨了戏剧研究与教学中“立足文本”的重要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舞台上的诗与画(卢暖戏剧理论与批评文选)/北京电影学院艺术学理论丛系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作者 | 卢暖 |
出版社 |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精选12篇戏剧理论与批评文论,通过对《罗斯莫庄》《终身大事》《十四行诗中的黑夫人》《伪君子》等中外经典戏剧作品及其演出的详细分析,从马克思主义、情节剧意识及道教文化等不同角度出发,阐述了作者关于戏剧理论的思考研究成果。 本书最后还收录了作者对中央戏剧学院丁涛教授的访谈录,其中谈及我国戏剧教学等方方面面的问题,结合理论与实践,探讨了戏剧研究与教学中“立足文本”的重要性。 目录 从批判社会到拷问自我 ——谈自由主义悲剧的演变逻辑与《罗斯莫庄》的意义 觉醒与解放 ——论《终身大事》和《布谷鸟又叫了》中的婚姻自由问题 罪恶是自由的终局 ——谈“托尔斯泰主义”与欧阳予倩的改编剧本《欲魔》 大师眼中的大师 ——谈萧伯纳的短剧《十四行诗中的黑夫人》 附一:《十四行诗中的黑夫人》 附二:《莎氏对萧氏》 附三:《〈辛白林〉的新结局——对莎士比亚戏剧结尾的一次改写》 财富与上帝 ——试析德国柏林邵宾纳剧院的《伪君子》 卵蛋中的“自由” ——观舞台剧《飞越疯人院》有感 喜剧为何只剩一半? ——谈阿尔都塞的“情节剧意识”理论与影片《半个喜剧》 滑稽背后的沉思 ——纪念意大利戏剧家达里奥?福 群星守望的宁静 ——谈梅特林克的剧作《盲人》 幻梦与秩序的鏖战 ——谈奥尼尔的独幕剧《休伊》 马神仙的出世之路 ——谈马致远创作思想与《任风子》中的道教文化 关于后戏剧剧场的笔记 立足文本,探究情感的奥秘 ——丁涛教授访谈录 作者年表 作者主要著述 导语 本书是作者卢暖多年来进行戏剧研究的部分理论与批评文集,通过对十几部古今中外戏剧作品的具体性分析,结合前人理论,从文本出发,立足戏剧写作的当时与当下时代背景,总结出自己的理论研究成果。 本书最后一篇收录的作者对丁涛教授的访谈录,其中谈到了我国学术界关于戏剧理论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也为戏剧教学提供了可参考之处。 适用于戏剧与影视学等专业的高校学生,以及相关爱好者。 精彩页 从批判社会到拷问自我 ——谈自由主义悲剧的演变逻辑与《罗斯莫庄》的意义 英国文学批评家雷蒙?威廉斯在其《现代悲剧》一书中描述了自由主义悲剧的发展历程。在悲剧的历史上,自由主义悲剧表现为一种独特的创作形态,而这种形态本身是在各个历史时期逐步创生并日趋完善的。而在现代主义阶段,自由主义悲剧迎来了它的自我瓦解。在整个过程中,最饶有兴味的现象被威廉斯描述为“从英雄到受害者”的转变。 这个转变的时刻,同时也是现代戏剧发端的时刻。在易卜生不朽的杰作中,我们看到了高扬“自我”之大旗、勇敢挑战社会秩序的英雄,同时也看到了这些英雄的穷途末路。随着英雄们否定虚伪的社会环境的征程,他们绝对纯粹、绝对高洁的追求越来越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这种力量让自我毁灭成为自我实现的前提,让反抗自我成为反抗社会的终局。而考察易卜生的创作,尤其是后期创作,我们能看到这种现象潜藏在许多人物非常具体的人生经历和情感流程之中,它往往表现为个人历史的层层揭示和内心负罪感的逐渐唤醒。 如此一来,我们便瞥见了彼得?斯丛狄所谓现代戏剧之“叙事性”的第一次闪光:因循自由主义悲剧的演变逻辑,孤独地反抗社会的英雄变成无奈地反抗自我的受害者,他的内心世界成了戏剧所要表现的核心;由此,叙述过往、着力开掘内心隐秘的方式,构建起现代戏剧的一条主线。而这种高度强化主体的趋向,又与马克思主义用现实社会关系瓦解自由主体的趋向,共同构成了现代戏剧之“现代性”的双重内涵。因此,理解自由主义悲剧及其自我瓦解,是现代戏剧理论研究的重要工作,而易卜生的后期剧作又是最关键的环节。 一 《现代悲剧》一书对“自由主义悲剧”的概念进行了如下精准的描述: 在自由主义悲剧的中心是这么一种独特的情境:人既处在自己能力的巅峰,也面临自己力量的极限。他的理想远大,却遭到挫败。他释放很多能量,却被自己的能量所摧毁。这一结构带有自由主义的色彩,因为它强调不断超越的个人;这一结构也是悲剧性的,因为它最终认识到失败或胜利的局限。 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自由主义悲剧的核心是要去处理一个拥有强大能量的个体及其必然面临的局限。悲剧诞生之初,自然并不存在这种架构,植根于历史的古代悲剧往往把个体的遭际处理成寓言,悲剧家借此表现人类的普遍局限和蕴藏于其中的命运女神的喜怒无常。而中世纪戏剧基本继承了上述悲剧思想。以道德剧《众生》为例,“众生”这一角色在戏剧中遭遇的是突如其来的死亡和末日的审判,一时间,“友谊”“亲属”“财富”等人纷纷弃他而去,唯有“善行”紧紧相随。当面对死神之时,他是陷入绝境的孤独的个体,但正如他的名字所昭示的那样,他的经历是人类的普遍处境,其寓意在劝人为善,为随时降临的死亡和审判做好准备。直到呼唤巨人的文艺复兴时期,自由主义悲剧的格局才初见端倪。 在莎士比亚经典悲剧《麦克白》中,我们看到了威廉斯所谓的“个体的人受自身理想和本性的驱使,走上通向悲剧的行程”。众所周知,莎士比亚在这部剧作中对历史进行了改写,他把历史上残暴的邓肯王改写成仁慈的、无罪的君主,如此便剔除了麦克白弑君篡位之举在道德层面的正义性。由此,他作为“巨人”的强大的生命能量和难以遏制的欲求便得到凸显,他凭借实现自我的意志发出了既令人战栗又令人赞叹的行为,向着限制其生命力的社会秩序发出挑战。在弑君之后,几乎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碍麦克白的欲求,直到他作为“不断超越的个人”,开始直面“时间”给他带来的绝对局限,他要为自己用血腥杀戮换来的权势去追求永恒的光辉,这时候,他才遭遇了必然的失败,无奈地认清了自己的局限:无论他如何强大,他的人生亦是早晚要熄灭的“短促的烛光”,逝者如斯,意义便随之瓦解。 这部经典名剧可以作为自由主义悲剧之伟大开端的代表,极具时代特色。它的主人公是一个超人,不断探索并挑战社会和自然给他设定的局限。在麦克白肆无忌惮的挑战中,君臣之道、待客之礼、世袭制度等社会秩序的诸多层面统统遭到质疑。如果我们暂时先不去触碰莎士比亚的天才赋予作品的高度复杂性,仅看这一点,便可发觉自由主义悲剧蕴含的批判力量。在后来的历史时代中,这种批判精神曾一度被真正登上历史舞台、成为新的统治者与压迫者的资产阶级所瓦解。如巴西戏剧家奥古斯都?波瓦所言: 莎士比亚的戏剧,即使有严格的限制,却像一把两面锐利的刀刃,杀出许多新道路,在未知且可能危险重重的方向中提出指引。布尔乔亚很快就看清了这项事实,因此当它握有政治权力之后,便开始把过去为了自己的阶级利益而赋予剧场的种种武器,再度从剧场中收回。 这种对剧场武器的收缴,曾被威廉斯表述为某种戏剧创作形态的演变:当主人公的地位从王公贵族降低到市民阶级的时候,戏剧丧失了原有的广度和普遍意义,人们在国王、王子的苦难中能看到整个秩序的动摇并玩味其普遍意蕴,而面对市民的苦难,却只能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