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历史是一把贯通古今、关联中外的标尺,在历时性的维度中展现由过去伸展而来的既定当下,及由现实世界所通往的未来景象。它要求我们在回溯与追问历史中打开对未来的想象,在探寻与描绘未来中领悟历史演进的规律,形成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世界时代方位的历史自觉。面临世界大变局与中国新时代,运用历史思维、把握历史规律、辨析历史方位、判断历史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把握政治发展大局,从历史发展进程中增强时代意识和使命意识,在深入历史思考中反思当下和走向未来,是当代中国学者应有的历史情怀与责任担当。 作者简介 刘同舫,1966年生,湖北天门市人,法学博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级学科带头人,浙江大学“文科领军人才”。主要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150余篇,被《新华文摘》等转载51篇;出版学术专著7部、译著1部、主编教材5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共4项,省部级项目10项,优秀等级结题6项,免于鉴定2项;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标兵人物”,人选广东省委宣传部“宣传思想文化领军人才”和“十百千丁程”优秀人才。兼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湖北大学讲座教授等社会职务。 目录 一 人类解放的进程与社会形态的嬗变 (一)市民社会:构建解放理论的逻辑起点 (二)人类解放:超越市民社会的独特主题 (三)三大形态:反观人类解放的普照之光 二 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叙事结构及实现方式 (一)人类解放理论的叙事结构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实现人类解放的“实践的旨趣” (三)人类解放理论实现方式的苏联模式及其深刻教训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实现人类解放新途径的探寻 三 马克思对启蒙理性及现代性的批判性重构 (一)启蒙理性兴起的双重考察 (二)启蒙理性的光亮与阴影 (三)启蒙理性的蜕变与现代性危机的产生 (四)启蒙理性的后现代境遇 (五)马克思的启蒙理性批判路径 四 马克思唯物史观叙事中的劳动正义 (一)马克思唯物史观叙事中劳动正义的层级结构 (二)马克思对劳动“非正义性”的前提批判与历史解构 (三)劳动关系悖论的求解与劳动正义的实现 (四)劳动生产形态的转变与劳动正义问题的重置 五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质与中国意义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前提 (二)认识西方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核心问题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边界 (四)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意义 六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创性贡献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立场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指向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路径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效应 七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境界 (一)世界历史的转变与历史观的生成性变革 (二)规律性认识与创造性实践的方法论融合 (三)体系意识与形态构建相互推进的世界观 (四)哲学使命与哲学意义融会贯通的时代价值 附录一 The Course of Human Emancip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Forms 附录二 Enlightenment Reason and Modernity:Marx’s Critical Reconstruction 附录三 笔者学术成果要目 导语 人类解放、现代性、公平正义、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紧扣时代发展脉搏的关键词,对这些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学理阐释和深度挖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作者自2008年起,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共9篇,含中文版7篇、英文版2篇。采纳学术界一些朋友的建议,把被《中国社会科学》刊用的论文汇编成本书。在汇编过程中,对原文进行了适当修改,有的内容进行了语句的扩充。全书的结构没有按论文发表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是以论题内容进行分类汇聚,同时将英文版的论文原文作为附录。在此,作者想借此“文集”与同行进一步探讨相关论题,并和读者分享每篇论文的基本想法和可能的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