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隔代育儿全攻略 |
分类 | |
作者 | 李瑛 |
出版社 | 中国人口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由一线儿科医生在30年临床经验之中,提炼出60个真实育儿故事亲笔写就,从饮食与喂养、健康与照护、语言与运动、心理与教育4个方面,为隔代育儿家庭提供科学的育儿指导和两代人育儿的矛盾化解之道。全四色,图文并茂,生动真实,板块化设计,精读略读随心读,非常适合两代人共同阅读。 作者简介 李瑛,30年无除夕的儿科一线医生,多次受邀参加各大卫视知名育儿节目,北京美中宜和妇儿医院儿科主任,曾任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分会早产儿专家组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新生儿保健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学组委员。她参与《儿童常见病治疗与用药实用手册》《儿科临床技能手册》等书籍的编写。录制北京卫视《厉害了奶爸》,卡酷少儿频道《妈妈育上娃》,湖南卫视《亲亲我的宝贝》,山东卫视《拜托了妈妈》《育儿大作战》,贵州卫视《育儿大师》等育儿类节目。 目录 饮食与喂养篇 故事1 孩子养得白白胖胖的难道错了吗 故事2 叫醒新生儿吃奶引发的婆媳矛盾 故事3 宝宝吐字不清很可能源于吃得太过精细 故事4 母乳喂养的营养价值是随时间递减的吗 故事5 孩子到底饿不饿 故事6 追着喂饭怎么还能营养不良呢 故事7 终于弄清了孩子不吃饭的原因 故事8 妈妈逼着姥爷每天清晨去采购食材 故事9 “孩子偏要吃”,差点酿大祸 故事10 让宝宝自己用手抓饭吃,到底脏不脏 故事11 宝宝睡不安稳的原因竟是晚饭吃得太清淡 故事12 苹果到底是蒸熟了吃,还是生吃 故事13 不给孩子吃盐,怎么能有力气 故事14 给孩子喂饭前的一个习惯动作引出的争吵 故事15 小胖墩养成记——“比赛看谁吃得快” 健康与照护篇 故事1 过度消毒引起的不仅仅是过敏性疾病 故事2 尿路感染的原因是把孩子照顾得太好 故事3 “孩子了不给吃药?”医生说了我才信 故事4 到底是不是一锅梨水让孩子退了烧 故事5 一顶棉帽子引发的婆媳大战 故事6 “发烧要捂汗”引发的热性惊厥 故事7 “盐蒸橙子”给孩子止咳 故事8 哄睡神器——动画片 故事9 给孩子喂葡萄糖水能不能退黄疸 故事10 宝宝嗓子发炎了,必须吃消炎药吗 故事11 尿布和纸尿裤之争 故事12 因为给宝宝把屎把尿,两代人天天吵架 故事13 冬天到底有没有必要天天给孩子洗澡 故事14 “孩子不愿意坐安全座椅,来,我抱着” 故事15 “让你们带两天,周一准生病” 语言与运动篇 故事1 孩子太小不能抱出门吗 故事2 被妈妈和奶奶不停地脱穿袜子的小宝宝 故事3 宝宝趴着睡,到底行不行 故事4 说话晚,是贵人语迟吗 故事5 宝宝不说话的原因是只能看到视频中的爸妈 故事6 心领神会的大人和懒得说话的孩子 故事7 被逼着背唐诗的两岁宝宝 故事8 学步车被妈妈无情禁用 故事9 孩子走路越早就越聪明吗 故事10 不会爬就不会爬,直接学走路 故事11 小宝宝到底能不能竖抱 故事12 被抱大的孩子被诊断为大动作发育落后 故事13 宝宝捏小东西太危险吗 故事14 宝宝一跑就摔跤,竟是防滑垫惹的祸 故事15 “什么都不让摸”和“什么都要摸” 心理与教育篇 故事1 一个是“望子成龙”,一个是“孩子还小” 故事2 过马路的方式引发的争吵 故事3 一问三不知的妈妈埋怨姥姥管得太多 故事4 “不满足就撒泼”的孩子背后 故事5 “不好好吃饭就打针” 故事6 都是桌子可恶,打桌子;都是爸爸不好,打爸爸 故事7 孩子不懂得珍惜,是玩具太多了吗 故事8 辛辛苦苦地养出了一个专注力极差的孩子 故事9 一个刚说:“跌倒了自己爬起来”,另一个已经抱起了孩子 故事10 不会自己穿衣服的孩子 故事11 “棍棒教育法”,代代相传 故事12 “姥姥不让我和坏孩子交朋友” 故事13 孩子还不会自己吃饭,不能这么早送去幼儿园 故事14 孩子到底是一哭就要抱,还是哭一哭再抱 故事15 带着宝宝出国旅行,到底是不是浪费钱 后记 写给两代人的一些话 序言 一个儿科医生眼中的隔 代育儿 作为一名在临床工作了 三十年的儿科医生,我常常 会被父母对孩子的那份挚爱 所感动。无论是在处置危重 患儿的过程中,还是在解决 日常养育问题时,我都能深 切地体会到这种无私而伟大 的爱。这种爱不仅使为人父 母的年轻人体会到了神圣, 也让祖辈把对后代的爱一股 脑地全部倾注给了隔辈人。 但伴随着宝爸宝妈们的紧张 焦虑和祖辈自然产生的“隔 辈亲”,很多育儿矛盾也随 之而来。一项对我国隔代育 儿现状的调查显示:宝宝出 生后处于三代同堂状态的家 庭占比为45.83%;有35.42 %的一到三岁婴幼儿,日常 的养育和看护主要是由老人 负责的,而在三岁到七岁的 学龄前儿童中,这个比例可 达到44.27%。高达80.20% 的家庭存在隔代育儿矛盾, 而导致矛盾出现的主要原因 是两代人育儿观忿的较大差 异。对此我也深有感触。在 平时的工作中,我不仅遇到 过因为外出时是否要给小朋 友戴棉帽子而在我面前争执 不下甚至几近开战的婆媳, 也见过因为过分溺爱而造成 孙子营养不良的奶奶,还有 带着消毒锅回奶奶家的儿媳 ,也有相信不打不成才的爷 爷。这些家庭矛盾无一例外 都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 影响。因此我结合真实案例 写下了这些故事,为大家列 举了各币中不币斗学的育儿 方法给孩子带米的危害,也 详细地给出了解决方案,同 时对于如何缓解隔代育儿矛 盾也为两代人分别提出了建 议。希望这本收隼了六十个 真实故事的《隔代育儿全攻 略》能成为每个隔代育儿家 庭的参考书。最后也感谢中 国人口出版社对本书的大力 支持! 李瑛 2021年10月 导语 育儿图书千千万,契合隔代育儿家庭需求的,凤毛菱角。本书从孩子的饮食与喂养、健康与照护、语言与运动、心理与教育4大领域出发,由60个全部基于真实案例的热点问题引入,给出科学的育儿指导与两代人的矛盾化解方法,击中痛点,覆盖热点,极具操作性与现实意义。图文并茂,字大舒朗,板块阅读,轻松易读,非常适合两代人全家共读。 后记 写给两代人的一些话 最后,有几句写给年轻 人的话:处理家庭育儿矛盾 ,年轻人应该是主体。对你 们我有四点建议:心存感恩 ,允许差异,具怖示范,避 免极端。当你们晋升为父母 之后,在陪伴孩子长大的过 程中,会越来越清晰地体会 到为人父母的含辛茹苦。老 人们在本该享受退怖后的闹 暇和轻市公时,再一次为儿 女无私付出,年轻人应心存 感恩;同时所处年代不同, 所受教育不同,接受能力不 同,必然会造成育儿方式和 理念的不同,你们应该允许 这币中差异的存在,不要简 单地指责和埋怨,要有理有 据有耐心地引导老人接受现 代的育儿观;另外,为了最 大程度地减轻老人带孩子的 压力,要为他们提供具体的 ,可操作性强的方法,并做 好示范,因为这些学习和示 范,对于你们来说也是很重 要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 一定要避免)中突的激化, 要始终牢记,和谐的家庭气 氛和优秀的耪样力量对下一 代的成长至关重要。 另外,我也有几句写给 中老年朋友的话:处理家庭 育儿矛盾,中老年朋友应该 有“甘当绿叶”的精神。对你 们我也有四点不成熟的建议 仅供参考:理解压力,积极 学习,相信孩子,适时退出 。现代社会的工作和生活压 力会让很多为人父母的年轻 人倍感焦虑,作为他们的父 母,应该尽量体谅和理解, 不要为了一句埋怨就心生怨 气。也许这只是年轻人释放 自身压力的一种方式。同时 要试着把充电和学习当作一 种乐趣,学习新的育儿理忿 和方法。在陪伴孩子一起成 长的过程中,你们也会收获 满满的成就感。还要相信每 一个孩子,无论是儿女还是 孙辈,要相信他们自己有能 力应对生活中的圃难,有能 力独自面对成长。你们不需 要凡事亲力亲为,而需要在 他们每一次进步和成长的时 候加油喝彩。最后,还要告 诉自己适时退出。不仅是在 年轻人下班后、周末怖息日 和孙辈入托后退出,还要在 年轻人在管教孩子时退出。 希望所有的隔代育儿家 庭,都能两代人互相学习, 互相帮助,优势互补,形成 合力,共同培养出优秀、健 康、快乐的孩子。 李瑛 2021年10月 书评(媒体评论) “作为一个亲身经历过隔 代养育冲突的二胎妈妈,看 到这本书的名字,就觉得很 值得—看,翻开目录的时候 ,更是被一个个接地气的主 题所打动了。相信这本书可 以帮到很多有孩子的家庭, 让家庭氛围更加和谐,两代 人对彼此多一些的体谅和尊 重,也让孩子能更好地成长 。” ——@小土大橙子,著名 育儿专家 “看到这本《隔代育儿全 攻略》,我眼前—亮。书中 从医学的、科学的角度,把 咱们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把握 不准的,容易产生分歧的细 节,一一道来,很细腻,很 有现场感,也很有参考价值 ,无论是年轻的爸爸妈妈, 还是爱孙心切的爷爷奶奶姥 姥姥爷,都开卷有益!” ——关承华,“紫禁杯”优 秀班主任 著名教育专家 “作者以—线儿科专家的 视角,展现了一个个鲜活而 具有代表性的隔代育儿故事 ,梳理了两代人因带娃方式 和理念的不同而产生的问题 与冲突,还提供了科学权威 的育儿知识跟极具操作性的 育儿指导,使得本书在同类 图书中外亮眼。” ——黄晓莉,新浪读书频 道主编 “本书由—线儿科专家亲 笔写成,融汇了—个医生毕 生的儿科临床经验,为隔代 育儿家庭量身打造,帮助两 代人科学、和谐、高质量地 育儿。值得一读!” ——胡冰,国家儿童医学 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 儿童医院感染内科副主任医 师 精彩页 故事1 孩子养得白白胖胖的难道错了吗 一次我在门诊接诊了一个两岁的男宝宝,是妈妈和奶奶带来的。妈妈觉得尽管孩子长得又高又壮,但和别的孩子相比,自己宝宝的脸色有些问题,不够红润。 在为孩子进行了初步查体之后,我高度怀疑这孩子存在一定程度的贫血,指导他们进一步查找原因。 在等待检验报告的时候,我得知孩子的一日三餐都是由奶奶负责的。出于职业的敏感,我和奶奶聊起了天儿:“孩子爱吃您做的饭吗?”奶奶满脸骄傲地对我说:“我孙子特别爱吃我做的饭,猪棒骨熬汤煮面条,满满一大碗都能吃了!” 果然不出我所料,问题很可能就出在饮食不均衡上! “肉和蒂吃得怎么祥呢?”我接着问。奶奶边摇头边说:“他不爱吃,几乎不吃。不过我孙子又白又胖,我觉得挺好的,可他妈偏说脸色不好,非要到医院检查。昨天我俩还为这事儿闹别扭呢。”一直没说话的妈妈忍不住说话了:“我一直觉得这样吃饭有问题,但老人做饭很辛苦,我实在不忍心‘挑刺’。最近是看到孩子脸色越来越不好,我才坚持要来检查。”很快检验结果出来了,果然提示存在程度不轻的贫血。奶奶一脸委屈地说:“我把孙子养得白白胖胖的,难道错了吗?” 类似的情况在门诊屡见不鲜:蒂汤拌米饭,肉汤就馒头,骨汤煮面条……老人做起来方便,孩子吃起来容易,但这种饮食严重不均衡,影响了营养素的全面摄八。 婴幼儿膳食均衡基市原则之一,就是多摄入富含铁元素的食物,目的是预防缺铁性贫血的发生。根据调查资料,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高达20.5%,明显高于学龄前儿童,其中居家喂养的饮食不台理是主要原因,包括长期单纯母乳喂养、没有充分的富含铁元素食物的摄入、挑食偏食等。婴幼儿出现铁缺乏后,又会因味觉发育和消化能力受到影响,而导致膳食摄八能力进一步下降,最终造成体格发育、运动能力、免疫能力,甚至智力水平的发育都会出现落后的情况。 均衡的饮食不仅是指种类的全面,还要重视各种营养素的全覆盖。就铁元素来说,每日应保证孩子摄入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蛋黄等,同时还要摄取促进铁元素吸收的其他营养素,如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果,富含B族维生素的粗粮谷物等。 在饮食调整的同时,如果孩子的贫血较严重,还需要口服铁剂。针对这个幼儿的情况,我提出了这样的膳食建议:配方奶每天350到500毫升,主食要有一半是粗粮谷物,每天1个鸡蛋,不少于主食量的动物类蛋白且至少一餐红肉(瘦猪肉或牛肉),相当于主食量2倍的新鲜蔬景,每周吃2次动物肝脏。 昕了我的分新和建议,奶奶又后悔又担心,后悔的是不合理的饮食影响了孙子的健康,担心的是自己力不从心做不好后续的台理喂养。妈妈说:“我休息的时候,把食市才和半成品都准备好,您做起饭来就轻松多啦。”一句话使诊室里紧张的气氛烟消云散。 故事2 叫醒新生儿吃奶引发的婆媳矛盾 一次我在产后母婴病房查房,一个分娩3天后的妈妈跟我诉苦说,宝宝出生3天了,母乳喂养,吃睡也基本有规律,但是有时候睡眠时间稍长一点,奶奶就很担心,生怕孩子饿,非要叫醒宝宝吃奶不可。妈妈说:“有时候宝宝刚睡了一个多小时,奶奶就让我把她抱起来喂奶,搞得我特累,孩子也经常被打扰,我说了几次都不管用,还说孩子这么长时间不吃奶,会低血糖。您帮我跟奶奶说说吧。” 当天我找了个机会,到病房找到奶奶,当面对新生儿做了检查,告诉奶奶:“您的宝宝是个健康的足月宝宝,母乳喂养的原则应是按需哺乳,也就是宝宝想吃的时候随时吃,不想吃的时候不用强行喂。新生儿的睡眠时长是每天20个小时左右,安稳睡眠时不需要叫醒吃奶,而且足月健康的新生儿自身有比较健全的稳定血糖能力,不用担心睡眠的时候发生低血糖。吃奶和睡觉,都是新生儿生长的需要,宝宝吃不好就长不好,同样睡不好也长不好。如果特别担心,可以观察她睡眠时对周围的一些刺澈的反应,比如,轻摇小床,摸摸宝宝的小手小脚,只要反应好,手脚温暖,面色正常,就没问题。” 母乳是6月龄内宝宝最佳的食物来源,不要轻易添加配方奶,如需添加,除母乳和配方奶外,不应再给宝宝额外添加食物,也不需要喂水。为了确保母乳喂养成功,在母婴身体情况都允许的前提下,出生后一小时内应开始进行早吸吮,利于早开奶。 在新生儿阶段,妈妈应该根据宝宝的需要随时哺乳,即在宝宝饥饿、口渴或需要安慰的时候,都可以喂奶。对于绝大部分宝宝来说,安静睡眠时,不需要叫醒吃奶。一些有特殊情况的宝宝,如尿量少、胎便排出延迟、体重下降过多(超过出生体重的7%)等,需要考虑加强喂养,也就是添加配方奶,或固定吃奶时间。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早产儿或低体重儿、宫内发育迟缓、体重超过4000克的巨大儿、新生儿低体温、有严重感染或缺氧、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母亲有糖尿病或有一些特殊用药史等。因此,健康的足月新生儿,如果排尿、排便正常,怖重增长好,是不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