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以清代至民国时期的盐业档案、游记文献等资料为基础,以川盐古道作为研究对象,还原当时四川各大盐场的分布空间和制盐工艺流程,厘清其盐运的具体线路,探寻川盐古道发挥的功能性价值,以及同社会整合与国家统制之间关系。同时,本书也对盐道发生的汉族商人同其他族群关系、盐粮经济交换活动及其驿道、盐运交通等问题展开研究,把川盐古道的静态化描述,转向了一种动态化的呈现及表达,以期凸显盐道与国家以及不同地域社会的复杂关系。 本书可供晚清民国史等专业的师生阅读和参考。 作者简介 杨亭(1975-),男,四川马尔康人。现任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碚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从事民问文化与口头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与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及其他项目8项,出版专著1部,参编教材3部。在《文艺争鸣》《社会科学战线》《中央民族大学学报》《青海民族研究》《贵州民族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有3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 目录 导论 上编 第一章 盐运主客体:整合结构的要件 第一节 川盐外运的践行者 第二节 花盐和巴盐:川盐外运的运载物 第二章 功能整合:盐道的社会功能与价值表达 第一节 清代文献里的川盐古道 第二节 民国档案文献及域内游记里的盐运道路 第三节 交换与权力:盐运古道的社会功能研究 中编 第三章 规范整合:川盐产销中的盐业纠纷与调处 第一节 盐包的包装及其改良 第二节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川盐产制纠纷及其裁断 第三节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川盐运销矛盾及其裁断 第四节 解决纠纷组织:业缘关系的调处机制 下编 第四章 族际整合:盐业贸易促成民族互动 第一节 中心社区的盐业贸易圈 第二节 边地社会的盐业贸易圈 第五章 川盐统制:现代民族国家的经济实践 第一节 统制前期的社会调查及民生主义主张 第二节 食盐公卖店:抗日战争时期国家统制的基层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川康区运盐木船船户管理规则 附录二 水陆驿运管理规则(行政院三十二年十二月三十日训令发) 后记 导语 本书以口述历史与文本文献相结合,同时查阅川盐产销地16个市县的馆藏民国盐业档案,以此为基础,努力做到回归历史场景,还原各大盐场分布空间以及制盐工艺流程,厘清清代至民国时期盐运的具体线路。继之在社会整合理论的分析框架内,探析因盐的流动,不仅使盐成为盐业生产者、销售者与运输者赖以生存之基础,也使因盐运形成的纵横阡陌之盐道以“牵牛花”状,将盐道沿线地域民众与社会,集中于市集,发生经济交换与商贸往来,从而体现了川盐古道的功能整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