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五十到一百的人生规划(2)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日)松原泰道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位百岁老人倾其历练总结出来的一部成功绝学!作者是日本著名的佛学大师,全书紧扣全球中老年面临的心灵困惑,提出“真正人生从五十开始”。作者娓娓谈及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及人格修养之道,从中总结一套精神抚慰和精神修炼方式,并用大量实例说明健康信念蕴含着不可思议的能量,鼓励中老年人继续憧憬人生,创造惊世的奇迹。

内容推荐

百岁老人创奇迹,65岁后出书逾百本。

101岁佛学大师再次出击,指点退休迷津,人生50岁才开始!退休之后的生活方式、心态调整、长寿方法,本书为您一一解答。

孝敬父母,从心开始——从本书开始!

目录

关于松原泰道/1

上篇:50岁的人生补习班/1

第一章 高明地增长年岁/3

人生大可从头越,把横竿升高一格吧/5

学习,没有太迟之说/6

如果已经熟习,就再从头学一遍吧/7

思考力和感受性,与年龄成正比/9

下决心之日就是吉日/10

心持“三无之杖”吧/11

因为路径蜿蜒曲折,走每一步都要小心谨慎/13

眷恋过去,是老化现象/14

以全部精力,度过今天这一天吧/15

像作务那样,度过第一天吧/17

且不管死后有否地狱,此刻便作好心理准备吧/18

一步一步接近目标,是确切的方法/20

像花一样,无悔于现在地活吧/21

没有冬天,也没有春天/23

耐过寒苦终盛开,方才可贵/24

第二章 让美好的心灵绽放/27

带上磨刀石吧,让心灵永不长锈/29

为可以作出良好的行为而高兴吧/30

培养等待的勇气和从容不迫的勇气吧/31

轻松愉快地、一心一意地绽放“自己”的花朵吧/32

输掉那么多,才能变成温柔的人/34

责备别人之前,该做一件事/35

给人的心灵派发什么/37

第三章 以“托福”之心生活/39

失败和悲伤,是人生的恩人/41

即便自己没有光,也可以受了光再照亮别人/42

参拜之前,我们已受拜了/44

一家的中心是佛坛/45

与牌位进行心灵的对话吧/46

祭祀亡人,可使人正确地生活/47

今日我生,赖有众缘/49

留心正确的“还愿”/50

第四章 培养丰富的内心/53

自然而然地积德,不事声张/55

事物之基本——“一”至关重要/56

从墨条磨损的样子,可以看出人的心思/57

善用一滴水,自己也获新生/58

糟蹋东西,就等于糟蹋自己/62

彼此互助,则彼此均获幸福/63

在心中,摆一个壁龛吧/64

第五章 用心缔造邂逅之缘/67

坏心眼儿之人,是教育我的“佛”/69

在自己心中和他人心中,都存上钱吧/70

人生这盘凉拌菜,因体谅而添滋味/71

生死只在缘分/72

做一块任何人都可歇息的“心灵歇脚石”/74

媳妇婆婆是义齿的关系,要努力去习惯/75

首先给身边人,传递心灵的灯火/77

在兜兜转转之中,成长为人/78

相遇而不识,就是我辈所为/80

第六章 保护心灵的温情/85

体恤父母的辛劳/87

当察觉自己的极限时,感激油然而生/88

母亲活在我身上/89

所谓行孝,是让父母身心安泰/90

信任、祈求,将成为孩子生活的力量/92

一个人的成长,要流许多眼泪/93

热闹背后,有真正的有功之人/95

第七章 觉悟真实的生活方式/97

向童心学习/99

丰富人生,生命同一/100

向自然学习,自然就是真理的本来面目/101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佛在/102

约束自己的心,心便成为老师/104

求道之心才是宝/105

认定符合佛意,就做你相信的事吧/107

与求不求无关,佛的教诲随处可有/108

所谓佛教,是佛陀礼拜人类的宗教/109

释尊见过的明星,我们也可以礼拜/111

下篇:99岁更有效地利用今天活着/115

第一章 用柔和之心活出自己/117

从今天开始构筑美好人生/119

不要让心灵变硬,做一位“耕耘心田”的人/123

热情去做今日该做之事吧/129

幸福是由自己的双手开拓的/133

第二章 让今天过得充实/139

意识到自己被多双眼睛注视着/141

用积极的志向堆积人生的年轮/145

为知晓事理,睁开“五眼”/149

分享上天之福/153

从身边做起,努力实现“四愿”/157

第三章 享受人生之旅/161

因为有回归的地方,旅途才会愉快/163

用自己的脚去走,才能深悟旅行的意义/169

防备一生危机:拥有你的“心灵杖语”吧/173

以好的3K“希望、精心、感动”为“杖语”/177

第四章 养成体贴之心/183

和颜爱语,是开启心扉的“金钥匙”/185

用心周全自然具备人望/188

收敛对物的执著,培养布施之心/192

判断他人之时,须持慈悲之心/196

第五章 珍重无可替代的生命/201

我们获得了生物的生命,活在世上/203

每天的实践中,为具备“无勿体(不可糟蹋)”之心而努力/207

知道自己可爱的人不会加害他人/211

知量而食,可少受苦、长生/214

第六章 从自然之象倾听真理之声/221

做一个不为人知也尽真心的人/223

樱花和月夜告诉我们佛心/226

找出开在心底里的美丽花朵/229

锻炼从自然之姿学习真理的能力/234

 第七章 不辜负已故者的慈爱/239

上供的花象征佛的慈悲和智慧/241

我们在亡人的保佑祝愿中生活/244

所谓祈求冥福,就是学习自己的生活方式/248

本书参考资料/255

本书图表

中国主要一线城市平均预期寿命/26

中国老龄比例/52

中国“十大长寿之乡”一览表/60

中国养老方式一览表/82

老年人早餐有讲究/114

老年人养生要“八忘”/138

老年人保健运动有“十忌”/182

百岁人瑞面面观/218

四季养生汤谱/252

试读章节

思考力和感受性,与年龄成正比

某民间电视台采访我时,提到“脑瓜子好”的问题。我的回答是“脑瓜子好,和记忆力好是不同的,是两回事”。所谓记忆力好,是指听过、做过的事情记得牢、不忘记吧。

我也有记忆力好的熟人,他头一次听说的电话号码就不会忘记。还有记忆力超群的朋友,把JR(日本铁路)全线站名都记住了。

在这一点上,我完全不行。住进酒店,房间号马上就忘掉,很苦恼。还不止于此。约定的交稿截止期,每月定好的,却常常忘记,老给编辑出难题。伴随着年老,忘性更甚。

我不认输,是作家中岛敦(1942年去世)以下的一句话支持着我:

只有记忆力的人,跟只懂加法的人一样。

他是说,只储存记忆是没有意义的,应用很重要。

我所说的“脑瓜子好”,不是指头脑明晰的天才。是指带着丰富的感受性去接触周围事物的意欲。现代人被批评缺乏感受性,因为缺乏感受性,对其他事物的关心之情,也就淡薄了吧。

镰仓圆觉寺的朝比奈宗源管长已88岁高龄,他给了我以下的指点:

“假如不理会年龄,去开拓心中的世界,那是没有止境的。以物为中心的当今世界,渐渐变得小心眼儿了……”

所谓“开拓心中的世界”,是开发心灵所具有的思考机能吧。

记忆力有年龄的局限。另外,好不容易贮藏起来的记忆内容,也随着年龄增长,成反比例地减少。而考虑事物的思考力和感受性,如果着意加以开拓,则与年龄成正比例增高。我想,朝比奈管长是根据自己的体验这样说的。

记忆力多属于天性,而感受性或深入思考问题的机能,是通过努力和习惯养成的,这是确实的。通过年轻时的记忆力所获的知识,希望能加深深入思考事物的感受性。我要加油:记忆力薄弱的我,要让头脑更好。

下决心之日就是吉日

中国唐代著名作家韩愈(韩退之)有句广为人知的话:“灯火可亲。”意为“到了秋天,气候凉爽,夜也长,心也静,正宜灯下学习”。

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为防备夜间敌机来袭,要进行灯火管制——限制家庭的用电照明。读书写作不自由的时代,我回想起来恍如昨日。

“真想打开明亮的台灯,敞开木板套窗,安安静静地读书。假如能够迎来那样的夜晚,我即便战死也无悔……”在岩波文库的封面写下遗书后战死的学生兵,我不可能忘记。我们也曾在战争中,用手拢着手电筒的光,翻动书页。

在我陈旧的文件夹里,贴有《朝日新闻》“曾几何时”栏的来稿剪报。作者R子是在东京都立松泽病院工作的护士,时年22岁。

R子在寒假回乡探亲的车上,见邻座老爷爷一只手拿着词典,正在阅读俄文书籍,不禁吃了一惊。她表达唐突的歉意之后,问老爷爷这样做的原因。

老人答道:“我曾想从原文读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这个想法因战争中该版本被禁而没成。这阵子终于有机会实现心愿了。因余生有限,我得好好利用时间……”

R子小姐深为感动,她反省了自己,决心回京之后要好好努力。不局限于学问,学习茶道和插花也没有太迟这回事。下决心之日就是吉日。要学习吗?这就去学习吧。

心持“三无之杖”吧

这一两年来,我外出也要借助拐杖了。拐杖的材质,是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ITADORI的茎;是临济宗宗务本所的前财务部长高桥基大师将之做成拐杖,赠送我的。这家伙轻而且硬,是我的宝贝。

《朝日新闻》的读者栏曾有藤枝市内田研之先生(个体业者)的来稿,题为《ITADORI真是好杖材》,和我一样夸奖了ITADORI拐杖。

内田先生在文中激动地写道:“我查阅字典,看ITADORI的汉字是什么,实在是惊喜:是‘虎杖’!虎之杖,太令人惊讶了。也真是服了,这结实的拐杖,正宜强硬如虎的形象……”我也深有同感。

我觉得,把“虎杖”解作“虎拄之杖”,会产生一种幽默感,很有趣。《广辞苑》有更详细的介绍:

“茎中空,有节。叶长卵形,可代烟草(我在战时也吸虎杖的叶子)。夏开穗状淡红色或白色花。实可食用。根(虎杖根)做利尿通经剂。”

这么一说,我也回想起来,自己在学生时代曾患急性肾炎,煎虎杖根服用。而现在,我靠扶着它的茎走路。我这才知道,虎杖把全身茎、叶、花、实、根全奉献给人类了。

另外,虎杖在古语中称“蝮、酸叶、酸模”。字典还告诉我们,“虎杖”是俳句“春”的季语。

虎杖挂蛛网,白日更静闲。(石鼎作)

酸模呀,人一过,就止住哭声的孩子。(稻女作)

告诉弟弟,虎杖有多酸、多涩。(桥本多佳子作)

虎杖呀,疾风打向观海的脸。(角川源义作)

杖不仅老人用,年轻人登山等时候也用,他们拿的冰镐,杖头装金属鹤嘴。禅语中有“扶过断桥水,伴归无月村”,颂杖之德。

我提倡“心灵杖语”。预备好的话语吧,在你哀伤、痛苦时,它会支撑你的心灵。我以虎杖为喻,以“三不之杖”作为自己的老去杖语。

一、不勉强(不做不合道理的事)。

二、不浪费(不浪费东西或人的好意)。

三、不懒惰(不嫌麻烦。不辞辛苦)。

而自己的心,也像虎杖那样中空吧。这样,我会把老去岁月活得美好、充实……

P9-13

序言

松原泰道是日本的佛学大师,今年101岁。

65岁那年,他发表《般若心经入门》,因说法精妙,一举成名。从此他一发而不可收,四方讲学,开专栏,年年推出新作,迄今著述超过一百三十部,成为日本佛学界的一个奇迹。我的日本同学冯日珍说,在东京任何一间小书店,都能找到他的著作。

受我们之托,2007年10月7日,日珍在讲谈社编辑佐佐木的陪同下,到东京龙源寺拜访了松原泰道。龙源寺是松原家的祖产,现在,他一家三代都住在寺里。平日他们帮助四邻做佛事,别人的馈赠成为主要收入来源。

日本的和尚与我们有别,像松原泰道,他是龙源寺的住持,却能像俗人一般结婚、生子、吃肉、喝酒,百无禁忌地享受人生。原来,日本从明治时代开始允许和尚结婚,当时百废待兴,各种宗教空前活跃,清规戒律都取缔了。

问到松原泰道此生的成就与作为,他说:“我的人生是从50岁开始的。以我的经验来说,五六十岁是人生的折返点,由此人生可分为两段:50岁前,是打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我们往往为立足社会、养家糊口而疲于奔命,基本上是为别人活着:50岁以后,经济基础已经垫定,职责也已完成,这才到了实现自我、创造自我最有价值的阶段。”

就是在人生折返点后的第二阶段,松原泰道致力于推广佛教的生活哲学,把深奥的佛学经典、禅宗智慧写成易于被大众理解的著作,并身体力行,到城市、乡村,大学、中学,各种论坛进行普及性演讲,受到广泛的支持和推崇。他切入世俗生活,把佛教的理念活学活用,创立了一套经世致用、充满智慧的人生观。1989年获得第二十三届佛教传教文化奖。

在传记《我的航迹》一书里,松原泰道说,他平生所求,就是“说别人听得懂的话,写别人看得懂的字”。在漫长的传教和写作生涯里,他悟出了“大道至简”的规则。

当日珍问他,你的长寿秘诀是什么?他爽朗地笑起来:哪有秘诀?我从来不知道自己能活这么久!他的长寿并没有遗传因素,母亲在他3岁时病逝,父亲在他30岁那年也因脑溢血猝然辞世。他小时候总是病怏怏的,到成年还是体弱多病,身体差到连参军入伍的资格都达不到。大学时,他还得了一场肾病,差点命丧黄泉。

这么一说,日珍越发好奇,进一步探询他的生活习惯。

于是,松原泰道娓娓讲述他每日的起居饮食细节:

每晚七八点睡觉,第二天凌晨3点起床,起床后对着佛像,盘腿念经一个小时(现在腿盘得不标准了,要坐着一张小凳子让腿放得舒服一点。普通人即便不念经,学着坐禅也很好,坐禅可以加深思维,把自己的感觉磨得很尖很尖,敏锐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声息)。

凌晨4点开始写作,到7点吃早餐,早餐一般就是一汤一菜一碗粥。早餐之后稍事休息,然后继续读书、写作。中午12点是午餐时间,吃一碗乌冬面,然后继续书斋生活。

傍晚5点晚饭,晚饭是一天最讲究的一餐,有鱼有肉有青菜,再喝一杯日本清酒,或者喝一小罐啤酒,偶尔会喝中国的绍兴酒(非常喜爱)。

晚上7点临睡前,再喝一小杯葡萄酒。

整天呆在书斋里,不运动,不下地劳动,不吃保健品,还喝酒、吃肉。松原泰道的长寿显得不可思议。也许,只能从精神层面寻找长寿依据。果然,他说,他一向看重精神养生法。

关于精神养生法的由来,他讲述了亲身经历的三个故事:

大学那年,他得了肾病,气息奄奄,却遇到了一位不可多得的好医生。这位医生诚恳地对他说:“孩子,你太忧郁了,你的病很大程度是心理导致的。我们能不能来个分工合作:外面的病由我来治,心里的病由你来治。”这番温暖人心的话鼓舞了他,他开始建立信心,积极乐观地配合治疗。肾病很快就好了。

这次康复给他一个强烈的启示:心态健康最重要!

有一年,他去外地讲学,午间到一间餐厅吃了一个便当,便当里有一个装筷子、牙签的纸袋,上面印了一阕歌词:“见也难,别也难;有哭泣,有欢笑;时光像秋风匆匆吹过,一生只见了这一回。”当时,有三个艺妓表演这阕短歌,优美而感伤。第二年,他再去这个地方,已经见不到这三个人了,就像歌里说的那样。

他意识到:一切稍纵即逝,对人对物都要用心珍惜。

1954年,北海道有一所寺庙请他去讲经。临出发前,天气预报台风登陆,对方来电话通知他不要上船。于是他退了票,换乘另一艘船。没想到,原定的那一班船,果然被台风袭击,全船沉没,死了1200人。听说船上有一个美国牧师,自己有救生圈,看到一个女人怀抱孩子却没有救生圈时,他把自己的救生圈给了女人,女人和孩子获救,他却淹死了。

这场悲剧震撼灵魂。从那时起,松原泰道觉得,他的生命是别人给的,他要学着多舍少取,回馈他人,要“用忏悔和布施之心创造万物共生的世界”。

他的精神养生法就这样形成了。

精神养生法还有个“三不原则”:不勉强,不浪费,不懒惰。

不勉强,指的是不好高骛远,做脱离常规的事;不浪费,指的是珍惜时间、珍惜身边事物、珍惜他人的善意;不懒惰,指的是自己的事不能让别人去做,不管年龄多大,都要鼓足热情继续学习。中同有个名叫百丈的和尚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说得很有道理。

我问日珍这次拜访最大的感触是什么,日珍说了两个字:感动。为什么?她说,她原以为,一位百岁老人会枯萎得如同核桃壳一般,没想到松原泰道的面容如此润泽、明朗,他的笑容如冬日阳光般温暖,话语间有一种与万物共生共荣的欣喜和感激。

当我们细读本书的时候,看到的不是50岁以后的行动规划,而是心灵规划!

近日,松原泰道正在写最后一本书《学习死亡》。他说,死亡就像不停地行走的钟,每一秒都存在,也许这是一本写不完的书。写不完又有什么关系呢?人生总是半途终结的,我们只需尽力做好每一天,力所不及的事,就交给苍天吧。他的座右铭是:终生学习,至死方休!

感谢译者杨向东先生把松原泰道介绍给我们。

松原泰道已经活过了一个世纪,他是精神养生法的第一个倡导者和实践者,也是第一个成功者。在健康读物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更应关注人们精神的健康和信念的健康,为此,我们把这位让人感动的老人推荐给广大的中国读者。

编 者

2008年冬至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8:5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