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艺术——一门可操作的学问》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作者董明是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本书是董明教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下来的一些思考。近些年来,董明在学院内外给各行各业的各级领导讲授“领导艺术”课,前来听课的人员包括政府官员、事业单位的领导、国有和民营企业的老总,无论是科级还是省部级干部,无不对这门课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
该书有助您成为有所作为并深得人心的领袖人物,有助您在事业中成功!无论是在办公桌边、在床头,还是在旅途间隙……您都可以闲来翻翻几页,绝对会让您品之有味,受益匪浅。
《领导艺术:一门可操作的学问》重点探讨领导者个人的领导艺术,作者通过大量的事实,以创造性的思维和经验性的操作手段,呈现一本趣味盎然而又发人深省的领导技巧著作,帮助您实现卓越领导人的梦想。书中列举了大量的案例,以口语化的语言,将关于领导艺术的方方面面、将其中的道理细细道来,朴素而深刻。本书有助您成为有所作为并深得人心的领袖人物,有助您在事业中成功。
《领导艺术:一门可操作的学问》主要讨论识人的艺术、用人的艺术、对下协调的艺术、对上协调和平级部门协调的艺术、沟通的艺术、授权的艺术、控制的艺术以及决策的艺术,适合政府以及事业单位领导层、企业中高层人员,经管类、行政管理类、公共事业管理类等专业在校本科生、硕博研究生以及对领导艺术感兴趣的读者阅读。本书作者董明是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
“21世纪最缺的是什么?——是人才!”这句名言经过冯小刚执导的电影《天下无贼》的传播而脍炙人口,已经广为人知,深入人心。
经济学研究认为,人类活动的最基本要素是资源、资本、劳动力和企业家才能(entrepreneurial capabmty,或译创业者才能)。所谓企业家才能,实际上就是组织的领导者获取、配置、组织、管理、运用组织的资本、资源和劳动力创造最大效益的知识与技能。
进入21世纪以来,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浪潮迅速而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图景,夷平或者大大削弱了全球资本、劳动力和资源在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快速和自由流动的各种障碍。资本、资源和劳动力要素在全球各地的快速流动能力意味着在全球化竞争中,如何组织和高效地利用资本、资源和劳动力的技术知识和管理能力成为一个组织、一个国家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与过去任何一个时代相比,掌握着领先的科学技术知识和高超的组织管理能力的人才的稀缺性更加凸显出来,其对于组织的命运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从而成为影响组织竞争的关键性因素。
有人、有能人,才有事业,才有组织的发展。这一点已经成为每一个组织——从乡村、微型民营企业到国家和国家联合体(如欧盟)——的深切共识。这就是为什么“2l世纪最缺的是人才”这句台词能够引起如此多的共鸣,成为一个具有时代表征的经典话语标签的原因所在。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培养和集聚了宏大的人才队伍。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从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发展成为人才资源大国,各类人才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大显身手。同时,当前我国人才发展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5月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就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进一步凸显出人才工作在国家发展战略和工作全局中的关键性地位。
“治国兴邦,人才为急;执政兴国,惟在得人。”在时代急需的各类人才之中,中国最缺乏的是管理和领导人才。
世界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说:“目前中国面临的最大需求和面临的最好机遇,应该说是快速培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他认为,目前,无论是中国的工商业、通信和交通行业,还是政府和教育机构,以及医院都急需大批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发展中国家可以很容易地得到国外的技术,也容易吸引外资。但是,技术和资本只是工具而已。它们必须通过有能力的管理者才能发挥作用和功效。而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要培养一批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他们应该懂得如何去管理,知道如何去领导企业并促进它的发展,也知道如何去激励员工和让他们的工作卓有成效。管理者不同于技术和资本,不可能依赖进口。即便引进管理者也只是权宜之计,而且引进的人数也会是寥寥无几。他们应该是中国自己培养的管理者,熟悉并了解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并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文化、社会和环境当中。只有中国人才能建设中国。
21世纪,中国最缺的是领导人才。具体来说,在行政管理领域,缺乏高素质、复合型的党政领导人才;在商业领域和企业界,缺乏精英型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在科研单位和机构,缺乏既精通学术专业,又懂管理的复合型学术领导人才。这三种类型的领导人才,在中国的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规划战略、统领全局、决定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作用,他们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首先,中国目前缺乏党政领导人才。其原因是当前许多党政领导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缺乏对市场经济形势、现状和普遍规律的了解,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薄弱,对现代化、高科技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认识不足,缺乏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我们对党政领导干部的塑造和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很多,但是细节性的知识和具体的操作手段却涉及很少,甚至一片空白。重视意识形态和思想理论教育,轻视或者忽视具体实施的方式和方法,把领导艺术看做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秘诀。党政领导干部普遍缺乏领导艺术理论的武装和领导科学实践的锻炼。
其次,中国目前缺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究其原因,许多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国企老总本身就是从党政领导干部身份转化而来的,与党政领导的问题类似,他们对市场经济的驾驭能力不够、不足。国企领导计划经济意识太强,行政色彩浓重,企业的经营管理完全按计划经济的模式进行。他们没有充分认识到企业与政府的不同,适应能力差,用行政管理的方式来管理企业,缺乏现代经济管理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另外,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民营企业家大量涌现。他们从小作坊起家,小打小闹的观念很重,往往采用家族式管理。进入市场经济之初,一些民营企业家凭着敢闯敢干的精神和一些运气,利用市场经济体系尚未建立和完善、没有形成有序竞争的契机,不经意间一夜暴富。但这些距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企业的科学管理相去甚远。他们缺乏现代管理意识,缺少现代化的眼光和视野,缺乏对企业进行现代化经营的胆识和头脑。从整体上说,企业经营管理者对国际国内市场并不熟悉,没有摸索出企业家成长的规律,尚未将企业家的职业精神培养起来,企业家的职业化水平不高,远未具备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目前,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较少,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的资格不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秀企业家还极其罕见。既懂经济和政治,又善于经营和管理的精英型企业领导人才队伍亟待培养和形成。P2-4
本书是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下来的一些思考,近些年来,笔者在学院内外给各行各业的各级领导讲授“领导艺术”课程,听课的学员无论是政府官员、事业单位的学术领导还是国营和民营企业的老总们;无论是科级还是省部级领导,都对于这门课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这使笔者深受鼓舞,为了让更多的人能更好地理解领导艺术,并实际应用起来,笔者将在讲稿的基础上撰写本书,虽然一本书改变不了多少,但如果能对各级领导的工作有所帮助、有所启发,哪怕这种帮助、启发只有百分之一,笔者也算达到目的了。
在这里,笔者要感谢科学出版社胡华强副总经理、经济管理法律分社陈亮社长和徐倩编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王玉敏编辑以及北京大学侯康超博士后,他们为本书的出版作了大量的工作。
作者
2010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