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运用体系化的扎根理论模型,对49位来自五个国家的受访者的深度访谈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了海外受众认知中国画的文化机制,提炼出“认知疏离”“跨文化对话”“写实偏好”“传播渠道创新”和“全球本土化”五个范畴,作为理解中国画跨文化传播的枢纽。多位海外民众在接受访谈时表示,中国画所描绘的场景和使用的技法对他们来说都过于“难懂”和“神奇”,但也有一些西方受众对难懂的艺术形式产生了好奇,并在欣赏中国画的过程中拓展了自身的审美视野。受访者认为,中国画如果能更多运用写实手法来描绘现代生活情境,会更有助于海外民众的理解和接受。此外,中国画在对外传播时还应讲求传播渠道的创新,通过在海外举办画展以及通过数字媒介平台进行推广等手段,让更多海外受众得以了解中国画。
徐福山,山东平度人,生于1970年。武汉大学文学博士,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副院长兼任艺术培训中心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荣宝斋学术委员,文化部青联书法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总序/程大利
序/单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艺术的接受理论研究
二、跨文化交流与理解研究
三、跨文化中的认知障碍、冲突及其消除
四、中国艺术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五、中国文化走出去与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第三节 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价值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历史分析法
二、比较分析法
三、问卷调查法
四、深度访谈法
第一章 中国画跨文化传播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 中国画跨文化传播的历史
一、西线传播的概况
二、在周边国家的影响和传播
三、两个传播方向的合流
四、现当代传播的概况
第二节 传统社会条件下中国画跨文化传播的特点
第三节 中国画在国外艺术界的地位现状
一、国外大学中国画课程的设置
二、博物馆和艺术馆中的中国画概况
三、画廊中的中国画
四、海外的中国画展
五、海外中国画画家的生活状况
第二章 国外民众对国画的认知图景:基于五个国家的
实证考察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样本选取
三、问卷设计
四、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五、其他国家城市样本的选取和调查
六、问卷回收的基本概况
第二节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一、美国
二、俄罗斯
三、韩国
四、日本
五、意大利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海外受众认知中国画的文化机制
——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
第一节 扎根理论模型建构
一、开放式编码
二、主轴式编码
三、选择性编码
第二节 扎根理论结果分析
一、“难懂”与“神奇”:中国画跨文化传播的障碍与契机
二、“比较”与“互鉴”:中国画跨文化理解的路径与旨归
三、写实与“现代化”:中国画跨文化传播的内容策略
四、展览与网络:中国画跨文化传播的渠道及其创新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中国画跨文化传播的创新路径
第一节 中国画跨文化传播的资源优势
一、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与创新
二、中西文化间的交流与开放
第二节 中国画跨文化传播的现实障碍
一、中国画的跨文化传播能力不足
二、中国画的跨文化理解难度较大
第三节 促进中国画跨文化传播的对策
一、创建开放互惠的文化交流环境
二、创新中国画传播的内容与形式
三、坚持中国本土文化的艺术自觉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讨论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国画跨文化传播调查问卷
附录二 中国画跨文化传播深度访谈提纲
附录三 深度访谈对象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