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最后的世界帝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传)(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德)奥拉夫·B.拉德 |
出版社 |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是传奇的帝王,本书展现了他复杂多面的一生。他生于西西里,先为西西里国王,后成为德意志国王,进而登上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位。他颇有统治手腕,重视法律,颁行《梅尔菲宪章》;经营建设西西里的堡垒防御网络,参加十字军战争;与苏丹谈判,兵不血刃拿下耶路撒冷。他多才多艺,爱好文学,资助西西里诗人群体;喜好研究鸟类,热衷驯隼狩猎。在这些历史细节的基础上,本书论述了腓特烈二世的统治是建立“世界皇权”的最后一次尝试。他死后,虽然神圣罗马帝国走向分裂,但世界帝王的理念变成了特殊的政治遗产,影响了之后的德意志。 作者简介 曾悦,南昌航空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讲师,北京大学德语语言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德语近现代文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及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等各类科研教学项目若干项。已出版译著《古埃及史》《希腊史:从开端至希腊化时代》,发表德语文学及教学研究方面的论文及译文数篇。 目录 序章 蒙着面纱的人 第一部 统治 第1章 继承者 第2章 少年 第3章 “施陶芬人” 第4章 帝王 第5章 立法者 第6章 建筑所有人 第二部 激情 第7章 情人 第8章 诗人 第9章 驯隼人 第三部 敌意 第10章 军事统帅 第11章 航海家 第12章 十字架朝圣者 第13章 暴君 第14章 恶龙 第15章 敌基督 第16章 亡者 尾声 死而复生之人 致谢 世系表 大事年表 文献名缩写 注释 史料和参考文献 出版后记 导语 腓特烈二世是“阿普利亚的男孩”,因为他来自西西里,幼年多灾多难。他是诗人,自己写诗,资助西西里的诗人群体。他是鹰隼爱好者,喜爱研究鸟类,热衷驯隼狩猎。他是风流情种,有很多情人。他是“救赎者”,因为他参加十字军,与埃及苏丹谈判,兵不血刃拿下圣城耶路撒冷。他又是“敌基督”,因为他行为放荡,宽容异教,与教宗争权。他是“暴君”,因为他对待敌人残酷无情,给帝国带来西西里的专制作风。 在丰富生动的历史细节的基础上,本书作者论证腓特烈二世的统治是建立“世界皇权”的最后一次尝试。腓特烈死后,神圣罗马帝国走向分裂,但世界帝王的理念变成了特殊的政治遗产,腓特烈成了一个模范君主符号,寄托了后人重塑德意志国家的理想。 后记 很少有君主像腓特烈二 世这样,身上被贴了各种标 签。他就像戏剧人物,在历 史舞台上轮换着各种面具。 他是“阿普利亚的男孩”,因 为他来自西西里,幼年多灾 多难。他是诗人,自己写诗 ,资助西西里的诗人群体。 他是鹰隼爱好者,喜爱研究 鸟类,热衷驯隼狩猎。他是 风流情种,有很多情人。他 是“救赎者”,因为他参加十 字军,与埃及苏丹谈判,兵 不血刃拿下圣城耶路撒冷。 他又是“敌基督”,因为他行 为放荡,宽容异教,与教宗 争权。他是“暴君”,因为他 对待敌人残酷无情,给帝国 带来西西里的专制作风。尼 采称他为“反教会者”,这或 许是尼采自己内心的投射。 布克哈特称他“王座上的第 一个现代人”,并不是赞美 他,而是批评他的专制作风 破坏了古老的封建传统。这 样一位帝王,巴黎的马修称 其为“世界奇迹”,不无道理 。 历史人物的面具,很多 是后人观念的体现。斯特凡 ·格奥尔格称他为平衡两种 民族特质的“世界帝王”,恩 施特·康特洛维茨称他为实 现德意志之梦的“天才君主” 。他成了模范君主的符号, 寄托了后人重塑德意志国家 的理想。 剥去腓特烈的这些面具 ,探究他在历史中的本来面 目,是历史学者该做的事, 这也是本书的一大意义。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非常刺激,讲述 也令人愉悦;精挑细选、巧 妙注释的插图让本书增色。 拉德由此优雅地完成了为腓 特烈作传的艰巨任务。 ——约翰内斯-弗里德, 《时代周报》 在这本迷人的书中,通 过理解、思考和令人难忘地 审视一切,拉德让读者成为 同行者,一起搜寻(施陶芬 人)腓特烈二世的身份线索 。这有一种类似于侦探小说 的吸引力。 ——沃尔夫拉姆·许特, 《辉煌与苦难》杂志 拉德描绘的“世界奇迹” 腓特烈的形象,有很多惊人 的方面,令人着迷。最重要 的是,这个形象非常生动, 作者描绘时保持着尊敬而不 敬畏的距离。 ——克里斯蒂安·约斯特 曼,《南德意志报》 拉德设法用多彩的方式 将一个古老的时代拉近到读 者面前。 ——吉纳维芙·吕舍尔, 《新苏黎世报》 精彩页 巴顿的坦克行动迅速,在巴勒莫简直过于迅速,现在已没有时间留给人们执行特别指令了。德国海军驻意司令部指挥官弗里德里希·鲁格(Friedrich Ruge)中将除了照看两具数吨重的石棺,还有别的事要做。这两具石棺就这么留在原地。1943年7月10日,美英部队执行了代号为“哈士奇”的行动计划,在西西里岛南部海岸登陆。盟军迅速挺进。7月22日,在登陆两天后,他们攻下巴勒莫。德军经墨西拿海峡撤回意大利本土。但完全撤离巴勒莫前,德军接到赫尔曼·戈林的一项奇怪命令:将存放有皇帝腓特烈二世及其家人骸骨的石棺从巴勒莫运走。他是想将其运往德国吗?莫非是要让腓特烈回归故国? 所幸的是,石棺没能运走。博学的英国军官或许不会认为这事有何非同寻常之处。彼时人们正在讨论德国人是否生性残暴,而英国的历史学家们则提出了各种匪夷所思的证据以肯定这一点。同样,腓特烈二世也被作为证据之一。1942年伦敦的历史学家福西,约翰·科布·赫恩肖(Fossey John Cobb Hearnshaw,1869-1946)发表《13世纪的希特勒》(A Thirteenth Century Hitler)一文,文中通过六件所谓的类似事例譬如阴险、残暴、杀害人质,将阿道夫·希特勒的性格特征转嫁到腓特烈二世头上,这样一来就将后者与那名身着褐衫的独裁者相提并论了。赫恩肖也同样在腓特烈身边发现了一名恩斯特·罗姆:皇帝多年的亲信和大文书长(Kanzleichef)维尼亚的彼得罗(Petrus de Vinea)。 同样,能够以相反的方式将皇帝腓特烈二世与阿道夫·希特勒做比较:在赫恩肖发表其比较成果的同年,纳粹历史学家卡尔·伊普瑟(KarlIpser)在盟军登陆西西里岛之前(如他所言)出版了《德意战斗同盟第二年》(Im zweiten Jahre der deutsch-italienischen Waffenkameradschaft)这是一部关于腓特烈二世的著作,其中作者在同样的背景下正面评价了这位西西里人。前言一开始写道:“腓特烈一生都在为帝国的伟业斗争和操劳,昔日和现今的欧洲命运都掌控在帝国的手中。”伊普瑟坚持“根据出身、外表和成就来看,皇帝腓特烈二世正是欧洲北部的德意志人”,其结论就是:“长久以来他都是一个外人,但如今他的人民理解他,他完全是我们中的一员。阿道夫·希特勒保卫了他的功绩,并将它发扬光大。”因此,希特勒所称的“德意志历史上最伟大领袖人物”理应“魂归帝国”。作为“德意志”皇帝,他的肉身自然也应回到故乡,决不能留在奸诈的罗曼人那里。或许这正是戈林向德国海军驻意司令部下达这一惊人命令背后的原因。 与此同时,希特勒本人也将腓特烈二世视为西西里人,正如他1942年4月在一次圆桌会议上指出的那样。但对当时的人们而言,最重要的是腓特烈二世的暴政。这一点一直萦绕在德皇威廉二世脑海中。1905年意大利之行期间参观蒙特城堡时,陛下叹息道:“若是我也能像他那样将人鞭打和斩首,那么我也能取得更多成就。”然而,对这位帝王暴政的历史记忆却能追溯到他的统治时期。 巴顿占领巴勒莫之前的约20年时间里,巴勒莫的这处坟墓曾是另一场密谋的特殊仪式上演的舞台,这一仪式虽说也是将这位皇帝“德意志化”,但其中没有一点儿将其与希特勒粗暴类比的依据。一名亲历者事后写道:“1924年5月,意大利王国庆祝霍亨①施陶芬王朝的腓特烈二世建立那不勒斯大学七百周年纪念日之际,巴勒莫大教堂内存放的皇帝石棺上出现了一个花环,配有文字:‘献给他的帝王与英雄/神秘的德意志。'现有的腓特烈二世生平叙述并没有受这一事件的启发……这应当看作一个信号,学者圈以外的其他人心中也激发了对伟大的德意志统治人物的关注与情感——这恰好是在非帝政时期。” 这几行文字引自恩斯特·康特洛维茨(Ernst Kantorowicz,1895-1963)1927年出版的既醉人又压抑的著作《皇帝腓特烈二世》(Kaiser Friedrich der Zweite)的前言。此书作为一部关于这位帝王的学术性传记,至今仍享有极高的声誉,哪怕其事实上并非学术著作,并且按照作者的理解也不应当如此。这部书之所以著名,某种程度上也与恩斯特·康特洛维茨当时所处的戏剧性的生活环境有关,该书的流行现象典型地折射出20世纪政治和学术的许多剧变。此外,当时社会所特有的对神话的渴求也极大促进了这部作品的传播。 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