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一部全景式展现大唐诗坛的集体传记,那些唐诗经典名篇里藏着的往事。 每个诗人都是自己的传奇,每一首唐诗都有它的故事。骆宾王、王勃、张若虚、贺知章、孟浩然王维、王昌龄、王之涣、李白、杜甫、韦应物、白居易、元稹、韩愈、孟郊、贾岛、刘禹锡、柳宗元、杜牧、李商隐、温庭筠……那些鲜衣怒马的少年,那些充满诗意的别样灵魂,大唐诗空中这些璀璨夺目的星星,绘成了一轴展现盛世大唐的风华与气象的精彩画卷。 本书融时代背景、人物传记、诗歌鉴赏于一体,阐明了唐诗的总体发展脉络,叙述了八十多位诗人的人生轨迹,对百余首经典诗作进行了鉴赏品读。力图完整真实地呈现唐代诗人的人生经历及历史背景,让读者在唐诗中读懂诗人的人生,在诗人的快意人生中读懂唐诗。 作者简介 包劲松,笔名万里风云来,研究生学历。机关干部。对中国历史及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三十年不辍地研习中国古典文学、书法、国画等,对唐诗宋词有独到见解,早年有论文及文学作品发表于报刊,近年发表过百万字的网络小说。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初唐·风华 骆宾王/我,生不苟且 王勃/烟花绽放星空,虽然短暂,请记住我的美 杨炯与卢照邻/诗是人生的拐杖 武则天/原来,石榴裙上的泪可以转化成铁血 “沈宋”、刘希夷及“文章四友”/诗啊,不能承受功利之熏 陈子昂/登上黄金台,才知孤悲无人能懂 张若虚/月夜里做了一个梦,美了几千年 第二篇 盛唐·气象 张说/什么都能干,但不能不食人间烟火 张九龄/身处荒野,依然芳泽千里 贺知章/守真才能快乐 孟浩然/入不了庙堂,逛逛江湖也无妨 王维/才华是的财富,却成了心中永远的痛 王昌龄/风沙吹老了岁月,却吹不走执念 高适与王之涣/背对黄沙万里,高歌黄河入海 岑参/愿是一棵树,让塞北的雪妆成一树梨花 李白/我是一片云,天空是我家 杜甫/既然上天让我接收苦难,那我就将其酿成霞光 第三篇 中唐·新韵 元结/带着良知,却只能筑起一座“哀丘” 顾况/擎一枚红叶开启古老的网恋 韩翃与李益/疑似故人来,来的却是幸运女神 刘长卿与张继/我在风雪中守望,你在枫桥边低吟 韦应物/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白居易/不想唱长恨歌,不想听琵琶声,只想再见一次你 元稹/你们的美丽,我不容错过 张籍与王建/牵着瘦马在古道上寻觅,寻来的是不曾短少的志气 李绅与崔护/热中人作冰雪文,穷书生结桃花缘 韩愈/陪祀孔庙的那天起,他是否回味“草色遥看近却无” 孟郊/慈母手中线,缝补不了一世寒贫,也能缝补一颗感恩的心 贾岛/诗奴也有成仙的一天 李贺/高轩过,石破天惊,谁在云端长吟天若有情 刘禹锡/东边日出西边雨,刘郎要将玄都观里的桃树数一数 柳宗元/左手开门,右手关门,不会让思想被流放 崔郊与李涉/强盗都喜欢诗的时候,诗就成了好的防身武器 第四篇 晚唐·余晖 徐凝与张祜/叫板李白,惹恼了苏东坡 杜牧/多情却似总无情 李商隐/憧憬剪烛西窗,你成了痛的追忆 温庭筠/我很丑,也不温柔,为何你一直暗恋我 韦庄、韩偓与郑谷/烟花散尽,独留在黑暗中悲吟 罗隐/一千多年后被称为唐朝的鲁迅 皮日休与杜荀鹤/一个加入了起义军,一个当了五日翰林 李冶、薛涛、刘采春和鱼玄机/盛开时节,为何凋零 诗僧/美国嬉皮士的祖师爷 附录/大唐重要诗人年表 序言 这是一本勾勒大唐诗人 的人生轨迹,反映唐诗背景 的书。 为什么写这样一本书? 笔者觉得,大多数人同笔者 写作此书之前一样,不一定 真正读懂唐诗。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 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 山。”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一诗,清淡得如同王维、 陶渊明,不看署名,大多数 人不会想到这是那个写“黄 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 复回”的李白所写。这首诗 显然与他“飘逸豪放”的诗风 大相径庭。如果不了解李白 写这首诗时的背景,读这首 诗时除了觉得具有王维一般 的禅意,我们可能不会再有 其他的感动。但是,等读完 笔者所写的“李白”一章,再 读这首诗,你可能会有种想 哭的冲动。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 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 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 甫的这首《江南逢李龟年》 ,字面意思谁都懂,但如果 仅仅是字面意思,那就称不 上是“诗圣”的千古名篇了。 读这首诗时,我们脑海 中要有这样一幅场景:衣衫 褴褛的半百老人杜甫,抓住 一位同样满脸沧桑的老人的 胳膊,颤动着花白胡须,始 终说不出话来。 为什么“诗圣”会如此百 感交集?因为他遇见的这位 可怜老人,就是当年红遍京 城的歌唱家李龟年,是“红 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 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中 的那位“君”。 想当年,这位歌唱家是 出了王府进相府的人,普通 百姓难得一见啊!如今,这 位歌唱家竟然流落到潭州这 么个小地方,跟诗人一样苍 老不堪,靠卖唱养家糊口。 至于两人相逢的地点, 读者可以联想到街头或小型 宴会,脑中有了这幅场景, 我们就会读到这首诗后面的 “此处省略一千字”和“此处 省略一万个感叹号”。只有 这样,才能读懂杜甫“正是 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 君”这两句诗中,看似轻描 淡写,实则沉重无比的内涵 ,才能说真正读懂了这首诗 。 举了两个例子,说明完 全读懂唐诗之不易。但是, 你能耐着性子读完本书,相 信再读唐诗就会容易得多— —本书会扫清真正读懂唐诗 的所有障碍,让你知其然并 知其所以然。 知其所以然的途径并不 神秘,其实也就四个字—— 知人论世。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 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 论其世也。”吟诵他们的诗 ,读他们的书,怎么可以不 知道他们是什么人呢?所以 要研究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 。这是孟子读古人书的心得 ,适用于我们读唐诗,上面 所举的例子,恰恰证明了这 一点。 笔者就“知人”与“论世”给 大家做点儿事。 知人,就是真正地了解 诗人,看清他的人生轨迹, 了解他的性格。这是笔者帮 大家做的头等大事,目标是 让一个真实的诗人活跃在你 的脑海中。 这件事很难,难就难在“ 真实”二字。大唐诗人的人 生经历,早就遗落在各种文 史趣闻里,很零散,片段化 ,文学史中关于诗人的生平 又多标签化。将这些零散的 信息整合在一起,勾画出诗 人较完整的人生轨迹,以写 小说的手法去写或许不难, 可违背了笔者坚持的“真实” 初衷。 这很矛盾,笔者解决这 一矛盾的方法是,在详细研 读史料的基础上,抽取诗人 的性格特征,按照性格逻辑 ,串通事件,形成诗人较为 完整的生活轨迹,让诗人鲜 活起来。 论世,就是解释清楚社 会与文学发展的背景。这都 有史料可查,写起来并不难 。但是,让复杂的唐史背景 和诗歌发展脉络融入书中, 要让大家都能读得懂,都有 兴趣读,还不能出现误导, 这又不容易。 然而,难事才有意义, 如果理解了诗人的特性,掌 握了唐诗的发展脉络,熟悉 了唐史背景,读懂唐诗,还 是一件难事吗?为了实现这 一目标,笔者花了两年多时 间做这件事,结果如何,有 待读者评判。 鲁迅先生在致杨霁云信 中说:“我以为一切好诗, 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 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 ,大可不必动手。” 这句话道明了大唐以后 文人的尴尬,谁再提笔写诗 ,都有一种“关公面前耍大 刀”的胆怯。所以,宋人另 起炉灶写词,元人赶紧抢了 曲。待到明清,文人一看韵 律文字形式都被前人霸占了 ,便写起了小说。到了20世 纪初,文人一看没得写了, 干脆将文言文一股脑儿推翻 ,搞出白话文学来。 大唐诗人给后人造成了 不好意思写诗的窘境,如此 生猛,是什么原因呢? 除了社会和文学发展的 基础,最重要的,应该是他 们有一位生猛的“带头大哥” 。 这位“带头大哥”写诗的 水平,就如水泊梁山的宋江 之武功,在众好汉中排不上 号。但他有号召力,他的号 召力比宋江强上百倍。他的 一句话,点燃了大唐千万读 书人吟诗的激情,甚至为诗 痴狂,苦吟白头也无怨无悔 。 这位有影响力的“带头大 哥”是谁?本书从这位“带头 大哥”说起。 导语 这是一本勾勒大唐诗人的人生轨迹,反映唐诗背景的书。 他们和他们的人生,让大唐诗坛的天空群星闪耀。他们和他们的诗歌,串起一部波澜壮阔的盛世大唐史。 在唐诗中读懂诗人的人生,在诗人的快意人生中读懂唐诗。 裸脊锁线装订,烫金书名,印刷精美,内容厚重,兼具鉴赏性、知识性和收藏性。 精彩页 贞观年间,春风送暖时节,李世民与一帮开国功臣站在皇城楼上,看着新科进士鱼贯而入。李世民不无得意地对身旁的魏徵等大臣说道:“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这本是一句并不刻意的感慨之语,却如春雷,响彻大唐帝国的每一个角落,顿时让大唐学子泪流满面,奔走相告。 为什么?请注意“英雄”二字。将新科进士提到“英雄”的高度,从古至今,除了李世民,还有谁?在当世人眼里,李世民本人是驰骋沙场、叱咤风云的大英雄,从大英雄嘴里说出这句话,说明什么? 对比一下历史上最著名的“煮酒论英雄”桥段,曹操说的是:“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在曹操眼里,只有刘备与他曹操才是英雄;在李世民眼里,大唐新科进士可以比肩开国功臣,都是大唐的英雄。 这就是李世民对读书人的态度。这样的态度,怎能不让那些本就具有“达则兼济天下”情怀的学子热血沸腾?晚唐诗人赵嘏(gǔ)有诗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这句话,反映了李世民对大唐学子的重视程度,更反映了李世民求贤若渴的迫切心理。 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登上太子位,然后成立了弘文馆。弘文馆除了作为政策咨询机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修编统一教材。第一任馆主是长孙无忌。弘文馆的学士有魏徵、萧瑀、虞世南、上官仪等。 将这些唐初最有名的文人集中在一起修编教材,目的就是推进科举制度改革,让具备真才实学的人才,无论出身,都能为国效力。 科举制度的始创者是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但隋朝命短,只存在了三十七年,且连年内乱,科举制度在隋朝并没有很好地实行,存在诸多弊端,例如考试时间为三年一次,考试内容只有策论,没有统一教材。 李世民改革科举制度,首先统一了教材,除了“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还将道家的《道德经》纳入考试内容。 因为李世民除了信奉儒家思想,还崇道。崇道是因为道祖老子李聃姓李,是他老李家的人。唐朝李家家谱最远追溯到汉朝的李广,虽然联系不上老子,但这并不妨碍唐朝李家对这位传说指李树为姓的道祖的情感。李世民的儿子李治登上皇位后,就直接封老子李聃为“太上玄元皇帝”。这也引起了唐朝修道风气的盛行,为后面出了崇道的李白等大诗人打下基础。 李世民登上皇位时,大唐帝国刚刚结束统一战争,百废待兴,自然是需要各方面的人才。贞观初期,科举考试是每年举行一次,人性化地将隋朝的冬天开考改在春暖花开之际。唐初科举开了很多科,除了继续隋朝的秀才科、进士科、明经科,还开了明算、明法、明书等科。这些新开辟的科,相当于现在的天文历法、法律与文秘专业。 很遗憾,这些科举科只存在于大唐初期,后面估计是人才饱和了,除了进士科与明经科,其他科一律取消了。 秀才科的“秀才”不是后来所称的秀才,秀才科是那时候最难的科。隋朝时,每州只有一个名额参加秀才科考试,录取名额只有三人,秀才科有多难考,可想而知,相当于现在每个地市只能推荐一人参加考试,成百上千人中只录取三人。正因为要求太高,秀才科在贞观后期也取消了。 在这里提一下,李世民还是秦王时,就有著名的“秦王十八学士”辅佐,这些学士中有几个隋朝的秀才呢? 五个!他们是房玄龄、杜如晦、萧璃、许敬宗、虞世南。 有这么豪华的阵容相助,在“玄武门之变”中,李建成不败才怪。 隋唐采取科举制度选拔人才,那么,隋唐之前的历朝历代是如何选拔人才的呢? 汉魏时期无一定的标准,主要是依赖官员举荐,即所谓的“举孝廉”。曹操就是通过举孝廉走上仕途的。这一点他很自豪,也常常提及。 这种方式真能保证官员的素质吗?事实上,举孝廉形成了“官二代”“官三代”,甚至“官十几代”的士族豪门,以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把持朝政,庶族寒门永无出头之日。 东晋南北朝时期,诞生了“九品中正制”,以此考查制度来选拔人才。这个制度可靠有效的前提是,品官绝对公正。结果可想而知,还是士族把持朝政。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士族就是高高在上,激化了社会矛盾。隋文帝与唐太宗都是英明的君主,推行科举制,不论出身,有本事就来考,给庶族寒门一线希望,一条可以发达的路。 接着了解“明经”与“进士”科考什么、怎么考。 明经考试就是将“四书六经”(含《道德经》)中某些语句的关键词蒙上,让考生填出来,与现在的填空题一样。这是考试主要内容。此外,摘选典籍中的片段,让考生来解析,这叫“墨义”。 明经考试相对于进士考试,要简单得多,主要是要求熟读“四书六经”,难度并不大,但考中后前途一般,很多人是干一辈子秘书。 进士考试除了解析“四书六经”的片段,增加了策论,策论所占比重最大。唐高宗时期,诗赋替代了解析题,直接引爆了唐人写诗的兴趣。 唐初,进士科每一科录取的人数极少,只有十几名。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只录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