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1927年前的上海工人运动史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
出版社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由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著,沈以行主编,陈雁、马军整理的这部书稿,充分反映了1927年前上海工人运动的发展轨迹。此书原本是向196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40周年献礼的,却出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现将其正式出版,一来旨在纪念1960年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中国近现代史教研组青年教师、1956级学生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人员的深度合作,保存这份珍贵的历史见证;二来也是为了向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献礼,以遂一个甲子前当事者们的未竟之愿。 目录 出版说明 前言 第一章 上海工人阶级的形成与早期的自发斗争(1840—1919年5月) 第一节 五四运动前的上海社会与人民斗争 一、上海有悠久的历史,在鸦片战争后被帝国主义据为侵华基地 二、上海人民早期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第二节 上海工人阶级的产生和初期的反抗斗争(1840—1895年) 一、上海近代工业的出现和工人阶级的产生 二、上海工人身受的残酷压迫和剥削 三、上海工人的初期反抗斗争 第三节 上海工人阶级队伍的成长和参加旧民主主义革命(1895—1914年) 一、上海工人阶级队伍的成长和工人反帝斗争的发展 二、上海工人追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参加旧民主主义革命 三、辛亥革命后上海工人的政治要求和资产阶级在工人中的活动 第四节 上海工人阶级的壮大和从自发斗争向自觉斗争过渡(1914—1919年5月)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上海工人阶级的壮大 二、上海工人阶级的特点 三、上海工人从自发斗争向自觉斗争过渡 本章结束语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上海工人运动的高涨(1919年5月—1923年) 第一节 上海工人阶级以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一、十月革命的影响 二、五四运动和“六三”爱国大罢工 三、“六三”大罢工后上海工人的继续斗争 第二节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及其活动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三、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对上海工人运动的领导 第三节 上海工人第一次罢工运动高潮 一、上海工人第一次罢工运动高潮的形成 二、上海工人第一次罢工运动高潮及其特点 三、上海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 本章结束语 第三章 上海工人反帝斗争的新高潮——五卅运动(1924年1月—1926年4月) 第一节 上海工人运动由低潮走向高潮 一、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二、党的工作深入工人群众中·上海工人运动的恢复 三、五卅运动的序幕——日本纱厂二月大罢工 第二节 伟大的群众反帝爱国运动——五卅运动的爆发 一、帝国主义枪杀工人顾正红·反帝怒潮的掀起 二、“五卅”惨案·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军的三罢斗争的展开 三、党在上海工人中的组织工作、政治思想工作和工人阶级战斗力量的壮大 第三节 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对于五卅运动的镇压与破坏·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投降·工人阶级的坚持斗争 一、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对于五卅运动的镇压与破坏 二、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投降·工人阶级的坚持斗争 三、反帝统一战线的分裂·工人阶级斗争策略的转变·大罢工的逐步收缩 四、五卅运动后上海工人的继续斗争 本章结束语 第四章 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1926年5月一1927年4月) 第一节 三次武装起义前夜的上海工人运动 一、反帝运动的重新高涨——五卅周年纪念 二、6月至9月的罢工浪潮 第二节 上海工人第一、第二次武装起义 一、第一次武装起义 二、第一次武装起义后上海工人运动的深入发展 三、第二次武装起义 第三节 胜利的第三次武装起义 一、党对第三次武装起义的准备 二、第三次武装起义的胜利 三、武装起义胜利后上海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 第四节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上海工人运动转向低潮 一、帝国主义与蒋介石相互勾结的阴谋 二、“四一二”大屠杀和上海工人的英勇反抗 本章结束语 附录 论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阶级到自为阶级的转变 再论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阶级到自为阶级的转变 序言 1952年至1958年上海 总工会曾在其内设立了一 个名曰“上海工人运动史 料委员会”的机构,旨在 搜集、整理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前中共领导下的上 海工人运动的历史资料并 加以研究。1958年年底因 机构精简,该委员会被撤 销,副总干事沈以行与成 员姜沛南、郑庆声、李伯 毅、徐同甫、徐承祖、余 卫平、倪慧英、王天筠, 遂携带6年中搜集到的所 有资料调动至新成立的上 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筹备处 ,但因国家经济形势日渐 困难,筹备处不久后亦告 撤销。1961年年初,沈以 行又带领姜沛南、郑庆声 、徐同甫、倪慧英,以及 除照片、文物等之外的大 部分资料(约1500万字) 再调至上海社会科学院历 史研究所,组成了该所工 运史组(后来发展为工运 史研究室)。本书即成稿 于这一时期。 根据郑庆声先生晚年 的回忆,就在沈以行一干 人等尚在上海革命历史纪 念馆筹备处忙于中共一大 会址的陈列工作时,“记 得那是1960年夏”,“复旦 大学历史系党总支书记余 子道同志来访,与沈以行 同志谈妥,组织高年级同 学来实习,编写上海工运 史。于是,该系教师赵清 、黄美真带领十几位同学 到纪念馆参加编写工运史 。记得学生中党支部负责 人有吴维国、李华兴、宋 国栋。在沈以行同志的指 导下,编写了上海工人运 动史初稿,其中1927年以 前部分比较成熟,后来铅 印成册,送到第一次全国 工运史工作座谈会上,征 求意见”。 这份铅印本是在1960 年10月制成的,随即送交 11月中旬北京举办的工运 史座谈会,“会上意见认 为,内容突出叙述了上海 工人反帝斗争的革命传统 ,是其优点;但对一些重 要的理论问题,如工人阶 级从自在到自为的转变等 缺乏科学分析,对全国革 命形势的结合也有所忽视 ,总的说来,科学论据不 足,是其主要缺点”。在 之后的修改过程中,“补 充了早期工人阶级状况的 资料,并对自在、自为的 转变问题做了专门研究” ,后者主要体现在两篇正 式发表的论文里,即《论 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阶级 到自为阶级的转变》[李 星(李华兴笔名)、赵亲 (赵清笔名)、黄杜(黄 美真笔名),《学术月刊 》1961年2月号,1961年 2月10日]、《再论中国 工人阶级由自在阶级到自 为阶级的转变》(李星、 黄杜,《学术月刊》1962 年7月号,1962年7月10 日)。 按照最初的计划,该 《上海工人运动史稿》将 分为上编(1840—1927年 )、中编(1927—1949年 )、下编(1949一1960 年),准备在1961年7月 之前,“一齐拿出成品, 向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四十 周年诞辰献礼”,但实际 上,中编部分在1961年1 月曾写出一个草稿,而下 编部分拟在该年上半年定 出一个提纲,留待稍后再 行撰稿。所以,原先的献 礼意图并未实现,整个项 目后来也因故中辍。 目前,在上海社会科 学院历史研究所现代史研 究室(1998年由原工运史 研究室和原现代史研究室 合并而成)只发现了上编 (铅印本)和中编的部分 蓝印誊抄本。由于前者相 对成熟,我们现将其单独 正式出版,定名为《1927 年前的上海工人运动史》 ,一来旨在纪念1960年上 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沈以行等人)和复旦大 学历史学系(中国近现代 史教研组青年教师、1956 级同学)的深度合作;二 来也是为了向2021年中国 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献礼 ,以遂一个甲子前当事者 们的未竟之愿。 必须指出的是,20世 纪80年代以后,沈以行、 姜沛南、郑庆声又曾领导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 所工运史研究室集体撰写 了扛鼎之作——《上海工 人运动史》(上、下两卷 ,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 、1996年版)。这两部相 距二三十年的工人运动史 虽然没有直接关联,但学 术史上的相互呼应却是有 目共睹的。 这里还要特别提到李 华兴先生,20世纪60年代 初他是参写的复旦大学历 史学系的学生,不久留校 任教,20多年后则出任上 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常务副所长。他本人的学 术历程,就是历史学系与 历史研究所双方长期协作 的缩影。据说李先生生前 曾多次有意出版本书,但 均未果。 借此,请允许我们向 所有为本书做出过贡献的 师长、系友们致敬! 马军 陈雁 2021年3月 导语 本书旨在搜集、整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共领导下的上海工人运动的历史资料并加以研究。 本书内容突出叙述了上海工人反帝斗争的革命传统。 本书与《上海工人运动史》虽然没有直接关联,但学术史上的相互呼应却是有目共睹的。 精彩页 第一章 上海工人阶级的形成与早期的自发斗争(1840—1919年5月) 第一节 五四运动前的上海社会与人民斗争 一、上海有悠久的历史,在鸦片战争后被帝国主义据为侵华基地 上海是我国沿海最大的城市,它位于长江、吴淞江和黄浦江汇合的地方,通达海外和国内各地。上海周围有广大的肥田沃地。从很早的时候起,我们的祖先就劳动、生息和繁殖在这块土地上。上海有悠久的历史,据最近一年多来的考古发掘,在上海县马桥的遗址中,有新时期时代的许多石器和陶片。在嘉定县有楚墓,说明上海旧址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就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地。到宋朝末年,上海已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城镇。元朝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设上海县。明清两代,上海成为东南地区的重要城市。这些都足以驳斥帝国主义者把上海说成历史很短、百年前还只是一片荒凉的渔村,多亏帝国主义势力侵入才发达起来了的谬论。 上海不但有悠久的历史,而且上海人民历来是刻苦勤劳的,因而农业、渔业和手工业一直是很发达的。约在12世纪时,上海的棉布生产,已有相当的规模;16世纪时,松江的土布已畅销各地。在封建社会的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海上贸易的增加,上海已日益显出它的重要地位。 但当中国还处在封建社会时,外国资本主义已日益发展扩张,处心积虑地来侵略中国。1840年英国发动的对华侵略的鸦片战争,是帝国主义国家侵华政策的必然步骤。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中进行了英勇的反抗,但是,腐朽的清王朝在两年对外战争中,妥协投降,公开与人民为敌,导致了战争的失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从封建社会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以后,上海也就被帝国主义据为侵华的基地。 外国侵略者压迫中国,想变中国为他们重要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就是根据不平等条约,“把许多通商H岸划出一部分土地作为它们直接管理的租界”。这些租界完全是帝国主义直接控制的地方。这种侵占租界、在中国内部建立侵略堡垒的殖民制度,首先推行于上海。 外国侵略者要侵占上海为侵华基地,是蓄谋已久的。1832年受英国东印度公司雇佣的德国侵略分子郭士立到上海进行侦查活动时,即怂恿英国政府用武力达到上海开埠的目的②。1842年英国侵略军首领璞鼎查刚一强迫中国订立《南京条约》,就图谋在上海建立外国人的居留区,并且初步选定了居留区的地址。1843年上海正式开埠后,英国第一任驻上海领事巴富尔就积极进行勒索土地的活动,并在1845年与清政府上海道台宫慕久订立“土地章程”。根据这个土地章程,“决定将洋泾浜以北、李家场(一作李家庄)以南之地,准租与英国商人,以为建筑房舍及居留之用”。第二年又划定西界。于是东到黄浦江、南临洋泾浜(今延安东路)、西至边路(今河南路)、北界李家场(今北京路)的地区,便成了“英租界”。1848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把原定租界扩充至西到泥城浜(今西藏路),北到苏州河边,较前增加面积两倍。 英国首先采用的这种侵略的新方式,引起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效尤。法国继英国之后,在1849年4月迫使清政府划定上海县城(北门外的城河)与英租界(南界的洋泾浜)之间的地区为法租界。美国一方面表示赞成英、法据有租界,但反对他们独占,想插足英、法租界;另一方面又单独进行攫取美租界的勾当,其手法最为阴险恶劣。1863年,美国攫取苏州河以北的地区,设立美租界,后来与英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 1854年,帝国主义者在上海成立工部局,设立巡捕房,并取得征税权、司法权。自此以后,上海租界就成为帝国主义包庇走私、倾销商品、戕害中国人民、吮吸中国脂膏的罪恶场所,成为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阻挠中国革命、勾结中国反动派共同镇压人民革命的基地,成为帝国主义从文化上、精神上麻痹和毒害中国人民的据点。帝国主义在公园的门上都要标上侮辱中国人格的“狗与华人不得入内”的牌子,这里体现了旧中国被侮辱、被侵害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的一种特殊的面貌。但是,上海人民历来就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奴役,他们不屈不挠、再接再厉地对帝国主义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因此,上海历来就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伟大的英雄城市之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