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有个镇海中学
分类
作者 现代金报社
出版社 宁波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部跨越时代的生命成长读本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60多位校友的采访录,通过回顾中学时光、小城故事和之后的求学求职以及人生经历、大城事业回望中学教育对他们的影响。这是一部反映镇海中学教育追求的现实著作,也是一部从校友角度反映镇海中学的学生们的人生之书。本书可以说是镇海中学最好的育人“成绩单”。作为一所百年名校,本书以终为始,可以为教育同行提供办学思想的参考。本书既可以作为家庭教育的家长读本,也可以作为新手班主任的培训教材。

作者简介

现代金报社 2003年10月22日正式创刊的现代金报,原为新华社直属报刊,2016年12月划转宁波日报报业集团,2020年转型为“服务教育事业、促进师生发展、指导家庭教育、优化教育生态”为办报方针的教育类报纸,由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与宁波市教育局联合主办。

目录

第一篇章 弦歌不辍
盛炳纬 张人亚 柔 石
张困斋 李志坚 沈自尹
黄声远 李价民 於梨华
第二篇章 为中华之崛起
世纪50、60 年代
被校长改变的一生
当国家真正强大的时候
鹰的豪情
决定人生差距的要素
年少读书 受用一生
国际国内宣传中国航天
第三篇章 命运转折
世纪70 年代
青春渡口
“追逃神捕”的绝招
一件事,做一生
巷口的呼唤
塔尖上的谦卑
第四篇章 更高起点
世纪80 年代
数学课代表的基本功
我想弄懂到底发生了什么
最好的起点
镇海中学的“另类”
从复读生到弄潮儿
光明,多么美好的词
阴差阳错的机遇
故乡回忆中的一抹温暖
自由探索的乐趣
对一个医生来说,最重要的是……
纪律最差女生的逆袭
芯片界的传奇
受用一生的好习惯
造机器人的人
留住宁波人的根脉
不做临床医生的女科学家
走在新闻一线的总编辑
第五篇章 开阔人生
世纪90 年代
奔跑的姿态
从科学家到“幼儿园园长”
小城走出的“台柱子”
玫瑰与卡布奇诺
生活比学识更重要
“高被引科学家”的价值
懵懂出发,坚定回归
千头万绪间找出口
百万年薪的微软总监回乡教娃
第六篇章 多元选择
世纪00 年代
直播风口的那个少年
愿人间少些遗憾
破解“十万分之一”
反哺母校的“非典型”企业家
要走远路,就不急于一时的速度
被总书记点赞的“岛叔”
我称不上“学霸”
成为上市公司CEO
当危机感变成一种常态
从高中同学到创业伙伴
三次创业各有各的精彩
那是我永藏心底的美好
34岁的全国劳模
我是村支书的儿子
人生皆有可能
高中三年给了我十足的后劲
把语文教育做成上市公司主营业务
我在斯坦福大学做科研
第七篇章 以德为本
世纪10年代
最亮的灯塔
高考不过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那满天繁星
跟全世界有趣的灵魂“搞事情”
特别的成人礼
疫情下全力以赴做公益
特别视角下的镇海中学

精彩书摘

第一篇章 弦歌不辍

镇海中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1 年成立的镇海县立中学堂,次年镇海县立中学堂改名为镇海县立中学校,也就是老镇海人常说的县中。

从辛亥之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近40 年的风风雨雨,战争年代,很难统计到底有多少学生在这所学校进进出出,我们已经无法采访到他们,只能从遗留下来的资料中选择部分不同年代的关键人物,从各种零碎的生平、相关报道和回忆录中,寻找这所学校的印迹。

你能明显感觉到,这些出身不同、职业各异,经历更是千差万别的一代代人,带着同样的烙印,错错落落地走在历史的山路上,前后虽隔数里,但声气婉转相通,你能清晰地听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共同心声在时代的层峦叠障中久久回响。

也许在他们各自的人生里,那只是一个很短的片段,但所有雪泥鸿爪连在一起,就勾勒出了一所学校在战乱中蹒跚起步、弦歌不辍的足迹,还原出了深一脚浅一脚的岁月里那些不灭的守望和希望。

盛炳纬

这所闻名全国的学堂诞生于风云际会的辛亥之年,很难说,是机缘巧合, 还是历史的必然,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她的创始人盛炳纬,出生于1855 年。内忧外患之际,在江南的偏僻小城, “学而优则仕”依然是多数读书人的梦想。盛家是书香世家,用现在的话说, 盛炳纬和他的父亲盛植型都是“高考学霸”,父子俩“一门双进士”,名噪一时。盛炳纬少年得志,先后担任四川、江西两省学政,类似于现在的省委组织部部长和省教育厅厅长,在整治科举腐败、选拔培养人才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宁波市镇明巷盛宅曾是盛炳纬的私宅,而月湖盛园的盛氏花厅是他曾经读书会客的地方。

在镇海中学校史馆陈列的照片里,这位出身名门、仕途顺利的创始人却双眉紧锁,满眼忧虑—— 或许是看到了科举制的种种弊端却束手无策,或许是在清王朝万世不朽的盲目自信中感觉到了大厦将倾的先兆,或许是焦虑目前的人才培养机制不足以挽救国家垂危的命运。甲午战争后,感慨民心离散、国计窘迫的盛炳纬做出了辞官返乡的决定。

如今看来,辞官并不是心灰意冷后的明哲保身,盛炳纬只是希望找到一条更务实的路。1897 年,盛炳纬支持宁波知府程稻村创办储才学堂,筹款6 万余元,在宁波城南拓地40 亩,规模为当时浙江省之冠。后储才学堂更名为宁波府中学堂,也就是后来的宁波中学。

盛炳纬筹办的第二所学校就是后来鼎鼎有名的镇海中学。科举制废除的1905 年,他亲自奔赴上海、武汉等地,为在家乡镇海建一所新式的中学堂筹集资金。在盛炳纬的远见卓识里,新学堂应该有一批视野开阔、学识渊博的开明人士来教书育人,于是他和乡贤们一起选派了本县的6 名优秀青年赴日本留学,以为中学堂师资。

1911 年底,费资2 万余元的镇海县立中学堂新校舍在城区东门内梓荫山南麓总持寺旧址建成。当时赴日留学的才俊之一曹位康辞去了燕京大学的职务,回到家乡成为这所新学校的首任校长。

梓荫山南麓是古代读书人论礼、朝拜、读书论道的地方,之前这里曾建过先圣殿、广学宫、建学宫、明伦堂,清末渐渐形成县学建筑群。新学堂落成的时候,封建王朝已经成为历史。盛炳纬或许不会想到,一所百年名校已横空出世。当一届届学生如他所愿为了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前仆后继时,这位创始人忧国忧民的表情已定格在校史里。一个世纪后,他依然在那里,提醒着后来者当年建校的初心。

张人亚

1912 年,镇海县立中学堂改为镇海县立中学校,简称县中。9 月正式上课,初中一年级两个班中,有个来自霞浦的小后生。他叫张静泉,父母靠种田和兼做厨师维持一大家子的生计,生活很拮据。张静泉在老家开在张家祠堂的霞浦学堂读了小学,老师张范和先生虽是晚清秀才,但一直信仰孙中山。张静泉毕业那年,刚好赶上县中成立,先生便劝他的父亲,孺子可教,一定要让他继续读书,接受新式教育。

张静泉的父亲张爵谦一咬牙,便节衣缩食,将张静泉送进了离家20 公里远的县中。这位朴实的农民不过希望儿子从此可以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走上一条和自己完全不一样的人生之路。他一定不会想到,孩子后来会影响那么多人。

三年后,县中首届初中生毕业,张静泉和他的同学们成为镇海县历史上首批镇海自己培养的具有初中学历的年轻人。毕业后,张静泉到上海一家银楼做了首饰工人,几年后奉父母之命回乡结婚。但他的妻子病逝后,他回家的次数一个手就能数过来。

张静泉所受的教育让他看清了现实,也让他决心为一个更好的世界付出毕生努力。

张爵谦最后一次见到儿子是在1927 年末或1928 年初的一个冬日,张静泉匆匆回来,腋下夹着一包用纸裹得严严实实的东西,和父亲在房间里说了要紧话之后就离开了。天色渐晚,张爵谦来到屋前菜园,把儿子留下的那包东西放进了停放早逝儿媳棺材的草棚。

不久后,村里很多人都听说,张家的二儿子在外多年,恐怕早已丢了性命。有人目睹张爵谦在离家不远的长山岗上为儿子、儿媳修了一座合葬的墓穴。只是很多人不明白,张家二儿子明明叫“静泉”,张爵谦却在墓碑上少刻了一个“静”字。

只有老父亲一人知道,墓里藏着一个重大的秘密。他苦等着儿子回来, 五年,十年,十五年,二十年…… 一直到1950 年,全国大陆基本解放,他想, 儿子大概是真的回不来了。

儿子从进入县中起,便追随着理想越走越远。回想起当年的决定,老人只觉得百感交集。

耄耋之年的张爵谦,把另一个儿子张静茂从上海叫回来,从空棺中拿出张静泉当年留下的包裹,说是当年静泉临走时再三嘱托自己,要好好保存这些东西。为掩人耳目,他将东西用油纸包好,放在儿子的衣冠冢里,还特地在墓碑上少刻一个“静”字。

张静茂将包裹带回上海,转交给党组织。包裹里,有中共二大制定通过的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经考证,这是如今唯一存世的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的原始中文文本,是极其珍贵的档案文件。后来这文件被收藏于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

2017 年10 月31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集体瞻仰。

在讲解员的指引下,总书记走到1920 年9 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展柜前驻足细看,书章上面有“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山穴二十余年的书报”18 个字。

他对讲解员说:“很珍贵,那你说的那个人呢?后来怎么样?”

总书记问的“那个人”,就是从县中走出来的张静泉。后来的事,连张静泉的父亲张爵谦也不甚了解。

这位读过中学,勇于接受革命思想的年轻人,早在1921 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且改名为“张人亚”。那一年,正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年。与党“同龄” 的张人亚,也成为第一位宁波籍中共党员。

1922 年9 月,上海金银业工人俱乐部成立,发动全市金银业工人举行罢工。出面领导罢工斗争的,便是俱乐部执行委员会主任张人亚等三人。

1927 年初,为配合北伐军光复上海,张人亚奉命任中共江浙区委宣传部负责人,筹办上海总工会机关报《平民日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转入地下斗争。就是在那时,张人亚秘密回到霞浦老家,留下了那些珍贵的文件, 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回家。三年后他进入中央苏区,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出版局局长兼印刷局局长等职。1932 年,他从瑞金前往福建长汀检查工作时,因劳累过度,途中患病,不幸去世,年仅34 岁。

当时,张人亚的家人并不知道这个不幸的消息,他们从未放弃对张人亚的寻找。一直到2005 年,他们才在《红色中华》上找到了悼词。而在数十年的追寻中,张人亚的故事,已经影响了无数人。

人们不会忘记这个从县中出发的少年,以及他用一生来守护的希望火种。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0 1:0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