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共分为语言发展和学习、亲子阅读和障碍矫治三个篇章。语言发展和学习篇涉及语言发展和学习的各个方面,为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语言发展是否处于正常的水平、有何特点提供理论依据,帮助家长采取适合婴幼儿学习特点的方法指导孩子;亲子阅读篇涉及早期阅读对婴幼儿成长的重要性、父母如何和孩子一起阅读以及亲子阅读时的注意事项等问题,帮助父母了解科学指导婴幼儿阅读的常见方法;障碍矫治篇对婴幼儿语言发展和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进行分析,旨在提醒家长随时关注孩子的语言发展进程,在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婴幼儿学习语言的同时,还需要防止婴幼儿出现语言学习困难甚至障碍等。
全书以条目形式介绍O~6岁儿童语言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具体方法,分语言发展和学习篇、亲子阅读篇、障碍矫治篇三部分,前两篇既介绍了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又针对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的特点介绍了相应的指导策略,基本涵盖了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各个方面;障碍矫治篇旨在提醒家长在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前儿童学习语言的同时,还需要防止孩子出现语言学习困难。
本书由多年从事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专家组织编写,编写人员中既有理论工作者,又有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且在编写过程中组织了家长问卷调查,因此,本书内容具有较强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可供广大婴幼儿家长和幼教工作者参考。
语言发展和学习篇
1 什么是儿童语言发展,孩子是怎样学习语言的
2 幼儿的语言能力有哪些成分构成的
3 孩子的语言发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4 孩子在正式说话之前为何经常用手势伴随单个的字进行交流
5 为什么孩子学说话时,有的音很早就发得清楚,有的音却比较迟才能发得准确
6 孩子学说话的时候,有时候令人吃惊地说出一些词汇。他们是怎样学会这些词的
7 孩子的口语发展过程中有语法能力的成长吗,怎样看待孩子的语法发展过程
8 孩子间说话时,为什么会出现“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现象
9 孩子一旦会说话后,为什么渐渐地就能用不同的说话方式跟不同的人交往
10 有的孩子一两岁时对认字很有兴趣,为何上了幼儿园反而不太积极认字了
11 孩子的读、写能力是否属于语言能力的范围,有没有发展变化的过程
12 孩子是怎么学会读与写的
13 如何评价孩子的语言发展水平
14 婴幼儿语言学习有什么特点
15 家长普通话不标准,对孩子语言发展会有影响吗
16 什么样的环境对孩子语言学习最有利
17 家长在孩子的语言学习中担当什么样的角色,应如何帮助孩子提高语言发展水平
18 在指导孩子学习语言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19 目前婴幼儿语言教育实践中是否存在错误的观念和做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0 为何常会出现“男孩学话迟,女孩学话早”的现象
21 孩子不会用语言表达愤怒,只会大喊大叫、大哭大闹怎么办
22 和孩子交流时,成人使用“儿化语”对孩子语言学习有益处吗
23 父母较严厉的口气对孩子语言发展的影响大吗
24 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有利于孩子语言的发展吗
25 什么样的方法最能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26 看动画片对孩子学习语言有没有好处
27 孩子遇到得意的事总是谈论不休,会不会太自大了
28 孩子说话太多是不是一件好事
29 孩子何时学习汉语拼音好
30 孩子何时学习英语好,入学前达到什么程度为好
31 孩子学习汉语拼音和学习英语有冲突吗
32 孩子语言表达时用词不准确怎么办
33 孩子回答问题时不完整甚至跑题怎么办
34 如何丰富孩子的词汇量
35 如何教孩子学会描述一个物体
36 如何教孩子描述一件发生过的事情
37 怎样激发孩子在众人面前讲述的愿望
38 孩子说话语调需要教吗
39 孩子不能准确运用量词怎么办
40 怎样帮助孩子学说绕口令
41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说话习惯
42 孩子在外面学了不文明的话怎么办
43 如何教孩子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对象说适宜的话
44 孩子在表达过程中遇到挫折怎么办
45 为什么孩子常无法完整地叙述书中的故事
46 有没有必要给孩子讲中国四大名著
47 孩子讲述故事过程中缺乏情感,语句停顿位置不妥,语速过快怎么办
48 如何引导孩子编故事
49 孩子听故事录音带能代替家长讲故事吗
50 孩子对复述故事的热情会随故事的难易程度和自身的喜好有明显的高低之分怎么办
51 如何通过故事发展孩子的想象力
52 给孩子讲故事讲一遍就可以了吗
亲子阅读篇
53 孩子能从早期阅读中获得哪些经验
54 早期阅读对儿童发展有什么意义
55 孩子的认字能力与看书有关系吗
56 学习阅读和学习识字有什么关联
57 不识字的孩子也会看书吗
58 怎么帮助孩子学习早期阅读
59 爱看书的孩子会不会变成书呆子
60 什么时候开始让孩子学习看书,怎样让孩子养成看书的习惯
61 看书可以使孩子聪明又健康吗?爱看书的孩子是不是将来功课比别人好
62 怎样为孩子选择图画书
63 父母也需要看儿童图书吗
64 给孩子买的书他不爱看怎么办
65 什么样的环境有利于孩子阅读
66 哪些儿童图书不适合孩子看
67 孩子太小会把书撕坏怎么办
68 看书会让孩子的脾气变好吗
69 有的故事书孩子看了会伤心,还应当让他看吗
70 孩子是怎么开始有文字概念的
71 孩子如何从阅读图画书中学会新字和新词汇
72 孩子能看懂书中所要表达的幽默感吗?怎样培养孩子的幽默感
73 该不该让孩子看漫画书
74 书中有顽皮的人物,孩子模仿了怎么办
75 看图画书时,是家长先给孩子阅读,还是先让孩子看画面讲述
76 为孩子讲图画书上的故事时,是照着书上念,还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比较好
77 讲故事时需不需要使用一些道具,以免太枯燥
78 孩子听故事时爱跑来跑去,该不该限制他
79 孩子听完故事后,要不要表演或说给别人听
80 讲故事时遇孩子中途问问题,是否该等到说完故事再回答
81 为什么孩子常要求反反复复地讲同一本图画故事书
82 多大的孩子才能够自己看书
83 孩子爱看电视不爱看书,怎么看这个问题
84 孩子在阅读过程中爱刨根问底怎么办
障碍矫治篇
85 孩子为何出现发音不准确
86 孩子说话时有些词的发音不准,如何引导孩子纠正
87 孩子说话平、翘舌音不分怎么办
88 孩子学了一些不太标准的语言怎么办
89 有语音障碍的孩子有哪些表现,怎样给他们提供帮助
90 孩子出现口吃的现象怎么办
91 孩子读长句有停顿和中间重复的现象,有问题吗
92 孩子讲话不流畅且口头禅多,这对他们的语言发展有影响吗
93 孩子讲话时怪腔怪调是什么问颢
94 孩子口齿不清,在大众场合下胆怯而不敢讲话,是不是有语言障碍
95 孩子说话为何常常重复别人说的部分内容
96 有的孩子说话反应慢,可能是什么问题
97 与别的孩子相比较语言发展速度很慢怎么办
98 怎样为孤独症儿童的语言发展提供帮助
99 如何为弱智儿童创造一个有利于他们语言发展的环境
100 有的孩子在学习两种语言时出现了障碍怎么办
101 早期能够发现阅读困难的儿童吗
102 家长和教师能够帮助有语言困难的孩子吗
参考文献
78 孩子听故事时爱跑来跑去,该不该限制他
有家长忧心忡忡地说:“孩子在听故事时,爱跑来跑去,我该不该限制他呢?”其实,这个问题的关键并不是该不该限制孩子,而是为什么孩子总爱跑来跑去,任何简单粗暴的限制或溺爱式的纵容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是一种伤害。我们只有对问题进行合理分析,找出其中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从而以一种更为明智的方式来关爱孩子的健康成长。处理这个问题可以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如果孩子是在全神贯注地听故事,他已经完全进入了一种忘我的状态,时而愤怒,时而欢笑,他就有可能会模仿故事中所描述的动作,或奔跑或跳跃,甚至有可能在地上翻滚。在这种情形下,孩子是随着故事人物而动的,是对故事人物动作的再现。对于这种“跑来跑去”应该予以保护,而不是做出规定或限制。
(2)当故事内容的复杂程度超出了孩子的发展水平,孩子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会很自然地到处乱跑。儿童的思维发展有其特定的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都对应着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当外界给予的刺激超越了儿童的认知结构所能建构的范围时,那么这种刺激对于儿童而言是无效的。因此,当故事太难时,孩子的跑动实P122 际上意味着对故事本身无言的反抗。此时,家长的当务之急不是要限制孩子“跑来跑去”,而是要对讲故事进行适当的调整,要么和孩子一起讨论故事或一起看故事,要么就是换一本孩子更加喜欢的故事书。一般说来,2~3岁的孩子对形象生动、情节简单的动物、植物故事比较感兴趣;而4~5岁的孩子由于有了一定的想象力,可以讲一些神话、童话,以推动儿童想象力的发展。对于更大一点的孩子我们可以用一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成语等来帮助他们建立最初的价值判断。
(3)家长讲故事时,表情麻木,语调平淡,孩子听得索然无味,继而东奔西跑。有不少家长认为,给孩子讲故事是一件简单的事,只要拿起书,照本宣科就可以了。他们更多地是和孩子一起边看边读,而没有一个对故事“预习”的过程。他们是在读故事,不是讲故事。因此,家长在讲故事前最好能事先了解故事的内容,讲故事的过程中要更多地把自己假象成一个演员,而不是一个教育者。这样,多变的语调、夸张的表情,甚至再加上一些手舞足蹈的动作,一定会像磁体一样把孩子牢牢地吸引在身边、吸引到故事中去。
(4)连续讲故事的时间太久,孩子用到处跑动来缓解疲劳。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前儿童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为辅。如果看书或听故事时间太长,孩子就会感到心理疲劳,这时到处跑动是他们缓解疲劳的一种有效方式。一般而言,给孩子讲故事的时间应控制在15分钟左右为宜,若孩子思想集中,再多讲一会儿也无妨。但一旦孩子出现分心,就要立即刹住。
(5)环境中有其他较为明显的干扰因素存在,如旁边有人在看电视。从生理上说,孩子的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全,他们对于外界的刺激,兴奋比抑制来的更快。如果在环境中出现了其他的新异刺激,孩子注意力的涣散是必然的。因此,我们要对环境进行适度调控。
总之,作为家长,要对孩子的行为勤观察、多分析,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便能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P123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当孩子听到父母让他笑一笑他就勉强作出似笑非笑的表情时,当孩子稚嫩而含混不清地发出“mama”时,他们往往会欣喜若狂,马上会重重地在宝宝的脸颊上亲几口,不停地说“宝宝真聪明”。父母都已经认识到,听懂大人的话,会说话对孩子的成长是何等的重要。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现象,是人类全部心智活动的起点,即使是进化程度接近人类的黑猩猩,也不能像人类一样学会最简单的语言、使用简单的语言进行交流。就婴幼儿个体而言,语言是婴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婴幼儿的一种重要智能。语言是婴幼儿思维的重要工具,借助语言,婴幼儿逐步学会了给事物命名、分类;语言是婴幼儿与他人交流的工具,借助语言,婴幼儿逐步学会了与他人交流思想、交流信息和交流情感;语言还是婴幼儿社会化的一种重要标志,借助语言,婴幼儿逐步学会了像身边所有人一样理解外部世界,表达自己对外部世界认识,同时学会了认识和理解他人,从他人的角度看待自己。海伦·凯勒小时候学会语言的过程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原理。海伦在沙利文老师多次让她在感知水的同时听到water这个单词,知道water这个单词对应于流过手中的一股清凉的液体之后,突然醒悟过来,于是便兴奋地像个小天使,就不停地询问身边每一个物体的名称。此时,其全部的人格和智慧生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她开始懂得,语言不仅是一种机械性的声音信号,而且是一种新的思想工具。
语言作为一种独立的心理智能已经得到了科学研究的证实。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智能的独特性。加德纳从探索人类潜能的特征,并借以通过教育介入促进和激发人的内在潜能发展的目的出发,广泛借鉴了当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人类基本智能范畴的概念。加德纳认为,所谓智能,就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或社会中,人类在解决问题和创造产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人类具有多种相互独立的智能,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则是这种多元智能的各个侧面,人类的实践活动便隶属于这种多元智能的框架。多元智能的理论强调各种智能范畴的独特性,每一种智能都有其他智能不能替代的意义和价值。
作为一种独特的心理智能,语言对婴幼儿的发展和成长具有特殊的价值。婴幼儿在掌握语言之前,要认识一件物体的特征时,需要对该物的各部分、各个特征逐一进行感知,而且这些特征都是直观的、外在的,他们还无法概括其特征。但随着语言的发展,婴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开始从特定的、形象的特征转向一般的、概括的特征,概括的内容也逐渐丰富。语言的发展对婴幼儿概括能力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借助词来命名,即用词表示事物的名称、形态、习性等。例如:最初婴幼儿对“猫”的认识仅限指自己家里的小花猫或他看到的某一具体的猫,在多次听到别人提到猫或与别人多次谈论猫之后,“猫”的一般形象特征才在头脑中形成。第二,借助语言发现事物之间的异同点,即通过语言描述、比较,发现认识对象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婴幼儿经验贫乏,直觉的精确性差,在认识类似事物时,常常发生混淆。例如:幼儿大都分不清狼和狗的外形特征,在成人的指导下,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找出其不同点,并用语言表述出来:“狼的嘴较大,腿较细,尾巴长,是向下拖的;狗的嘴比较小,腿较粗,尾巴短,是向上卷的。”这样,有关“狼"和“狗”的认识就有了丰富的内容,更加接近概念本身。幼儿对“鸡”和“鸭”相同点的理解和把握过程也有语言的参与。第三,借助语言获得新的概念,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使婴幼儿不仅可以直接认识事物,而且还能够间接地认识和概括地认识事物。例如:在语言的作用下,幼儿晚期开始理解“动物”、“植物”、“家具”等类概念,将“猫、狗、鸡、鸭、老虎、熊、牛”等归为动物,开始对“勇敢”、“喜欢”、“分享”等抽象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 语言是婴幼儿实现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借助语言,婴幼儿开始分享他人对周围世界的理解和看法,他们自己也试图去直接理解这个世界。婴幼儿学习的是一系列有意义的行为,语言是其中的一部分,婴幼儿学习这些行为不是孤立发生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实现与他人或其他事物之间的交流的。换句话说,婴幼儿学习语言就是在学习怎样去理解和掌握成人理解这个世界的方法和策略。婴幼儿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这样语言又成为学习的工具,语言的发展成为婴幼儿认知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语言在婴幼儿社会化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化是个体通过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婴幼儿社会化的主要任务在于,逐步掌握家庭和社会对他行为习惯的期待,并按照通行的行为规范行事,自觉地以社会或群体的行为规范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语言的发展帮助他们由“不明事理”的自然人通过习得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获得适应社会、改造社会所需的行为规范,转变成“明了事理”的社会人。没有语言,没有通过语言与他人交往,一个自然人不可能成为社会人。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东北地区发现的猪孩王显凤就是例证。王显凤自出生后终日与猪为伍,吃睡都和猪在一起,像猪一样蹭痒、玩耍,没有和任何人发生联系。结果,当她11岁被人发现时,虽身为人身,却满身猪的习性。
本书内容共分为语言发展和学习、亲子阅读和障碍矫治三个篇章。语言发展和学习篇涉及语言发展和学习的各个方面,帮助家长了解婴幼儿的语言是如何发展的、不同年龄的语言发展水平如何,语言学习是如何促进婴幼儿发展的以及影响婴幼儿语言学习的各种因素,为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语言发展是否处于正常的水平、有何特点提供理论依据,帮助家长采取适合婴幼儿学习特点的方法指导孩子;亲子阅读篇涉及早期阅读对婴幼儿成长的重要性、父母如何和孩子一起阅读以及亲子阅读时的注意事项等问题,帮助父母了解科学指导婴幼儿阅读的常见方法;障碍矫治篇对婴幼儿语言发展和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进行分析,旨在提醒家长随时关注孩子的语言发展进程,在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婴幼儿学习语言的同时,还需要防止婴幼儿出现语言学习困难甚至障碍等。
本书的完成是研究者、教师和家长集体智慧的结晶,所有问题来源于婴幼儿家长和幼儿园教师,经过多次收集、整理、讨论之后确定的,对问题的回答初稿形成后也经历了到幼儿园征求教师和家长的意见、修改、增删直至定稿等几个过程。本书的编写同时又是研究集体合作的成果,参加本书问题编写的有陈艳梅、陈艳霞、高丽、高晓妹、华希颖、李静、李晓燕、欧阳新梅、王丽燕、余珍有、周兢、朱丛梅等,最后由周兢和余珍有统稿完成。
编著者
200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