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诗仙·酒神·孤独旅人:李白诗文中的生命意识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詹福瑞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商品特色 内容推荐 早年天才,辞亲远游,蹉跎岁月,献赋谋仕,供奉翰林,李杜相识,安史入幕,赋歌而终……李白的一生既富有传奇色彩,又不失世俗烟火气息。在浪漫与挥洒、挫折与苦闷、功名梦想与求仙情怀之间,李白思悟着生命的况味。 本书以李白的生命观为线索,穿起李白一生的重要作品,通过细读文本的方式,还原了一个肉体与精神的李白,一个既是天才诗人又是凡夫俗子的活生生的李白。为走近李白其人其诗的精髓提供了新视角。 作者简介 詹福瑞,1953年生,河北青龙人。1991年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1993年晋升为教授。曾任河北大学中文系副主任、主任,河北大学副校长、党委书记,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常务副馆长、馆长、党委书记。被聘为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校博士生导师。现为国家图书馆研究人员,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文心雕龙研究会会长、中国李白研究会副会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主要著作有:《南朝诗歌思潮》《中古文学理论范畴》《汉魏六朝文学论集》《不求甚解》《文质彬彬》《岁月深处》等,另主编《中国古代文人心灵史丛书》,参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等多部。著作曾获中国图书奖、河北省社科成果一等奖,参编著作获教育部社科成果二等奖。 目录 引言 1 第一章 死生亦大矣 ——唐前生命哲学 一 生死与时间 21 二 儒、墨生命观 37 三 老、庄生命观 40 四 《列子》生命观 48 第二章 纵浪大化中 ——魏晋南北朝诗文中的生命意识 一 感时悼逝的忧生之嗟 60 二 建功立业与及时行乐的生命取向 114 三 求仙与自然适性的主题 134 第三章 逝川与流光 ——李白诗文中光阴意象所表现的生命本质 一 逝川、流光与石火 160 二 春容与飞蓬 169 三 逆旅与过客 192 四 春殿与古丘 202 第四章 人生得意须尽欢 ——李白诗所表现出的快乐主义生命观 一 快乐主义的生命哲学 215 二 李白诗中的及时行乐思想 226 三 不辞富贵与粪土王侯的矛盾 241 第五章 身没期不朽 ——存在的价值与生命本质的塑造 一 盛唐及其前代士人的用世之心 258 二 生命意识催发的功业渴望 274 三 英雄情结与其诗的现实关怀 301 第六章 古来圣贤皆寂寞 ——天才诗人的孤独意识 一 孤独:天才诗人的独特心理体验 339 二 孤独的生命之旅 342 三 报国无门的漂泊感 351 四 自我放逐的孤独 366 五 孤独意识与崇高感 375 第七章 且须酣畅万古情 ——心灵的逃逸与解脱 一 功业的社会制约与个人的超越 384 二 游仙诗之飘逸 394 三 饮酒诗之精神释放与释然 413 第八章 万物兴歇皆自然 ——李白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 一 “自然”的哲学命题 455 二 李白诗中的“自然” 471 三 “自然”与功名 476 四 “自然”与山水 485 五 存亡任大钧 499 余论 503 注释 509 引用书目 567 后记 579 序言 人的生命是一切人文 这两个主题传统都对 魏晋南北朝士人为寻 导语 李白是中国唐代文学的巅峰,也是每个人语文学习生涯中绕不过的一个话题。人们熟知李白的怀才不遇及其浪漫豪放的风格,但鲜有人察觉到,藏在这些标签背后的,正是李白对生命的理解。可以说,李白的生命经验,支撑起了他的风骨形神。因此,若没有从“生命意识”的角度阅读过李白诗文,便理解不到李白诗文的精髓与真谛。阅读这部以“生命观”为线索的“李白诗传”,是透彻理解李白其诗其人不可或缺的一环。 本书是詹先生对自己半世李白研究成果的结集,也是对李白诗文的一次空前的梳理。书中每谈到一个话题,便引出与之相关的代表性诗作,尤其注重解读李白名篇中常被忽视、却具有重要意义的关键点,既有学术维度的阐述,也有贴近普通读者的文本细读式解析,可供多角度阅读。 精彩页 第一章 死生亦大矣唐前生命哲学 一 生死与时间 唐前关于生命的认识,集中于对生和死的认识,中心在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类似于哲学的理性思考,主要在两个时段:先秦和汉魏。此章集中论述的是,对李白生命意识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儒家、道家、墨子以及王充、《列子》的生命观。 可以这样说,人类一旦认识到个体生命的存在与消失,生命意识也就产生了。然而这种生命意识究竟产生于何时,仍是人类学家探讨的问题。西方人类学家一般认为,“自然死亡对于原始人是一个极其陌生的观念”,即原始人把生与死视为偶然的灾祸而非必然,因此对生命自觉意识的重要标志是认识到自然死亡。 认识到自然死亡,的确是对生命自觉意识的重要标志。问题是原始人是否就没有自然死亡的意识。从原始宗教、神话的产生根源分析,宗教、神话的产生,其根源之一即出于原始人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命的崇拜。而这种恐惧之中,就很难分清是对自然死亡的恐惧还是对偶然死亡的恐惧。如我国古代《山海经·海外南经》中记载的不死民、《天问》王逸注引《括地象》所说的不死之国等,应该说就是来自面对自然死亡这一现象后对长生不死的想象。我国的甲骨文中就已有了“死”字。商承祚《殷墟文字类编》释甲文象:“生人拜于朽骨之旁,‘死’之谊昭然矣。”由此甲骨造文之象,可以看出当时人不仅有了生死的意识,而且有了重死的文化。《周易》占卜的核心内容是基于生死之上的吉凶之断。如《易·豫》“六五,贞疾,恒不死”,是为占问疾病之卦,其结果是“恒不死”,反映出此时人对死的恐惧、对不死的期待。这种对恒不死的期待,是否即出于对自然死亡的恐惧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又《尚书·秦誓》,公曰“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也明显是对自然死亡的反应。王肃注云“年已衰老,恐命将终,日月遂往,若不云来,将不复见日月”,不仅为年迈将终而惧,而且有了日月遂往的时间意识。又《左传·文公十三年》:“死之短长,时也。”《昭公二年》:“子产曰:人谁不死?”《论语·颜渊》:“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又:“自古皆有死。”《荀子·宥坐》:“死生者,命也。”又《强国》:“人之命在天。”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不仅已经有了十分明确的自然死亡意识,并且已经把生死看作任何人都无法成为比较普遍的观念。《吕氏春秋·节丧》:“凡生于天地之间,其必有死,所不免也。”叫《吕氏春秋·安死》:“人之寿,久之不过百,中寿不过六十。”不仅认识到了死的必然性,而且对人的寿命的长短,也积累了一般的经验。汉武帝时人杨王孙云:“且夫死者,终生之化,而物之归者也。归者得至,化者得变,是物各反其真也。反真冥冥,亡形亡声,乃合道情。”改变的必然。 P21-2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