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方永刚认为,他的使命就是讲好每一堂课。作为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的一位老师,他的政治理论课非常吸引人,像语文老师一样文采飞扬,像数学老师一样逻辑缜密,像历史老师一样引经据典。 不管是给战士讲,还是给学生讲,不管是几分钟的发言,还是几个小时的演讲,他都会针对不同听众,准备不同的主题和内容。他因结肠癌住院,刚从重症监护室出来,就为学生们做论文开题辅导;还带着引流袋,就回到了讲台。 一个真正的战士,在和平年代也能找到自己的方向;一个忠诚的战士,在垂危的时候,也不会忘记自己的使命。他是一位满怀激情的理论家,更是敢于奉献生命的实践者。在信仰的战场上,他把生命保持在冲锋的姿态。 作者简介 董恒波,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辽宁省儿童文学学会副会长,辽宁省少工委副主任,中国少儿报刊协会文委会副主任。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国家一级作家。曾出版各类儿童文学作品集百部,有《采树种》《云会告诉你》《蚂蚁搬家》《最后一片绿叶》等作品入选全国中小学和幼儿园教材。曾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两次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三次获得冰心儿童文学奖,有《幸福在身边》等多部影视作品登陆央视。为《辽海讲坛》主讲人,曾任辽宁省作家协会《文学少年》、春风文艺出版社《课外语文》主编。2009年被东北师范大学聘为国家教育部(国培计划)项目培训专家。现为北京美美视界文化传播公司编剧、北京友谊出版公司签约作家、央视文艺栏目兼职文学顾问。 目录 写给小读者的话 给自己起了个名字 一双布鞋 小发明 最佩服唐僧 考了第五名 向小燕子学习 难忘一九七六 微弱的油灯下 学岳飞精忠报国 新的里程 畅游在知识的海洋 重要的选择 你好,大连 一张汇款单 第一次上讲台 把每一堂课都讲成精品 博采众家所长 三个条件 返场 把病床当教室 传播信仰的火种 独特的结婚照 乡情亲情 与病魔的博弈 信仰的力量 我和春天有约 序言 亲爱的小读者们,今天 ,我要向你们介绍的这位朋 友是一位军人,一位在大学 讲课的老师。 哦,老师?他是教什么 的?是教语文,还是教数学 、历史、英语呢? 他讲起课呀,绘声绘色 ,比语文老师还要文采飞扬 ,妙语连珠;比数学老师还 要思维严谨,逻辑缜密;比 历史老师还会引经据典,旁 征博引。而他夹杂的英语单 词,发音又是那样的标准… …他讲的是政治理论课。 他的课在部队、在大连 ,甚至在全国,都产生了热 烈的反响。他还写了很多文 章,出版了很多书。虽然他 已经离开我们十几年了,但 人们提起他的时候,仍然会 热泪盈眶。 他四十三岁时,患上了 癌症,可他仍然带病坚持站 在讲台上。 在他病重的时候,时任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 、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曾到 医院去看望他。 二○○七年,他被评为“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是 这样写的: 他是一位满怀激情的理 论家,更是敢于奉献生命的 实践者。在信仰的战场上, 他把生命保持在冲锋的姿态 。他是伟大理论的真诚播火 者。 哇!这么厉害,这个老 师是谁呀? 他就是方永刚。 方永刚出生于辽宁省朝 阳市建平县,一九八五年复 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同年七 月入伍,一九九二年十二月 入党,先后在海军政治学院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任教, 生前为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 治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教研室教授、硕士研究生导 师。他坚持深入学习、坚定 信仰、真情传播、真诚实践 党的创新理论,热情为部队 和地方讲课达一千多场次。 被中央军委授予“忠诚党的 创新理论的模范教员”荣誉 称号,当选“100位新中国成 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亲爱的小读者们,当我 沿着辽宁省建平县老哈河畔 的荒滩村路寻找方永刚少年 的足迹时,当我漫步在海军 大连舰艇学院的林荫甬道参 观方永刚的事迹展览时,我 的心情激动得就像大海的波 浪,难以平静。 我把他的故事写出来, 并不仅仅是要与你分享,而 是想和你一起感受,那一束 来自信仰的光芒是如何照亮 了一个忠诚的战士的成长道 路。 导语 方永刚出生于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罗福沟乡水泉村,1985年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同年7月入伍,先后在海军政治学院、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任教,生前为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研室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政治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2007年6月,中央军委授予方永刚“忠诚党的创新理论的模范教员”荣誉称号。2007年10月,方永刚光荣出席了党的十七大。本书根据方永刚生前真实故事写成,书写了方永刚从出生到去世的奋斗的一生、坚定履行信仰的一生,研究和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的一生,他把自己的青春,都奉献给了党的理论研究和三尺讲台。 精彩页 给自己起了个名字 那是一九六三年四月二十二日。 这一天,水泉村的老方家又添了一个男孩。 这个男孩就是方永刚。 在江南水乡,四月早已百花争妍,桃红柳绿,莺歌燕舞了。可是在建平县罗卜沟的水泉村,春天却如同一个害羞的小姑娘,裹着厚厚的棉衣,迟迟不肯露面。 在那个年代,我国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建制,水泉村就是一个生产队,上面是大队,再往上才是公社。罗卜沟就是一个公社。 罗卜沟这个地名是怎么来的?无人考证,或许与出产萝(罗)卜有关?这个地名后来曾被官方做过规范性的更改,叫罗福沟,虽然是谐音,但一个“福”字,让这个地名的内涵充满了吉祥意蕴。所以,起一个好的名字很重要。不仅人需要一个好名字,山川、河流、村落、餐馆等,如果没有一个寓意美好的名字,无论怎样,都是一种遗憾。 水泉村位于辽宁省西部的建平县,西靠河北省,北面就是内蒙古了,这里十年九旱,黄沙漫卷,辽西的天气在四月份还很冷,水泉村北边的那条小河里的冰还没有完全融化,有时还会下雪呢。 方永刚就是在辽西寒冷的北风中来到这个世界的。 实事求是地说,方永刚的出生没有给老方家带来太多的期待和喜庆,仿佛村头树林里又多了一棵小树,屋檐下的燕窝里又多了一只雏鸟那样寻常。 为什么? 因为老方家已经有了五个孩子,四个男孩,一个女孩。方永刚排行老六。 一直到上小学,方永刚都没有自己的名字,这里说的名字是学名,但他有小名,叫“老墩儿”。 名字其实就是人的代号,人们喊他老墩儿,或者小六儿,他都会痛快地答应。老墩儿在辽西地域方言里用来形容一个人长得壮、敦实有力,是一个褒义词。 很久以后,方永刚上高中时,在字典里认真地查过“墩”字。墩,读作dun,指土堆。《康熙字典》里解释过这个字:“平地有堆日墩。”方永刚的这个小名和村里的“铁柱”“石蛋”“二牛”一样,都极具乡村的泥土味。 快到上学的日子了,人们见到方永刚还“老墩儿,老墩儿”地叫着。别人叫他这个名字的时候,当时的他还不知道“墩”字的意思。但是老墩儿觉得都快上学了,总让人家喊自己老墩儿是不行的,名字很重要,他很早就意识到了。 一天,公社的电影放映队来了。 在当时,看电影是免费的,放映队到各个村里巡回放映。方永刚和村里的小伙伴喜欢追着电影队去看电影。因为当时看电影是很奢侈的享受了,一部电影会连续放很多场。电影台词观众们背得比演员还熟。 那天晚上,方永刚看的是《平原作战》,一部抗日题材的电影,里面的主人公叫赵勇刚。 赵勇刚! 银幕上的赵勇刚气宇轩昂,光彩照人,有勇有谋。 艺术的魅力是无法阻挡的,一场电影让童年的老墩儿找到了榜样,他的心完全被这个叫赵勇刚的英雄“俘虏”了。 “我也要做赵勇刚这样的人,当英雄,打鬼子!”他在心里这样说。 第二天早晨吃饭的时候,爸爸喊他:“老墩儿,快来吃饭!” 他第一次没有应声。 接下来,他像宣布一个重大的决定一样,表情严肃而认真地说:“我给自己起了个名字,从今以后,我就叫方永刚!” P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