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写给无神论者(精)/阿兰·德波顿作品集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英)阿兰·德波顿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世人发明宗教实出于两个核心需求,这两个需求绵延不绝,世俗社会至今也无法特别有效地加以应对。其一,尽管人类怀有根深蒂固的私心杂念和暴力冲动,但我们终究需要在社会群体中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其二,我们需要应对各种人生苦痛,不管是职业场上受挫失意,人际关系麻烦连连,还是痛失至爱亲朋,或者垂垂老矣行将就木,人类太容易遭灾受难了。上帝或许已死,然而,曾经促使我们树立起上帝的那些迫切问题依然挥之不去,仍在要求我们拿出求解方案。
一个人必定可以继续做一名坚定的无神论者,但也可以发现,宗教时不时还是有用的、有趣味的、有抚慰心的。各路宗教在布道讲经、精进道德、营造团体精神、利用艺术和建筑、唤起信众远行求法、锤炼思想启发智慧、激发人们感恩春天之美等方面,都各有其道。即使在宗教的核心教义遭到摒弃之后,宗教的诸多具体内容仍不失其有益的意义,我们理应毫无愧色地从中汲取营养,用以丰富教门之外的世俗生活。
作者简介
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英伦才子型作家,1969年出生于瑞士苏黎世,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现居伦敦。他的文字作品被定义为“生活哲学”,覆盖爱情、旅行、建筑和文学等多个方面,畅销全球30多个国家。2008年夏天,他在伦敦创办“人生学校”(School of Life)。学校开设课程,出版书籍,主持研讨,发布视频,致力于向人们提供“更了解自己”的教育。
目录
译序
一 智慧无关教义
二 群体
三 和善
四 教育
五 温情
六 悲悯
七 视角
八 艺术
九 建筑
十 体制
致谢
图片提供
序言
阿兰·德波顿先生的这
本书,如果直译的话,书
名应作《宗教之于无神论
者:一名非信仰者关于宗
教用途的指南》。可见,
这是一本由无神论者写给
无神论者、旨在借鉴宗教
智慧的书,不是一本为宗
教辩护的书,更不是一本
传教的书。
与我等无神论者一样
,作者并不相信上帝的存
在,也不认同宗教中的超
自然内容。但不同之处在
于,作者愿意更加通达地
看待宗教,能够透过其超
自然体系,鉴别并吸收其
中所包含的诸多有益要素
,希图借此丰富世俗生活
,促进个人的身心健康和
社会的和谐友爱。
随着人类从中世纪迈
人近现代,科技节节昌明
,理性日益高扬,各路宗
教遭遇到前所未有的信仰
危机。尼采的一句“上帝
已死”标志着宗教主导地
位的土崩瓦解和世俗化洪
流的滚滚而来,也让众多
无神论者扬眉吐气、豪情
万丈。目前这个超现代的
大众消费时代似乎证明着
人类掌握自身命运后的不
凡成就。
然而,在德波顿看来
,光鲜的物质外表之下,
人性并无本质的改变,个
体心灵的救赎仍然是个严
重问题,人类群体生活所
面临的挑战也依然如故。
你可以宣告“上帝已死”,
但你依然需要此前借助上
帝而维系的伦理道德,也
依然需要原来经由宗教而
获得的心灵慰藉。可现代
社会恰恰拙于满足这些需
求,早已显露出令人遗憾
的种种弊端。
相对而言,宗教作为
人类经验的深厚积淀,形
成了巍巍可观的理念和做
法,大可补过于物质至上
的当今社会生活。德波顿
以为,人们尽可以抛弃宗
教的基本教义,却实在不
应该放弃宗教涉及群处、
悲悯、慈善、教化、艺术
、建筑等方面的真知灼见
和公序良俗,更何况其中
不少要素原本就采自世俗
生活。
对于书中的更多内容
,这里不必赘述,本书开
篇的“智慧无关教义”以及
末尾的“结论”已有精当的
概括。我只想强调一点,
即作者抬举宗教,甚至有
时不免将之理想化,绝不
是要否定现代世界科学理
性的基本框架,只是认为
在此框架下,理应从宗教
这一人类的共有遗产中善
加采撷,从而矫治现代社
会之偏狭,补救其心灵护
理之贫乏。
将本书译介到中国来
谅必是件有意义的善事。
作为在现代化道路上全力
追赶乃至无暇他顾的民族
,作为世上最为庞大的无
神论者群体,我们无疑更
需要以平和客观的态度来
了解宗教并从中汲取营养
。在道德精进、心灵抚慰
、人际和谐、扶危济困这
样的层面,各种宗教都提
供着现成的启示,这是众
所周知的事实。
进而言之,国家的价
值观坐标和发展轨道也可
从宗教中得到支撑。如果
说自由、民主、科学、富
强是当今中国无可争议的
追求,我一直认为尚须辅
之以更加丰富且宜人的内
容。简言之,我们实应追
求复合型目标:自由一和
合、民主一良治、科学一
人道、富强一正义,如此
两相兼顾方能做到平衡协
调、基石宏大从而行之久
远。而宗教显然也是这些
新增目标价值观的思想源
泉和促进手段。
诚然,像天底下一切
功业一样,对宗教有益内
容的体察与采纳要靠慧根
和悟性,同时也有赖于对
宗教的悉心学习和研究。
就此而言,我们或许面临
着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
窘迫处境。所幸者,取长
补短的条件已今非昔比。
德波顿这位大众哲人匠心
独具、富有启迪的论述当
能让我们获益良多。
我本人通过翻译全书
已感到受益匪浅,至少从
此会增加一个理性观察宗
教的视角甚或增添一分宗
教情怀。还好,当上海译
文出版社衷雅琴女士约我
承译此书时,我没有照例
推辞,特此向她致谢。自
然,我也要感谢家人张旦
红、梅新枝,她们作为本
书译稿最早的读者,协助
完善了译文。
导语
英伦才子、生活方式引领者、演说家阿兰·德波顿作品,新增德波顿特别为中国读者撰写的序言。
英国刚出版一个多月就在亚马逊销量排名第二。
德波顿唯一一部关于宗教的智慧的作品,号召大家从宗教中习得一些东西为己所用,慰藉心灵。
书评(媒体评论)
当德波顿面对我们人
类每时每刻都存在着的脆
弱时,他选择了尽力书写
的方式……我满怀热情地
赞美这部作品,为了减轻
这个严苛世界中人们经常
会感到的孤独感和悲哀,
他不断地在付出他真挚的
努力。
——赫芬顿邮报
德波顿依然表现出了
他的优雅、聪颖、情趣横
溢,他的作品总是让人满
心欢喜,值得一读。在本
书中,他在有信仰者和无
信仰者之间进行着一次温
和的探讨……
——《图书馆杂志》
精彩页
1
关于任何宗教,人们提出的最无聊、最徒劳的问题当数,它是不是真的。这里所谓真,指的是宗教自茫茫上苍隆重下凡到尘世俗界,由先知和天神以超自然的方式司管着。
为节省时间,也冒着开卷便流失读者这一痛苦风险,容我直言相告:按照上苍钦赐这样的定义,当然没有一个宗教是真的。本书便为无神论者而作。这些无神论者无法膜拜奇迹异能、神仙圣灵,不会听信灌木树丛烧而不毁的故事,对于传说中非凡男女的超凡业绩也缺乏浓厚兴趣。那些非凡男女例如13世纪蒙特普尔恰诺的圣女阿格尼斯,据说她在祷告时能够双脚离地悬空两英尺,还能让孩童起死回生,又说她在凡俗生命结束时,坐在天使的背上从托斯卡纳南部升了天。
2
对无神论者而言,试图证明上帝并不存在会是件欣喜愉快之事。宗教的铁杆批评者们非常乐于把信教者的愚蠢低能一点一滴、毫不留情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不把敌手彻底笨蛋、十足疯子这样的面目揭露个够,他们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如此作为固然令人酣畅淋漓,然而,真正的问题却不是上帝存在与否,而是一旦你确定上帝显然并不存在,又该如何自处呢?本书的出发点是,一个人必定可以继续做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但也可以发现,宗教时不时还是有用的、有趣味的、有抚慰心的;也还可以好奇地思考一下,或许能从宗教中汲取某些观念和做法,用以丰富教门之外的世俗生活。
一个人可以对基督教的“三位一体”学说和佛教的“八正道”理论无动于衷,但同时也可以对宗教的某些做法生发一点兴趣,毕竟这些宗教在布道讲经、精进道德、营造团体精神、利用艺术和建筑、唤起信众远行求法、锤炼思想启发智慧、激发人们感恩春天之美等方面,都是各有其道的。这个世界已经饱受种种信教的和不信教的偏执者的困扰,在这片天地中,一定可以在完全拒斥宗教信仰与选择性地崇敬宗教仪式和理念之间保持某种平衡。
正是当我们不再相信宗教系由上苍钦赐下达,也不再以为宗教愚不可及时,事情才会变得兴味盎然。我们然后便可认识到,世人发明宗教实出于两个核心需求,这两个需求绵延不绝,世俗社会如今也还无法特别有效地加以应对。其一,尽管人类怀有根深蒂固的私心杂念和暴力冲动,但我们终究需要在社会群体中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其二,我们需要应对令人生畏的各种人生苦痛,不管是职场上受挫失意、人际关系麻烦连连,还是痛失至爱亲朋,或者垂垂老矣行将就木,人类太容易遭灾受难了。上帝或许已死,然而,曾经促使我们祭起上帝的那些迫切问题依然困扰着我们,仍在要求我们拿出求解方案。哪怕经人提示后我们知道,耶稣拿五个饼、两条鱼让众人饱餐的故事在科学上并不准确,但那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是挥之不去。
现代无神论的错误就在于它未能看到,即使在宗教的核心教义遭到摒弃之后,宗教的诸多内容仍然不失其有益的意义。一旦我们不再感到需要非此即彼地作出选择,即要么在宗教面前五体投地,要么对宗教进行诽谤诋毁,我们便能自由地发现,宗教实乃无数天才构想的宝库,借此或可纾缓世俗生活中某些最最源远流长却又未予有效关注的病苦。
3
我自己生长在一个坚定的无神论家庭里,我的双亲是不信教的犹太人,在他们心目中,宗教信仰跟迷恋圣诞老人差不太多。我还记得父亲曾让我妹妹黯然落泪的场景。本来,妹妹心中还有个不算牢固的观念,觉得某一隐逸的神灵可能留居在宇宙某处,但父亲却力图打消她的这一观念,当时妹妹不过八岁。对我父母而言,假如发现社交圈内有人私下怀有宗教情绪,他们就会表现出深深的怜悯之情,仿佛对方已被诊断出患有严重疾病,而且,从此你就难以说服他们再正眼看待人冢。
父母的态度强烈地支配着我,可是在二十五岁前后,我的无信仰世界却经历了一场危机。我的怀疑情绪萌发于早年聆听巴赫大合唱之时,此后当置身贝利尼的圣母画作前又有所发展,最后在涉猎禅宗建筑艺术时则变得一发不可收拾。然而,一直要到父亲去世后数年,我才开始直面自己心中的矛盾情绪,这种情绪抵触着从小就被灌输的那些世俗教条。顺便说一下,我父亲去世后葬在伦敦西北部威尔斯登的犹太公墓,上面立有一块希伯来墓碑,相当奇怪的是,他事先没有为自己作好更加世俗化的身后安排。
上帝并不存在,对于这一明确的信念我从来没有动摇过。我只不过是获得了思想的解放,觉得可能存在某种方法,既可以与宗教打交道,又可以不必接受其超自然的内容。换句更形象的话说,这种方法就是既心向上帝圣父,又不至于因此妨碍对家父的敬重和追念。我意识到,自己对来世重生或天国神仙之类说教一如既往地抵触,但这并不能证明我理当放弃各路宗教中的音乐、建筑、祷告、仪式、宴饮、圣地、朝拜、会餐、经卷。
P3-6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3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