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富不均的代价
高度的贫富不均让美国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严重贫富不均必然会带来严重的社会不平等,这对美国人的生活境况有切切实实的负面影响。
2005年前,在大大提高个人破产难度的新法生效之前,每年申请破产的家庭数量是20世纪80年代早期水平的5倍。这一破产大潮最直接的原因是,家庭在背负更多债务。一些研究宣称,这些人破产,是因为他们不顾支付能力,花太多钱购买奢侈品。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中产阶级家庭的奢侈品开销其实降低了。债务的大增,主要反映了住房开销的上涨,其推动力主要是人们争相进入好学区。实际上,美国人陷入一场拼死争夺战,原因不是他们贪婪或愚蠢,而是他们想在一个日趋不平等的社会,给子女一个好的机会。他们的担忧不无道理:起步不好会毁掉一个孩子终生的机会。
在自己无法获得平等竞争力的无奈之中,不少人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这在亚洲人,尤其是中国人的移民为主的社区,表现得特别明显。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是亚洲人,主要是中国人和韩国人,拼命要挤进纽约市郊的那几个比较好的地区之中。而在纽约市区,则是挤破头要把子女送到四大特别高中,为的是子女能在一个学术气氛比较浓厚的学校比别人学得多些。在上大学上,亚洲人更是为了子女教育,不惜一切代价。但是,在实际上,这只是美国人相信“只要努力,就有回报”的一种自我麻醉,过去那种通过辛勤劳动、人人都有机会致富的理想,早已与现实脱节。上一代的成就和财富不光决定了下一代读什么学校,更决定了他们读完书之后的职业选择和社交圈子。中产阶级砸锅卖铁也要把子女送进名校,但进了名校并不等于功成名就。
在现实中,人们看到的往往是几个成功的典范——比如奥巴马。而大多数挣扎于现实与目标两端的中产阶级或低收入阶层,当他们向上的努力化为泡影的时候,并没有发出任何的呐喊。他们是无声无息的一批人。
一个无法避免的现实情况是,高度的不平等让维系美国社会的纽带变得紧张。高度的不平等首先创造了一个财富需求的美国梦,让大多数人向财富看齐,并树立活的“成功的典范”——比如比尔·盖茨。与此同时,不平等在社会上制造不断增大的心理压力和消费压力——向财富看齐的结果可能就是不顾自己的实际能力在好学区购置住宅;而当这种欲望被卷入一个全社会追求财富的非理性的浪潮时,消费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便有可能使他们的判断一步步脱离实际,被一次次推向高潮。这种建立在非现实基础上的心理是非常脆弱的,也是非常不稳固的。他们如同惊弓之鸟。他们倾一生所有,投入股票或房地产市场;这批人最后可能成为市场溃败的受害者也是制造者。而当他们用血汗钱换来的财富被化为乌有的时候,一个社会便失去了它赖以存在的消费大军。他们没有可以消费的财富,更没有可以支撑消费的信心。经济大厦的基石从它的基础开始塌陷。“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衰退乃至萧条,是从它的根基,即人民的信心崩塌开始的。
此次衰退的冲击重点不是企业而是消费者,房价持续下跌和失业问题使得消费者遭受重创。经济学家平均预计,因衰退美国失业率将升到8.4%的峰值。虽然20世纪七八十年代都曾出现高于这一数字的失业率,但它毕竟较2007年3月4.4%的失业率低点上升了4个百分点。战后以来,只有1973~1975年的衰退期出现失业率超过4.1个百分点的升幅,超过这次。
更令消费者雪上加霜的是,衰退结束并不一定意味着失业问题的终结。在过去几次衰退中,官方宣布衰退结束后,就业市场仍持续数月收缩。因此,尽管经济学家预计失业率会在8.4%见顶,但裁员将持续到2010年。美国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美国失业人数总计260万人,为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最高水平,这其中有将近200万人是在2008年最后四个月中失去工作的。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经济衰退状况也进一步恶化,并将延续至新的一年。2008年12月份失业率上至7.2%,创下1993年1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但经济学家们预计,未来几个月内失业率将触及8%甚至更高水平。
就业市场形势惨淡,而且这种状况还会持续下去。美国经济眼下正处在失业的高峰期。这一预期状况会给美联储带来难题。美联储有两大使命一一控制通货膨胀和保障经济增长,现在该机构希望集中精力保障增长。令状况更加复杂的是,联邦基金利率现在已经到了零利率水平,美联储最有效的利率手段已经没有多少实施的空间。
P78-80
我们需要一种“强烈的声音”,让援助穷人持续成为全球优先要务。我们得承认,面临经济困难时刻,慷慨解囊更不容易。
——微软公司创办人 比尔·盖茨
亚洲特别是中国受到的冲击和压力相对较小,中国被认为是金融风暴的避风港,从这个角度讲不完全对,不过也有一定的道理。中国这次受美国金融风暴的冲击相对小,中国拥有两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美国相对独立的金融体系和中国经济长期稳健发展的格局是非常不同的。中国不能说是避风港,但至少是一个很好的地方。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 刘永好
越不景气的时候,我们越要成长,我们对台湾非常有信心,因为我们对自己有信心。
——鸿海集团总裁 郭台铭
要做过冬的准备。在商业场,有人说内容为王,有的说技术为王,有的说是市场为王,甚至有人说管理为王。但是我觉得在金融危机的时候,绝对是现金为王,在这个经济危机的时候,现金可能是最重要的。
——IDG创业投资基金创始合伙人 熊晓鸽
在“冬天”达成的共识与信任,往往可以持续很久;经过“冬天”考验的组织,生命力会更强,竞争力会更强。
——中国宽带产业基金董事长 田溯宁
这本《危机将持续多久》是我们思考与关注全球金融大变局的第三本书。跟踪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用反镜性思维和视角去审视危机的发展进程,是一件具有挑战性的事,同时又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在《华尔街战争》的后记中,我们就说过,这次危机是人的一生只有一次机会遇上的大事件。不幸,我们遇到了。但是,能用笔记录下这次大事件,是每一个经历这次萧条的人都可以做的。于是,我们就做了这么一件事。
危机的发生、发展,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又受到决策者干预危机进程的影响。在这一点上,我们既不是宿命论者,也不是英雄论者。英雄可以改变历史,但是却是在他们既定的历史背景和舞台的限制下完成他们认定的责任。危机,可以把人打倒,也可以激起人内心的潜能;当我们的潜能被激发出来的时候,我们就能做很多积极而有益的事,就能走出危机的阴影。面向光明,把阴影留在身后。
春节过后,在香港机场的书店翻阅到李嘉诚的一本励志书。他说,他把每次创业都当成生命中的最后一次,全力以赴,义无反顾。他的话给了我很多联想。对于生命,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体验。但对于危机,都应该感同身受。我们不能没有危机意识。也许人的一生中,只能经历这么一次大危机和危机带来的机会。
我要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的支持。感谢中国纺织出版社的李陵申社长、曲小月主任和林少波编辑,他们做事的认真态度和负责精神,使我们的写作是一次愉快的体验。
我们只是这次危机的忠实的记录者。我们的记录中,有着无数有名和无名的思想家、经济学家、政论家、自由意见者们的思想和智慧的闪光。我们在书中不能一一记下那些思想家、经济学家的姓名,但却永远心存感激。
生活在“博客时代”,我们更加体会到跨越国界的思想碰撞和脑力激荡的惊人的效能,体会到自由的意见表达带给一个社会的精神力量和动力。希望这本书的问世,能够见证中国已经悄悄进入了“精神无国界”的时代。
罗慰年
2009年2月于纽约
罗慰年先生与吴垠女士一直关注国际财经局势,他们在最迅速的时间内推出了《华尔街战争》和《大赌局》两本图书。很高兴他们的第三本新作《危机将持续多久》得以问世。应他们之邀,我也来谈谈对危机的一些看法。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正在进一步影响着全球实体经济。发展中国家长期赖以生存的出口导向式经济增长模式,由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爆发金融危机,很难持续下去。
当“利润枯竭式”萧条袭来时,梦魇悄然临近。
先从一个故事说起:有一条在大海上漂泊了很久的小船,因为没有了食物。为了尽可能让更多的人活下去,船上的人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通过抓阄儿来决定谁应该被同伴吃掉。这是一个非常残忍的办法,但如果不这样做,整船的人就会同时死掉。
这样的故事离我们并不遥远。在货币问题上,时时刻刻上演着这样的悲剧。凡是实行西方的那套“货币创造”制度的地方,这样的悲剧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罗慰年先生与吴垠女士刚刚出版的《大赌局》一书,用“赌”的概念生动地诠释了这个浮躁的世界经济。一个大赌场。钱是资本主义的灵魂。
资本主义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赚钱。一切都是围绕着钱而展开。资本主义的生产是为了钱,而不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满足社会需求是资本主义的副产品。为了钱,就要生产;要生产,就要资源。就要雇佣劳动力。钱是资本主义的命根子,是资本家的命根子,是整个资本主义的灵魂。
美国的华尔街通过金融创新,印出了大量的钞票。全世界资本主义国家都争着、抢着拿自己在国内榨取的剩余价值与美国的美元交换。这之间。是一种默契。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现在,美国的债务扩张停止了,已经无力消费全世界的过剩产品了,那些靠出口维持经济运转的国家立马陷入危机。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把美元的泡沫刺破了。美国已经不可能继续靠印美元来吸收全世界的过剩产品,靠赚取美元过日子是没指望了。全球资本主义面临一个极其严峻的问题,那就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利润从哪里来?谁愿意为资本主义以身饲虎?谁会主动再站出来为大家的利润而负债?谁来购买你的过剩产品?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字:钱!钱从哪里来?都想赚钱,钱从哪里来?谁愿意自己把钱从银行贷出来,让大家来赚?哪家商业银行愿意把钱贷给没指望还钱的人?那个让大家吃掉自己、以保全其他人性命的献身者在哪里?
资本主义虽然是一架精致完美的机器,具有无穷无尽的生产力。但它并没有让全世界大多数人都过上好日子,它造成的贫富两极分化正在从内部摧毁资本主义的这架机器。这架机器现在要熄火了,因为它缺少了灵魂、缺少了燃料:利润——钱。
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沿海地区出口需求仿佛瞬间缩小,外向型企业纷纷倒闭,工人提前回家返乡,各种宏观数据急剧下降。中国要想率先走出危机,就要尽早向市场注入它最迫切需要的利润。我个人认为,按人发钱是高效率的利润注入途径,兼具效率和公平原则。花钱少、疗效高。政府的责任不是亲自上马,取代市场,而是向市场注入利润。
按人发钱最大的作用是给市场注入利润。利润是市场最需要的东西;市场对利润如饥似渴;利润是资本主义的灵魂。没有了利润。市场就会失去灵魂。整个资本主义就会熄火。
维持货币信用的基础是全社会的生产力。而不是美元或黄金或其他什么资产。有过剩的生产力(或生产要素),就有印钱的物质基础。面对出口需求的骤然减少,中国国内出现了大量过剩的生产力。这些生产力既然可以为美元服务。也当然可以为人民币服务,为中国人民服务。
有些人说:“全民发钱,大家会把钱存起来。”这种说法是没有依据的。经济学理论中有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就是说,越是收入低的人,他们的收入用于消费的比例就越高。一般认为,中国80%的钱在不到20%的人手里。
那些80%的人拥有不到20%的钱,手上有了钱,首先会满足眼前需求,然后才会储蓄,为未来打算。统计资料显示。广大农民是等米下锅、借钱消费,消费倾向大于100%,而很多城市居民的消费倾向也在90%以上。全民发钱,80%以上会立即转化为消费需求,转化为企业利润。
1932年1月,面对30年代的那场大危机,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和其他学者共24人联名向当时的胡佛总统发去一封电报。要求允许用政府债券作为发行货币的抵押,用财政赤字支持公共建设。1932年4月26日,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又联名给参议员萨穆埃尔·佩顿吉尔提交了一份备忘录,主张采取大规模的财政赤字政策。他们认为,解决危机的办法就是采取一种“有勇气”的财政政策,而所谓“有勇气”的财政政策,就是政府通过向中央银行透支来扩大财政支出。胡佛没有那样的勇气,他没有采取芝加哥经济学家的建议。他把那个机会让给了罗斯福。今天看来,与其说他没有“勇气”,不如说他没有“脑袋”。抑或他的“屁股”坐在了“资本家”的板凳上。他的“脑袋”也属于他代表的那个集团的利益。
我们目前的境况与20世纪30年代的那场危机极其相似,谁有以代表大多数人民利益的“赤子之心”向市场注入利润的勇气,谁就会尽早带领国家走出危机。奥巴马有这样的勇气吗?全世界其他国家的领袖有这样的勇气吗?
危机将持续多久?这是全世界所有人都关心的大问题。我的回答是:这完全取决于政治家的勇气,看政治家能不能尽早向市场注入它渴求的利润。尽早注入利润,就会尽早结束危机;一天不注入利润。危机就持续一天。危机的持续。到了一个临界点,演变成一次百年一遇的“大萧条”,也是可能的。1907年和1933年的美国,就曾经给我们提供过这样的历史教训。
大萧条是与世界擦肩而过还是更猛烈地袭来?通货紧缩的萧条比通货膨胀的压力还可怕吗?危机的持续是衰败的继续抑或是复苏的开始?企业在这场灾难中是灰飞烟灭还是浴火重生?以史为鉴,可以明轮替;以国为鉴,可以知兴衰。本书利用比较经济学的分析手段,通过历史纵向、国际横向双重对比,预测危机的发展趋势和结局,告诉人们用信心与希望战胜恐惧,用改变与坚持走出困境,在金融海啸中保存实力,找寻通向繁荣的道路。
2009年,更大的经济萧条是与世界擦肩而过,还是更猛烈地袭来?通货紧缩的萧条比通货膨胀的压力还可怕吗?危机的持续是衰败的继续抑或是复苏的开始?企业在这场灾难中是灰飞烟灭还是浴火重生?……本书是罗慰年先生与吴垠女士继《华尔街战争》和《大赌局》之后的第三本新作。本书利用比较经济学的分析手段,通过历史纵向、国际横向双重对比,预测危机的发展趋势和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