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教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及相关法律的规定,阐释了物权及物权法的概念,介绍了物权法及物权法学的体系,分析了物权法的基本原则,描述了物权法的发展和中国物权法的制定,依次介绍和讨论了物权的类型、物权的客体、物权的效力、物权的变动、物权的保护、占有、所有权总论、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相邻关系、共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居住权、海域使用权、地役权及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养殖权、捕捞权诸用益物权,以及抵押权、质权和留置权诸担保物权。 本教材的特色在于:贯彻了解释论,辅之以立法论;涵括修课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内容精干,难易适中;适宜渴望深造、开阔视野、反思既有规定及理论的法律人,有[辨析][论争][反思]等部分供给素材,启迪思维。 本教材适于法学本科生、研究生学习之用,也为法学理论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有益的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崔建远,现任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被评为第二届杰出中青年法学家,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奖。先后参与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持的有关民事立法草案的研讨工作。所著《物权:规范与学说》(上、下)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图书奖,《准物权研究》《论争中的渔业权》分别荣获司法部法学教材与法学科研成果奖一等奖。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物权法的概念 第二节 物权法的体系 第三节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 物权法的发展 第五节 中国物权法的制定 第二章 物权通论 第一节 物权的概念 第二节 物权的类型 第三节 物权的客体 第四节 物权的效力 第三章 物权变动 第一节 物权变动概述 第二节 物权变动的模式 第三节 物权变动的公示与公信 第四节 不动产物权的变动 第五节 动产物权的变动 第四章 物权保护 第一节 物权保护概述 第二节 权利推定 第三节 物权确认请求权 第四节 物权请求权 第五章 占有 第一节 占有概述 第二节 占有的分类 第三节 占有状态的推定 第四节 占有的变更 第五节 占有的取得 第六节 占有的效力 第七节 占有的消灭 第六章 所有权总论 第一节 所有权的概念、地位与作用 第二节 所有权的内容 第三节 所有权的限制 第四节 所有权的种类 第七章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第一节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概述 第二节 专有权 第三节 共有权 第四节 共同管理权 第八章 相邻关系 第一节 相邻关系概述 第二节 对不动产所有权限制的根据 第三节 相邻关系的类型 第九章 共有 第一节 共有概述 第二节 按份共有 第三节 共同共有 第四节 准共有 第十章 用益物权总论 第一节 用益物权的概念 第二节 用益物权的分类 第三节 用益物权与相关权利 第四节 用益物权的效力冲突及其协调 第十一章 土地承包经营权 第一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概述 第二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取得 第三节 农地“三权分置”模式下的土地经营权 第四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效力 第五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消灭 第十二章 建设用地使用权 第一节 建设用地使用权概述 第二节 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取得 第三节 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效力 第四节 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消灭 第十三章 宅基地使用权 第一节 宅基地使用权概述 第二节 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 第三节 宅基地使用权的效力 第四节 宅基地使用权的消灭 第十四章 居住权 第一节 居住权概述 第二节 居住权的取得 第三节 居住权的效力 第四节 居住权的消灭 第十五章 海域使用权 第一节 海域使用权的概念 第二节 海域使用权的取得 第三节 海域使用权的效力 第四节 海域使用权的消灭 第十六章 地役权 第一节 地役权概述 第二节 地役权制度的历史沿革 第三节 地役权的分类 第四节 地役权的取得 第五节 地役权的效力 第六节 地役权的消灭 第十七章 准物权 第一节 准物权总论 第二节 矿业权 第三节 取水权 第四节 渔业权 第十八章 担保物权总论 第一节 担保物权概述 第二节 担保物权的担保范围 第三节 担保物权与人的担保的并存 第四节 担保物权的消灭 第十九章 抵押权 第一节 抵押权概述 第二节 抵押权的取得 第三节 抵押权的效力(Ⅰ) 第四节 抵押权的效力(Ⅱ) 第五节 抵押权的效力(Ⅲ) 第六节 抵押权的消灭 第七节 特殊抵押权 第二十章 质权 第一节 质权概述 第二节 动产质权 第三节 最高额质权 第四节 权利质权 第二十一章 留置权 第一节 留置权概述 第二节 留置权的取得 第三节 留置权的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