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全球化与在地化是一个宏大的命题,也是本书写作的重要语境。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资本等要素都发生了快速的、网络化的移动和交换,这也包括世界各地的城市更新行动。水岸再生作为城市更新的一个典型类型,代表了城市更新的某些突出性特征,并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城市更新的发展规律。尤其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水岸这片独特的城市区域其自身再生的过程能够体现全球与本地间力量的流动。本书立足于世界范围内城市更新背景下的水岸再生发展的整体性现象、规律以及阶段性、地域性的特征,探究水岸再生与城市更新之间的关系以及水岸再生所具备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挖掘介于全球与本地间水岸再生的研究模型框架,并列举全球与本地典型的水岸再生案例作为实证支撑,力图使得整本书的叙述结构完整,并为上海等城市的水岸发展提供借鉴。 作者简介 丁凡,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学术发展部副主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同济大学建筑学学士、硕士、博士,城乡规划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城市更新、城市传播、城市文化研究、城市媒介理论。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在《城市规划学刊》《城市发展研究》《现代城市研究》《建筑学报》《建筑师》《探索与争鸣》等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人才计划——全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省部级人才计划——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资助项目。获同济大学优秀出站博士后表彰。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全球化与在地化 1.2 国内外水岸再生研究现状 1.2.1 国外水岸再生研究现状 1.2.2 国内水岸再生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城市更新研究现状 1.3.1 国外城市更新研究现状 1.3.2 国内城市更新研究现状 1.4 目的及意义 第2章 水岸再生——后工业城市更新的一个全球化的现象 2.1 伴随着全球化浪潮的世界水岸发展背景 2.1.1 全球化背景下的水岸发展 2.1.2 港口与城市关系的演变 2.2 水岸再生发展阶段的划分 2.2.1 水岸再生的发展阶段 2.2.2 水岸发展阶段及特征总结 第3章 水岸再生作为后工业城市更新的催化剂 3.1 水岸再生作为城市空间结构性要素 3.1.1 中心与边缘 3.1.2 标志与填充 3.1.3 连接与扩展 3.2 水岸再生作为城市空间策略性要素 3.2.1 水岸再生与城市政治 3.2.2 水岸再生与城市经济 3.2.3 水岸再生与城市社会 3.2.4 水岸再生与城市生态 3.2.5 水岸再生与城市文化 3.2.6 水岸再生与城市价值 第4章 全球化背景下水岸再生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4.1 水岸再生的复杂性 4.1.1 物质环境的复杂性 4.1.2 利益主体的复杂性 4.1.3 开发机制的复杂性 4.1.4 管理体系的复杂性 4.2 水岸再生中的矛盾与冲突 4.2.1 全球与地域之间的冲突 4.2.2 水岸振兴与城市振兴间的冲突 4.2.3 水岸历史遗产与城市发展间的冲突 4.2.4 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间的冲突 4.2.5 水岸物质空间设计中的冲突 4.3 结语 第5章 全球与本地互动关系中的空间观——一个研究的框架 5.1 全球与本地的联结 5.1.1 全球城市与世界城市 5.1.2 全球与本地力量对城市空间的塑造 5.1.3 水岸再生研究的地方一区域一全球空间层级 5.2 空间在不同维度的映射 5.2.1 空间的物质性 5.2.2 空间的权力 5.2.3 空间的资本 5.2.4 空间的社会性 第6章 全球与本地互动关系中的水岸再生——经典案例 6.1 以水岸新区建设为特征的水岸再生—上海浦东陆家嘴 6.1.1 浦东开发开放前的城市化进程 6.1.2 国家战略下的浦东新区开发开放 6.1.3 全球化背景下的陆家嘴中央商务区的空间重塑 6.1.4 小结 6.2 以工业遗产再生为特征的水岸再生———德国鲁尔区埃姆歇河畔公园 6.2.1 徳国鲁尔区城市更新背景 6.2.2 埃姆歇河畔公园的空间再生 6.2.3 小结 6.3 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为特征的水岸再生——新加坡河滨海湾 6.3.1 新加坡城市更新背景 6.3.2 新加坡河区域的空间再生 6.3.3 小结 6.4 以水岸大型项目为特征的水岸再生——荷兰鹿特丹南部岬角港区 6.4.1 鹿特丹城市更新背景 6.4.2 “港口-城市-区域”一体化更新进程 6.4.3 全球文化传播中的水岸再生 6.4.4 小结 6.5 以艺术地标引导的水岸再生——西班牙毕尔巴鄂里尔河古根海姆博物馆 6.5.1 毕尔巴鄂的城市复兴计划 6.5.2 毕尔巴鄂子效应 6.5.3 小结 第7章 结语与展望 7.1 全球化、本土化及身份认同 7.2 水岸再生的观念维度 7.2.1 水岸再生的历史观 7.2.2 水岸再生的空间观 7.2.3 水岸再生的文化观 7.3 从水岸再生走向城市更新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