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书首先考察了传统中国的外交模式“朝贡体系”及其在广州的应用,接下来讨论了鸦片战争以及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适用过程。1845年至1851年间,新的条约体系遭遇挫折,清朝方面竭力限制条约中承认的特权,而外国人也在尽力为他们获得额外的好处。1850年至1854年间,上海的状况极为混乱。随着外国海关税务司的最终确立,条约体系开始复苏。本书并未沿用当时流行的帝国主义观点,指出1842年至1860年间的新条约体系意味着清朝开始接受与外国人“共享治权”的观念,通过这样的方式,通商口岸和外国海关税务司成为中西“共治”的合作者。 作者简介 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历史学家,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美国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泰斗,“头号中国通”,哈佛东亚研究中心创始人。生前历任美国远东协会副主席、亚洲协会主席、历史学会主席、东亚研究理事会主席等重要职务,还曾是美国政府外交官、政策顾问。主要代表著作有1948年初版并经多次修订的《美国与中国》,与英国历史学家崔瑞德共同主编的多卷本《剑桥中国史》,与赖肖尔合著的《东亚文明:传统与变革》,以及临终前交付出版的《中国新史》。 目录 第一部分 中国没做好与西方打交道的准备 第一章 中国对西方的回应 1842-1854年间的历史语境 的特质及其对西方的回应 中国对西方人的“夷人”观念 对欧洲国家认知的混乱 真正交流的匮乏 有关“夷”的知识 王朝衰落与西方入侵的互动 第二章 朝贡与贸易增长 “夷狄”在里的角色 朝贡制度的理论依据 朝贡礼仪 朝贡制度的功能 朝贡贸易 贸易令朝贡黯然失色 第三章 清朝政策与广州体系 满洲在中国的地位 满人早期的外交政策 清朝广州政策的背景 广州体系的演变 官方收益与策 第二部分 个条约的签订:1842-1843年 第四章 鸦片和广州体系的崩溃 东印度公司的衰落 私营贸易的起源 鸦片贸易的兴起 中国沿海的鸦片 中国官员的纵容 内部视角下的早期沿海贸易 19世纪40年代的英国精神 第五章 鸦片战争:1840-1842年 中国的禁烟运动 英国在危机中的表现 林则徐和威廉·渣甸的对抗 第六章 满人外交与1842年《条约》 1842年清廷的恐惧 议和的决定 钦差大臣耆英 开启和谈之路 和谈中的满汉一方 条约协定的缺憾 第七章 耆英的妥协政策 耆英的责任感 友好政策的实施 第八章 1843年条约的签订 协定关税与过境税的博弈 关税谈判 《通商章程》 1843年《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 香港的商业地位 英国的航行牌照 香港的华人 条约税则的实施 第九章 1843年鸦片问题的解决 英国鸦片贸易的建立 双边监管原则 霍普船长的鲁莽行动 中国的反应 璞鼎查的计划与安排 鸦片问题的非官方解决 第三部分 条约履行1843-1845年 第十章 通商口岸和英国领事 通商口岸居住区 英国的领事馆职员 语言问题 领事人员和他们的健康 通讯及经费 英国领事的对华策略 第十一章 中国接触西方后的应对 新的“夷务专家” 林则徐、魏源的外交政策 对西方宗教的审视 中国的战后防御计划 耆英的随员 上海的“夷务”问题 “惠国原则”:中美、中法条约 第十二章 条约在新通商口岸的应用问题 领事馆问题 条约适用问题 牙行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的影响 对外国人游历和狩猎的 英国对其他国家侨民的控制问题 英国对英籍华人的控制 早期的苦力贸易 作为英国人随从的广东人 第十三章 鸦片问题的实际解决 英国在通商口岸对鸦片贸易的打击 贸易的双重体系 香港与鸦片接驳点 清朝的禁烟政策 1847年的金门湾劫掠 第十四章 广州体系的重组 条约体系下的行商与粤海关监督 关税与粤海关监督 清朝海关对通商口岸的管理 配额制的运转 导语 费正清是美国中国学研究的奠基者,也是以西方的视角观察中国问题的最具权威的学者之一。本书是他在牛津大学博士论文基础上扩充完成的学术专著,费正清与之前欧美的汉学家不同,他探索的是结合新发现的清朝档案资料来研究清朝对西方国家的贸易关系和外交关系。全书共24章。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以中国传统社会的性质和对西方世界的不了解为出发点,分析了朝贡制度和广东公行贸易。他认为朝贡制度是外贸管理和外交关系的工具,也是儒家意识形态的反映;广东公行制度妨碍了中西方贸易。以此分析为背景,他在余下的四大部分里详细地探讨了在鸦片战争后的12年里通商口岸条约制度的演变过程和相应而起的上海外国税务司制度的形成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