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位于客家中心区域的梅县为范围,对辖区内围龙屋这一形制的客家传统建筑遗产进行剖析研究,重点对客家围龙屋产生、演变的过程以及围龙屋的基本形制、结构、组成和建造方法进行论述。第二部分构建了多层次、综合性的客家传统建筑量化评价体系。体系中明确各赋值因素组成,同时加入SD差别法判断因子评级,深化量化评价方法,提高评价体系的科学性、有效性及实用性,并且以案例研究的方式验证评价体系的可行性,最后分析总结了案例中围龙屋的价值分布及今后保护性开发的方向。 全书可供广大建筑师、建筑历史与理论工作者、建筑遗产保护工作者以及高等建筑院校建筑学专业师生学习参考。 作者简介 杨帅,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博士,现为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讲师。作者博士论文是《梅县客家围龙屋建筑遗产及其评价研究》。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本书研究背景 1.2 本书研究对象 1.2.1 地理范畴 1.2.2 时间范畴 1.2.3 相关概念定义 1.3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1.4 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4.1 关于客家 1.4.2 关于客家建筑 1.4.3 关于建筑的评价研究 1.4.4 已有成果对于本研究的启示 1.5 本书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 1.5.2 田野实地调研 1.5.3 建筑类型学 1.5.4 层析分析法 1.5.5 历史分析法 1.5.6 系统评价学 1.5.7 模糊综合评判法 1.6 研究技术路线 本章小结 第2章 广东梅县地区客家人的历史和发展 2.1 创世纪:客家先民的历程 2.1.1 岭南地区的早期汉人融合 2.1.2 世界民族大迁徙的一部分 2.1.3 衣冠南渡:华夏文明的传承 2.1.4 聚落在粤东的客人 2.2 客家人自我身份的认定 2.2.1 大范围侨置的规模 2.2.2 身为客身、心忧中原的精神溯源 2.2.3 祖地和民族身份的认同 2.2.4 客家民系的最终形成 2.3 梅县客家人的生存与拓展 2.3.1 闽粤赣山区成为客家族群的大本营 2.3.2 早期客家文化的发展 2.3.3 清代时期梅县地区成为客家文化中心 2.3.4 梅县客语成为客家话代表 2.3.5梅县地区成为近代客家族群迁徙的来源地 本章小结 第3章 广东梅县地区传统客家建筑研究 3.1 土楼与围龙屋 3.1.1 土楼 3.1.2 围龙屋 3.2 围龙屋的演变 3.2.1 民居建筑的先祖——门堂屋 3.2.2 坞堡:客家围龙屋的前史 3.2.3 围龙屋的演变发展 3.2.4 围龙屋的地域文化内涵 3.3 围龙屋的典型形制 3.3.1 建筑结构核心 3.3.2 建筑延伸部分 3.3.3 建筑前伸部分 3.4 围龙屋的营造技法 3.4.1 选址 3.4.2 开地基 3.4.3 修化胎 3.4.4 夯墙建屋 3.4.5 上梁铺顶 3.4.6 装饰完善 3.5 围龙屋的装饰艺术 3.5.1 木雕 3.5.2 石雕 3.5.3 彩描装饰 3.5.4 装饰特点 本章小结 第4章 围龙屋建筑文化内涵研究 4.1 中国古建筑堪舆文化的演变 4.1.1 早期相地之术 4.1.2 秦汉时期成熟的风水术 4.1.3 融合了宗教的民间信仰 4.1.4 后期的进一步发展 4.2 客家人的风水传统 4.2.1 江西风水文化的影响 4.2.2 杨公先师的信仰崇拜 4.2.3 客家风水信仰根源 4.3 围龙屋的建筑意象 4.3.1 从寻址开始 4.3.2 定朝向 4.3.3 围龙屋的风水意识中心“龙穴” 4.3.4 围龙屋的化胎 4.3.5 住宅与信仰空间融合 本章小结 第5章 围龙屋价值评价体系构建 5.1 历史建筑价值评价的发展 5.1.1 国外历史建筑评估 5.1.2 国内历史建筑评估发展 5.1.3 历史建筑评估方法分析 5.2 围龙屋价值解析 5.2.1 四个维度的提出 5.2.2 基准层的建立 5.3 围龙屋价值体系的构建 5.3.1 建立价值体系的程序 5.3.2 评价因素集合的产生 5.3.3 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 5.4 围龙屋评价指标权重 5.4.1 权重采集表制定 5.4.2 权重值计算 本章小结 第6章 围龙屋价值评价体系的应用 6.1 围龙屋民居评价体系的作用 6.2 围龙屋民居价值体系因子评价准则 6.3 典型围龙屋的评价实例 6.3.1 德馨堂 6.3.2 承德楼 6.3.3 建筑价值评价计算 6.3.4 结果分析 6.3.5 建议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1 中国文物研究所查群建立的建筑遗产利用性评价体系 附录2 东南大学朱光亚教授建立的建筑遗产评估体系 附录3 围龙屋评价体系指标集合调查问卷 附录4 围龙屋评价体系指标采集表 附录5 围龙屋评价体系权重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