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此去风雨知几何(拾味80个瞬间)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杨孟华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杨孟华的文笔生动风趣,追溯峥嵘岁月时,往往在从容中满怀激情。20世纪60年代中国援越抗美,作为亲历者,杨孟华在本书中记录了这段往事。让我们随他回顾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作者简介 杨孟华,生于1944年。17岁从戎,在作战部队打磨多年,继而有8年从事新闻工作,后于旅、师、军政治工作部门任职。转业金融岗位后,在多个业务条线担当管理工作。早年捉笔,见诸报刊多为新闻,偶有文艺类短作。 目录 起笔 一、锻打 01,“误”入兵营 02,当头棒喝 03,怵啥来啥 04,来啥怵啥 05,夜哨野哨 06,夜半惊魂 07,“芝麻绿豆” 08,兵哥兵歌 09,锻打散思 二、荒塬 10,西陲戎机 11,空中“蘑菇” 12,不速“黑鸟” 13,地平线下 14,水,水,水! 15,百日蒸发 16,黄土回甘 三、战事 17,南邻狼烟 18,血书遗书 19,兵行边关 20,“鲜衣怒马” 21,天网侍候 22,天雷地火 23,魔高道高 24,邪弹横飞 25,红河洪患 26,烟雨寮棚 27,天体浴场 28,气血流畅 29,无冕总编 30,千里单骑 31,黑屋孤影 32,挥泪英魂 33,班师西线 四、乡曲 34,守株待“兔” 35,冰火长夜 36,赶山伐柴 37,苦寒农家 38,“三湖一山” 39,乡壤再识 五、码字 40,无心插柳 41,活水叮咚 42,挥洒年轻 43,两根“拐扙” 44,七股八股 六、流年 45,入“府”13年 46,策马江淮 47,登顶茅山 48,筒子楼里 49,飞来“处座” 50,轻车慢马 51,我领兵了 52,牙牙习语 七、美味 53,“三饱”百味 54,菜园荷锄 55,贴膘有招 56,珍馐五时 八、秦晋 57,尴尬“绣球” 58,医患相悦 59,又是八月八 60,补拜高堂 61,“牺牲”一半 九、耕读 62,“马背”碎读 63,山外青山 64,人外高人 65,气象清朗 十、变轨 66,心起旁骛 67,隔行隔山 68,五官探路 69,姑苏理案 70,七夕七捷 71,举重若重 十一、触“电” 72,垂直起飞 73,设阵布局 74,步步为赢 75,问计群英 76,三蹴而就 77,世纪虫患 十二、拾忆 78,命悬三线 79,桑榆未晩 80,大爱涓滴 顿笔 序言 人生入口到出口有多远 ?年轻人说,长路漫漫。 过来人曰,几多瞬间。 年届七七,套用四舍五 入,该奔八了。突然觉得 自己这辈子就是个瞬间, 无非这个瞬间里还可细分 小些的瞬间。一直讲日月 如梭,现在算透彻了。 提起笔来又放下:这个 年岁写书的,都有谁呢? 一是作家,笔耕不辍;二 是写回忆录的,不少。我 有什么值得着墨的?一路 走来,几多瞬间,一地碎 屑。弃之不忍,拾之寡味 。纠结再三,心绪难宁, 到底还是把笔捡了起来。 过来人大多念旧。在这 个“旧”里,谁都有点我有你 没有,食之回甘抑或回涩 的往事,多少而已,浓淡 而已。既然余生不长,远 方不再,像我这般凡人, 常常会想些旧事,忆些旧 境,思些旧人,念些旧情 。尽管岁月如流,来的来 了,去的去了,有的有了 ,空的空了,来去得失大 致定格。然而,在背影里 又影影绰绰觉出点了什么 。于是,近年写了本《也 无风雨也无晴》。 虽蒙书友抬爱,那册少 量印行的拙作售罄,想来 钝刀未废,未至不堪卒读 。其实,自己悔之再三: 一是由于急就章,挂一 漏十,意犹未尽。脑洞再 开,竟然拽出更多的前尘 往事。那零落无致的一个 个瞬间,一幕幕闪现、切 换,全是镌刻在我心版上 的划痕。恰应了那句:往 事历历两茫茫,不思量, 自难忘。既然难以割舍, 既然不时思量,既然物我 难忘,何不把笔再拾起来 呢? 二是旧时少有沉静地怀 想。此刻远离过往,置身 局外,缓缓倒片,不经意 间竟会多出一二审视自己 的维度。这会儿在人生的 一亩三分地里踽踽逡巡, 就像岁月的拾荒者。好果 子,赖果子,一截穗子, 一段秸秆,不舍地重新捡 起。到底都是从自己镰刀 口过了的。锄禾日当午, 粒粒皆辛苦。 三是体会了没有哪路文 脉是定型的,写书是可以 跨文体、几不像的。写实 、抒怀、拾味等笔法,尽 可杂糅构架和交叉,此文 体彼文体之间并没有楚河 汉界。我不想写流水版, 只落笔值得自己惦记的瞬 间,依旧拉拉杂杂,写得 很碎。有了什么感触和断 想,只顾自说自话。 人生百年,碎屑一地。 我不写日记,所有七零八 碎都零乱地嵌在大脑里。 这些人生遭际没什么高大 上的东西,多是很不起眼 的碎片,却也有着各自的 内核。今天,自己像暮年 漫步,像冬日拾荒,像俯 拾夕阳下的落叶……管它像 什么,真实是天道,是自 己就行,只要不唐突自己 的走过。前人王国维言:“ 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 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 点点萍。” 七十七年汲汲走过,一 路几多“点点萍”?我从一簸 箕零乱无序的轶事里,把 自以为最苦最难的,最得 意最失意的,最生动最乏 味的,最有料最没趣的, 筛选、过滤、沉淀,撷取 80个瞬间,一一复原。发 觉这些瞬间虽说都很平淡 ,却不全是清汤寡水。不 少瞬间虽然早已尘封,却 是我心归处。此时,一个 个被激活了,纵然火花感 已不复当年。于是,大致 以时间为主轴布局谋篇, 依照内在脉络排列组合, 垒了12个垛。 人哪,还真是慢慢活明 白的。有些事,很多事, 当时过了也就过了,多少 有点直觉,还能有什么? 没想老了老了,折腾够了 ,停下来了,有闲回眸、 回味,在远远近近观望, 从方方面面忖量,反倒慢 慢有了别样的审视和自以 为是的领悟。毕竟昔日的 那点谷子、高粱,都是自 己倒腾过的。时间久了, 勾兑成了陈酿。其实,所 谓陈酿不过就是别人不屑 的酱油汤(够不上鸡汤) 。那也不要紧,终究是旧 时日月一点点酿制的,自 己觉得通达些了,就够了 。至于有几人同频共振, 有些许共情共识,亦不由 我管。 通篇观之,我是零敲碎 打,线性叙事,理性思量 ,在每节末了缀上几句肤 浅的拾味。不外乎自己体 验过了,检视过了,多少 有点漫想,尽管还有至今 没参透的。人在世上走过 ,总有几瞬眷恋,总该留 下点什么,那我就留点随 拾况味。 好了,那就回闪吧。越 是朝后,时间过得越快, 好像时光流逝有加速度。 我已经健忘,记性衰退。 不抓点紧,那点零七八碎 的瞬间怕是会一点点风干 。不是说老人易患阿尔茨 海默病吗?到时候再去哪 里还原遥远岁月的情状, 更遑论拾味。再说,都奔 八了,不易望九,我算不 出生命的剩余电量。会不 会写着写着,猝然停格于 某个瞬间?未知太多了。 导语 本书是作者的个人回忆录。选取人生中的80个片段的故事,讲述所得到的启示和领悟。作者年少入伍,军营的磨练、战场的硝烟、宣传阵地的深水静流,锻造了作者优秀的意志品格和综合能力,并在转业后从事金融行业时迸发出巨大的能量。作者极为丰富的个人经历也折射出国家近五六十年来走过的伟大历程。 后记 丢下笔,算是了却了一 件晚年想做的事。不为雁 过留声,纯粹觉得此生余 味未尽。除了咀嚼和回味 ,更想重新审视自己的过 往。 俄国文豪托尔斯泰说:“ 时间是没有的,有的只是 瞬间。”俄国诗人普希金说 :“一切都是瞬间,一切都 会过去,而那些过去了的 ,都会成为美好的回忆。” 顾辙思由,把时间轴往 回拉,遥远的岁月霎时活 了起来。自己就像“重走长 征路”,再走了一遍曾经的 走过。17岁到77岁,整整 60年,尝过的苦累,撞过 的南墙,汲汲行走的足迹 ,偶有小成的欢愉,苦和 难,甜和欢,千滋百味涌 上心头。五味杂瓶被打翻 了,酸甜苦辣咸一样样重 又泛起。我又青涩了一回 ,又磨难了一阵,又涅槃 了一次,又用笔走了一回 。写着写着,枨触万端, 几度泪盈,几度沉醉,乃 至几度掩卷。 正因为行文时翻江倒海 。有时一气写一节,有时 半天落不了笔,于是脑子 里会打架:那些事都过去 了,昨日不可追。除了自 己涂以为然,谁会在意? 自以为是的“酱油汤”,淡而 乏味,人家“佛跳墙”都吃腻 了。况且,如今阅读纸质 书的越来越少,自己这把 年纪一字字地码,说难不 难,因为全是亲历;说易 不易,毕竟笔拙,何苦来 哉! 最终还是没拧过自己, 既已起笔,善始善终。我 还是相信,那些有意思的 事情,些许浅薄的认知, 值得记下。有的“千年等一 回”,我参与了,更该实录 。于是,把旧时的记忆和 迟来的拾味糅合了糅合, 留给自己的余生,留给至 亲至友,留给知我懂我的 人。要是有人产生一二同 理心,同有所思所想,乃 为幸甚至哉。 我这辈子啊,有人说我 挺顺,也有知情人说我活 得有点累。真实的情况, 苦的时候真苦,顺的时候 也顺。纵观人生,觉得自 己吃了三分苦,得了三分 福,不咸不淡有四分。苦 难指数和幸福指数似乎正 相关。而且有些苦难和美 好是随着岁月转换的。不 是吗?在落笔此篇的时候 ,当一个个“瞬间”闪过,会 觉得此生有过许多个自己 :开初的自己,后来的自 己;懵里懵懂的自已,迟 迟开悟的自己;至暗时刻 的自己,偶有小成的自己… …更多是追悔几个苍白的时 段,好像人生就是不尽的 追悔。其实,自己依然是 自己,无非多了时光的印 记,环境的印记,汲汲行 走的印记。 人生三万天,布满了划 痕,着墨80个瞬间依然意 犹未尽。无奈年岁不留情 ,记忆不由人,笔力不饶 人,只能筛写点心有戚戚 的,释放点挥之不去的。 有人说,要学会忘记。其 实,有些事情是忘不掉的 ,没有谁真的没心没肺。 码字终究是个累活,对 年届七七且非专事笔耕的 我来说,尤其如此。写着 写着,尽管脑海不住地翻 腾,还是感觉有心无力了 。于是,与往事道别,就 此打住。 精彩页 一、锻打 01,“误”人兵营 误会,绝对是误会。 1961年,命运跟我开了个玩笑,愣是把按照当兵条件四六不靠的17岁的自己,打发去了军营。 1961年,在我国是个特殊年份:“三年困难时期”的第三年。那几年人祸天灾,农业凋敞,闹了饥荒。城里人虽说食不果腹,总算每月口粮还有定量。七分饱也好,五分饱也好,饥肠辘辘还能凑合过。农村则不一样,刮浮夸风的地方不少,农民交过公粮,自己就没啥吃的了,度日艰难。民以食为天。世间什么事能大过天?“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糊口度日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求。三两天不吃能对付,十天半月呢…… 这就扯上了征兵。虽说1955年我国实行了全民义务兵役制,但在往常,城里征兵少,兵员大多来自农村。这年,为让农村休养生息,把青壮劳力留在了土地上。要是再撂荒,谁都得喝西北风。于是,征兵改了方向,大量征召城里的在校高中生。 本来,农村天广地阔,兵源不愁。改从城镇征召后,路子立马窄了:那年月大学生少,都当宝;初中生不少,但是年龄偏小;高中生也不少,然而那些年升学率低,十取一二,多数进不了大学,十八九岁当兵刚好(解放初期入学年龄参差不齐)。即便如此,我始终觉得当兵与自己了不相属。哪怕自己进了体检名单,还一直以为是去凑个数,纯属陪检,走走过场。因为不管从哪方面看,我都挨不着。 头一关,年龄就不着边。来我们学校征招的是支战备值班部队。不光要扛枪操炮,遇有战事还得打头阵。征兵海报上红纸黑字:应征年龄18至22周岁。我5岁上学,那年17,明显界外。刷下来似乎没有任何悬念。 再说,身板也不达标。不说五脏六腑,单论体重就不是差一点点。这方面是有杠杠的:标准体重=(身高-110)公斤。虽说上下有弹性,但也有边有沿:上不得超过25%,下不可低于15%。我1米76的个头,体重52公斤,低于标配21%,离下限还差好大一截。我这个前胸贴后背的“豆芽”,仅此一项,绝对豁边。那年月还没搞上山下乡,也没像后来把参军当成跳出“农门”的跳板,当兵并没有成为城里学生的向往。所以,这年打城里招兵不是件容易的事。严格按标准来吧,怎么也凑不够数,没法子,只有放宽标准,“瓜菜代”。 记得当时体检,也没有CT、B超、心电图等仪器,整个流程那叫一个“短、平、快”:除了量身高体重,在视力表前指划上下左右,再是用听诊器在胸前背后移动了移动,在腹部摁那么几下。唯一非手工的“深度检查”,算是站在X光机前面透视了透视。不夸张,前后也就十来分钟。流程走完,医生倒是用两三分钟反复打量了我。不知是不是有点拿捏不准,面前的我实在太瘦削太单薄。不过,那年头没谁不饿肚子,全民“骨感”。我呢,也就是过于瘦弱了点,似乎算不上什么特别不正常。于是,啪!合格章敲上了。直到此时,我依然觉得当兵于自己而言八竿子打不着,是件概率极低的事情。在我印象里,军营里个个是健硕的男子汉。我年岁不够,身体摆在那,当兵影响军人形象,说什么也不可能入围。 然而,命运硬是跟我开了个玩笑。我一直以为不可能发生的事,偏就发生了。 那年夏天少有的热,酷暑。那时候的暑假就是暑假,体检的事,早丢一边了。我除了与小伙伴玩耍,照过无所事事的暑假。那天自己宅在家,只听得锣鼓声由远及近,自己并没在意。 那年头谁评个先进,谁助人为乐了,乃至谁光荣退休,都少不了一番锣鼓家什。直到锣鼓声停在我家门口,居委会把“光荣人家”大红条幅贴上了,自己才咯噔一下:我当兵了?真的当兵了?那可不是:军装、军被等都送上门了。 一霎工夫,让少不更事的自己突然间多了两顶帽子:“解放军叔叔”,“最可爱的人”。昨天还喊别人“解放军叔叔”,一刻之间,自己成了“可爱”的“叔叔”,真的是速成。其实我也不算特例。 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