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哈佛幸福课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美)丹尼尔·吉尔伯特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你幸福吗?为什么你我忙碌终日,辛勤工作赚钱的结果,却仍有极大可能缺失内心的幸福感?哈佛心理系教授丹尼尔·吉尔伯特的这本《哈佛幸福课》,提供了最系统化的解答。幸福力不是本能,是技能,你我都需要学习,才能收获满心幸福,邀请大家一起来上哈佛幸福课!

内容推荐

《哈佛幸福课》内容简介:“幸福是什么”是一个人类社会中被广泛讨论的话题,常识和满书架的自助类书籍告诉我们,只要努力学习、工作、积累财富、经营婚姻、养育子女、健康饮食,我们就能拥有幸福的未来。如果有人告诉你这只是关于幸福的错觉,你作何感想?

这个人就是人称“幸福教授”的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他摒弃了有关幸福的传统观念,从科学的角度为我们上了一堂新颖生动的幸福课。

作者关于幸福最鲜明的观点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可以预见未来,因此,人类也就有了区别于其他所有动物的幸福感;但是,人类对于未来自己的情感预期,往往和实际有着很大的“预测偏差”。《哈佛幸福课》中列举了大量怪诞的实验,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和行为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你以为中大奖可以让你幸福无比,被解雇会让你一蹶不振,但事实上,中奖的幸福感远没有你预期的那样强烈持久,被解雇的失落感也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痛苦。我们都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幸福基础值”,生活中的成就与挫折,往往只是短暂地改变我们的幸福水平。很快地,我们就会回归自己的“幸福基础值”。

那么,如何才能撞上幸福呢?吉尔伯特认为,现代社会的人们拥有自主的选择权,有史以来第一次,我们的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人们应当“智慧地购买”幸福,提升自己的“幸福基础值”。

目录

关于本书,他们这样评价……

专家导读一 你撞上你的幸福了吗?

专家导读二 幸福:心理学、经济学和哲学

专家导读三 我们为什么还没幸福?

专家导读四 幸福指数与幸福经济

序言 科学地解读幸福

第一部分 梦想的幸福

第一章 通往幸福未来的思考之旅

 只有人类可以创造未来

 你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学习活在当下

 人们为什么会推迟享用免费大餐?

 控制未来能带给我们幸福感

 关于幸福的作战计划

第二部分 幸福是什么

第二章 幸福的相对论

 追求幸福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动机

 哲学家眼中的幸福

 言不由衷的伪幸福

 每个人眼中的幸福都是不同的

 记忆是人生体验的浓缩版

 幸福的魔力

 戴着有色眼镜看到的幸福

 相对而言的幸福感

 揭开幸福的神秘面纱

第三章 测测你的幸福感

 被误读的情感体验

 你幸福了吗?

 测量情感体验的3个科学法则

 至关重要的幸福感

第三部分 想象力的双重身份——魔术师与冒失鬼

第四章 想象出来的幸福

 你的记忆可信吗?

 大脑是最伟大的魔术师

 从唯实主义到唯心主义

 大脑是天才的造假者

 富人并不像你想的那样幸福

第五章 幸福的细节

 存在的与缺失的,我们更容易忽略后者

 想象力的细节缺失

 今天得到19美元与明天得到20美元,你更期待哪个?

 自作主张的想象力

第四部分 未来的幸福

第六章 未来的现实枷锁

 有着现实影子的未来

 被现在改写了的过去

 当现实照进未来

 神奇的预感能力

 跟随预感作对选择

 盒子里的未来

第七章 相比较而言的幸福

 空间维度上的幸福与时间维度上的幸福

 想象的终点,不会距离起点太远

 为什么我们总喜欢拿现在与过去作比较?

 并列的多种选择为什么更让我们头疼?

 在买主和卖主眼中,同一件商品的估价差别很大

 无法消除的厚今主义

第五部分 幸福的技术

第八章 偏好与现实的博弈

 找针的游戏

 是银行还是河岸?

 人们对属于自己的东西评价更高

 生理与心理的自我平衡

 选择的艺术

 双重标准下的选择行为

第九章 对现实的心理免疫

 关于悔恨的理论

 小伤害比大伤害更不容易平复

 自由不见得是一种幸福

 无知是一种幸福

 预测是不可靠的

第六部分 幸福其实很简单

第十章 我们一犯再犯的错误

 为什么我总排在最慢的队伍中

 结局决定一切

 记忆总会低估或高估我们的幸福度

第十一章 幸福的真谛

 关于幸福的传统智慧

 预测未来的正确方法

 依据他人的经验作出的预测要准确得多

 追求个性让我们固执己见

 幸福就在你的鼻子底下

后记 幸福没有计算公式

试读章节

只有人类可以创造未来

如果你被要求说出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你也许会首先想到人类创造出来的那些令人惊叹的伟大工程——吉萨的大金字塔、国际空间站或者金门大桥。这些确实都是伟大的成就,而我们的头脑也因为这些发明而有资格受到英雄般的欢迎。但是,这些都不是最伟大的发明。一台复杂的高级机器就能够设计和建造其中任何一样东西,因为设计和建造需要知识、逻辑性和耐心,而复杂机器有这方面的功能,。事实上,只有一样成就是真正无与伦比的,即使是最复杂最高级的机器也无法假装自己曾经取得了这样的成就,这项成就就是有意识的体验。观赏大金字塔、记住金门大桥和想象国际空间站比建造其中任何一个的行为都更了不起。而且,这些了木起的行为中有一样更是出类拔萃。“观赏”是按照世界现在的样子来体验它,“记忆”是按照世界过去的样子来体验它,而“想象”则是抛开世界现在的样子、曾经的样子,按照它可能的样子来体验它。人类头脑最伟大的成就就是它想象物体和情景的能力,而这些物体和情景并没有存在于现实世界中,正是这种能力使我们能够思考未来。有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人类的大脑是一台“会思考的机器”,而“创造未来”是它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但是,“创造未来”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大脑如何“创造未来”,其中一方面是所有动物共有的,而另外一方面则是人类特有的。所有的大脑——人类的大脑、黑猩猩的大脑,甚至是本能地储藏食物的松鼠的大脑都能够预知即刻发生、近在咫尺且同自身息息相关的将来。它们通过判断当前事件和过去事件的相关信息(比如,“我嗅到了什么”,“上次我闻到这股气味的时候有个大家伙想要吃掉我”)来预见接下来目己会出什么状况(“有个大家伙想要……”)。但是,请注意,这种所谓的预见有两个特点:首先,虽然我在括号里举出了连环画台词的例子,这种预见不需要大脑做任何哪怕只有一点点儿像是有意识思考这样的工作。就像算盘不需要考虑任何算术法则就可以算出2+2=4一样,大脑也可以不假思索就把过去和现在自动相加以算出未来。事实上,根本不需要大脑就可以作出此类预测。稍加训练之后,一只学名叫做“黑边海兔”的大海蛞蝓就学会了预见并躲避直击其鳃的电流。而任何一个稍有解剖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海蛞蝓毫无疑问是没有大脑的。计算机也没有大脑,但是它们也有海蛞蝓的本事,如果你午饭时还在新泽西州的霍布肯,晚饭时却跑到巴黎去刷卡了,计算机就会拒绝你使用信用卡付账。简而言之,机器和无脊椎动物都证明了,对未来作出简单的预测并不需要聪明、本能和有意识的大脑。

对于这种预见性,我们需要注意的第二个问题是,此类预测通常考虑得不太深入。这种预测性同对年通货膨胀率的预测,对后现代主义对知识界影响力的展望,对宇宙热寂现象的推测或者对麦当娜头发的下一种颜色的猜测,完全无法相提并论。这种预测性关注的是在此情此景中、迫在眉睫且与“我”息息相关的事情。我们之所以把这也称为“预言”,是因为英语词汇里找不出更好的词语了。但是这个术语的使用其实是有可能会带来误解的。这个词的寓意是,深思熟虑之后对于将会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发生在任何一个人身上的事件的预测。而大脑则不断地对此情此景中即将发生在其主人身上的事情作出预测,主人却对此毫无察觉。使用“预言”这个词有可能妨碍人们认识到这个事实。在这个时候,大脑其夹不是在预测,而是在推演紧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

此时此刻,你就在做着这样的即时推演。比如,此时此刻你也许正在本能地思索自己读到的句子,或者想着口袋里顶着你的大腿的那串钥匙,或者考虑1812年的那场战争是否应该打。不管你是怎么想的:你心中所想的肯定不是这个句子的最后一个词应该是什么。然而.,即使就是现在,当这些词在你头脑中回旋,而你正在思索达些词所激发的想法的时候,,你的大脑还是在利用你正读到的和刚刚读到的词来对你将要读到的下一个词作出合理的推测’,这正是你可以顺利进行阅读的原因所在。任何一个经常接触黑色电影和廉价侦探小说的人在看到“这是一个暴风雨交加的漆黑的……”这个句子的时候,都期待自己将会读到“夜晚”这个词。因此,如果紧接着出现的果然是“夜晚”这个词,大脑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来理解它。只要你的大脑对下一个词的猜测是正确的,你的阅读过程就是非常愉快和顺利的,从左到右,一个个黑色的铅字就在你的头脑中转化成了想法、景象、角色和概念。你轻松地享受着阅读的乐趣,完全没有意识到你的大脑其实在一刻不停地以惊人的速度推演着即将发生的事情——也就是这个句子的“将来”。只有在大脑猜错了的时候,你才会突然感到鳄梨(一种热带水果)。也就是,感到大吃一惊。明白这种感受了吧?

现在,让我们来考虑一下刚才你感受到的短暂的诧异到底有什么意义吧!当我们遇到意料之外的东西时才会感到惊讶。假设有一天,你憋着一泡尿,拎着大包小包急急忙忙打开家门,却看到34个熟人头上戴着纸帽子站在客厅里对着你高喊:“生日快乐!”这就是惊讶。这些惊讶反映了人类会有期待这一特点。读到上一段结尾的那句话时你之所以会感到诧异,是因为在读“只有在大脑猜错了的时候,你才会突然感到……”这句话的时候,你的大脑正在对下一个出现的词是什么进行合理的预测。它预见到在下几微秒的时间内,你的眼睛将要看到的是传递一种感受的方块字,比如难过、恶心甚至是吃惊。可是,你却看到了一种水果的名称,这让你从按部就班的惯性状态中清醒过来;任何一个旁观者都能够由此理解期待的本质。突然之间感受到的惊讶让我们意识到,原来我们在期待一些同眼前的景象不同的东西,即使在此之前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期待什么。P7-9

序言

假设你刚刚得知自己的生命只剩下最后的10分钟了,你会做什么呢?你会不会冲到楼上,点燃一支从福特总统执政时期就一直珍藏在装袜子的抽屉里的万宝路香烟?你会不会气定神闲地走进老板的办公室,向他细数他的种种人格缺陷?你会不会开车到新购物广场旁边的牛排店,点一份半熟的带骨牛排,毫不在乎半熟的牛排里含有对身体非常有害的胆固醇?当然,你到底会干什么是很难说的;不过,在人生的最后10分钟里,多数人会干一些平时不敢干的事情。

平日里大多数人都不敢干出格的事情,而有些人却对此颇不以为然。他们还会怂恿你像过最后10分钟那样度过生命中的每一个10分钟——这只能证明有些人将会把生命的最后10分钟用来给别人出馊主意。在期待自己的生命自然而又正常地延续下去的时候,我们的行为肯定同期待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不同。我们减少脂肪的摄入,尽量不抽烟,在上司开了一个不怎么好笑的玩笑的时候尽职尽责地微笑着,还会戴着浴帽坐在浴缸里一边吃着杏仁饼干,一边读着一本有关幸福学的书。为了将来着想,我们小心翼翼地做这些事,就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看待自己的将来,用一天中大部分的时间来描绘一个又一个能够让自己幸福的明天。我们绝不放任自己沉湎于任何及时行乐式的享受中,而是时刻要为将来的那个自己负起责任。为了能够在退休之后悠闲地打高尔夫球安度晚年,我们每个月都会存一点儿钱;为了能够不受冠状动脉硬化和假牙之苦,我们定期慢跑和使用牙线;为了有朝一日能够把小脸儿胖嘟嘟的孙子抱在怀里享受天伦之乐,我们不得不忍受臭气熏天的尿布,还要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讲着《帽子里的猫》这样的故事。甚至觉得在便利店花上1美元也是在积德行善,因为很快我们就能够享用到现在我们付钱买下的奶油夹心蛋糕了。事实上,几乎不管在什么时候,无论我们想得到什么——晋升、婚姻、汽车或者汉堡包——都是为了“未来的自己”能够在一秒钟、一分钟、一天或是10年之后享受到从“现在的自己”这里继承下来的这个世界。而现在,我们期待“未来的自己”在享受今天的英明决策和严格自律带来的胜利果实的时候,会感激“现在的自己”作出的牺牲。

好吧!好吧!你可千万别屏住呼吸,指望“未来的自己”知恩图报,跟我们的子女们一样,“未来的自己”也常常会忘恩负义。我们累死累活地干,希望能够把我们认为“未来的自己”会喜欢的一切留给“他们”。可是,“他们”却辞去了工作,留长了头发,搬离旧金山或者搬到旧金山,还认为现在的我们简直愚蠢得可笑,居然认为“他们”会喜欢那些东西!我们不但没有得到任何赞赏和奖励,到头来,“未来的自己”居然还感谢上帝没有让一切都按照我们鼠目寸光、引人误入歧途的计划进行。甚至,在咬了一口几分钟前我们刚买下的那个奶油夹心蛋糕之后,“未来的自己”还会苦着脸抱怨我们点心买得不对。当然没有人喜欢被批评,然而,假如我们努力奋斗的事情并没有为“未来的自己”带来快乐,或者我们没有能够成功避免的事情反而给“未来的自己”带来了快乐,那么,“他们”确实有充分的理由对我们投来鄙夷的目光,并质疑我们到底是怎么想的(虽然这有点忘恩负义)。“未来的自己”可能会承认我们的动机是好的,或勉强承认我们已经竭尽所能了,但是,“他们”还是不可避免地会向心理治疗师抱怨,说我们竭尽所能争取到的结果对“他们”而言还是不够好。

怎么会这样呢?我们不是应该很清楚明年甚至是下午的那个自己的品位、爱好、需求和渴望吗?难道我们对“未来的自己”了解得还不够,不能规划“他们”的生活吗?难道我们找不到“未来的自己”将会珍视的事业和爱人吗?难道我们买不到会让“未来的自己”喜爱许多年的沙发套吗?为什么最后这些东西都被束之高阁?为什么“未来的自己”的生活中充斥着我们认为不可或缺而“他们”却认为让人受罪、令人尴尬或者一无是处的东西?为什么“未来的自己”会批评我们选择的恋爱对象,质疑我们谋求事业发展的策略,还要花大价钱去清除我们造价不菲的文身呢?为什么在想到我们的时候,“未来的自己”不会感到骄傲和欣赏,反而会感到悔恨和如释重负呢?要是过去我们曾经在某些根本性的方面忽略了“未来的自己”、怠慢了或者虐待了“他们”,对此我们还能够理解,可是,我们为“他们”奉献了所有的青春年华,“他们”怎么能够在我们终于达到了梦寐以求的目标之时感到失望呢?我们不遗余力想要“未来的自己”避开那个地方,可是,“他们”现在就在那里,甚至为此被喜悦冲昏了头脑,怎么会这样!“他们”出问题了吗?

或者,是我们出问题了吗?

在我10岁那年,我们家最神奇的东西就是一本关于视错觉的书,通过它,我认识了缪勒-莱耶线条、内克尔方块和剪影高脚杯。两端箭头开口向外的那条线怎么看都比箭头开口向里的那一条要长,可是,用尺子一量就能发现两条线其实一样长;内克尔方块有时候看起来是侧面开口,有时候又像是顶端开口;这一刻,高脚杯的图案看起来像是两张对视的侧脸,而下一刻又变成一只高脚杯了。我会坐在爸爸书房的地板上,花上几个钟头盯着这本书——这些简单的图形居然会让我的大脑相信一些明知不对的东西,这让我着迷。就在这个时候,我认识到错误是很有趣的,并开始规划一个包含几处错误的人生。但是,视错觉之所以有意思,并不仅仅是因为它使每个人都犯错误,而是因为它使每个人都犯同样的错误。要是我看到一只高脚杯,你看到猫王,而我们的一个朋友看到的则是蘑菇形状的卡通图案,那么我们看到的就是一块有趣的墨水渍,而不是一张蹩脚的视错觉图案。视错觉之所以如此吸引人,是因为每个人都是先看到高脚杯,再看到两张侧脸,然后,一眨眼的工夫,它就又变成高脚杯了。视错觉在我们的认识中造成的错误是自然发生的、有规律的和成体系的。它们不是愚蠢的错误,而是聪明的错误——正是这些错误帮助那些真正理解它们的人窥见人类视觉系统精巧的构造与内部工作原理。

在试图想象自己未来的时候,我们犯下的错误也是自然发生的、有规律的和成体系的。它们也有固定的样式,在很大程度上,它们能够像视错觉反映人类视觉的局限性一样反映出人类预见的局限性。这就是本书要探讨的问题。虽然书名中提到了“幸福”,但是这并非一本告诉你该如何找到幸福的行动指南。那一类图书都在自助类图书书架上,如果你买了一本那样的书,并做了那本书鼓动你做的一切,却发现自己还是很郁闷,那么,你可以回过头来读读这本书来了解一下为什么会这样。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些基本的科学道理,而这些道理解释了人类大脑是如何想象未来,如何预测自己将会最满意哪种结果,以及这样的预测的准确性如何。这本书讨论的是众多思想家在过去2000多年间苦苦思索的问题,并利用这些思想家(以及我自己)的想法来解释为什么我们对于“未来的自己”的情感和精神世界的了解如此浅薄。这个问题就像一条跨越数条国境线但却无法通行的河流,因为还没有哪个学科能够对这个问题给出有说服力的解释。本书结合了心理学、认知神经学、哲学和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得出了一个我自认为很有说服力的解释,当然,这个解释到底有没有道理,还要读者自己来判断。

写一本书的过程本身就给作者带来了满足感,不过,阅读一本书则需要读者投入时间和金钱,所以你自然希望能够得到明显的收益。如果你感觉一本书既没有让你受到教育,又没能让你感到愉悦,作为补偿,你应该能够回到读这本书之前的时光并收回你的净投资。这当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写作本书的时候,我希望可以把它写成一本让人感觉兴味盎然、不忍释卷的书,当然,前提是它的读者并非自视甚高的人,而且剩下的生命之路还够长,至少要比10分钟长。在读完本书之后,你感觉如何谁也说不清,即使是那个即将要开始阅读本书的“未来的你”也不知道。不过,要是未来的那个你在读完本书之后感到不满意,至少“他”能够理解为什么一开始的时候你会错误地认为“他”会感到满意。

后记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一生中至少要作出三个最重要的决定:住在哪里、做什么以及和谁一起做这些事。我们选择自己居住的城市和社区,我们选择自己的工作和业余爱好,我们选择自己的配偶和朋友。在现代社会,对一个成年人来说,作这样的决定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因此我们常常忘记自己是人类当中最早拥有这种选择权的一群人。在大部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人们一生都居住在自己出生的地方,做自己父母做的事,跟与自己一样的人交往。米勒家的人磨面,史密斯家的人打铁,小史密斯和小米勒要同被指定的对象结婚。社会结构(比如宗教和世袭阶级)以及物理结构(比如山脉和海洋)是最大的独裁者,决定人们应该做什么、在哪里以及同什么人一起生活,这样一来,大部分人就没有多少对自己生活的决定权和选择权了。但是,农业、工业还有技术的革命性发展改变了这一切,其结果之一就是人类解放运动的兴起。自由创造出了许许多多令人眼花缭乱的选择、多种多样的备选方案、各种抉择和决定的机会,这些都是我们的祖先闻所未闻的。第一次,我们的幸福被自己紧紧地抓在了手中。

我们该如何作出决定呢?1738年,一位叫做丹尼尔·伯努利的博学多识的荷兰人宣称他找到了答案。他提议,决策的高明与否是可以计算出来的,计算的方法就是将该决定带给我们想要的东西的概率同我们想要的东西的效用相乘。这里的“效用”指的是好处或者愉悦感之类的东西。伯努利这条定理的前一部分是很容易操作的,因为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比较容易估算出自己想要某种东西的概率。如果接受IBM的工作,你成为该公司总经理的机会有多大?如果搬到圣彼得堡去住,你在海边度周末的机会有多大?如果娶了埃洛伊丝,你不得不卖掉摩托车的概率有多大?计算这样的概率是直截了当的,因此,保险公司可以以精算的方式来预计你的房子发生火灾、你的汽车被盗或者你本人英年早逝的概率,并依靠这些计算结果营利。稍微进行一点调查,再有一支笔和一块好橡皮,我们也能够估计出,至少是粗略地估计出某个选择帮助我们得到心中所想要的东西的概率。

问题是,我们很难估计出在得到想要的东西之后自己的感觉。伯努利高明的地方并不在于他的计算而在于他的哲学理念,也就是,他认识到,我们得到的物品(财富)跟我们在得到它时的主观感受(效用)是两码事。财富也许可以通过数美元来确定,但是效用却不能通过计算这些美元能够买到的好处来计量。财富本身没有意义,用途才有意义。我并不关心金钱、晋升或者海滩度假本身,而是关心这些不同形式的财富能够(或者不能够)带来的愉悦感程度。明智的选择是那些最大化我们的幸福感的选择,而不是最大化美元收入的选择。要想作出明智的抉择,我们就必须正确地估计这些美元能够带给我们多少幸福。伯努利知道预计某个抉择能够带来多少财富是很容易的,但是,预计这个选择能够满足多少需求却困难得多,因此,他设计了一个简单的转化公式,希望能够用它来帮助每个人把对前者的估计转化成对后者的估计。他提出,我们赚取的每一元钱带给我们的快乐会依次减少,所以,只要一个人算清楚了自己现在已经有了多少钱,就能够计算出他能够从一元钱中得到多少幸福。

衡量一件物品的价值一定不能建立在其价格基础上,而应该建立在它能够满足的需求上。物品的价格仅仅取决于这件物品本身,因此对每个人来讲都是一样的,然而,用途的大小却取决于作出估计的这个人的特殊需求。因此,毋庸置疑,获得1000达科特(ducat,过去曾在欧洲许多国家通用的金币)对乞丐比对国王更有意义,尽管两个人得到的财富数量是一样的。

伯努利正确地认识到,人们对相对性比对绝对性更加敏感,他的公式也试图兼顾这样的心理学事实。但是,他还知道将财富转化为效用并不像他所假设的那样简单,他的公式还忽视了其他一些心理因素。

尽管同样数量的财富在穷人手中比在富人手中有更大的效用,但是,我们也能够想到,如果某个富裕的囚犯已经拥有了2000达科特,可是还需要更多的钱来换取自由,那么他就会比那些不如他有钱的人更珍视自己得到的2000达科特。尽管我们可以想出许多这样的例子,不过,它们代表的只不过是诸多罕见的特例之一。

这是个好的尝试。伯努利认为第100次给的钱(或者第100个吻、第100个甜面包圈,或者草地上的第100次蹦跳)通常不如第一次给的钱让我们快乐,这是对的。但是,他也犯了一个错误,他错误地认为这是唯一区别财富和效用的方法,也是人们在预言财富与效用关系时唯一需要搞对的东西。事实证明,伯努利扫到地毯下面的那些所谓的“诸多罕见的特例”其实并不是特别罕见。除了一个人银行存款的数目之外,还有很多东西能够决定他们从下一元钱中可以得到多少满足。比如,人们常常会在获得一件东西之后更加珍视它,常常在一件东西就在眼前的时候更珍视它,常常为了较小的损失而受到更大的伤害,常常想象失去的痛苦比获取的快乐感觉更加强烈,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本书中所探讨的形形色色的情况正是这些并不罕见的例外,而在这些例外的映衬下,伯努利的定理只不过是一个美丽而百无一用的抽象概念。是的,我们应该通过将概率和效用相乘来进行选择,但是,要是不能事先估计出效用的大小,我们又怎么可能做到这一点呢?同样的客观环境导致了五花八门的主观感受,因此,即使事先知道了我们将要面临的客观环境,我们还是很难预测自己的主观感受。一个令人伤感的事实是,将财富转化为效用,或者通过了解我们将要得到的东西来推测我们将会有的感受,并不像将米换算成码或者将德语翻译成日语那么简单。联系数字与数字、单词与单词的那些简单、严格的关系并不能联系客观事件和主观感受。

既然如此,选择者该何去何从呢?因为没有预测效用的公式,我们一般会做一件只有我们这个物种才会做的事情:想象。我们的大脑具有一个特殊的结构,这个结构让我们能够在头脑中将自己送到未来的环境中,并询问自己对它的感受。我们不是利用数学公式来计算效用,而是轻松地穿上未来的鞋子看看是不是合脚。我们能够在事情发生之前预见并提前体验它,在想象力的帮助下,我们无须重复过去就能够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无须亲身体验就可以评价某种行为。假如自然曾经赋予了我们更伟大的礼物,我们只能说,还没有人能够说出这东西是什么。然而,尽管它如此令人印象深刻,我们这种虚拟将来的自己和环境的能力却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在想象未来环境的时候,我们会填充一些虚拟的细节,还会遗漏掉一些该出现的细节。在想象将来的感觉时,我们无法忽视当下的感觉,也无法认识到自己对以后要发生的事情有什么想法。丹尼尔·伯努利梦想一个这样的世界:在那里,我们能够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准确而又有前瞻性地预见自己的未来。但是,前瞻性是非常不堪一击的天赋,经常会让我们偏离方向,无法看到拥有某物、到达某地或者完成某事之后的情形。世上根本不存在计算幸福的数学公式。不过,尽管我们伟大的大脑无法让我们步伐坚定地走向未来,但它至少能够让我们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走得如此蹒跚。

书评(媒体评论)

大量数据表明,人们并不感觉更幸福,至少不比以前更幸福。难道是人类预测未来幸福感的机制不可避免地包含系统性的错误?读这本书,这是我第一次相信书的封底广告词,我感觉确实很快乐。所以,读者应自己去读并感受快乐。

——汪丁丁 著名经济学家

深刻的智慧与洞见,科学化、逻辑性的理论,表达方式又是非常浅显易懂——来自哈佛心理学教授权威性又带着悲天悯人关怀的人性化宝贵讯息,告诉你什么是幸福,如何得到幸福,这是身为现代人的我们应该人手一本的好书。

——张德芬 身心灵作家

你幸福吗?为什么你我忙碌终日,辛勤工作赚钱的结果,却仍有极大可能缺失内心的幸福感?哈佛心理系教授丹尼尔·吉尔伯特的这本好书,提供了最系统化的解答。幸福力不是本能,是技能,你我都需要学习,才能收获满心幸福,邀请大家一起来上哈佛幸福课!

——张怡筠 情商教育专家

每个人都会喜欢上这本书的,甚至我们中的一些人还会奢望自己就是它的作者。你很少有机会能够读到像这本书一样既赏心悦目又蕴藏着“幸福宝藏”的书。

——丹尼尔·卡尼曼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书中,吉尔伯特慷慨地分享了他对人类古怪的头脑的敏锐洞见,并以最令人愉悦和最引人人胜的方式引领我们找寻幸福。如果你很幸运地读了这本书,那么一定会收获满满的快乐。

——丹尼尔·戈尔曼 《情商》作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9:0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