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文心/小译林中小学阅读丛书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
作者 | 夏丏尊//叶圣陶 |
出版社 | 译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文心》是我国教育大家夏丏尊、叶圣陶亲自执笔,集毕生心血,送给子女的成长礼物,也是常读常新的经典语文读本。本书由32个小故事组成,可以说是“中学生的32堂国文课”,生动有趣地传授了修辞、语法、词汇、诗词、小说、日记、文学史等多种语文知识。《文心》一经问世便大获好评,虽然出版至今已有八十余年,对当今的语文教学和学习仍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教育家、出版家,“优秀的语言艺术家”。先后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 叶圣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也是五四时期除鲁迅之外最重要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他还发现、培养和举荐过巴金、丁玲、戴望舒等一批青年作者。 叶圣陶在中国儿童文学领域,尤其是童话领域具有突出贡献。他创作了中国现代首部专为儿童而写的童话集《稻草人》,被鲁迅称赞为“给中国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他的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爬山虎的脚》《稻草人》《光明的世界》《小小的船》等被选入中小学生语文课本。 叶圣陶亲自编写过著名的初等小学国语教材《开明国语课本》,编辑过几十种课本,写过十几本语文教育论著,对中国儿童的成长和教育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目录 序言 朱自清 一 “忽然做了大人与古人了” 二 方块字 三 题目与内容 四 一封信 五 小小的书柜 六 知与情意 七 日记 八 诗 九 《文章病院》 十 印象 十一 词的认识 十二 戏剧 十三 触发 十四 书声 十五 读古书的小风波 十六 现代的习字 十七 语汇与语感 十八 左右逢源 十九 “还想读不用文字写的书” 二十 小说与叙事文 二十一 语调 二十二 两首《菩萨蛮》 二十三 新体诗 二十四 推敲 二十五 读书笔记 二十六 修辞一席话 二十七 文章的组织 二十八 关于文学史 二十九 习作创作与应用 三十 鉴赏座谈会 三十一 风格的研究 三十二 最后一课 后记 叶至善 序言 记得在中学校的时候, 偶然买到一部《姜园课蒙 草》、一部彪蒙书室的《 论说入门》,非常高兴。 因为这两部书都指示写作 的方法。那时的国文教师 对我们帮助很少,大家只 茫然地读,茫然地写;有 了指点方法的书,仿佛夜 行有了电棒。后来才知道 那两部书并不怎样高明, 可是当时确得了些好处。 论读法的著作却不曾见, 便吃亏不少。按照老看法 ,这类书至多只能指示童 蒙,不登大雅。所以真配 写的人都不肯写;流行的 很少像样的,童蒙也就难 得到实惠。 新文学运动以来,这一 关总算打破了。作法、读 法的书多起来了,大家也 看重起来了。自然真好的 还是少,因为这些新书— —尤其是论作法的——往 往泛而不切。假如那些旧 的是鋀釘琐屑、束缚性灵 ,这些新的又未免太无边 际、大而化之了——这当 然也难收实效的。再说论 到读法的也太少。作法的 偏畸的发展,容易使年轻 人误解,以为只要晓得些 作法就成,用不着多读别 的书。这实在不是正路。 丐尊、圣陶写下《文心 》这本“读写的故事”,确是 一件功德。书中将读法与 作法打成一片,而又能近 取譬,切实易行。不但指 点方法,并且着重训练; 徒法不能自行,没有训练 ,怎么好的方法也是白说 。书中将教与学也打成一 片,师生亲切合作才可达 到教学的目的。这些年颇 出了些中学教学法的书, 有一两本确是积多年的经 验与思考而成,但往往失 之琐碎,又侧重督责一面 ,与本书不同。本书里的 国文教师王先生不但认真 ,而且亲切。他那慈祥和 蔼的态度,教学生不由得 勤奋起来,彼此亲亲热热 地讨论着,没有一些浮嚣 之气。这也许稍稍理想化 一点,但并非不可能的。 所以这本书不独是中学生 的书,也是中学教师的书 。再则本书是一篇故事, 故事的穿插,一些不缺少 ,自然比那些论文式纲举 目张的著作容易教人记住 ——换句话说,收效自然 大些。至少在这一点上, 这是一部空前的书。丐尊 、圣陶都做过多少年的教 师,他们都是能感化学生 的教师,所以才写得出这 样的书。丐尊与刘薰宇先 生合写过《文章作法》, 圣陶写过《作文论》。这 两种在同类的著作里是出 色的,但现在这一种却是 它们的新发展。 我自己也在中学里教过 五年国文,觉得有三种大 困难。第一,无论是读是 作,学生不容易感到实际 的需要。第二,读的方面 ,往往只注重思想的获得 而忽略语汇的扩展、字句 的修饰、篇章的组织、声 调的变化等。第三,作的 方面,总想创作,又急于 发表。不感到实际的需要 。读和作都只是为人,都 只是奉行功令,自然免不 了敷衍、游戏。只注重思 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 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 思想也就存在语汇、字句 、篇章、声调里。中学生 读书而只取其思想,那便 是将书里的话用他们自己 原有的语汇等等重记下来 ,一定是相去很远的变形 。这种变形必失去原来思 想的精彩而只存其轮廓, 没有什么用处。总想创作 ,最容易浮夸、失望;没 有忍耐而求近功,实在是 苟且的心理。本书对于这 三件都已见到,除读的一 面引起学生实际的需要, 还是暂无办法外(第一章, 周枚叔论编中学国文教本 之不易),其余都结实地分 析、讨论,有了补救的路 子(如第三章论作文“是生活 中间的一个项目”,第九章 朱志青论文病,第十四章 王先生论读文声调,第十 七章论语汇与语感,第二 十九章论习作创作与应用) 。此外,本书中的议论也 大都正而不奇,平而不倚 ,无畸新畸旧之嫌,最宜 于年轻人。譬如第十四章 论读文声调,第十六章论 现代的习字,乍看仿佛复 古,细想便知这两件事实 在是基本的训练,不当废 而不讲。又如第十五章论 无别择地迷恋古书之非, 也是应有之论,以免学生 钻入牛角尖里去。 最后想说说关于本书的 故事。本书写了三分之二 的时候,丐尊、圣陶做了 儿女亲家。他们俩决定将 本书送给孩子们做礼物。 丐尊的令嫒满姑娘,圣陶 的令郎小墨君,都和我相 识;满更是我亲眼看着长 大的。孩子都是好孩子, 这才配得上这件好礼物。 我这篇序也就算两个小朋 友的订婚纪念吧。 朱自清 一九三四年五月十七日 ,北平清华园 导语 “小译林中小学阅读丛书”专为中小学生量身打造,核心选目,名家、名作、名译,引领学生“读好书,读整本书”。《文心》是教育家夏丏尊、叶圣陶联手献给中学生的“32堂国文课”。这本“读写的故事”,用故事的形式传递知识,生动有趣,深入浅出,不仅是一本中学生的书,也是一本中学教师的书。本书入选《中小学生阅读指导书目》。 后记 《文心》曾经是一本很 受欢迎的书,一九三四年 由开明书店出版,再版好 多次。因为这本书的两位 作者是我的岳父和我的父 亲,而且我曾在开明书店 的编辑部工作,知道的事 儿稍多一些。 我首先要把这个消息告 诉关心《文心》的许多先 生和许多朋友。三十多年 来他们常常问起这本书, 带着怀念甚至惋惜的心情 。有人跟我说:讲语文教 学很难切合实用又具有吸 引力,像《文心》这样的 书不应该停印。这句话的 后一半可说错了,事实上 并没有谁做出过停印《文 心》的决定。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之初,开明的编 辑部问过我父亲(我岳父 已经在一九四六年去世了 ),《文心》如果重印, 是否需要做一些修改。当 时我父亲很忙,把这件不 急之务搁了下来,没有马 上答复。后来开明跟青年 出版社合并,成立了中国 青年出版社,就不再提起 这本书,直到现在。类似 的事儿大概还有吧,总不 止《文心》一本,似乎有 必要做一番整理,把还有 点儿用处的书重新排印出 来。 《文心》写在三十年代 前期,当时我的岳父和我 的父亲正在编《中学生》 杂志。他们看到中学语文 教学(当时叫“国文课”)有 不少问题,于是商量写一 本专讲读和写的书,跟青 年读者谈谈这些问题。他 们轮流执笔,每月写两节 ,在《中学生》上发表, 花了一年半的工夫按计划 写完,然后出版单行本。 陈望道先生和朱自清先生 为《文心》写了序。陈先 生说这本书的特点是把关 于“国文的抽象的知识和青 年日常可以遇到的具体的 事情融成了一片”。朱先生 说“书中将读法与作法打成 一片……不但指点方法,并 且着重训练”,还“将教与学 也打成一片,师生亲切合 作才可达到教学的目的”。 两位先生说的都是实在话 ,要不然,《文心》怎么 会这样受欢迎呢?语文老 师把这本书介绍给他们的 学生,许多失学青年把这 本书看作不在面前的老师 。 《文心》从出版到现在 将近半个世纪了,书里讲 的虽然是三十年代语文教 学上的问题,现在看来还 切合实用,因为有些根本 问题至今还没有完全解决 。举例来说,有人认为阅 读的目的就只为练习写作 ,因而专在模仿技巧和积 蓄词汇方面下功夫;有人 认为练习写作的目的是搞 文学创作,只要学会了技 巧、积蓄了词汇就可以当 作家。他们不知道读和写 都是做好工作和料理生活 所不可缺少的技能,因而 必须在中学阶段加强训练 ,打好基础。这种情形在 过去的五十年间并没有多 大的改变。至于教和学的 方法,五十年前行之有效 的,现在大致还有用。目 前语文教学的水平不能很 快提高,原因不外乎两个 :一是没把教学的目的弄 清楚,二是采用的方法不 得当。《文心》主要讨论 的就是这两方面的问题, 所以在今天看来,还可能 给青年读者和语文老师一 些帮助。 我的岳父和我的父亲都 认为一个人无论学什么, 要学得好,能终身受用, 得靠自己努力。所以在《 文心》中,他们写的学生 都是积极好学的,都把学 习看作一件最愉快的事儿 。学生所以能这样,老师 起了主导作用。语文老师 把主要的功夫下在诱导方 面,启发学生在阅读和写 作的实践中发现问题,并 且鼓励他们和指导他们自 己去讨论,自己去解决, 而决不贪图省力,把他自 己的答 案灌输给学生了事 。要老师这样教,学生这 样学,看来都近乎理想。 但是我想,理想不等于空 想,经过努力该是可以实 现的。如果各种功课都这 样教,都这样学,学校里 一定会出现一种生动活泼 的局面,教学质量的提高 就大有希望了。 还有一点可以说的,我 的岳父和我的父亲都主张 思想品德教育应该贯穿在 教学的全部活动中,所以 他们笔下的语文老师王仰 之先生不光是教语文,还 随时注意以自己的言行影 响学生。他做事认真,为 人诚恳,对学生平等相待 ,有问题共同讨论,从不 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学生 ,所以学生都亲近他,敬 佩他,把他看作榜样,毫 不勉强地乐意学他。如果 学校里的老师都能这样以 身作则,就会蔚成浓厚的 精神文明的气氛,使学生 随时随处受到熏陶。 《文心》是用故事体裁 写的,故事的时间是一九 三一年初秋到一九三四年 夏天,取材于初中学生的 生活,写到的几个学生出 身于职员家庭和教员家庭 。我就是在那几个年头念 的初中,所以对书中所写 的时局和生活都感到亲切 。当时的初中学生跟现在 的相比,在某些方面似乎 成熟得早了些 :日本军国 主义的侵略、社会经济的 凋敝、家庭生活的困难、 失学和失业的威胁,使他 们不得不忧虑重重。现在 的青年看到这些,如果认 真地做一番今昔对比,受 益一定不浅。 叶至善 一九八二年六月廿八日 书评(媒体评论) 丏尊、圣陶写下《文心 》这本“读写的故事”,确是 一件功德。书中将读法与 作法打成一片,而又能近 取譬,切实易行……这本书 不独是中学生的书,也是 中学教师的书。 ——朱自清 我们应该感谢丏尊、圣 陶两位先生,替青年们打 算,把现在进步的知识苦 心孤诣地收集了起来,又 平易地写出来,使我们青 年也有机会接近它。 ——陈望道 精彩页 一 “忽然做了大人与古人了” 正午十二时的下课钟才打过,H市第一中学门口蜂也似的拥出许多回家吃午饭的学生。女生的华丽的纸伞,男生的雪白的制服,使初秋正午的阳光闪耀得愈见明亮。本来行人不多的街道,突然就热闹起来。 “从今日起,我们是初中一年生了。上午三堂功课,英文仍是从头学起,算学还是加减乘除四则,都没有什么。只有国文和我们在高小时大不同了,你觉得怎样?”周乐华由大街转人小巷,对同走的张大文说。 “我也觉得国文有些繁难。这恐怕不但我们如此,方才王先生发文选时,全级的人看了似乎都皱着眉头呢。” “这难怪他们。我和你在高小时对于国文一科总算是用功的,先生称赞我们俩在全级中理解力最好,尚且觉得够不上程度。” “今天发出来的两篇文选,说叫我们预先自习。我方才约略看了几处,不懂的地方正多哩。你或许能比我多懂些吧。” “哪里哪里。反正今天是星期一,王先生方才叫我们在星期三以前把那篇白话体的《秋夜》先预备好,还有一天半工夫呢。我回去慢慢地预备,真有不懂的地方,只好去问父亲了。” “你有父亲可问,真是幸福。我……”失了父亲的大文不禁把话咽住了。 “我的父亲与你的父亲有什么两样?你不是可以常到我家里去,请我父亲指导的吗?今晚就去吧,我们一同先来预备第一篇,好不好?——呀,已到了你家门口了。我吃了饭就来找你一同上课去。下午第一堂是图画课吗?”乐华安慰了大文,急步走向自己家里去。 周乐华与张大文是姨表兄弟,两人都是十四岁。周乐华家居离H市五十里的S镇,父亲周枚叔曾是个中学教师,在好几个中学校里担任过国文课,新近因为厌弃教师生涯,就在H市某银行里担任文牍的职务。 暑假时乐华在S镇高小毕业了,枚叔因为乡间没有中学,自己又在银行里服务,不能兼顾S镇的家,就将全家移居H市,令乐华投考第一中学初中部。张大文原是H市人,自幼丧父,他的母亲因大文身体瘦弱,初小毕业后,即依从医生的劝告和亲戚间的商议,令其转入乡间的S镇小学校去住读,只在年假、暑假回到H市来。乡居两年,大文在高小毕业了,身体也大好了,便留在H市与乐华同入第一中学。两人既是亲戚,两年以来又是同级同学,情谊真同亲兄弟一样。 下午课毕后,乐华与大文去做课外运动。阔大的运动场,各种各样的运动器具,比较乡间高小的几有天渊之差。两人汗淋淋地携了书包走出校门,已是将晚的时候了。 乐华走到家里,见父亲早已从银行里回来了。檐下摆好了吃饭桌凳。母亲正在厨下,将要搬出碗盏来。 “今天上了几堂课?程度够得上吗?好好地用功啊!”吃饭时枚叔很关心地问乐华。 “别的还好,只是国文有些难。” “大概是文言文吧,你们在小学里是只读白话文的。” “不但文言文难懂,白话文也和从前的不一样。今天先生发了两篇文选,一篇白话的,一篇文言的。白话的一篇是鲁迅的《秋夜》,文言的那篇叫作《登泰山记》,是姚……作的。” “姚鼐的吧。这个‘鼐’字你不认识吧?姚鼐,安徽人,是清代有名的文章家。” “先生交代在星期三以前要把这两篇文章预备好呢。” “吃了饭好好去预备吧。不懂的地方可问爸爸,现在不比从前了。从前爸爸不和你在一起,自修时没有人可问。”乐华的母亲从旁加进来说。 “我也许无法指导呢。”枚叔苦笑。 “为什么?你不是做过多年的国文教师吗?”乐华的母亲这样问,乐华也睁大了眼睛惊讶地对着父亲。 “唯其做过多年的国文教师,所以这样说。一个孩子从小学升人中学,课程中最成问题的是国文。这理由说来很长,且待有机会时再说吧。”枚叔一壁说,一壁用牙签剔牙。 乐华愈加疑惑。恰好大文如约来了。天色已昏暗,乐华在自己的小书房里捻亮了电灯,叫大文进去一同预习。枚叔独自在庭间闲步,若有所想。 两人先取出《秋夜》来看,一行一行地默读下去,遇到不曾见过的字,用铅笔记出,就《学生字典》逐一查检,生字查明了,再全体通读,仍有许多莫名其妙的地方。 “‘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你懂得吗?为什么要这样说?”大文问乐华说。 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