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是研究文学理论的学术文集。“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这一概念或命题提出于2004年,之后经过不断的讨论和争论而成长为新世纪文论的一个重要命题,其意并非像字面那么绕口,简单说来就是,通过反对文学研究界根深叶茂的现代性的“文学性”理论,即一种唯美主义的美学,旨在发展一种文学的“社会批判美学”。因而围绕这一理论的争论主要是在一个审美泛化的社会里要不要坚守以及如何看待“文学性”的问题。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展开和中国作为大国的崛起以及相应的文化自信的强化和提升,这一命题进入中西关系解释学的讨论范围,于是它又焕发出新的理论潜能:它反对与“文学性”相对应的将民族文学他者化、本质化的做法,而提倡一种既“各美其美”又“美美与共”的交往诗学或间在解释学。 目录 自序 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 一种“元文学”或者文论“帝国化”的前景 阐释的政治学 从“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谈起 作为理论的文学与间在解释学 走出唯美主义与审美民族主义的误区 一、文学作为理论的越界 二、唯美主义和对于唯美主义的认识误区 三、审美民族主义与间在解释学 结语 “文学性”理论与“政治性”挪用 对韦勒克模式之中国接受的一个批判性考察 一、韦勒克模式与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界的思想启蒙 二、文学规律的内外之争与“小特殊性”和“大特殊性”之辩 结语 消费时代的社会美学 学科蓝图及其文化语境 一、“美学”反对“社会” 二、“社会美学”与“艺术”无关 三、“社会”即“文化” 四、在“社会美学”之前 五、“物符”化与“社会美学”的诞生 40年中国文艺理论发展历程之我见 《40年文艺理论学科史》序言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