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唐君毅作品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唐君毅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唐君毅先生对本书的评价是:“本书之论述哲学与中国文化诸问题,自不如吾其他之著之较为详尽。然自本书所涵蕴之义理,并连及之问题之丰富,而富启发性言,则此吾之他书皆不如此书。

内容简介

本书属刘东先生主编“台湾国学丛书”之一种。《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成书于一九五一年,在作者唐君毅去世前曾再版十次。全书本哲学观点以论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以通论为主,几乎涉及中华文化的所有方面和所有要素的品质特征及其发展,全面论证中华文化的精神价值,同时明确提出了中国文化未来发展的创新路径。本书是唐君毅先生学术思想和学术体系承上启下的核心著作。

作者简介

唐君毅,学名毅伯,一九〇八年生于四川宜宾,中国现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毕业于中央大学哲学系,曾任中央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江南大学教授兼教务长。与钱穆、张丕介联合创办新亚书院,并任教务长兼哲学教育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学成立后,受聘为哲学系讲座教授兼哲学系系务会主席,并被选为中大首任文学院院长。一九七八年二月病逝于香港,后落葬于台北观音山朝阳墓园。

主编简介:

刘东,1955年生,曾先后任职于浙大、南大、中国社科院、北大、清华,讲学足迹遍及亚美欧澳各洲,现为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敦和讲席教授、中西书院院长。创办并主持“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人文与社会译丛”及《中国学术》杂志。是当代具有独立精神的学界“动手派”,以毕生之力为再造传统而奔劳呐喊。代表著作有《西方的丑学:感性的多元取向》《悲剧的文化解析:从古代希腊到现代中国》《天边有一块乌云:儒学与存在主义》《国学的当代性》等。

目录

自序(述本书缘起) / 1

第十版自序 / 7

第一章 中西文化精神形成之外缘 / 1

(一)西方文化之来源为多元与中国文化之来源为一元 / 1

(二)不同文化民族之接触——战争与商业对西方文化精神形成之关系 / 4

(三)农业与和平对中国文化精神之形成之关系 / 9

(四)中西文化之面目之不同——重文化之类别与重文化之统 / 12

第二章 中国文化与宗教之起源 / 16

(一)中国古代之劳动精神与社会政治之关系 / 16

(二)社会政治与文学艺术之相依 / 19

(三)中国古代宗教精神之特质 / 21

第三章 中国哲学之原始精神 / 28

(一)中国哲学之起源问题与周代宗法制度之合家庭社会政治道德以为一 / 28

(二)中国哲学智慧之起源,为古代宗教道德精神之升进,而非对之之怀疑与批

评 / 33

(三)孔子之继往开来与继天道以立人道 / 35

(四) 孔子之全面的合天与全面的人文精神,与孔子所开启之人文精神与哲学 / 39

(五)中国文化精神之形成与西方之不同 / 42

第四章 孔子以后之中国学术文化精神 / 44

(一)九流与六艺及孔子的精神 / 44

(二)秦汉唐宋元明清之文化精神之综贯的说明 / 47

第五章 中国先哲之自然宇宙观 / 54

(一)西方哲学科学中之自然宇宙观 / 54

(二)中国自然宇宙观中缺乏超越的必然律之观念,而以自然律则为内在于自然

事物者 / 60

(三)中国自然宇宙观中,共相非第一义之理。物之存在的根本之理为生理,此生

理即物之性。物之性表现于与他物感通之德量。性或生理,乃自由原则、生

化原则,而非必然原则 / 62

(四)中国自然宇宙观,视物皆有虚以涵实,以形成生化历程,故无纯物质性之实

体观念,万物无永相矛盾冲突之理,而有由相感通以归中和之理 / 64

(五)中国宇宙观中物质与能力、物质与空间、时间与空间不相对立,以位序说时

空,而无“无限之时间空间观念” / 68

(六)中国自然宇宙观重明理、象、数合一而不相离 / 74

(七)价值内在于自然万物之宇宙观 / 76

(八)儒道阴阳法诸家之自然宇宙观之比较 / 81

第六章 中国先哲之人心观 / 85

(一)中西哲学中人心观之不同 / 85

(二)心之无对性、虚灵性、涵盖性、主宰性 / 89

(三)心之知与神为心之阴阳二面 / 94

(四)心之神与志气 / 97

(五)心之性情 / 100

(六)性情之善不善及性与理 / 105

(七)中国儒家所谓心性之直道而行,及心与其所对之自然之本性,皆超矛盾辩

证历程者 / 109

(八)罪恶之起源与道德生活中之辩证的发展 / 115

(九)中国儒道二家之心性观之体会 / 118

第七章 中国先哲之人生道德理想论(上) / 124

(一)西方人生道德理想之类型与中国人生道德理想相比较 / 124

(二)中国儒家人生思想对自然实在之敬意及惜物贵物 / 130

(三)爱物之道德问题 / 137

(四)家庭之尊重——孝友之意义 / 140

(五)道德责任之范围 / 144

第八章 中国先哲之人生道德理想论(下) / 146

(六)道德意识中之平等慧与差别慧 / 146

(七)良知与当然之理之内在性 / 151

(八)恕道与过失罪恶之拔除 / 155

(九)修养重建本教始之工夫 / 158

(十)一切人生活动皆可为一目的 / 161

(十一)人生一切活动与苦乐之遭遇皆充满价值意义 / 166

第九章 中国人间世界——日常生活社会政治与教育及讲学之精神 / 171

(一)日常生活与文化生活 / 171

(二)中国人在自然界之农业生活与其精神涵义 / 174

(三)中国之家庭生活日常生活之精神涵义 / 178

(四)日常生活中之礼乐意味 / 182

(五)致广大之社会精神 / 185

(六)平天下法天地之政治理念 / 195

(七)贯古今重会通之教育与讲学精神 / 199

第十章 中国艺术精神 / 204

(一)中国艺术精神下之自然观 / 204

(二)泛论中国文艺精神与西方之不同 / 209

(三)建筑 / 212

(四)书画 / 214

(五)音乐 / 216

(六)雕刻 / 218

(七)中国各艺术精神之相通 / 220

第十一章 中国文学精神 / 223

(一)中国文学重视诗歌散文及中国文字文法之特性 / 223

(二)中国自然文学中所表现之自然观——生德、仙境化境——虚实一如、无我之

实境——忘我忘神之解脱感 / 228

(三)中国文学不长于英雄之歌颂、社会之写实,而尚豪侠以代英雄 / 233

(四)中国小说戏剧,不重烘托一主角之性格与理想,而重绘出整幅之人间 / 236

(五)中国人间文学中之爱情文学重回环婉转之情与婚后之爱 / 238

(六)中国人间文学范围,包含人与人之各种关系,及人与历史文化之关系 / 241

(七)中国文学之表情,重两面关系中一往一复之情,并重超越境之内在化 / 244

(八)中国无西方式悲剧之理由 / 246

(九)中国之悲剧意识 / 249

(十)中国悲剧意识之虚与实、悲与壮 / 253

第十二章 与中国人格世界对照之西方人格世界 / 255

(一)西方之社会事业家、发明家型 / 256

(二)西方之学者型 / 258

(三)西方之文学家、艺术家型 / 260

(四)西方之军事家、政治家、社会改造家型 / 264

(五)西方宗教人格型 / 266

第十三章 中国之人格世界 / 269

(一)有功德于民生日用之人物 / 270

(二)学者 / 272

(三)文学家、艺术家 / 275

(四)儒将与圣君贤相 / 279

(五)豪杰之士 / 281

(六)侠义之士 / 283

(七)气节之士 / 285

(八)高僧 / 286

(九)隐逸与仙道 / 289

(十)独行人物 / 291

(十一)圣贤 / 292

第十四章 中国之宗教精神与形上信仰——悠久世界 / 296

(一)宗教要求之内容与其产生之必然性及当然性 / 296

(二)世界各大宗教之异同 / 303

(三)中国宗教精神比较淡薄之故 / 307

(四)宗教信仰之当有与儒家之形上性的宗教信仰 / 312

(五)中国儒者证天道之方——天或天地可指宇宙生命、宇宙精神、本心即天

心 / 315

(六)中国宗教之形上智慧——开天地为二 / 321

(七)中国先哲对鬼神之信仰与对自己之宗教精神 / 325

第十五章 中国文化之创造(上) / 329

(一)中国百年来之文化问题与中国文化之价值 / 329

(二)中国数十年新文化运动,提倡西方文化之科学民主自由之精神于中国,所以

失败之故及其态度上之错误 / 336

第十六章 中国文化之创造(中) / 343

(三)中国文化精神之根本缺点之反省(此段或须读者先看一次,再看后文,重

看一次,乃能真理解)/ 343

(四)内心理想之超越性、客观性与其价值 / 349

(五)西方科学、工业文明、阶级、国家法律意识、社会文化之分途发展、民主

自由精神,依同一理念而成立 / 352

(六)西方社会文化精神对中国文化之价值 / 357

(七)社会文化之分途发展与国家法律意识及世界性之人类社会组织 / 360

第十七章 中国未来之文化创造(下) / 367

(八)中国未来哲学及文艺之方向 / 367

(九)宗教精神之重建 / 370

(十)伦理道德精神之充拓 / 379

(十一)中国文化之回顾与前瞻 / 387

外文人名中译对照表 / 391

精彩书摘

第十七章 中国未来之文化创造(下)

(十一)中国文化之回顾与前瞻

嗟乎,吾人观中国文化四五千年之历史精神,自敦笃、厚重、朴实之唐虞夏商周之精神以兴起,此可谓之以求信实之精神始。禹平水土而和万邦,而尊鬼神,至周文之盛而礼乐兴,而诸侯齐统于周天子,宛然一初立洪范皇极之规模。至孔子而周衰,孔子宗周攘夷,以兴灭国,继绝世,平天下,以为外王之道;教仁教孝,而期人之与天合德,为内圣之道。二者皆立人道之仁,以继天道之仁,使天道之仁,流行于人道之中,而立太极于中国文化中之事也。由孔子之以六艺垂教,而古之道术,乃散为诸子百家之学。诸家之学影响虽大,唯皆未尝分显为不同之学术文化领域,乃归于游士之谈说,百家之学,往而不返,道术乃为天下裂。秦以强力兼并六国,使天下具形式统一。儒家人文精神之潜隐于下者,至汉乃光显其坚凝社会、建制立国之文化效用。汉分为三国,乱于夷狄,而两晋、六朝之文化精神,不生根于地上,乃盘旋于空阔,以显为文学、艺术,归于宗教。隋唐复秦汉之大一统,政治规模,更趋宏远。唐广开疆域,以与世界交通,文艺盛才情而富华采,宗教致广大而纳众流,中国文化精神之气,膨胀至极,外拓展而中反空,故终衰于晚唐,颓败于五代。及宋而理学家重加以凝摄,乃较不重文化之表现,而主静、主敬以立人极、显天理、明本心,由道德上之实践,而依理以生气,由此心之理以见天理、天心。天人不二之枢极立,而后中国文化精神,复归于贞定。然宋积弱而亡于元,明法唐乃复亡于清。宋代理学家讲学于唐五代之后,民族元气衰散之余,不得不重收摄以立极,暂薄霸术与功利。盖感于如以薄弱之气,而唯务外泄,虚张声势,徒益速其亡也。然理学之影响,初及于社会,尚未能见于治道与礼乐刑政;诸儒以理生气之事业未竟,民气未能重得昌达之道,而国祚已移于元。明儒继宋学之功,矫宋学之拘谨,故开辟新知,颇尚才气。明末诸儒,如黄石斋、朱舜水、顾炎武、黄梨洲、王船山,皆重治道,而畅言礼乐刑政与食货。船山尤善合理气以言性与天道,尚志气以期刚大,彰礼乐刑政之全体大用,以立民族文化之生命。而皆志在立皇极,由道德之实现,而重社会文化之表现。清学重考证训诂,此乃“业必贵于专精”,未能“道必抵于全量”(此与“业必贵于专精”皆章学诚语),民族精神,不能顶天立地以挺起,故终不能本“分”之精神,以立文化之皇极,中华文教,日成虚饰,而无真生命精神以实之。考古以求自信,非求精神自信于内也。学术乃日徒存名言,艺文乃日只资玩弄,缠足、鸦片与纳妾之风气流行,谓非文化堕落之征,不可也。清末而外患内忧交至,清亡而文化上欧风美雨,决民族文化精神之堤防。西方文化原崇尚文化之分途发展,与科学分析之精神,虽与清学重分、重专精之精神相应,然晚清与民初之学者,大本不立,尚国家之富强,重科学、尊民主自由之精神,皆统之无宗,会之无元。为政者、主社会革命者,与提倡教育文化思想者,因处中西文化精神错杂之际,恒不知一切文化活动,皆当为依表现的精神(表现实现之义见第十六章),以贡献生命精神于客观理想。表现向外,必先向上,向所敬之他人与社会客观精神而表现。一切道德价值之实践实现,乃向内,须先实现于自己人格。表现而不向上,则唯以增其骄盈;实践道德而先向外,以求诸他人,唯以增其恣纵。此数十年之为政者、主社会革命者、提倡教育文化思想者之大病,正在其精神:初则重有所表现而向外,而不知先向上,以求贡献生命精神于客观理想;其结果唯是持一客观理想对自我表现,自以为是,成偏执之见,奋之以意气,以号召他人,冀得信徒,加以实践,视社会徒为我实现理想之场所,而无敬他人与社会客观精神之意。于是思想庞杂之文化精神,唯使社会活气相荡相消,互摧互压,而闭敛于无形,民族精神日归瘫痪腐烂,以俄为师之马列主义者,起而承其弊,乃谓世本无精神,宗尚唯物,于一切精神皆视为物质之变形,于一切事物唯见数量之差别,不复见性质与价值之差别,与个性人格之尊严。薄高远之理想,忘固有之人文,昧自然之人性,中国文化精神之高明敦厚而广大之德慧,乃皆平沉于地下。世唯见自然生命暴力之泛滥,与理智光辉之流行。势之至此,天也,非人也。民族精神之瘫痪腐烂,终不免此文化自杀之事也。然舍表面以观底层,则中国文化精神之潜流,固当顺晚清诸儒立皇极之精神以发展。化清儒重专精之学,为社会文化并行不悖之分途发展,而期于民族精神之旁通周达,以扬升而高举,必将能转百年来被动接受西方文化冲击之态度,而自动加以摄受,宏纳西方学术文化之众流,以充实此皇极,而展开分途充量发展之中国人文世界。则欧风美雨、北俄霜雹,坏固有文化之堤防,盖亦天之所以涤荡中国文化之尘垢与虚饰,使中国民族精神,将吞吐百川于大海之开始。先圣先贤之英灵永在,中国文化真精神,亦终将重自混沌中昭露以出,而光辉弥以新。则吾人于此剥复之交,独握天枢,吾人未尝不可悲而不失其乐。知吾人今日之责任,唯在透至底层,直接中国文化之潜流,去其土石与沙砾,重显其源泉混混、不舍昼夜、健行不息之至德于光天化日之下。则承孔孟立太极、宋明理学家立人极,与明末至今企慕皇极之精神,依太极、人极以繁兴大用,实立皇极于天下,使吾人一切精神活动,皆一一得直升而不受委屈,积诸直而并行不悖、参伍成文,成大方之直。依枢极以周流,而大方无隅,斯谓圆而神。是正吾人今日贞下起元之任也。《易》曰“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又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直方大”,又曰“君子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文化之创造,诚当日新其德,通其变以不倦。文化之品物,诚须流行,以分别成位序,展开为并行不悖之人文世界。日新而后高明,直方而后广大,刚健笃实而后光辉。然此等等,皆自吾人之自求尽心性,当如是以言,绝非谓未来实立皇极之理想人文世界,人生即幸福无疆,更无吉凶、得失、死生、祸福,亦无美丑、善恶、真伪、贤不肖之别。凡此等等,皆人之为有限之生物个体,有特定之理想,而求其普遍化,与其随所遇顺逆,及心性之显于情而不可免者(可参考第六章)。此一切之相对,皆与宇宙人生之历程相终始。然人生之所贵者,唯在透过此诸相对,而反反以显正,以求上达。吾人之求绝对至善之精神,唯运于相对之中,以自尽心知性,完成其人格。唯此人格之次第成就,以上升于天而配享上帝,为一成而永成者。此自然世界、人文世界,与人生外表之活动,皆永在流行变化中,而终于未济。若人持其求自逸之心,以为理想人文世界可使人各取所需,终日享受极乐,人生从此得息肩之所,则大妄也。如此世界果可终于此,则又何不早终于无量劫来之过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云雷屯,君子以经纶。经纶于雷雨之动中,即人生之所息。吾人以此心存此志,则皇极已立于吾当下之心中,透过吾此心以显,则此雷雨之动之世界,亦即皇极之理想人文世界正向之而立之世界,又岂远乎哉。直下承担,见诸行事,是待善学者。

前言/序言

《台湾国学丛书》总序

在我看来,不管多变的时局到底怎么演变,以及两岸历史的舞台场景如何转换,都不会妨碍海峡对岸的国学研究,总要构成中国的“传统学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事实上,无论是就其时间上的起源而言,还是就其空间上的分布而言,这个幅员如此辽阔的文明,都既曾呈现出“满天星斗”似的散落,也曾表现出“多元一体”式的聚集,这既表征着发展步调与观念传播上的落差,也表征着从地理到政治、从风俗到方言上的区隔。也正因为这样,越是到了晚近这段时间,无论从国际还是国内学界来看,也都越发重视起儒学乃至国学的地域性问题。

可无论如何,既然“国学”正如我给出的定义那样,乃属于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总称,那么在这样的总称之下,任何地域性的儒学流派乃至国学分支,毕竟都并非只属于某种“地方性文化”。也就是说,一旦换从另一方面来看,尤其是,换从全球性的宏观对比来看,那么,无论是何种地域的国学流派,都显然在共享着同一批来自先秦的典籍,乃至负载着这些典籍的同一书写系统,以及隐含在这些典籍中的同一价值系统。

更不要说,受这种价值系统的点化与浸润,无论你来到哪个特殊的地域,都不难从更深层的意义上发现,那里在共享着同一个“生活世界”。甚至可以这么说,这些林林总总、五光十色的地域文化,反而提供了非常难得的生活实验室,来落实那种价值的各种可能性。正因为这样,无论来到中华世界的哪一方水土,也无论是从它的田间还是市井,你都可能发出“似曾相识”的感慨。——这种感慨,当然也能概括我对台北街市的感受,正因为那表现形态是独具特色的,它对我本人才显得有点“出乎意料”,可说到底它毕竟还是中国式的,于是在细思之下又仍不出“情理之中”。

在这个意义上,当然所有的“多样性”都是可贵的。而进一步说,至少在我这个嗜书如命的人看来,台湾那边的国学研究就尤其可贵,尤其是从1949年到1978年间,由那些桴海迁移的前辈们所做出的研究。无可讳言,那正是大陆越来越走向紧张与禁闭,终至去全方位地“破除四旧”的岁月,所以在那种命悬一线的危殆情况下,若不是中国总还保留了那么个角落,仍然活跃着对于文化传统的学术研究,那么,我们曾经长期引以为自豪的、据说在历史中从未中断过的学脉,可能就要面对另一番难以想象的场景了。

正是因此,我才更加感佩那些前辈的薪火相传。虽说余生也晚,无缘向其中的大多数人当面请益,然而我从他们留下的那些书页中,还是不仅能读出他们潜在的情思,更油然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正如自己曾就此动情而写的:“这些前辈终究会表现为‘最后的玫瑰’么?他们当年的学术努力,终究会被斩断为无本之木么?——读着这些几乎是‘一生磨一剑’的学术成果,虽然余生也晚,而跟这些前辈学人缘悭一面,仍然情不自禁地怀想到,他们当年这般花果飘零,虽然这般奋笔疾书,以图思绪能有所寄托,但在其内心世界里,还是有说不出的凄苦犹疑。”

终于,趁着大陆这边的国学振兴,我们可以更成规模地引进那些老先生的相关著作了。由此便不在话下,这种更加系统的、按部就班的引进,首先就出于一种亲切的“传承意识”。实际上,即使我们现在所获得的进展,乃至由此而催生出的国学高涨,也并非没有台湾国学的影响在。早在改革开放、边门乍开的初期,那些从海峡对岸得到的繁体著作,就跟从大洋彼岸得到的英文著作一样,都使得我们从中获得过兴奋的“解放感”。正因此,如果任何一种学术史的内在线索,都必然表现为承前启后的“接着讲”,那么也完全可以说,我们也正是在接着台湾国学的线索来讲的。

与此同时,现在借着这种集成式的编辑,而对于台湾国学的总体回顾,当然也包含了另一种活跃的“对话意识”。学术研究,作为一种有机增长的话语,其生命力从来都在于不断的创新,而如此不断创新的内生动力,又从来都来自“后生”向着“前贤”的反复切磋。也是惟其如此,这些如今静躺在台湾图书馆中的著作——它们眼下基本上已不再被对岸再版了——才不会只表现为某种历史的遗迹,而得以加入到整个国学复兴的“大合唱”中;此外,同样不在话下的是,我们还希望这次集中的重印,又不失为一种相应的和及时的提醒,那就是在这种“多元一体”的“大合唱”中,仍需仔细聆听来自宝岛的那个特殊声部。

最后要说的是,在一方面,我们既已不再相信任何形式的“历史目的论”,那么自然也就可以理解,今后的进程也总会开放向任何“偶然性”,无法再去想象黑格尔式的、必然的螺旋上升;可在另一方面,又正如我在新近完成的著作中所讲的:“尽管我们的确属于‘有限的、会死亡的、偶然存在的’人类,他们也的确属于‘有限的、会死亡的、偶然存在的’人类,可话说回来,构成了彼此‘主观间性’的那种‘人心所向’,却并不是同样有限和偶然的,相反倒是递相授受、薪火相传、永世长存的,由此也便显出了不可抹煞的‘必然性’。”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就总还有理由去畅想:由作为中国“传统学术文化”总称的国学——当然也包括台湾国学——所造成的“人心所向”和“主观间性”,也总还不失为一种历史的推动力量吧?

刘东

2020年6月24日于浙江大学中西书院

原书序

此书之作,动念于十年前,其初意乃为个人之补过。原余于十七年前,即曾作一长文,名《中国文化之根本精神论》,发表于《中央大学文艺丛刊》。当时曾提出“天人合一”与“分全不二”,为解释中国文化之根本观念。继后三四年中,曾陆续对中国之哲学、文学、艺术、宗教、道德皆有所论。后辑成《中西哲学思想之比较论集》,予正中书局出版。在此书印刷之际,正个人思想有一进境之时,及该书印出,即深致不满,并曾函正中书局,勿再版。然书局仍续有再版印行,遂欲另写一书,以赎愆尤。原该书自表面观之,内容似甚丰富,且根本观念与今之所陈,亦似相差不远,然实则多似是而非之论。盖文化之范围至大,论文化最重要者,在所持以论文化之中心观念。如中心观念不清或错误,则全盘皆错。余在当时,虽已泛滥于中西哲学之著作,然于中西思想之大本大源,未能清楚。当时余所谓天人合一之天,唯是指自然生命现象之全,或一切变化流行之现象之全。余当时在西方哲学中,颇受柏格孙、詹姆士,及新实在论之多元思想之影响。对中国哲学思想,唯于心之虚灵不滞、周行万物一义,及自然宇宙之变化无方、无往不复二义,有一深切之了解。此二义亦保存于本书中。然当时对于西方理想主义或唯心论之形上学,无真认识;对东方思想中之佛家之唯识般若,及孟子、陆、王所谓天人合德之本心或良知,亦无所会悟。盖吾性多理障,初解知识,即喜疑难,时与先父辩论。先父信性善,余则信善恶二元。先父崇儒,余则以儒与诸家平等,或加诽谤。今日青年目空古人之罪,吾皆尝躬蹈之。吾于写该书之前七八年,亦曾闻熊十力师、欧阳竟无大师,与吕秋逸先生讲唯识、唯心之论,吾甚佩诸先生之为人,而终以为唯心、唯识之论,在知识论上,绝不可通。尝自思四论证破之,后见其与新实在论者破唯心之论证暗合,乃广读新实在论书。又受新实在论者批评西方传统哲学中本体观念之影响,遂对一切所谓形而上之本体,皆视为一种抽象之执着。故余于《中国文化精神》一文,开始即借用《易经》所谓“神无方而易无体”一语,以论中国先哲之宇宙观为无体观。此文初出,师友皆相称美,独熊先生见之,函谓开始一点即错了,然余当时并不心服。余当时答辩谓,即此变化流行之本身,即为不变。变之为变之理,即变化流行之现象之本体,故即体即用云云。当时又读柏拉图之《巴门尼德斯对话》,及黑格尔《逻辑》,见其自有、无二范畴,推演出一切思想范畴。而变之概念,原可以有无之交替说之。于是以为可用“有无之理”之自己构造,为形上学之第一原理,以说明宇宙,并尝以之解释老、庄、《易传》、《中庸》之形上学,成数万言(亦见该书),实则全为戏论。唯继后因个人生活之种种烦恼,而于人生道德问题,有所用心。对“人生之精神活动,恒自向上超越”一义,及“道德生活纯为自觉的依理而行”一义,有较真切之会悟,遂知人之有其内在而复超越的心之本体或道德自我,乃有《人生之体验》(中华出版)、《道德自我之建立》(商务出版)二书之作。同时对熊先生之形上学,亦略相契会。时又读友人牟宗三先生《逻辑典范》(商务三十年出版),乃知纯知之理性活动为动而愈出之义,由此益证此心之内在的超越性、主宰性。十年来与牟先生论学甚相得,互启发印证之处最多。对此心此理,更不复疑。而余十年来之哲学思想,亦更无变化。于中西理想主义以至超越实在论者之胜义,日益识其会通。乃知夫道,一而已矣,而不讳言宗教。并于科学精神、国家法律、民主自由之概念,渐一一得其正解。至对中国文化问题,则十年来见诸师友之作,如熊十力先生、牟宗三先生之论中国哲学,钱宾四、蒙文通先生之论中国历史之进化与传统政治,梁漱溟、刘咸炘先生之论中国社会与伦理,方东美、宗白华先生论中国人生命情调与美感,程兆熊、李源澄、邓子琴先生之论中国农业与文化及中国典制礼俗,及其他时贤之著,皆以为可助吾民族精神之自觉。较清末民初诸老先生及新文化运动时,留传至今流俗之论,夐乎尚已。而西哲中如黑格尔《历史哲学》、凯萨林《哲学家旅行日记》,及斯宾格勒、罗素、杜威、诺斯诺圃、汤恩比对中国文化之论列,亦多旁观者清,而颇有深入透辟之论。盖文化乃天下之公物,范围至大,凡人有所用心,皆必能有所发见。顾余仍以为憾者,则引申分析中国哲学之智慧,以论中国文化之“精神的价值”之著,而统之有宗,会之有元者,尚付阙如。故于此十年中,复不自量力,先成《文化之道德理性基础》一书,以明文化之原理,再进以《论中西文化之精神价值》。二书卷帙浩繁,一时不易出版,故将后一书下部论中国文化者提出刊行,是即此书。吾之此书,成于颠沛流离之际,平日所读书皆不在手边,临时又无参考之资,凡所论列,其材料大多不出乎记忆之所及,而宛若自吾一人胸中自然流出,固亦有其美,然终不能无挂一漏万之憾。身居闹市,长闻车马之声,亦不得从容构思,唯瞻望故邦,吾祖先之不肖子孙,正视吾数千年之文化留至今者,为封建之残余,不惜加以蠲弃。怀昔贤之遗泽,将毁弃于一旦,时或苍茫望天,临风陨涕。乃勉自发愤,时作时辍,八月乃成。此书乃以我所知之西方文化思想中之异于中国者为背景,以凸出中国文化之面目。于具体之历史社会之事实,所论者较少,而于中国文化之特殊精神,则力求以较清楚之哲学概念,加以表达。对中国之人生意趣、文艺境界、人格精神、宗教智慧,通常唯恃直觉了悟者,吾皆以“方以智”之道加以剖解,而终归于见天心、自然、人性、人伦、人文、人格之一贯。吾于中国文化之精神,不取时贤之无宗教之说,而主中国之哲学、道德与政治之精神,皆直接自原始敬天之精神而开出之说。故中国文化非无宗教,而是宗教之融摄于人文。此意亦吾今昔之见解之最相反者,盖亦屡经曲折之思维而后得之。余于中国宗教精神中,对天地鬼神之观念,更特致尊重,兼以为可以补西方宗教精神所不足,并可以为中国未来之新宗教之基础。余以中国文化精神之神髓,唯在充量的依内在于人之仁心,以超越的涵盖自然与人生,并普遍化此仁心,以观自然与人生,兼实现之于自然与人生而成人文。此仁心即天心也。此义在吾书,随处加以烘托,以使智者得之于一瞬。在中国文化之哲学概念方面,则恒随文加以分疏,其涉及哲学问题深处者,如关于性与天道方面者,皆以西哲之胜义为较论之据,势不能不引申触类,发古人之所未发。而文约旨远,又实无法使之更通俗化,必需读者于此中问题,先曾反复究心,方易心领神会,则吾之过也。又吾书之论中国文化,虽重在论其过去,而用意则归向于中国未来文化创造道路之指出。吾在此借用古人之太极、人极、皇极三极一贯之意,以明圆而神之中国文化精神,对方以智之西方文化精神可全部摄取之理由,以展开中国未来之人文世界。顾吾又不承认中西文化之融合,只为一截长补短之事,而以之为一完成中国文化自身当有之发展,实现中国文化之理念之所涵之事。故中国百年来中西文化之争,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与全盘西化之二极,吾书可谓已与以一在哲学理念上之真实的会通。此会通之当有,与由此会通后,中国未来文化必有一新面目,自吾之哲学理念观之,乃为天造地设者。吾知今之中国学人皆不喜此神秘之论,然吾望人虚怀体察本书之立义,再定其是非。吾书辞繁不杀,又喜用西方式之造句,以曲达一义,然中心观念在吾心中,实至简易。唯当今之世,简易者不加以界画敷陈,多方烘托,则干枯而无生命,人不易得所持循。故首四章以纵论中国文化之历史发展。第五章至第八章,论中国先哲之自然观、心性观,及人生道德理想。第九章至十四章,则横论中国文化之各面:先之以人间世界,以论中国之社会文化,与人在自然之生活情趣;次之以艺术文学精神以论美感;再次之以人格世界,以论中国所崇敬之人物之类型;终之悠久世界,以论中国人之宗教精神与形上信仰。最后三章,则专论中西文化之融摄问题,以解除百年来中西文化之纠结,而昭示中国未来文化之远景。吾书每章皆自具经纬,各章之义复互相照映,而每章立义,皆先浅近易晓者,以次第及于精微。故即在初学,但循序以读,皆可得解。亦可先阅艺术文学精神、人间世界、人格世界数章,因所论较为具体,可引发兴味,再及其他。吾年来另以语体文所写之《孔子与人格世界》《西洋文化之省察》,及在《民主评论》与《人生》诸刊所写论文,并与此书相出入,而说理较浅近切合现实,读者宜参看。吾书自谓有进于以前论中西文化者,而颇详人之所略。后之来者固当将进于我,而详余之所略。“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然此固非一人之事也。

一九五一年孔子二千五百零一年九月二十日

唐君毅自序于香港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0: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