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对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反思。作者认为,当代文学理论的知识形态及价值取向,与言说者即当代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的身份意识直接相关。该书首先系统考察了从传统文人到现当代知识分子的身份转变过程,以及二者的身份差异之所在;在此基础上,该书对中西文论话语的差异以及与之相关的中西知识论模式的区别问题、影响中国文论的西方文论关键词、以往中国文论话语的局限以及中国古代文论传统的现代命运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本书试图在“审美”和“意识形态”之间寻求思想与社会形态的联系,探求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反思当代的文学理论研究的状况和局限。
第一章 导论:从传统到现代
一 从传统文人到现代知识分子
二 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
三 大众文化与现代审美意识
四 中国文论传统及其现代命运
五 言说者的身份认同与中国文学理论的历史演变
(一)古代知识阶层的身份认同与文论之关系
(二)近代以来知识阶层身份的重新确认
(三)文化研究与文学理论的合法性危机
第二章 对中国当代文论影响至深的几种西方文学观念
一 “摹仿说”产生的知识论背景
二 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知识论基础及基本精神
三 表现论文学观念及其价值论基础
四 唯美主义文学观念及其文化意味
五 反思现代性思潮的兴起与文学观念的演变
六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文学理论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当代文学观念
一 陈独秀、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一)陈独秀思想轨迹扫描
(二)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过程
(三)陈独秀的文学思想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四)李大钊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五)李大钊的文艺思想
二 鲁迅及“左翼”理论家的马克思主义文学观
(一)鲁迅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的文学思想
(二)过渡时期的文学思想
(三)成熟时期的文学思想
(四)左翼批评家的马克思主义文学观
第四章 现代以来影响中国文论的西方文论关键词
一 中国现代文论知识论模式的转换
二 “新时期”以来活跃于中国文论界的西方文论关键词举要
(一)康德的审美无功利说
(二)以“三论”为代表的“新方法”
(三)文艺心理学
(四)“作者死了”
(五)文本中心主义诸概念
三 接受者的批评视角
(一)现象学的基本观点
(二)哲学阐释学的文学批评
(三)接受美学的主要观点
(四)接受者视角之于中国文学理论的意义
第五章 对当代文学理论若干基本问题的反思
一 文学理论的“自性”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二)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召唤
(三)文学现象对文学理论的牵引
(四)文学理论的“自性”
(五)关于“文学的本质”问题
二 关于文学理论的命名
(一)命名的二重性
(二)命名的合法性问题
三 走向阐释的文学理论
(一)文学理论为什么被规定为阐释?
(二)谁是文学理论言说的倾听者?
(三)文学理论的合法性问题
(四)关于文学理论功能的二律背反
四 文学理论还能做什么
第六章 文学理论学科面临的新课题
一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学理论学科存在的合法性问题
二 理论的贫困与文学理论的出路
(一)理论的贫困
(二)文学理论的危机
(三)文学理论的出路何在?
三 关于文学理论边界之争的多维解读
四 文学理论的中介性与合法性
五 文学理论知识形态的转型问题
第七章 中国当代古代文论研究反思
一 为什么研究古代文论的问题
(一)在对待古代文论的态度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意义何在?
二 如何研究古代文论的问题
(一)重建文化语境
(二)尊重不同文类间的互文本关系
(三)在文本、体验、文化语境之间穿行
(四)文化诗学的其他方法论问题
第八章 中西对话视野中的当代中国文学理论建设
一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是不是伪问题
二 中西文论对话的学理依据何在
三 在中西对话中建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可能途径
四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发展前景问题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