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细读晚清七十年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金满楼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让时间变得稀缺而紧张,但一味的碎片化阅读或浅度阅读也会令人厌倦。作者坚持用细读的态度探究历史,也为读者呈现有深度的文章。晚清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没落期,中外、新旧势力交织存在,有许多精彩故事值得细读、细看,作者翻阅档案馆、回忆录、《清史稿》等,以通俗轻松的语言去讲解,保持旁观者的清醒来评论,从政治、军事、文化等不同方面讲述从1840年到1911年那段动乱的时期内涌现出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力求在枯燥的史料中挖掘出新鲜的有价值的东西,以启发读者思考和辨析。
作者简介
金满楼,原名金松,作家,近代史研究者。江西峡江人,现居上海。著有《辛亥残梦》《女人当国》《天命所终》《门槛上的民国》《退潮的革命》《铁血博弈:康熙和他的大臣们》等二十余部作品。曾受邀担任湖南教育电视台《湖湘讲堂》栏目《北洋军阀秘史》电视讲座主讲人。其个人头条号多次获得今日头条“年度历史头条号”荣誉。
目录
第一章 昏睡的朝局
胡若望的疑问:一个清朝子民的欧洲之旅
难为顔伯春:从嘴硬抗荚到认贝撒谎
半世沉沦:龚自珍父子的另类面孔
斌椿欧游记:第一个出国访问官员的海外奇谈
洋人做了大清钦差:蒲安臣使团的欧美行
官场外的春天:大儒俞癒的教读与园居
鲁迅爷爷的往事:从科场舞弊案看晚清
三个粤商一台戏:轮船招商局的“三大佬”
经济战场:洋务运动较明治维新败在何处?
晚清為日本:睡狮旁边的豺狼先苏醒了
北洋水兵闹长崎:未经实战先斗殴
巨金养虎终噬己:甲午赔款的来龙与去脉
第二章 思变的时刻
伤心到盖棺:变法为何先罢我翁同穌
毁誉参半康有为:想当“圣人”不容易
石破天惊的王照:建议光绪携慈禧巡访列国
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绝命诗是否被梁启超篡改
唐姮日记:一个刑部主事眼里的戊戌年
张元济罢官:从永不叙用到出版宗师
己亥建储:触发庚子国难的宫廷祸端
使馆之围:“老佛爷”的难言之隐
杀戮、掠夺与报复:八国联军的滔天罪行
第三章 最后的挽歌
小报涅槃:《苏报》案的"案中案”
师徒反目:俞槌与章太炎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末代状元刘春霖:“笫一人”中最后人
“老佛爷”的珍宝:从风光大葬到身后凄凉
李莲英:一个活在历史唾沫里的名太监
清中兴与覆亡:张之洞没想到自己都出了力
容闲族弟容星桥:从留美幼童到革命先贤
皇帝的香案:假保路干掉了真铁路
干吏、清官与能人:清末民初的三个遵义官
序言
历史学家许悼云曾说,“
辛亥革命是人心思变的爆发
点”。不过从近代史的实际
情况来看,有关这个爆发点
的说法不一,有说是第一次
鸦片战争的,也有说是英法
联军之役的,还有说是甲午
、戊戌或是庚子年的,似乎
都有一定的道理。
以受冲击的程度上说,
西方列强虽然在第一次鸦片
战争中敲开了大清的国门,
但时过境迁后,天朝并没有
想象中的那般“屈辱”,因而
也没有相应的反应与奋起,
说道光年代“人心思变”,似
乎并不够格。
一转眼就到了咸丰年间
,在太平军、捻军相继蜂起
后,加上1860年英法联军
的致命打击,清廷才开始了
真正的警醒,之后的出洋考
察及各项洋务新政的次第铺
开,算是对西方世界的第一
次回应。在这一时期,国内
环境有所好转,国力得到相
应的恢复,晚近史上所谓的
“同光中兴”,勉强也算事实

然而,不怕不识货,就
怕货比货。和晚清中国一样
,东邻日本也受到西方列强
的侵侮并进而引发倒幕战争
与明治维新,双方几乎处于
同一起跑线。三十年后,甲
午战争爆发,洋务新政与明
治维新交出了两份不同的答
卷,结果已为世人所知,不
必赘言。以此而论,同光中
兴也好,洋务新政也罢,其
成色都不能令人满意。诚如
李鸿章等人所认识的,这是
一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的年代,但这三十年的变局
,却是迟缓而昏昏欲睡的。
无论过程还是成果,都不尽
如人意。
在传统中国人的印象中
,日本一直被认为是“蕞尔
小国”,但甲午的惨败,却
把迷梦中的中国人(或说士
绅阶层)彻底惊醒了。从这
个角度而言,近代国人的“
人心思变”始于甲午,这点
无论如何强调都不算过分。
随后,也就有了维新变法,
而变法的失败又导致了其后
的己亥建储,并进而引发了
庚子年的大劫难。1894年
后的历史链条,一环紧扣一
环,最终把大清逼到了不得
不变的墙角里。
1901年到1911年即通常
说的清末新政十年,有心了
解的人虽然不多,但客观而
言,这十年尚且可圈可点,
堪称二十世纪中国难得的十
年。有些遗憾的是,由于革
命化的宏大叙事,这十年的
很多细节往往被有意无意地
忽视与遮蔽,“清朝必亡”的
逻辑近乎天经地义,但不得
不说,历史的表象下面可能
有更多的文章与细节,这些
都需要后人去重新挖掘与认
识。
对于写作者来说,历史
的有趣往往不在于宏大的叙
述,而在于对细节的关照。
细节对于植物来说,或许只
是一枝树权的生长方向,而
对于历史却可能是对一个时
代最好的注解。令人唏嘘的
是,历史的细节原本都是当
时举国轰动的大事,只是被
岁月的流沙掩埋之后,才显
得微不足道而已。
以戊戌变法为例,时人
所了解的戊戌年,大体以梁
启超的《戊戌变法记》为蓝
本,但实际上,真正的戊戌
年未必如梁启超所言,其中
的各种人物、各种风潮乃至
各种见不得人的谋划,只有
经过充分的展示与细心的拼
接,才能洞察当年的历史过
程和潜在的事实逻辑。
历史作为故事来讲当然
是容易的,但想真正地还原
历史,却绝非易事。事实十
分明白,之前发生的历史从
来都是碎片化而不可逆的,
而正因为它的不可重复性,
历史也不太可能有绝对的真
相,即便是身处其中的当事
人,他的所见所言,也只是
个人的感受与判断而已。
从时间线上说,后人永
远都不可能回到历史的现场
,他只能通过余留的各种历
史文本来勾勒出自己的认识
。正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
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
历史文本的解读都是不一样
的,我们只能说,可以无限
接近历史的真相,但不可能
完全还原真相。
历史往往就是这样,当
你看到它前面的时候,就看
不到它的后面,想要看它后
面的时候,往往就看不到它
的前面。对于接受者来说,
历史的印象最终取决于它的
投射角度,追求十全十美、
完美无缺,这是做不到的。
本书所收入的三十篇文
章,是近几年来关于晚清的
一点小思考。文章有长有短
,谈不上有多深刻,但对细
节的注重与把握,倒也符合
笔者一直以来所秉承的风格
。让细节说话,评价交给读
者,大意如此。
导语
历史从未走远,细读看见真相。
深耕二十年,穷搜博采档案、诏书、信件、日记等真实资料。
无限接近历史的真相,感知历史的温度。
一读就停不下来的七十年晚清大变局。
本书所收入的三十篇文章,是近几年来作者关于晚清的一点小思考。
后记
2015年后,网络传播又
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就
是通常说的“自媒体年代”。
就媒介而言,“自媒体年
代”其实就是“手媒年代”,
昔日通过PC端也就是电脑
与网线传播的网站、论坛、
博客等,都已经风光不再。
毕竟,现在的年代俨然是“
无手机不成活”,谁占据更
多的手机屏,谁就是这个年
代的王者。
和之前的“PC年代”相比
,自媒体年代有着明显的新
特点。首先,现在的创作者
更多,不管专业的还是业余
的,似乎人人都可以写作,
谁的粉丝多、流量大,谁就
是“网红”;其次,自媒体时
代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
,想看文字的有图文版,想
听书的有音频版,想看视频
的,什么抖音、快手、西瓜
等,铺天盖地,唾手可得。
当然,所谓“万变不离其
宗”,变的只是形式与媒介
,内容的本质并没有变,最
终还是阅读。和传统阅读相
比,当下的图文形式似乎可
以分为三种:一是小段子、
微博式的,一分钟内就能读
完;二是一两千字的浅阅读
,三到五分钟可以读完;三
是五千字以上,需要十分钟
以上的深度阅读。
以手机为主要媒介的自
媒体阅读,是一种“碎片化”
的阅读。“碎片化”的大意,
是一个完整的东西变成了很
多碎片,零零碎碎化了,不
成系统、不成体系。具体而
言,“碎片化阅读”又表现在
三个方面:一是阅读时间的
碎片化,二是阅读内容的碎
片化,三是思考或说思维的
碎片化。这三者,往往又互
为因果,相互关联。
应该说,当今时代的生
活节奏太快,信息又太多,
每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有限,
出现这种现象实属正常。但
需要指出的是,阅读的碎片
化往往导致这样一种现象:
好像什么都知道一点,但实
际上什么也不知道;知道不
等于懂得,容易获得的信息
和知识,也同样容易遗忘。
碎片化的阅读往往导致
片面化,但它不会因为人们
的喜欢或厌恶就自动消失。
时至今日,“碎片化阅读”非
但没有被克服、被消灭,反
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笔者不得不提醒读者,
快节奏的生活让时间变得稀
缺而紧张,但一味地碎片化
阅读或浅度阅读也会令人厌
倦。毕竟,人不能总靠小段
子来获取知识,也不能总沉
湎于搞笑视频来自娱自乐,
更深层次的梳理和思考,同
样是心灵的渴求。
也正因为如此,在手机
之外,仍有一大批的坚守者
,他们更愿意接受纸质版图
书和相对有深度的文章。读
者手里拿到的这本小书,就
算是其中一例吧。
金满楼
2020年10月
精彩页
胡若望的疑问:一个清朝子民的欧洲之旅
晚清之前,去过欧洲的中国人几乎寥若晨星,广东人胡若望就是其中之一。
当然,如果不是美国历史学家史景迁的突然发现,像胡若望这样的小人物是不可能被人知晓的。有意思的是,关于胡若望的三份档案文件材料十分齐全,正好勾勒了他这次的欧洲神异之旅。
在这三份档案中,传教士傅圣泽对胡若望的记载最为详细。事实上,当傅圣泽把胡若望带到欧洲后,胡若望几乎成为一个事件,因为后者在巴黎一度十分有名,但最后竞被关人了疯人院,长达两年半之久。
由于很多人的非议,傅圣泽写了一份详尽的记述交给教会方面和友人传看,因为后期不断附注的原因,这份记述出现了三个版本,前两份分别被法国国家档案馆、大英图书馆收藏,交给罗马教宗方面的则是最晚的一个版本,而且还有一叠关于此事件的信件,弥足珍贵。
此外,在梵蒂冈、法国巴黎警方及精神病院方面,也能找到一些关于胡若望事件的档案记载;而在中国方面,虽然没有关于胡若望的直接记载,但他与傅圣泽离开中国的船只和日期都有据可查。
《胡若望的疑问》这本书的出现,主要应归功于史景迁卓越的史料收集与爬梳能力。而且,这本书如侦探小说一般的写作方法,还有通过关键时间节点的片段式编排方法,也都十分值得称道。在其笔下,一个原本早被人遗忘得一干二净的胡若望仿佛从历史的尘埃中爬了出来,他和他曲折而有趣的故事,在读者的面前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那么,胡若望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读者先不要急,史景迁用的是电影闪回的写作手法,先从胡若望被精神病院解救出来时开始叙述:“胡若望在莎朗通的精神病院待了两年半,身上的衣物已经破烂不堪。”
事后,据负责接出胡若望的教士戈维里笔下的描述:“他的脸看起来就像是从坟里挖出来的尸体一样。……由于他的体格和容貌毫无特殊之处,因此看起来比较像是个挨饿的流浪汉或乞丐,而不像是个中国读书人。”
一个来自中国的读书人,为何会在1725年(雍正三年)出现在欧洲?这个问题就像一个钩子一样吊起了读者的好奇心。不得不说,这个开头写得太妙了。
由于太长时间没与人交流,当戈维里用中文向他问候时,胡若望的脸色随即亮了起来。值得庆幸的是,他还没有丧失语言能力。
胡若望提出的一个最迫切的问题是:“为什么把我关起来?!”
胡若望祖籍江西,是个鳏夫,有一个接近成年的儿子,还有母亲和一个兄弟。他出生在广州与佛山之间的某个地方,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需要说明的是,胡若望虽然是个读书人,但并没有取得任何功名,文化水平只是识字、会写的程度,仅此而已。
在离开中国前,胡若望在罗马教廷设在广州的传信部工作,职位是看门人。1721年(康熙六十年),一位在中国待了二十余年并曾奉诏翻译《易经》的耶稣会传教士傅圣泽来到这里,由此成为这个故事的起点。
傅圣泽于1665年出生在法国勃艮第的一个小镇,后在耶稣会学院就学成为传教士。1698年,傅圣泽随同耶稣会士白晋乘“海神”号船前往中国,并于次年7月抵达厦门。最初,傅圣泽主要在福建和江西两省传教,直到1711年被康熙皇帝召至北京并协助白晋进行《易经》的研究翻译工作。期间,傅圣泽还参与了当时《皇舆全览图》及各省分图的测量工作。
很大程度上,傅圣泽是一个在学术上颇有野心的传教士,他收集了大量的中国图书,并企图通过《易经》破解基督教教义与中国儒学教义的勾连。不过,他认为“中国古籍中的‘道’和‘太极’就是基督信仰中所崇拜的真神,《易经》就是真神传给中国人的玄秘经典”的观点似乎不为他的同行们所认同。
1720年,教会方面同意傅圣泽返回欧洲的请求,随后他就从北京南下广州。由于携带了大量的图书,并且希望返回欧洲后继续其学术研究,傅圣泽决定在离开前找一位中国助手,以帮助他完成一些抄写和检索任务。类似这样的事,尽管为教会和中国方面所禁止,但傅圣泽深知,这是他的同行之前已经做过的事。
鉴于中国助手赴欧问题的复杂性,广州法国传教团庶务员,也就是前文提到的戈维里(时为傅圣泽的上司)表示强烈反对。最终,傅圣泽没有找到特别合适的人员,而仓促间选中了胡若望。在友人的帮助下,傅圣泽于1722年1月带着胡若望离开中国。这一年,正是康熙皇帝在位的最后一年。
傅圣泽一行人有三艘船同时出海,不过胡若望的第一次海上之旅并不顺利。船行至爪哇时,其乘坐的“孔蒂亲王”号因为港湾里的风突然停了,其他两艘船则在港湾外的强风吹拂下扬帆而去。次日,“孔蒂亲王”号好不容易驶出港湾,但那两艘船早就消失在茫茫大海上了。
更不走运的是,在驶往好望角的过程中,“孔蒂亲王”号被强风严重地吹离了航线,而且还吹折了一根桅杆。最终,由于淡水和其他补给即将用尽,船长不得不命令驶往巴西进行补给。因为这一系列原因,“孔蒂亲王”号最后比其他两艘船晚到两个月。
对于胡若望来说,这次的海上之行简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5:4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