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红楼梦外(曹雪芹画册与废艺斋集稿新证)(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黄一农 |
出版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知名学者黄一农先生研究《红楼梦》外之曹雪芹的专著。作者围绕“红学”“曹学”多年来已乏人问津的两桩公案——《种芹人曹霑画册》及《废艺斋集稿》的真伪这两个核心,充分利用大数据,以“e考据”(融通传统与数字的新研究方法)之法,爬梳、分析旧资料,得到了许多新证。作者从文献学、科技史、文艺学等多学科角度,研究曹雪芹的生命轨迹和《红楼梦》之外的著作,还原曹雪芹所处时代的情景与家族关系,呈现出一位具有悲悯意识和人文情怀的伟大作家形象。 作者简介 黄一农,1985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而后于马萨诸塞州立大学从事天文学研究。台湾地区地区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讲座教授,曾兼人文社会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是以研究科技史闻名的台湾地区地区历史学家。曾任荷兰莱顿大学首届“胡适汉学访问讲座教授”、香港大学及香港理工大学荣誉教授、北京清华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台北艺术大学关渡讲座教授、北京中国科学院名誉研究员。研究领域遍及科学史、中西文明交流史、明末清初史、术数史、军事史、海洋探险史等。代表作有《两头蛇:明末清初的靠前代天主教徒》《二重奏 : 红学与清史的对话》等。 目录 凡例 自序 上篇:《种芹人曹霑画册》 第一章 遭漠视的《种芹人曹霑画册》 一、《种芹人曹霑画册》再现 二、《种芹人曹霑画册》述略 三、小结 第二章 曹雪芹与闵大章交游网络的重叠 一、论闵大章即闵焕元 二、宜兴闵氏与曹雪芹泛交游圈的往来 三、小结 第三章 曹雪芹与陈浩、陈本敬父子的互动 一、《李谷斋墨山水、陈紫澜字合册》的发现 二、陈浩、陈本敬父子的生平事迹 三、陈浩父子与曹雪芹交游网络的重叠 四、陈浩可否于辛巳秋日在北京题跋? 五、画册中的陈本敬跋是否真迹? 六、小结 第四章 从曹雪芹的别号“竹堂”论其泛交游圈 一、敦诚与弘晓合作的《红楼梦》图咏 二、汪苍霖与弘晓、敦诚间的交游 三、长期任弘晓幕客的张宾鹤 四、从诗赋上的相互影响谈泛交游圈 五、《种芹人曹霑画册》证真的理由 下篇:《废艺斋集稿》 第五章 《废艺斋集稿》的真伪公案 一、《废艺斋集稿》的出世与消失 二、《废艺斋集稿》的内容概要 三、《南鹞北鸢考工志》的文本 四、析辨先前对《南鹞北鸢考工志》的质疑 五、小结 第六章 懋斋盛会中重要当事人“惠哥”考辨 一、“惠哥”究竟是“敦惠”还是“惠敏”? 二、玉牒中的惠敏 三、惠敏与李煦的亲缘关系 四、小结 第七章 对懋斋盛会中主要参与者的追索 一、“□舅钮公”指国舅钮祜禄氏伊松阿 二、“过子龢”应即董邦达认识的过秉钧 三、曹雪芹著述中的风筝与北京的“风筝于” 四、小结 第八章 对懋斋盛会中被鉴定画作的析探 一、前言 二、曹雪芹与《元人如意平安》 三、商祚所画的《秋葵彩蝶图》 四、小结 第九章 《废艺斋集稿》等相关文本的证真 一、方法论:证真vs.造伪 二、余论:宿命vs.换跑道 三、梦欲成真梦亦真 本书重要人物之生卒 参考文献 序言 自序 人生遭逢重大起伏时, 若换个视角且时距拉长 之后, 往往可能展现出另一个 全然不同的面向。 胡适(1891—1962)等 前辈学者早年提倡“新红学” 的重要目标之一,原是希 望能爬梳出曹雪芹家族或 其周遭亲友们所亲历之小 历史与大历史,以深刻体 会曹雪芹在台前与幕后究 竟是如何创作《红楼梦》 的。此领域在过去近百年 的努力虽颇有可观,但许 多重要课题却也遭遇瓶颈 ,甚至走到治丝益棼、各 持己说的地步。连曹雪芹 对这本小说的著作权都已 屡遭质疑,许多不负责任 的媒体尝以耸动标题对此 类谬说推波助澜,而主流 红学界则一贯采取“清浊自 辨”的态度。至于曹雪芹在 《红楼梦》外真实世界里 的生命足迹,更正面临“红 学愈昌,曹侯愈隐”的吊诡 危机。。 正因为这种混沌无序的 情形已长期出现在中国最 经典小说《红楼梦》的周 遭,笔者于2010年3月做 了一个大胆决定,选择全 然陌生的红学作为个人学 术生涯的新实验场域,尝 试探索大数据时代文史学 门所正遭逢的挑战以及可 能创造的机遇,并于四年 后交出《二重奏:红学与 清史的对话》一书作为不 太成熟的“探险手札”。惭愧 地说,自己是在此学习过 程中,才对《红楼梦》这 本文学巨著里的细腻动人 之处多有体会。 人一生的际遇常有许多 意外的变数,《二重奏》 的出版对我而言原本标示 着所做“大数据”实验的结束 ,而自己下阶段的生涯规 划,则是想成为一位很不 一样的教育行政工作者, 希望能推动建立一个融通 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和生 命教育的全人发展环境, 让年轻一代能接触“多元论 述”(异领域耐撞),并深 耕“多元智能”(知识、智能 、教养、终生能力、生活 美学等),以培养出一群 具备热情(passion),懂 得“感动人”(speakt。 souls),且拥有视野 (vision),更能够行动( action)的梦想家。然而, 没想到因对一个违反学术 伦理事件的坚持,却导致 某关键人士遭人恶意蒙蔽 ,并在一重要会议上将我 冠以莫须有的罪过,戏剧 性地关闭了我生命中的这 扇窗。 回首2013年与2014年之 交的天空,对我而言是大 片大片的灰色,红学研究 因缘际会竞变成我的避风 港,并带来璀璨的色彩。 虽然一直仍有小白兔误闯 丛林的感觉,但这些年跨 界学习所获得的自我满足 ,让我的学术激情持续维 持,甚至被一次次推至新 的高峰。笔者在前述过程 中也不断摸索文科该如何 回应大数据(BigData)的 冲击,。从而深刻体认此 波巨变势必令文史学门的 方法论衍生出新的典范 (paradigm)。 在不自量力屡欲“金针度 人”的心怀之下,笔者近年 曾多次通过举办“e考据研 习营”及开设正式课程,尝 试用一些较具代表性的个 案(多与红学相关)来传 承此经验。希冀新一代的 文科研究者能透过“e考据” (指在“。时代”融通传统与 数字的研究方法)的有力 工具,积极探索迈向学术 新境界的可能性。。 由于我们很难设想“一个 对清代历史、对作者生平 一无所知的读者,会对《 红楼梦》的理解把握到什 么程度”,。笔者遂又在最 近四年继续深探红学核心 ,试图以“e考据”之法详究 曹雪芹的生命故事和《红 楼梦》的历史背景,看能 否掀开曹雪芹这位“熟悉的 陌生人”多重面纱。。 前述习学过程跨触到谱 牒学、古建筑史、八旗教 育、书画史、诗词用典、 纪日法、服饰史、物质文 化史等领域或课题,其中 有笔者较少接触者,但也 有部分内容涉及中外寥流 史、科技史以及术数史等 老本行。笔者还重新细读 了小说中舯精彩片段,希 望能为此经典名著开展出 一些较特别的赏析角度。 对笔者而言,本书的完 成真有些无心插柳的感觉 。因原本规划是要以几年 的时间撰写《曹雪芹的家 族印记》《曹雪芹的生命 足迹》《红楼梦的历史世 界》以及《红楼梦的物质 文化》系列四书,当作笔 者进出红学领域的句点。 希望能在此过程中尽全力 挑战许多较重要的相关历 史议题,并借此为曹雪芹 的生平事迹以及《红楼梦 》的阅读鉴赏,提供不一 样的深度与广度。 而多年来早已少人闻问 的《种芹人曹霈画册》及 《废艺斋集稿》,因被许 多圈内人士抨击成伪作或 认定与曹雪芹无关,故在 笔者的规划中原本只是简 单叙述这段红学史上的难 解公案。但没想到随着笔 者对此两文本的重新爬梳 ,大量崭新的研究成果不 仅揭开曹雪芹前所未知的 社会网络,更让我们有机 会看到他在《红楼梦》之 外其他著述的丰富内容, 以及雪芹令人动容的人道 精神。鉴于笔者专论此两 文本的篇幅已扩充到四百 多页,遂以“红楼梦外,曹 雪芹《画册》与《废艺斋 集稿》新证”为名,先出一 书当成稍后其他论著的础 石。此书并非论文集,部 分内容虽曾发表于学术期 刊,但在编撰过程中多已 大幅增补或重排,并据新 材料或新观点加以修订。 2016年8月奔赴贵州省 博物馆亲见刚重现世间的 《种芹人曹霈画册》,并 从而论证此乃曹雪芹真迹 的过程,可说是笔者跨足 红学后的重要突破之一。 12月 导语 《种芹人曹露画册》很可能是曹雪芹现存唯一诗、书、画、印俱见的真迹,展现作者的归隐之情以及对田园生活的渴望。 《废艺斋集稿》虽曾于七十多年前短暂出世,却叉骤然消失。此八册图文并茂的工艺书,内容讲述的是可让残疾人赖以维生的众多技艺,并让我们见到一位走在时代前端的实践派人道主义者。 本书是知名学者黄一农先生“红学”研究又一力作。本书在解读《红楼梦》世界之外,另一个少有人知道的曹雪芹 书评(媒体评论) 《种芹人曹霑画册》及 《废艺斋集稿》因被许多 人抨击为伪作,或认定与 曹雪芹无关,几十年来早 已少人闻问,并成为红学 史上的难解公案。但随着 大数据的兴起,重新耙梳 的结果,不仅揭开曹雪芹 大量前所未知的社会网络 ,更让我们有机会看到他 在小说家之外的丰富面向 。 《种芹人曹露画册》很 可能是曹雪芹现存唯一诗 、书、画、印俱见的真迹 ,展现作者的归隐之情以 及对田园生活的渴望。 《废艺斋集稿》虽曾于 七十多年前短暂出世,却 叉骤然消失。此八册图文 并茂的工艺书,内容讲述 的是可让残疾人赖以维生 的众多技艺,并让我们见 到一位走在时代前端的实 践派人道主义者。 ——黄一农 今天的讲座异乎寻常的 精彩,此一疑案(《废艺 斋集稿》的真伪)几乎可 以定谳矣,依我的观察, 提出反证的机会微乎其微 ,吴恩裕先生有知,当因 冤抑得洗而老泪纵横! ——刘梦溪 精彩页 (三)诗画与意境 敦诚的《四松堂集》中有一则笔记,称: 余昔为白香山《琵琶行》传奇一折,诸君题跋不下数十家,曹雪芹诗末云:“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亦新奇可诵。曹平生为诗大类如此,竟坎坷以终。余挽诗有“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之句,亦驴鸣吊之意。 知曹雪芹曾跋敦诚为《琵琶行》所写的传奇,惜该诗现仅存“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两残句,意谓白居易(因曾官太子少傅,故谓“白傅”)这位诗坛中神灵般的人物,若知道敦诚把他最得意的《琵琶行》编写为戏曲,一定会极开心地叫他那两位在阴间的家姬小蛮与樊素,以其能歌善舞的才艺照本粉墨演出。《红楼梦》在第九十二回记宝玉列举一些古代知名女性时,也曾提及小蛮和樊素。 前引敦诚文之“驴鸣吊”,典出《世说新语·伤逝》,记三国魏王粲(字仲宣)的事迹曰:“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意指在悼念过世友人时,特别模仿其生前的习好或长项以表缅怀之情。敦诚或因极欣赏雪芹“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诗中的奇气,遂在挽雪芹的诗中赋出“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句,以作驴鸣之吊,敦诚对自己的这两句诗显然极为得意。 虽然敦诚在前引笔记中并未给出雪芹跋其《琵琶行》传奇的时间,但因敦敏《懋斋诗钞》第96题有《题敬亭琵琶行填词后二首》,曰: 西园歌舞久荒凉,小部梨园作散场。 漫谱新声谁识得?商音别调断人肠。 红牙翠管写离愁,商妇琵琶湓浦秋。 读罢乐章频怅怅,青衫不独湿江州。 其第一首偶句中的“场”及“肠”均属七阳韵,与“定教蛮素鬼排场”同,第二首的“秋”及“州”则属十一尤韵,知雪芹与敦敏等数十友人曾为敦诚填词的《琵琶行》一起和韵题跋。而从《懋斋诗钞》的编年体判断,敦敏前诗大概作于乾隆二十七年壬午岁的春、夏间。也就是说,曹雪芹的和诗乃赋于他过世(“壬午除夕”)前不久,而先前红学界对曹雪芹在《红楼梦》之外的诗文,就只公认有“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这两残句。 红学前辈刘梦溪教授虽对拙著《二重奏》谬誉有加,但初却不太认同笔者在书中对《种芹人曹霑画册》所作的正面评价,他认为此册页中的八幅画以及前述“披图空羡东门味,渴死许多烦热人”之题画诗皆水平低落,指称:“笔墨臃堆鄙俗,无论如何无法与‘击石作歌声琅琅’而又善画石的雪芹曹子联系起来”,且谓该诗与雪芹已知的“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奇句有天壤之别。 查先前红学中人(包含刘梦溪教授在内),多只看过赵荣文中不够清楚的《画册》翻拍照,虽然对此作品水平的评价往往见仁见智,但我们也必须理解曹雪芹是以小说名世,他的字、画或仅属一般文人水平,如闵大章的字就较其灵动。 那“种芹人曹霑”的自题诗是否艺术水平不高?其实,先前学者多未能深入赏析。该诗有云: 冷雨寒烟卧碧尘,秋田蔓底摘来新。 披图空羡东门味,渴死许多烦热人。 作者应是透过汉初召平于长安城东门旁隐居种瓜的故事,让归隐的种瓜人(作者自喻)与世俗的烦热人产生强烈对比。全诗可略释为:在雾茫茫且飘着冷雨的沙地之上躺着一颗颗碧绿的瓜,而那些刚摘自秋天瓜田底部藤蔓上的,尤其显得新鲜。当观者展阅这张图时,会遥想并羡慕起召平所种“东陵瓜”的美味(所谓“东门味”),并令世俗间许多烦躁闷热的人均望图兴叹,渴求而不可得。此当然无过于曹雪芹另半首诗“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的水平,但尾联“披图空羡东门味,渴死许多烦热人”的整体意境仍不差。 至于画中之瓜的形与叶为何颇异于现在的西瓜,此或因雪芹只不过是透过其想象中的“东陵瓜”,欲画出他对田园生活的渴望,期许自己能追随召平归隐的脚步,故应不可径以是否写实的角度批判之(附录1.4)。 P30-32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