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红星照耀中国(新译本初中语文8上配套阅读)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外国儿童文学 |
作者 | (美)埃德加·斯诺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红星照耀中国》是西方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第一部采访记录,也是新闻史和报告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书中不仅记载了大量有关中国红军和苏区,以及毛泽东等革命领导人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出了客观的评价。由于其对历史的权威记录,以及对历史趋势的准确预见,本书成为风靡全球的经典名著,被译成近二十种文字。 作者简介 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7.19—1972.2.15),美国著名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泽东主席见面。 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目录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第一节 一些未曾解答的问题 第二节 开往西安的慢车 第三节 大汉子孙 第四节 穿过红色的大门 第二篇 前往红都的路上 第一节 遭白匪追逐 第二节 起义者 第三节 贺龙轶事 第四节 同行的红军战士 第三篇 在保安 第一节 苏维埃“巨头” 第二节 共产党的基本政策 第三节 论抗日战争 第四节 悬赏两百万元的脑袋 第五节 红军剧社 第四篇 一位共产党员的来历 第一节 童年时代 第二节 在长沙的岁月 第三节 革命的序幕 第四节 国民革命时期 第五节 苏维埃运动 第六节 红军的发展 第五篇 长征 第一节 第五次“围剿” 第二节 举国迁移 第三节 大渡河英雄 第四节 过大草地 第六篇 西北的红星 第一节 陕西苏维埃:开创时期 第二节 死亡与捐税 第三节 苏维埃社会 第四节 关于货币的剖析 第五节 五十始知天命!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第一节 与红色农民的交谈 第二节 苏维埃工业 第三节 “他们唱得太多了” 第八篇 与红军在一起 第一节 “真正的”红军 第二节 彭德怀印象 第三节 为什么当红军? 第四节 游击战争的战术 第五节 红军战士的生活 第六节 政治会议 第九篇 与红军在一起(续) 第一节 “红色窑工”徐海东 第二节 中国的阶级斗争 第三节 西北四马 第四节 回民与马克思主义者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第一节 再谈西北四马 第二节 “红小鬼” 第三节 实践中的统一战线 第四节 关于朱德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 第一节 途中见闻 第二节 保安的生活 第四节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与共产国际 第五节 那个外国智囊 第六节 告别红色中国 第十二篇 再回白色世界 第一节 兵变序幕 第二节 蒋介石被扣留 第三节 蒋介石、张学良和共产党 第四节 “针锋相对” 第五节 友谊地久天长? 第六节 红色的地平线 后记(1944年) 序言 近日我重读此书,不由 得想起位于北京大学未名 湖畔的斯诺的墓,以前我 常路过那里。斯诺若在天 有灵,看到这几十年中国 的巨变,看到中国和美国 之间波澜起伏的复杂关系 ,大概会有一种沧桑之感 吧。当然,如果他知道自 己的书在80多年后还有那 么多人在读,甚至还被收 进中国义务教育语文教材 ,也一定会感到欣慰。 1936年6月,斯诺冒着 生命危险,长途跋涉进入 陕甘宁边区,他带着对红 军和革命政权的许多疑问 .想要“揭秘”所谓“赤匪”的 真相。他是第一个在陕甘 宁边区进行采访的西方记 者。但事实吹散了斯诺心 中的疑团,是真相征服了 这位执着的记者,他为英 美报纸写了一系列的通讯 报道,轰动一时,后来结 集出版,就是《红星照耀 中国》(原中译本名为《西 行漫记》)。斯诺打破了新 闻封锁,让西方人看到在 贫瘠的中国西北土地上, 那些中国共产党人正在为 争取民主独立而进行极其 艰苦的斗争,这些人的使 命感、远见卓识和百折不 挠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 希望之光。斯诺的报道相 当程度上改变了当时国际 上对“红区”的偏见,这是非 常了不起的新闻之伟力。 《红星照耀中国》因此成 为纪实文学的经典之作。 经典也在改变我们。记 得初读《西行漫记》,大 约在50多年前,那时我颇 有些惊讶:原来我们崇拜 的伟人和英雄,都有着那 样可亲的、生活化的一面 ,他们的理想信念相同, 可是性格禀赋各异,言行 举止透露各自的人格魅力 。伟人和英雄离我们并不 遥远,他们的精神气质一 直在感染我们。《红星照 耀中国》问世了那么多年 ,读来仍然不觉枯燥,写 得真实而纯粹,是一个重 要原因吧。 斯诺写工农红军,写中 国共产党的领袖,写延安 红色政权,他的观察点、 态度和语言,都具有鲜明 的特色。他的纪实写作毫 不做作.是质朴而真诚的 。斯诺以“他者”的目光来观 察红区”,他对共产党抗日 政策的转述,对“红区”生活 的描写,自然也会带有西 方记者的立场,但他力图 还原真相,没有戴上‘‘有色 眼镜”,更没有刻意“过滤” ,从而保存了历史的真实 与丰满,是那种有质感的 真实与丰满。斯诺是记者 ,又是有天赋的作家,他 的报道“很文学”,可读性很 强。特别是对毛泽东、朱 德、彭德怀等许多革命家 的采访,注入了人性的关 怀。在他的笔下,这些人 物有理想有情怀,有非凡 的魅力.但又有人间的味 道。在诸如饮食、住宿、 开会、舞会、恋爱,甚至 房屋摆设、身体语言等有 趣的细节中,我们能感受 到陕甘宁边区那种特有的 气氛,在激越、紧张和进 取中,也不无自由和舒展 ,以及个性的张扬。这些 记载似乎信笔写成,毫不 拘谨。 《红星照耀中国》的魅 力何在?当然来自边区革命 者的奋斗生活.也来自斯 诺真实而细致的笔触。他 写的是重大的历史,是堪 称民族脊梁的伟大人物, 大气而有味,如同《史记 》,我相信这本书会流传 下去。《红星照耀中国》 写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故 事,却长期以来在西方拥 有众多的读者,这本身就 是一个传奇。现在倡导t·讲 好中国故事”,怎么才能讲 好中国故事?我看可以从斯 诺这里得到某些启示.“讲 好中国故事”要有媒体的职 业素养与人文情怀,有直 面真实的勇气担当,还要 拓展视野,解放胸襟,了 解文化的多样性。 《红星照耀中国》现在 收进了初中语文统编教材 八年级上册.是作为纪实 类作品收录的,主要想引 导学生通过这本书的阅读 去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的理 想信念与胸襟气度,以传 承与弘扬革命传统;还希 望学生们通过对这本书的 学习,掌握新闻类纪实作 品阅读的方法,学会如何 观察事物,抓住特点,锻 炼眼力和提升表达能力。 也让学生了解,新闻报道 是纪实,但也有立场》度 ,有作者的关怀与选择。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 让学生学会观黎、思考和 选择,是非常必要的。 我也想到,初中歪读《 红星照耀中国》,可能会 有些困难,但也会有特别 的兴趣。要让学生喜欢读 书,多读一些经典和品位 高的书,尽可能减少低俗 文化对他们的冲击,这也 是立德树人之需。新编的 中小学语文教材强调“读书 为要”,把培养读书兴趣作 为语文教学的“牛鼻子”,是 一个大的改进。新教材设 计了许多读书栏目,小学 一年级就有“和大人一起读” ,也就是“亲子阅读”。从一 年级到六年级,每次课都 有延伸阅读,还有“快乐读 书吧”,引导学生读童谣、 儿歌、诗词、故事、寓言 、童话、小说等等。初中 语文每一册都设计有“名著 导读”,三年安排12本名著 ,“一课一得”,教给阅读每 一类属的方法。正在编写 的高中语文教材也安排有“ 整本书阅读”,以抵御碎片 化阅读。达致“读书养性”。 我们想以此来推进阅读, 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好读书,读整本的书,以 此为突破口,改变长期以 来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弊 病。这些年语文教学有很 多改革,但万变不离其宗 ,这个“宗”就是读书,要把 读书变成学生的一种生活 方式。 这次把《红星照耀中国 》收入新编语 导语 应斯诺基金会要求,根据斯诺《红星照耀中国》修订版重新翻译。斯诺基金会指定译者王涛对《红星照耀中国》重新进行翻译。 本书收录了斯诺本人拍摄的珍贵历史照片,包括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领导人的影像,以及反映红色中国政治、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图片。所有照片皆源自斯诺家人的珍藏,由斯诺基金会提供。 初中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作序推荐; 初中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为该版本撰写开篇导读,帮助读者对《红星照耀中国》进行提纲挈领式的理解,减轻名著入门难的障碍。 他说:“《红星照耀中国》写的是重大的历史,是堪称民族脊梁的伟大人物,大气而有味,如同《史记》。” 本书这是见证者对事件的叙述,也是他们在特定时间记录的传记故事。《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因此成为中国历史关键转折点的独特记录。 后记 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 后,日本加速了侵略中国 的步伐。在此后的7年中, 本书中所讲述的中国人现 如今境况如何?随着时间 的流逝,毛泽东和其他共 产党领导人的判断已经被 证实是正确的.即实现全 民族联合抗日要比革命运 动的其他目标都更加迫切 。 因此,西安事变几乎被 视为当代中国历史上最具 有决定意义的重要事件。 几乎没有人记得,就在西 安事变发生前,中国曾经 几乎要缔结反共产国际协 定。但现在局势非常清楚 ,此时已是东京与南京最 终决定胜负的时刻。西安 事变使得中国最终确定了 在即将到来的世界大战中 加入到反法西斯阵营当中 。 另一方面,时间也已经 证明,本书讲述的故事中 的那些革命者为之战斗和 献身的信念是正确的。在 这场此时已临近尾声的漫 长严峻的考验中,这种正 确思想为那些幸存者及其 愈来愈多的拥护者带来了 无上的威望。革命运动要 求其领导人对于即将发生 的局势具备超出他人的预 见和判断能力。在这方面 ,毛泽东是如此成功,以 至于千万的中国人如今对 他判断的信任丝毫不亚于 对蒋介石的信任。 无论人们对共产党人可 能抱有怎样的态度,无论 人们自身代表哪个阶层, 大多数中国人都承认,毛 泽东对国内和国际力量做 出了准确的分析,并且正 确预见了未来政治形势的 基本走向。内战得以终止 ,共产党和红军不仅生存 下来,而且得到了大力发 展。毛泽东曾指出,在战 争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部 分国民党人将会背叛中华 民族.成为日本人的傀儡 。这种判断曾遭到国民党 的强烈不满。然而在国民 党副总裁、仅次于委员长 的二号人物汪精卫变节之 后,人们不可否认.毛泽 东对于南京政府的内部矛 盾有着深刻的认识。 此外,毛泽东做出预测 ,这场战争将会旷日持久 ,并且充满艰难险阻。武 装抗日斗争的倡导者未向 其追随者做出将迅速取胜 的承诺.这种做法在人类 历史上非常罕见,毛泽东 肯定是其中之一。他的实 事求是提前打消了失败主 义思想者们怀有的幻灭情 绪。另一方面,毛泽东正 确地预测到了中国的人力 、物力资源在经过革命动 员后将会形成巨大的持久 生命力,从而帮助人们在 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更持久 的信心。他还指明了中国 为了在战争中坚持下来而 必须采取的战略战术,指 明了这场民族战争将融入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这场 世界大战包括日本人向英 国人、法国人、荷兰人和 美国人发起的进攻。他曾 警告道,这场世界大战不 可避免,而当时的许多欧 洲人和美国人却并不认同 。 到了1944年,中国共产 党在华北地区领导着世界 上最大的游击组织。从长 江流域延伸到蒙古草原, 再到东北地区南部的山川 河流.日本防线背后的成 千上万座村庄也加入到了 这场“人民战争”的洪流中来 。这场人民战争的组织者 主要是由第十八集团军— —由八路军和新四军合并 而成,他们发起和训练了 大批青年人。这些部队在 朱德、彭德怀以及昔日中 国红军的其他老战士的领 导下,经过17年的艰苦内 战和民族战争,已经创造 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生存和 发展的历史。 曾于1943年采访过游击 区的外国观察者统计,第 十八集团军在日军防线背 后组织和初步训练了大约 700万民兵,他们成为主力 作战部队的后备力量。此 外,据说还有各类抗日团 体约1200万,他们帮助向 正规部队提供衣服、粮食 、住处、装备和运输,是 正规部队的眼睛和耳朵。 官方数据显示,游击队已 渗透至华北455个县和 52800个村庄.覆盖人口 超过6000万。在所谓的沦 陷区中,有五分之三至三 分之二在大多数时间被游 击队控制。 近7年来,日本人一直 在努力消灭这些坚忍不拔 的“敌人”.1937年,八路 军正规部队仅有9万人,仅 仅吸引了日军几个师团的 兵力。但这支先锋部队向 四面八方成倍地发展壮大 。到了1944年中国本土(不 包括东北)35万日军的一大 半和约20万伪军都在防区 内忙于应对第十八集团军 ,抵挡后者的惩罚性的打 击行动。日本军事报告称 .第十八集团兵力在50万 到60万之间。 …… 在这一事件发生之前的 几个月中,第十八集团军 所属部队就未能到军费。 事件发生之后,他们不仅 无法从国民党政府那里接 收军饷和武器弹药,还再 次被强大的政府军设置的 包围圈封锁,无法从“自由 中国”获得补给,他们原本 可以向那里的民众购买, 或者从他们那儿获赠。更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实施 封锁行动的国民党部队却 从苏联获得了大量补给。 有两个集团军(第三十七集 团军和第三十八集团军)专 门执行此项封锁任务。美 国军官曾于1942年建议, 这两个集团军需要投入到 收复缅甸的战役中,但重 庆方面认为它们在西北地 区的t。警务职能”更为重要 ,因此将它们留在原驻地 。 在中国的美国人都知道 这些事实,但国内几乎没 有人意识到。我们按照《 租借法案》提供的援助全 部落入国民党当局之手。 我们在延安一直没有领事 代表,也没人与游击队取 得军事联络。我们的所有 供给都是通过“驼峰航线”进 入中国——包括现代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见证者对事件的叙 述,也是他们在特定时间 记录的传记故事。《红星 照耀中国》一书因此成为 中国历史关键转折点的独 特记录。 ——西安·斯诺 《红星照耀中国》始终 是许多国家的畅销书。直 到作者去世以后,它仍然 是国外研究中国问题的首 要的通俗读物。它在全世 界有亿万的读者,这是并 不奇怪的。它是忠实描绘 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本著 作。 ——胡愈之 《红星照耀中国》的非 凡之处在于,它首次记录 了斯诺和其他共产党人的 生平故事,以及这场鲜为 人知的革命。后来的事实 证明这是极具预见性的。 斯诺的这本著作之所以成 为一部经典,是因为它在 两个方面经受住了时间的 考验:一是作为历史的真 实记录,二是作为对历史 趋势的预见。 ——费正清 精彩页 强渡大渡河是长征中至关重要的篇章。假使当初红军在此失败,就非常有可能遭到“剿灭”。这种命运在历史上早有先例。在偏远的大渡河两岸,三国时代的豪杰以及后来的许多勇士都曾兵败于此。19世纪时,同样是在这座峡谷中,太平天国残余的10万军队在翼王石达开的率领下,曾被著名将领曾国藩指挥的清朝军队所包围,最终片甲不留。此时,蒋介石给他的四川盟友——地方军阀刘湘和刘文辉——以及他属下正在指挥政府军追击行动的将领们发出电报,提出训诫,务必让红军重演太平军的历史。 不过,红军也知道石达开,并且知道他战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贻误军机。石达开在到达大渡河岸后停下来休息了3天,庆祝儿子——小王子的出生。这使得他的敌人有机会集结兵力对付他,并迅速从他的后方实施包抄,封锁了他的退路。等到石达开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为时已晚。他试图冲破敌人的包围,但是在狭窄的峡谷地形中无法实施机动,最终被剿灭。 红军决心避免重复石达开的错误。他们从金沙江(这一段长江的名字)迅速北上挺进四川,很快就进入英勇好战的土著人部落区,这里是独立的彝族区——“白”彝和“黑”彝的控制区域。狂放不羁的彝族人从来没有被居住在四周的汉族人征服和同化,几个世纪以来他们一直占据着四川境内这片丛林密布的山区,以西藏以东的长江支流形成的南向流线为界。蒋介石原本可以放心大胆地指望红军在此长期滞留,不断被削弱,这样一来,他就能在大渡河以北集中兵力。彝族人对汉族人的仇视由来已久,只要有汉族的军队经过他们的边界,几乎无法避免损失惨重或者全军覆没的结果。 不过,红军已经安然通过了贵州和云南的土著民族——苗族和掸族的部落区,并且成功地与他们建立了友谊,甚至还招募了一些部族成员参军。此时,红军派使者前去同彝族人进行谈判。他们在行军途中攻占了位于独立的彝族区边界的几座城镇,发现有一些彝族首领被关押在牢房里,作为地方军阀的人质。于是红军释放了这些首领,并且把他们送回去。这些首领回到自己人中间后,自然会赞颂红军。 率领红军前卫部队的指挥官是刘伯承,他曾经是四川军阀军队里的一名军官。刘伯承了解这个部族,了解他们的内部纷争和不满。尤为重要的是,他了解他们仇视汉族人,还会讲几句彝族话。他接到任务,要他和彝族人谈判,结成友好联盟。于是,他进入了彝族区,与彝族首领进行商谈。他说,彝族人反对军阀刘湘、刘文辉,反对国民党;红军也反对他们。彝族人希望保持独立;红军的政策就是主张中国各少数民族实行自治。彝族人之所以仇视汉族人,是因为他们受到汉族人的压迫,不过汉族人也有“白”汉和“红”汉之分,就像彝族人有“白”彝和“黑”彝之分。杀戮和压迫彝族人的一直是“白”汉。“红”汉和“黑”彝应该联合起来,反抗他们共同的敌人——“白”汉。彝族人饶有兴致地听着。他们机灵地提出要红军给他们武器和弹药,用于保卫他们的独立,帮助“红”汉打“白”汉。令他们惊讶不已的是,红军真的给了他们武器弹药。 就这样,红军不仅迅速过了境,还打开了一条有效的政治通道。几百名彝族人加入了“红”汉,一道前往大渡河去抗击共同的敌人。其中有些彝族人一直跋涉到西北地区。刘伯承在彝族总头领面前与他共饮新鲜鸡血,按照部落的传统歃血为盟,结为兄弟。红军以这种起誓的方式宣告,如果谁违反了盟约,那他就像被宰杀的那只鸡一样怯懦。 P150-152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