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对透射电子显微镜的构造、实验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进行了详细介绍。第二版已对第一版内容进行了修订和更新。解释了为什么需要用到这一特殊的技术以及如何将这一特定概念运用到实践中。全书共4篇,总计40章。第一篇主要介绍一些与透射电子显微镜相关的基本概念,包括电子衍射的基础知识、仪器的构造与功能,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样品的制备等。第二篇主要介绍电子衍射的基本原理、不同的电子衍射实验技术,以及对电子衍射的理论描述。第三篇主要介绍成像的基本原理和各种成像类型、不同的成像技术,以及对实验图像的处理、分析和理论模拟。第四篇主要介绍×射线能谱和电子能量损失谱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实验技术。全书有近700张图表,在英文版中全为彩图,而在中译本中大部分为黑白图,但并不影响所表达的意思。中译本将全书分成两册,即将英文版的第一篇和第二篇作为上册,将第三篇和第四篇作为下册。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电子显微学分析等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的参考用书。 作者简介 李建奇,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百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8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物理系。1990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1995-1996年,在德国Max-Plank固体物理研究所从事高Tc超导薄膜微结构分析。1996-1998年,在日本无机材料研究所从事“巨磁阻Mn-氧化物材料中的电荷有序相变”研究。2001-2002年,在美国BrookhaVeil国家实验室从事“高Tc超导材料中电子条纹相”研究。2002年,与物理所其他九位优秀青年学术骨干一起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群体。2003年,获北京科技二等奖(排名第一)。现任Chinese Physics Letter和Scientific Report编委。目前主要从事强关联物理系统结构问题的研究,侧重于发展低温电子显微术、EELS谱分析、时间分辨电子显微术。在国际主要学术期刊上已发表论文200多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30余次,并多次在国际知名院所做邀请报告和进行学术交流。组织过多次原位电镜和多铁材料国际研讨会。 目录 第一篇 基本概念 第1章 透射电子显微镜 章节预览 1.1 TEM可以研究哪些材料 1.2 为什么使用电子 1.2.1 简史 1.2.2 显微学方法和分辨率概念 1.2.3 电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2.4 景深和焦深 1.2.5 衍射 1.3 TEM的局限性 1.3.1 取样 1.3.2 解释透射像 1.3.3 电子束损伤与安全 1.3.4 样品制备 1.4 不同类型的TEM 1.5 电子的基本性质 1.6 显微学方法的网络资源 1.6.1 与显微学方法和分析相关的网址 1.6.2 显微学方法和分析软件 章节总结 参考文献 自测题 章节具体问题 第2章 散射和衍射 章节预览 2.1 我们为什么对电子散射感兴趣 2.2 散射和衍射术语 2.3 散射角 2.4 相互作用的散射截面和微分散射截面 2.4.1 孤立原子的散射 2.4.2 来自样品的散射 2.4.3 一些数字 2.5 平均自由程 2.6 TEM中如何利用散射 2.7 与X射线衍射的比较 2.8 夫琅禾费衍射和菲涅耳衍射 2.9 光的狭缝衍射和圆孔衍射 2.9.1 双缝(杨氏双缝实验) 2.9.2 多缝(衍射光栅) 2.9.3 单一宽缝 2.9.4 圆孔散射 2.9.5 为什么这与电镜有关 2.10 相长干涉 2.11 角度表示 2.12 电子衍射花样 章节总结 参考文献 自测题 章节具体问题 第3章 弹性散射 章节预览 3.1 粒子和波 3.2 弹性散射机制 3.3 孤立原子的散射 3.4 卢瑟福散射截面 3.5 卢瑟福散射截面的修正 3.6 卢瑟福散射电子的相干性 3.7 原子散射因子 3.8 f(θ)的来源 3.9 结构因子F(θ) 3.10 简单衍射概念 …… 第4章 非弹性散射和电子束损伤 第5章 电子源 第6章 透镜、光阑和分辨率 第7章 如何“看见”电子 第8章 真空泵和样品杆 第9章 设备 第10章 样品制备 第二篇 衍射理论 第11章 TEM中的衍射 第12章 在倒空间思考 第13章 衍射束 第14章 布洛赫波 第15章 色散面 第16章 晶体衍射 第17章 小体积衍射 第18章 平行束衍射花样的获取与标定 第19章 菊池衍射 第20章 CBED花样的获取 第21章 会聚束技术的应用 索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