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窝头河的春天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伯苓 |
出版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窝头河的春天》是作者的一部散文集,带有浓厚的自传性质,其每篇散文都是真实的经历,真实的人物,真实的场景,真实的情感。他从真实的基础上升到理性的感悟,从眼前身边场景升华为家国事业的理想追求,从地域现象提高到时代精神,从个人工作转化为组织行为,从细微处升华为大境界,做到了见微知著,形散而神不散。这是一部反映农村基层文化干部成长历程的作品,非常有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张伯苓,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天津师范大学马季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天津市宝坻区原政协副主席。张伯苓先生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曾任天津市宝坻县县委宣传部新闻科长、副部长、常务副部长,宝坻区广播电视局局长等职务,2007年1月到区政协工作。几十年来,他笔耕不辍,先后有三百余篇消息、评论、调查、专访、通讯、散文、报告文学、小说、理论文章等作品发表在《天津日报》《今晚报》、天津电台、《农民日报》《经济日报》《经济参考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省市和中央重要媒体上,并多次获奖,被授予《天津日报》终身荣誉通讯员称号,散文《母亲》《我眼中的白燕升》等获孙犁文学奖,近年来,先后有《张伯苓新闻通讯集》《马季生前与身后》、诗文选《潮河新曲》、短篇小说集《摆渡》等五部著作出版。 目录 亲情友情 怀念母亲 老姨家的红枣树 母亲的打卤面 灯窖儿 第一次坐火车 四十五年又相聚 有了“孙辈”的快乐 退休感言 乡容乡貌 窝头河的春天 又见“白头鹎” 柳蔫芽的味道 乡村路上满春意 芦花 蛙声 雨声 蝉声 天池石缘 吉村大院 宝坻知县洪肇林 使命担当 温总理的批示 两次走进人民大会堂 政协文史这八年 出席柏林国际电影节 揭睥儿 推动相声艺术之旅 笑在乡村 相声办公室 栽是本报通讯员 我的老师,我的贵人 走上大学讲台 黄骅联盟 名人访谈 知青姑娘 新闻大家邵华泽 相识刘兰芳 姜昆让我感动 多才多艺是赵炎 祥瑞组合卉十年 第九小分队 笑林广播电台 我眼中的白燕升 怀念浩然 马季弟子回乡记 这些评剧名家们 小说首发 乡土小说写初心 《羊爷逮鱼记》相摄始末 我的书房 一位人民教师的书法情怀 新闻情缘翰墨香 抗击疫情 艺起战“疫”网络会议 央广播散文 宝坻百货大楼,请听我说/28l 宅小家,看国家 科技城里说相声 后记 序言 美丽乡村的构图 ——读张伯苓散文集 李治邦 张伯苓很幸运,他生 长具有散文传承很有根基 的天津宝坻区,一个蕴藏 着丰厚文化传承的风水宝 地。阅读了他的这部《窝 头河的春天》散文集,就 是一种享受,53篇文章就 是一片他耕耘的土地,散 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而 且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 构图。他的散文语言很美 ,三言两语就能创造出一 个个耐人寻味的意境。再 有,就是张伯苓能在景致 里写出一种朴实无华,比 如他的《蛙声》《蝉声》 《雨声》《芦花》《柳蒿 芽的味道》《窝头河的春 天》等,都能折射出许多 人生的道理,以及丰厚的 情感世界。现在人们阅读 散文的视野宽了,就开始 喜欢梁实秋和周作人的散 文,他们是说人怎么活着 ,主要的感觉就是真实。 张伯苓的散文恰当地传承 了这点真实和朴素,用的 就是一种直抒胸臆的文体 。说起来,散文绝对不同 于小说,没有那么多的虚 构,也没那么情节化和故 事性;也不同于诗歌,没 有那么夸张和讲究韵律, 没有纵横上下对社会的呼 唤。那么阅读完了张伯苓 这部散文集《窝头河的春 天》,就比较充分表现了 他对乡村,对亲人,对自 己的朋友、对他接触过的 生活,有一种浓厚的情感 ,显得那么对生活和人生 的热爱。阅读后,我们仿 佛看到了张伯苓在伏案真 实地记录自己的一种心境 ,讲述他真实的感受。 喜欢散文的作者都是 有情调的人,张伯苓就是 一个典型的这类人物。他 写散文,写的都是那么美 好的事物,写的都是抒发 美好的心境。在《怀念母 亲》和《灯窑儿》里能看 出他积攒着自己对生活对 时光的热爱和钟情。对生 活,对游历,对各种事物 ,对交往的朋友和各位艺 术家们,张伯苓是有选择 的。他知道怎么寻找散文 的支撑点,他懂得在浩瀚 的散文艺术海洋里,什么 是最珍贵的,最有价值的 。比如《知青姑娘》《姜 昆让我感动》《马季弟子 回故乡》《相识刘兰芳》 《祥瑞组合六十年》《笑 林广播电台》和《我的老 师,我的贵人》等,都能 感觉他的散文写出了一种 小说的里的人物,就会觉 得他笔下的人物都活动起 来,那么有个性和品质。 所以在翻阅张伯苓这部散 文集子时,你会感觉到清 新的空气扑面而来,似乎 能重新看到张伯苓走过去 的经历画卷,能听到他用 散文唱出来的动人歌声, 甚至还有潮白河水的潺潺 作响。这部散文集子也是 张伯苓这几年勤奋耕耘的 结果,但凡他要是退缩下 来,就看不到这丰厚的散 文画卷。其实,他完全可 以放弃什么。他曾经是一 个在工作上很忙碌的人, 忙碌的工作可能把他的诗 情画意会边缘化。也会使 得他的文字安静不下来, 甚至导致笔下的文字工作 化。但他没有,他是自己 激励自己,自己给自己扬 鞭。再仔细着他的作品, 能看出张伯苓鲜明的艺术 个性。他是个不拘泥形式 的人,随意性很强,可以 看到在这部集子里涉猎领 域的很多。我主张散文就 是不要粉饰自己的生活。 散文于作者的生活是如出 一辙。张伯苓就没有去粉 饰生活,在掩盖自己内心 的犀利观点,没有戴着假 面具去无病呻吟,如他的 《退休感言》等。我读他 的散文,能感觉他的真诚 ,他的直抒胸臆,而不是 我讨厌的玩命儿作虚伪状 。 张伯苓能够出版这部 散文集,对一个业余作者 来说实属不易。这需要他 的毅力,需要他的勤奋, 需要凭借着对文学的一种 良心。有人说,散文就是 闲着没事的时候用笔去消 遣,我很讨厌这种论调, 创作散文必须是严肃,你 不能篡改你的真实,而故 意去迎合什么或者发泄什 么。散文若是欺骗了读者 ,就是你的人格在欺骗读 者。我喜欢张伯苓的散文 ,正是他没有欺骗读者, 他是用自己的人格在感染 读者。在他的散文作品中 总是在强调情怀,比如《 一位人民教师的书法情怀 》《我的书房》《古村大 院》等,看出张伯苓的一 种文学大局观,即便是一 个普通的细节,比如《母 亲的打卤面》和《老姨家 的红枣树》等,都显得不 普通,都渗透着对亲人对 家乡的血肉之情。张伯苓 是一个不忘初心的作家, 过去经历生活的没有挥之 即去,而是久藏于心。这 点在他的《乡土小说写初 心》里就能看到,体味出 让他不能忘怀的初衷。我 常看到一些作家的散文在 夸张什么,或者像小说一 样在编撰什么,或者利用 散文在抬高什么身价,这 都是令人作呕的。阅读张 伯苓的散文就是感觉他没 有半点儿的虚构,特别是 那种所谓内心的虚构。从 字里行间里能看出张伯苓 的个性,看出他对人生的 感悟,看出他对社会的贴 近。他把观看到的原生态 社会揉进自己的个性思考 ,使得社会和生活在他的 笔下有了更深次的境界, 所以我一直以为,写散文 的人一定是思想上善于思 考的人,这点张伯苓做到 了。 我觉得张伯苓是个写 散文的料儿,他的博学, 他的灵性,他的渴望,他 对接触人的文学把握,都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散 文是一本奢侈的教科书, 它总要给人以启迪。散文 不是那么好写的,张伯苓 可能是太喜欢散文了,所 以能想象出来他写散文的 时候,总想着该洗洗手静 静心,在自 导语 该书收录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师大马季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伯苓的53篇散文,全书分为“亲情友情”“乡容相貌”“使命担当”“名人访谈”“小说首发””“抗击疫情”6个部分,每篇文章都源自作者长期在宝坻区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亲身经历和现实生活,既有对亲人故土家国的深沉热爱,也有在宝坻履职尽责时的深刻感悟,还有采访姜昆、刘兰芳、白燕升等文化名人的真实记录。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家住宝坻百货大楼附近,作者也从不同侧面记录了身边的“逆行者”,展现了抗疫必胜的坚定决心。 后记 生活中的几条河流, 总是令我萦怀,那挥之不 去的故事,就像流动着的 血液,不时撞击着自己的 心灵。一边是乡下生活了 二十多年的箭杆河,一边 是进城工作生活了四十多 年的窝头河,两河交融的 水流和黏度,记录着青涩 与成熟、亲情与友情、艰 辛与奋斗的人生经历,而 这些经历,把大脑包得紧 紧的、严严的,好像只有 在顶层捅破出个窟窿,才 能释怀。于是我又一次动 用了文字,以散文的形式 ,书写生活中的真谛,抒 发对河流的挚爱,圆了出 版一本散文集的心愿。 当然,这本散文集, 更多的是对窝头河的眷顾 ,因为它陪伴我工作生活 了四十五年,包括退休后 ,窝头河更是我的依靠, 每天早、晚我都要在这河 岸漫步,苦辣酸甜、人情 世故都浸透在这河水之中 。不过有些篇目那是箭杆 河的记忆故事,与其说与 窝头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 系,不如说连接着故事的 源头与血脉。在散文集中 ,也借用了《潮河心曲》 的几篇文章,因为它使我 印记深刻,不可忘怀,归 到这本散文集中更为合适 。已经截稿快要出版了, 庚子年初,新冠肺炎疫情 突发,宝坻成了重点防控 地区,我宅在家里心急如 焚,同时天天被抗击疫情 的生动故事所感动,我毅 然地拿起了笔,从个人视 觉、个人感受,创作了四 篇防控疫情散文,以此记 录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散文集用第一人称呈 现,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 视觉叙述,比较方便灵活 。文中的我,有时就像个 串场人,勾勒着故事的结 构,与天地交融,与南北 相连,“海阔凭鱼跃,天 高任鸟飞”般地抒发父母 的养育之恩、师者的教导 之意、同事的相助之情, 真实记录,还原事物的本 来面目,写事、写景、写 情、写意,留下难忘的人 生记忆。 初稿完成后,我虔诚 地拿着复印好的散文,请 王振德先生指导,因为我 们两个村近在咫尺,他八 岁才从老家到天津市区生 活,他懂得乡情,热爱乡 亲,是学富五车的文人和 全国著名的美术评论家, 我的《潮河心曲》先生就 欣然作序,这次更是请教 他,这散文集如何与我的 前几部著作衔接。振德老 师满口答应,热情鼓励, 精心阅读全集,个别作品 给予指导,一个将近八旬 的老人,用心用情用意, 竟然写出洋洋洒洒四千多 字的读后感为序,令我动 容。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专 家、著名作家李治邦先生 ,听说我要出版散文集, 非常高兴,他了解我的初 衷,欣然为集子作序,让 我喜出望外,诚惶诚恐; 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 ,百忙中为本书题字,题 写书名,让我感动不已; 曹俊峰同志利用工作之余 ,一以贯之地帮忙整理照 片插入文中。天津教育出 版社社长黄沛先生,是我 的老朋友,一直热情鼓励 我出集子,天津人民出版 社刘庆社长鼎力支持,责 编张素梅主任精心编排, 对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也望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2021年2月 精彩页 怀念母亲 我的母亲去世已经二十七年了,二十七年来,她的音容笑貌时常出现在我的眼前,每想起母亲,总是勾起不尽的思念。她是1920年出生,明年是她的一百周岁诞辰。母亲是个非常善良坚毅的人,虽然出身贫寒,没有文化,一辈子都在务农操持家务,可母亲做事为人处处显示出她的平凡伟大。 母亲这一生,是清苦的一生。姥姥家很贫寒,阶级划分她家是贫农。特别是那个年代,母亲一出生就面临着苦难。姥姥生她们姐儿六个,没有一个男孩,母亲排行老二,几岁时就干起了重家务活——种田做饭。十几岁出嫁父亲后,父亲家里也不宽裕,母亲比父亲大两岁,奶奶生父亲已近五十岁了,老来得子,又是家里的一颗独苗,奶奶爷爷很疼爱,实际上母亲是家里的重劳力。我们家处于九河下梢的宝坻大洼地区,解放前后十年九涝,种不了田,就靠母亲编织苇席为生,她整天熬油挑灯,夜以继日的奔劳。据姐姐讲,那时母亲织起苇席,天天熬夜,大姐大哥还很小,到了晚上怎么办,她又哄孩子又织席,常常是姐姐、哥哥在她的腿上睡着了,母亲在冰凉的席片上仍弯腰而坐,两只扎满苇刺、血迹斑斑的手,不停顿的劳作,一夜必须完成一个苇席的任务,这是她心里给自己定的指标。白天除了洗衣做饭家务活外,穿苇子锁席边是她的全活儿,一到白天,母亲大清早起来就在我们家的房山东边空场儿占碾子,把穿完的苇撇碾熟,够夜间织席用,有时一轧就是两三个小时。一个上千斤的大石头碾子,两边出来两个木轴,套上铁圈的两个木棍,来回来去地用双手拉动,在穿好的苇撇上让碾子滚动,非常累人。小时候我也帮过母亲轧过苇子,不大一会儿就气喘吁吁,可是母亲为了家里的生计从不叫苦叫累,有时累得直不起腰来还是那样撑着。由于过度的劳累,母亲患有多种疾病,但她一直忍着,用身体透支来保证我们家里的生活。 改革开放后,家里分了责任田,我们几个都成家了,但母亲还一直为我们操劳,她身体不好,就为我们哥儿俩家做饭、看孩子。那时我已经到城里工作了,就是妻子一个人在家种二十多亩地,为了帮衬我们,父亲下地干活,母亲在家里做饭、带孩子。母亲带孩子也有办法,几个孩子看不过来怕做饭时发生矛盾,她就把孩子放在笸箩里,一次我回到家里快晚上了,看着穿堂屋里四个孩子剃着光头在大笸箩里坐着摇晃,再看母亲在院里的冷灶前烧柴做饭,六七月的天气,母亲一双小脚来回奔波,穿着单褂的后背上已汗流雨下,看着母亲做饭的身影,看着笸箩里的孩子,我的心都要碎了,“母亲呀,您为这个家付出的太多了!” 母亲是个非常善良正直的人,她的心像水晶一般的透亮。她同情弱者,最看不过谁在她的面前流眼泪。在她们姐儿六个中间,我家的生活还算可以,可在这些姐妹中,谁家有困难她都鼎立相帮。前些年五姨家孩子多,生活比较困难,五姨知道二姐的为人,经常拖着带病瘦小的身体到我家来,母亲看见妹妹情绪不对或流泪了,她的心就要动,不用说话准得拿出钱来相助,有时怕次数多了父亲不理解,她就偷偷把钱塞到妹妹的口袋里,其实她的这些举动每次都让父亲发现后一笑了之。在村里她有个好人缘,左邻右舍借镐用锨啥的有求必应,宁可自己不用也要先济别人。母亲经常和我们讲:“为人处世要先想着别人。”母亲的这句话使我们受用终生。母亲这一生在外从没说过别人的不好,可别人对她有一点好处她却念念不忘。母亲在娘家的辈分挺大,小时候我和母亲去姥姥家,过箭杆河坐上摆渡刚下船,尹庄村有好多人就围上前来,姑奶奶长姑奶奶短地叫个不停,我在后边感到很自豪,就连我这小小的年纪有人还叫我“小表叔也来了”。在我们张姓家族,父母的辈分也最大。可是母亲没有因为自己辈分大就目中无人,反而做事很低调,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告诉着我们:“辈分大就得做出个样子来。”在娘家她就养成了这样的品格,啥事得往理儿上撂,自己首先要做到。出嫁后,仍秉承这一品性,在村里特别是我们张姓家族中,谁家有个大事小情都愿意和母亲说说,这不仅因为她辈分大,更重要的是大伙看中了她的为人——善良正直,啥事端得平,所以家族、庄众信任她。 在“文革”中,我们家里也受到过冲击。父亲是很精明的人,当了几十年村大队会计,做事耿直说话直白,可在“文革”中他也在劫难逃,一些人嫉妒想整他,说他是村里的黑高参,有经济有问题,并揪斗他在大街上游街。那个时候我们还小,不懂事,母亲承受着极大的精神压力,有时造反派还会找她,向她施压,让其承认父亲贪污,可母亲了解父亲的做事准则,良心在上,公家的财产他一分不沾。平时不怎么较真的母亲这次怒了,面对压力,她不卑不亢,对造反派的无理指责严词拒绝。事后她对我们说:“你爸爸没错,咱不怕。”运动接近尾声,工作组给父亲做了正确结论。母亲的胸怀还是很宽的,对伤害我们家的人从不记恨,她知道,这是运动,怪不得人。 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