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京杭大运河萌芽于春秋末期,隋朝时期形成雏形,在唐、元、明、清时期有不同程度的改建、延伸、扩宽,这很大程度上是由江南一带在全国农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加强、物流需求日益加大所致。总体来看,大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春秋末期
大运河始凿于春秋末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利用吴地(今长江下游地区)的天然河湖港汊,疏通了“古故水道”(即由今天的苏州经无锡至常州北人长江到扬州的水道),并开凿邗沟(自扬州到江水,东北通过射阳湖,再向西北至淮安入淮河)。这是大运河中最早的部分。此后,秦汉魏晋南北朝并无大动作。
公元587年,隋朝为了起兵伐陈,开凿了今天的淮安到扬州的山阳渎,即古邗沟,后来又进一步整治取直,不再绕道射阳湖,这是大运河的中段。为了方便南粮北运,隋炀帝于公元605年下令开凿通济渠,也就是汴渠,作为漕运的干道。通济渠分东西两段:西段从今天的洛阳西郊引谷、洛二水入黄;东段从今荥阳市汜水镇东北引黄河水,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经商丘、宿县、泗县入淮河。公元608年又开永济渠,引黄河支流沁水人今卫河至天津,由永定河通到今天的北京。公元610年,开凿江南运河,从镇江引长江水经无锡、苏州、嘉兴至杭州通钱塘江。至此,建成以洛阳为中心,由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运河连接而成的大运河,南通杭州,北通北京,全长2700余千米。
唐宋两代对大运河继续进行疏浚整修。唐朝时疏浚河道、固堤筑岸,设置了能够调节运河通航水深的单插板门船闸。宋朝时,把单插板门船闸改为有上下闸门的复式插板门船闸,使船舶能安全过闸。公元1079年,为解决通济渠引黄河水带来的淤积问题,进行了清汴工程,开渠25千米,直接引伊洛水入汴河,不再与黄河相连。这一工程兼有引水、蓄水、排泄、治理等多方面的作用。随着运河通航条件的改善和运输管理的加强,运河每年的漕运量由唐初的20万石逐渐增至400万石,最高达700万石。由于航运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运河沿岸逐渐形成苏州、杭州、镇江、无锡、扬州等名城、造船基地和外贸港口。
元朝时期
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后,要从江浙一带运粮到大都。为避免绕道洛阳(大运河原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和东南伸展),元朝兴办了两项大工程。一是开凿济州河和会通河。济州河以汶水和泅水为水源,长75千米,南起济州(今济宁市)南面的鲁桥镇,北到须城(在今东平县)的安山。会通河南起须城的安山,接济州河,凿渠向北,经聊城,到临清接卫河,长125千米。运河凿成后,南方的粮船可以通过这条运河到达通州。二是开凿坝河和通惠河。坝河西起大都主要粮仓所在地光熙门(今北京东直门北),向东到通州城北,接温榆河,河道总长约20多千米,地势西高东低,差距20米左右。为了便于保存河水,利于通航,河道上建有七座闸坝,因而被称为坝河。后因坝河水道不畅,又开凿了通惠河,先开辟水源并引水到积水潭,然后向东开凿通航河段,东至通州接白河。元世祖忽必烈将这条人工河道命名为通惠河。通惠河建成后,积水潭成了繁华的码头。元朝的这两项重大工程完成后,便形成了今天的京杭大运河,全长1700多千米。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