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巴黎求学
1245年,托马斯·阿奎那被修会送到巴黎的圣雅克会院学习,受教于名师大阿尔伯特。1248年,大阿尔伯特回到科隆,亦徒亦友的阿奎那荣幸地担任了这位名师的助教,协助其新课程的规划。
作为大阿尔伯特的学生,阿奎那深受其思想的影响。大阿尔伯特被称为“全能博士”,以博学著称,在世时即被奉为权威。大阿尔伯特的思想来源有对自然的观察,更有对古代及教父文献的解读。大阿尔伯特是第一个系统、全面地介绍亚里士多德著作的拉丁著者,他对传播亚里士多德主义作出的贡献不在阐发或深化了某些具体理论,而在于造就了哲学研究中的科学学风。大阿尔伯特的哲学,重点在于用教父奥古斯丁的思想,补充亚里士多德的不足,以实现其调和哲学、神学、医学(大阿尔伯特医生出身,年长后才加入多明我会)之目的。在学术成就方面,大阿尔伯特将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物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灵魂学)、“伦理学”、“政治学”引介进经院哲学,并融合新柏拉图主义、阿拉伯哲学、犹太哲学三者,为日后托马斯·阿奎那创立集大成的思想体系铺就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阿奎那对大阿尔伯特所教授的课程及其渊博的学问非常欣赏和敬佩;大阿尔伯特也非常重视阿奎那这位性格内敛、虚怀若谷的高足。阿奎那如饥似渴地从大阿尔伯特的课堂上汲取着知识营养,并将之深思熟虑——因为阿奎那常常专注于思考问题,极少与同学们交谈与嬉闹,于是常被同学误认为是因为功课不好而怀揣自卑之感的表现。因此,阿奎那从同学那里得到了一个绰号“西西里哑牛”。有一次,一位好心的同学自告奋勇地向阿奎那讲解老师大阿尔伯特所授课的内容,阿奎那自然非常感谢。然而,他发现这位同学讲错了许多地方,为了使这位同学不误入歧途,阿奎那认真地加以修正,并告诉这位同学许多老师还未曾讲过的新知识。同学们惊奇地发现阿奎那原来是一位“大智若愚”之人。细心的大阿尔伯特发现,阿奎那的笔记中不仅记录了老师所授课程的内容,更有阿奎那本人对此的思考与创见,因此十分欣赏。不仅如此,每当大阿尔伯特在课堂上故意问阿奎那一些难题时,阿奎那不仅总是能够对答如流,有时他的回答还能对老师产生启发的作用。大阿尔伯特不无感慨地向学生们宣布:“我敢预言,你们所称呼的哑牛,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而且将震撼世界。”
从23岁到27岁,即从1248年到1252年间,托马斯·阿奎那作为大阿尔伯特的学生兼助教为老师撰写了《(伦理学)一书问题讨论》以及《(狄奥尼索斯论神明之名)一书问题讨论》,其中可能以“耶利米先知注”和部分“以赛亚先知注”作为学士论文。
P6-7
刘素民,1967年生,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专业博士后,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世纪哲学。著有《托马斯·阿奎那自然法思想研究》等,近年在海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会议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主持重量、省部级等课题多项,参与多项重要课题研究。
中世纪的西方曾出现过一位影响深远的人物,他就是杰出的哲学家、神学家、“天使博士”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4/1225~1274)。1879年,教皇利奥十三世(1878~1903)发布了《永恒之父:在天主教学校中恢复天使博士圣托马斯·阿奎那的基督宗教哲学》的正式通谕,将阿奎那的哲学正式确定为天主教的官方哲学,称为“永恒哲学”,阿奎那本人则被追谥为“圣徒”。
阿奎那一生矢志不移地致力于基督宗教哲学与神学的系统化、理性化,写出了名垂千古的佳篇名作,从而将中世纪哲学推向了巅峰,并最终成就了作为学院哲学的经院哲学的“轴心时代”,使他不仅成为基督宗教哲学和神学史上一位空前的学术大师,而且也使他成为西方哲学史上一位只有少数几个人堪与其颉颃的哲学英雄,成为人类思想史上广泛影响人类思想进程的思想伟人。因此,无论是对于中世纪经院哲学还是对于作为学院哲学的经院哲学来说,阿奎那的地位都是无人能够取代的,阿奎那思想研究也就因而显得必要与重要。
中国人最早认识托马斯·阿奎那得益于来华传教士对其哲学思想的介绍。虽然来华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庞迪我(157l~1618)等人都讲到过阿奎那的思想,但是,正面介绍他的思想并简述其体系的则是艾儒略(1582~1649)。艾儒略在《西学凡》中第一次正面介绍了托马斯·阿奎那的哲学。他认为西方诸国共有六科,其中“道科”就是我们现在理解的西方经院哲学。
托马斯.阿奎那的思想方法与理论形式更多地吸收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然而,其理论内容更多地反映出希伯来人的信仰。因此,在阿奎那神哲学的论证中,他一方面设法区分“理知”与“超理知(信仰)”两个方面,另一方面,又建立起两者的统一性及整体性——借助于自希腊以来的西方思想与方法。阿奎那以理知的辩证,指出人性的能力,他将人性视为“万物之灵”,认为人能够以自己天生的理智能力去知物、知人、知天。所以,从整体架构上讲,托马斯·阿奎那思想体系之“基”在于他的“知识论”,其思想大厦之“体”在其“形而上学”,在此基础上,托马斯又建构起他的“人性论”(“伦理学”),以此构建起其人生哲学的高峰——宗教哲学。本书在各章节的内容安排上所力求体现的正是阿奎那思想理论的上述特征。
在西方文化中,为何理性与神学可以结合?谁推动的?托马斯·阿奎那是中世纪意大利重要的哲学家、神学家,被封为“天使博士”“神学界之王”。
刘素民著的《阿奎那/大家精要》用简易流畅的语言,讲述了阿奎那在荆刺丛生的哲学与神学之路上,如何解析神学中的理性、理性中的神学,成就中世纪之经院哲学。
“大家精要”丛书以近300位对人类文明有卓越贡献的大师为对象,浓缩其生平与思想精粹,涉及文学、史学、哲学、军事学等领域,旨在“启迪生活智慧,开悟人生哲学”。
丛书作者都是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清晰、简练、严密地阐述“大家”生平与思想,让读者能快速读懂“大家”。
刘素民著的《阿奎那/大家精要》为丛书的其中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