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你的生活苦,而是自己太懦弱
25岁那年,我离职了。诸如理想啊,梦想啊,总会在经历了之后,就变得没有那么伟大和必须坚守了。就像很多轨迹的终点,实际上就是下一次征程的起点。
我加入了一个微信群,这个群差不多将我生活的这个小城市里所有行业的策划人都囊括在内了。每天看着那些前辈们在群里聊年薪、谈绩效,我觉得我那每个月1200元的工资都不够人家纳个税的。参选的稿子好不容易评个A类、B类,到手的奖金还不够扣错别字的罚款。
我很潇洒地挥了挥手,主编象征性地挽留了一番,还很有诚意地给我涨了200元工资。可我明显发现,他说完给我涨工资之后的那张脸,爬满了“后悔”,那只有些颤抖的手,恨不得抽自己一记耳光。
怎么就这么虚伪呢?
200元,你穷不了,我也富不了,却让我充分认识到一个道理:钱能解决的事情,那都不算事儿。反过来说,很多事情的选择,与金钱无关,却与理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我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策划部主管之前,好像真的没有体会过,什么叫作苦,什么叫作累。现在回想起来那段忙碌的工作经历,我都不免要给自己点一万个赞。最忙的时候,连续在单位和衣而眠36天,白天做单位开业前的所有活动策划、新闻通稿、营销活动,晚上监督施工单位的装修。这些工作结束后,已经进入到第二日的凌晨,我索性就在办公室解决了那不足5小时的睡眠。
年轻,就是最大的本钱。
我和一起为公司的“拓荒”而热情奋斗的小伙伴们,好像每天一睁开眼就打满了鸡血一般,开启自动热忱模式。无须鞭策,没有驱赶,就像在做自己的事业一样,倾注了所有的热情。
后来有人问我:“你所说的忙,到底有多忙?”
我举了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有一天,我为了能赶上最后一班公交车回家,匆匆忙忙结束工作后,拿着包就飞奔进了电梯,终于坐上了最后一班公交车。回家的路上,我准备给家人打电话报个平安,特别自然地从包里拿出计算器,一通按啊,然后贴在耳朵上就开始“喂”。我记得很清楚,公交车上所有人都向我投来异样的目光,车上的光线很暗,一点没妨碍我感受到强烈的鄙视。
很多人把这个故事当成笑话来听,而作为当事人的我,内心满是酸涩。
和我一样在那个公司奋斗过的小伙伴,一些人先我而离开了公司。当我因为一些事情而不得不选择离开的时候,小关同学发自肺腑地说了一句话,填满了当时的我整个身心的空虚。他说:“我们每一个人离开这里,都不是因为工作有多累,也不是因为工资有多少,而是我们内心的那个叫作梦想的弦,开始弹动了。”面对选择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有所纠结和不舍,可一旦你走过了这个阶段,就会发现,原来曾经所受的苦,都是为了给将来所有的美好做铺垫。
我在这家上市公司工作了整整四年,从25岁到29岁,在这里我倾注了最好的青春年华。
对于生长在21世纪的年轻人,这里所说的“苦”与艰苦的“苦”还有很大区别。感官上来说,应该是内心所承受的一种压力,亦可以说,是自身潜力的深度挖掘。就像浸了水的海绵,挤一挤总是有液体流出的。
对于我曾经的那个工作单位,我喜欢称它为“黄埔军校”。因为从那里走出来的很多员工,在同行业中任职,都是晋级少说也是一阶、两阶的。甚至我们策划部的一个文案,现在就是另一家同行企业的经营副总。
当然,特例还是有的。
我的另外一位同事辛月,跟我共事的时候是客服,很多年之后的今天,她的职务依然是客服。有一天,她心思凝重地给我发信息说,她很迷茫,也很焦灼,兜兜转转了好几年光阴,她还是当初的那个她。(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