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去表现人的精神,去改善人的行为。它是在一般很难猜测到的虚构故事中隐藏着自己的企图。它一般靠披上田野间的动物、天空中的飞乌、森林里的野兽和树木的外衣,使读者接受并领悟,在不知不觉中,在无意识中,引领读者感受真、善、美,反感假、恶、丑。
杰出的法兰西寓言作家拉.封丹把寓言称作是:以世界为舞台的、涵盖广阔的、幕次奇多的小型喜剧。寓言作家要善于讲故事,要长于讽喻,他应该是伟大的教师,道德的校对,监察的代表和美德的赞扬者。
许多故事、譬喻、寓言都会引入发笑,但是寓言所引发的笑是特别有内涵、特别有思想的,在这一点上,寓言优越于故事和譬喻。
二
《伊索寓言》是西方文学中最早传人我国的一部书,它在我国明代,就以《況义》为书名开始流传,如果就个别篇章而言,则为时更早。工625年,传教士金尼阁把伊索寓言传人中国,他口述被记录的寓言有22则;工840年出版《意拾蒙引》,收寓言8工则;此后又有不同的中译本相继问世。这与这部寓言集在西方早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有关。《圣经》《古兰经》和佛经虽普及于东西方不同民族,但毕竟只在信奉该宗教的人群中传播。而《伊索寓言》的故事和故事中所包含的道理,却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所接受。人们用它们来丰富自己的智慧,辨别真伪、善恶、美丑与是非。孩子不缺少对故事场景、情境的想象能力,他们所稀缺的是人生阅历,而《伊索寓言》故事正可以、正能够以具象的方式,帮助年少的孩子补充人生经验的不足,帮助儿童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用智趣的艺术形式向孩子传递各种生活哲理,擦亮眼睛,清醒头脑,洞穿复杂的社会和人生。所以,《伊索寓言》故事虽然是西方文学宝库中灵光闪烁的珍宝,但一经传人我国,炎黄子孙也就毫不客气地将它们化为了自己的精神血肉。我们把它们中许多精彩的篇章收作了小学语文读本的课文。因此,从黄海之滨到大江南北,华夏儿女《伊索寓言》的朗读声,与塞纳河、莱茵河、多瑙河、密西西比河、尼罗河、恒河之畔孩子的《伊索寓言》朗读声相应和。这种文学的奇观,正说明着《伊索寓言》是文学化的人类生存智慧的结晶,也说明着寓言这种形象传达方式在全世界受到普遍的欢迎。
三
《伊索寓言》大部分以动物的关系做比喻,孩子们从中形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看法:狐狸是狡猾的,兔子是胆小的,狼是残忍的,公牛是有力的,母鹿是胆小的,狮子是勇武的,马是骄傲的,驴是忍耐的,乌鸦是愚蠢的,等等。寓言赋予动物们以人的感情、动机、知觉和语言能力。它们肯定了人们对平等的要求,反对恃强凌弱,向人们宣教择友、处世、为人、斗争的经验,以及种种生活教训。它们短小,却不乏形象和生动,不乏深刻的内涵,多少个世纪里,它们一直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道德判断。
寓言中虚构的动物的行状与它们的自然属性是对应的,所以寓言中道德启示的涌现和流露就容易使读者感到自然和可信。但这种对应在有的寓言里并不绝对,譬如狐狸并不孜孜向往于葡萄,说狐狸眼中的葡萄有那样强的诱惑力,并不符合狐狸这种动物的自然属性一一就狐狸的动物本性而言,一只麻雀甚至一只蚂蚱都比葡萄要有诱惑力得多,因为狐狸从本质上说是食肉动物。然而这个“破绽”一点也没有妨碍这则寓言的流传,《狐狸和葡萄》从古到今都是家喻户晓的伊索寓言。这是因为狐狸醉心于葡萄一旦被结构进了寓言故事,就是被熔铸进了自圆其说的、天衣无缝的艺术逻辑,形成了一种艺术的完整性、周圆性、自足性。
P2-4
伊索(公元前620―公元前560),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寓言家,据历史记载,他原是奴隶主雅德蒙的奴隶,曾被转卖多次,但因智慧出众,知识渊博而被赐为自由忆。成为自由人后,他四处游历,为人们讲述寓言?,深受古希腊人民的喜爱,被后世誉为“希腊寓言之父”、“西方寓言的开山鼻祖”。
优秀的童话,经典的童书里的不朽的气息是盖得住你全身的毯子,不仅温暖,还能照映。一个人,离美妙的童话有多远,离优雅就有多远;一个国家,与经典童话、童书有多远,离文明就有多远。
——梅子涵
做一个改动
我要来做一个很重要的改动。
它很重要。
这就是我们以后再提起“文学名著”“文学经典”,一定要把儿童文学的名著和经典放入!要不然会显得无知和滑稽。我们对孩子们说,要阅读文学名著和经典,那是应当包括安徒生,也应当包括《爱丽丝漫游奇境》的……它们都要被写在孩子们阅读的大书单上。我们也可以列一份文学名著的书单,再列一份儿童文学名著的书单,但那就等于是告诉孩子们,儿童文学名著不是文学名著,文学名著是《悲惨世界》,不是《爱丽丝漫游奇境》。如果一份文学名著的书单是给成年人的,那么没有安徒生和爱丽丝,没有《柳林风声》,而且也没有《小王子》,我们不会非要挑剔,我们会说:“理不释手的书,但它们是属于高的枝头上的。它们甚至是象征中的空中的东西,空中的光芒和闪耀。它们的优美趣味和精神力,完全不是在平俗、滥造的书里可以找到的。把这样的书放在孩子面前,是为阅读的成长、成长的生命竖起一把梯子,修一个往上的坡。而阅读那些平俗和滥造,只是在垃圾桶边跳来跳去的舞蹈。
人往高处去,孩子渴望“长大”,这才是本质上的“儿童本位”。尊重这个本质和本位,是真正地敬重童年、敬重生命,是护卫他们的人格,也是为他们的以后建设尊严。
这样地往上走去,可以是一个孩子的完全独自的阅读,也可以是老师的组织,集体进行。集体进行和讨论,这会是一个有趣的文学教育的过程。文学是可以教育的。我们也可以说成是教授。文学可以教授,文学的口味可以教授。
儿童的阅读和生命,应当去往高处,应当有站立在高处经典里的记忆。追求这高处,我们甚至可以刻意一点。
文学、童骺是真的
我再说一个建议。
它可能是新鲜的。
阅读文学、童话,不要说里面的故事是假的。
虚构、想象,不等于假。
我们如果习惯了说,它们是假的,会在逻辑上摇撼了文学、童话、名著、经典的意义,会在逻辑深处语无伦次。
文学、童话,在逻辑上都是写的另一种生活。尤其是文学里的童话,是鼓励着人不要只在真实的生活中来回徘徊,看尽琐碎,那实在是很容易日渐狭小,日渐短浅,曰渐猥琐的。
它风趣地进行想象、讲述。它把生命分布给任何的东西,也把语言、语气、丰富的性格都给它们,让它们成为他们。
它们的故事也是常景之外的。狼把戴法兰绒红帽子的小姑娘吃进肚子,可是她并没有死。小姑娘掉进很深很深的洞,也没有骨折,一下子变大,一下子变小,更多的好玩事情还在后面。黄鼠狼们不暗算鸡,暗算起风流、疯狂的癩蛤蟆,可是哪怕只要有三个真正的朋友,一只风流、疯狂的癩蛤蟆也能反败为胜,收回家园,还收回智慧和人品。
童话里都是有智慧和人品的。
童话只不过是在以自己的想象力对你说智慧和人品。
文学也大体是这样的道理。
所以我们不要说是假的。
我们不说假的,那意味了我们知道童话的艺术、文学的方式。知道了就是修养。修养的意思里包括我们懂得为自己的说法安排一个适当的概念和词语。有的地方我们应当有草根的朴实,有的地方我们倒是应当华贵些的。
更何況,经典的童话、文学,对于人类的心情、曰子,甚至政治和哲学,都有着真正可靠的照耀。
我们应当学会用内行的口气说:“文学、童话是真的。”
所以我们就格外喜爱把它们当成自己的生活内容。
一个孩子,一个成年人,都应当经常阅读它们。
《伊索寓言》共收集了三四百个小故事,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与生活教训的总结。寓言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寓言作者谴责当时社会上人压迫人的现象,号召受欺凌的人团结起来与恶人进行斗争。例如,《农夫和蛇》的故事劝告人们不要对敌人仁慈;《狗和公鸡与狐狸》告诉人们要善于运用智慧,战胜敌人;在《狮子与鹿》、《捕鸟人与冠雀》、《两个锅》等故事里,作者揭露出当政权掌握在贪婪残暴的统治者手中时,贫苦的人是不可能平安地生活下去的。
《伊索寓言/经典童书权威译本》由伊索著。
伊索著的《伊索寓言/经典童书权威译本》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国内的翻译版本也很多,寓言包含的故事几百上千个,这本书中精选了其中的一部分组编而成,韦苇老师的翻译精当活泼,是非常值得选择的一个版本。另外,我们在书中选择了部分拉克汗亚瑟·拉克汗姆的原版插图,这几副插图也是比较少见的,希望能给广大读者带来新鲜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