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节庆/中华文化元素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作者 萧放
出版社 长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年夜饭后,各家闭门守岁,全家人围坐在火炉旁边,拉家常,聊未来,谈天说地,一直聊到五更天明,迎来新岁。人们在辞旧迎新的除夕,以通宵不寐的形式守候新年的到来,称为“守岁”。

守岁的习俗在中国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晋朝人周处《风土记》中说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馈送年节礼物,称为“馈岁”;相互宴请,称为“别岁”;除夕通宵不眠,称为“守岁”。这是现今看到关于守岁习俗的最早记载。但这时守岁似乎还是地方性年俗,隋唐之后,守岁成为全国的共同年俗。唐朝有不少咏唱守岁的诗篇,杜甫《杜位宅守岁》诗云:“守岁阿成家,椒盘已颂花”;唐太宗也有《守岁》诗为证,“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这种欢乐度岁的场面在宋代依然,“儿童强不睡,相守夜喧哗”(苏轼《守岁》)。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除夕》中记载当时都城开封:“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明清以来守岁的习俗依然热闹而有趣味,家人团坐是守岁的主要形式。明代北京人“聚坐食饮”,人们一直坐到天明。清代北京人“高烧银烛,畅饮松醪,坐以达旦,名日守岁”。守岁的目的是祈求长命。因为是整晚不睡,人们要打起精神强坐,所以在北方俗语中称为“熬年”。民间为了阻止人们除夕睡觉,还形成了一种禁忌,说如果这晚睡觉,第二年身体就不好。守岁是为了强固身体,延年益寿。在古代守岁还是为父母或老人祈寿的重要方式,因此一般人都坚持守岁。

如今守岁习俗还很普遍,不过人们大都不守到天明,而是在零点新年钟声之后,才上床休息。从古迄今,人们一直将守岁作为辞旧迎新的重要过程。守岁是对旧岁的辞别与对新年的守望。守岁民俗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岁火与灯烛。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即使再节约的人,除夕也要在庭院、屋中燃起岁火,点亮灯烛,为家人守岁祈福。其中大年夜的岁火十分重要,岁火,也叫燎火、旺火、松盆、年火蔸,它起源于古代驱邪的需要。民间曾经流传着年兽的说法,说有一个名叫“年”的怪兽,经常在除夕夜出来吃人。人们为防止它的侵害,就紧关大门,同时因为年兽害怕红色的灯火,所以人们在门口挂上红灯笼,在庭院点燃红红的火焰,这样就保证了家人的安全。这则民间传说有着隐秘的文化含义,它其实是古代先民对过渡时间的一种看法,表达了人们在时间变换中的紧张与不安定的感觉。在漆黑的大晦之夜,人们以热闹的灯火驱走黑暗,迎接新年黎明的到来。后来除夕守岁烧火点灯成为除夕守岁的重要景观。民间向有“三十的火,十五的灯”的俗谚。

南朝荆楚地方此时“爆竹、燃草”以避山鬼。隋唐守岁燎火兴旺,成为太平盛世的点缀。明清时期称为“烧松盆”,明代北京人三十夜,用松柏枝与柴杂烧于庭院中,以祈福助兴。杭州曾是宋室南迁的都城,它的岁时文化融合南北,明代杭州仍然是著名的游赏地。除夕夜杭州烧松盆的景象非同寻常,架起齐屋高的松柴,举火焚之,“烟焰烛天,烂如霞布”。清代苏州乡农人家除夕夜在门首架松柴,呈井字形,齐屋高,然后举火焚之,以火焰高为吉。传统年节中也有“燃草”迎年的,陕西合阳新年凌晨在院中“焚草爆竹”,以接天神。

在山西产煤区,人们在年节要点“旺火”,旺火用上等焦炭垒成佛塔状,中间放置引火的木柴。除夕夜大家各自在门前点起旺火,光焰升腾的旺火代表了主人庆祝祈福的心情。

P27-30

作者简介
萧放,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系教授、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靠前亚细亚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人类学民族学会节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出版相关学术著作18部,参与《民俗学概论》等教材的编写。
冯天瑜,1942年生,湖北红安人,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历教授,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长期从事中国文化史、中国近代史研究,著有《中华文化史》《“封建”考论》《中国文化生成史》等,曾获中国图书奖、人文社会科学很好著作奖、湖北省出版政府奖等。
姚伟钧,1953年生,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中心教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工艺评委,中国烹饪协会专家委员会顾问,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成员,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饮食研究》杂志社编委会主任。
后记

进入21世纪以来,传统节日在中国出现复兴与重建的势头。在政府、民间的通力合作之下,我们的重要的传统节日列入了国家公假制度,传统节日作为现代社会时间生活的组成部分,重新回到民众生活之中。这是值得书写的文化大事。作为一个长期专门从事民俗学研究的学者来说,我也感到特别欣慰。

节庆是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时间点,是民众艺术展示的舞台,也是民众情感表达与宣泄的机会。节庆在传承文明、和谐社会方面有着其他文化形式不能比拟的优势。丛书主编冯天瑜先生将《节庆》纳入《中华文化元素》丛书之中,显示了他对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视与阔达的文化情怀。在长春出版社编辑的联系与促勉下,我承接了《节庆》的撰写任务。

虽然,本人近十多年来,主要从事节目研究,也出版了一些节目方面的专门著作,但这次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解说传统节庆,还是有新颖的感觉。在写作与图片选取时,本人也颇费心思。需要说明的是:书中大部分图片为本人近年的积累,也有一些精彩照片,来自朋友的拍摄,我在图片附注中已经说明,在此特别感谢他们。本书旨在传播传统节庆文化,限于个人学养,能否达到目的,不敢逆料,静候方家批评指正。感谢冯天瑜、姚伟钧主编的审稿意见,感谢长春出版社编辑的辛勤劳动。

谨以本书献给我已故母亲邓春芳女士,她早起为全家人烹制团圆年饭时忙碌的身影,是我儿时最鲜明的记忆。2013年初,本书初稿修改完成时,我曾在原后记中说:“在癸巳蛇年到来之际,祈愿母亲健康长寿。”没有想到书稿尚未定稿付梓,老母亲已于2013年5月25日仙逝,此为人生感事。我今后只有更加努力,以不负先人。

我自2015年5月随着北师大一级学科调整由原来的文学院调入新成立的社会学院,在学院的人类学民俗学系担任教职,拙作可能是在新单位出版的第一本著作,期待它在未来的节日文化传播中发挥些许作用。

萧放

乙未年腊月初五谨记于北京

目录

第一章 春之期待

 第一节 春节

 第二节 元宵节

 第三节 社日

 第四节 清明节

第二章 夏之故事

 第一节 浴佛节

 第二节 端午节

第三章 秋之情思

 第一节 七夕节

 第二节 中元节

 第三节 中秋节

 第四节 重阳节

第四章 冬之礼敬

 第一节 寒衣节

 第二节 冬至

 第三节 祭灶节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时间如风,来去无踪;星移斗转,天道无穷。时间的神秘流动,曾使古代民众对宇宙造化有着神奇的感受,“天何言哉,四时行焉”,四时的轮转将无限的时间纳入了有限的循环。于是,时间也就有了可触的质感。在传统社会里,民众眼中的春夏秋冬不仅是自然时序代换的标志,而且是生命机体变化的符记,人们从保护与发展自身出发,对自然时序的变化感受极为明显,由此形成了种种周期性的保障通过的岁时仪式。中国民众将抽象的不可逆的时间,转换为具体的重复出现的日常生活,以有声有色的节庆礼仪作为时间段落的界标。本书通过岁时的流转寻绎中国民众对时间的体验,四时八节不仅仅是喜庆的代称,同时它也是民众信仰、愿望、情感的聚焦与时间生活的指南。

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生计方式与人文传统,催生了中国民众特有的时间观念,这种时间观念的表述方式就是“岁时”。岁时是一种套合概念,它是年度周期的岁年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配合,即古人所说“四时成岁”的意思。岁时是古代中国人对时间的感受,以及对时间进行切分操作的人文符记。它是依据自然变化的规律提炼出来的时间系统。汉魏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认知水平的提升,世俗生活时间日益受到关注,人们在传统的岁时祭礼的时序基础上逐渐扩充、更新、形成岁时节庆体系。

这种以自然岁时为时间主干的节日体系与西方社会以宗教时间观念为基础的节日体系有着明显的差异。中国的节日服务于农业社会的时间节奏,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农业节律,影响着中国人的节日分布,其中春秋二季是传统节日的重点时段。以欧洲为主的西方社会的节日虽然在起源阶段同样与自然时序关系密切,但由于宗教影响的深刻与教会势力的强大,宗教时间观念很早就替代了人们的自然时间观念,宗教时间体系全面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教堂的钟声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时间的标志,欧美的节日体系属于宗教节日体系。我们看到中国的节日体系中虽然有信仰的因素,但遵循的是自然时间进程,所谓阴阳二气变动下的四季轮换。欧美的节日体系虽然在形成初期有自然的依据,但在浓厚的宗教观念之下,它完全被纳入宗教时间范围,宗教『生节日是主导社会的传统节日。

传统中国岁时节日在年度时间中的分布错落有致,它依循民众的农业社会生产与生活节律。对于这种时间节律背后的动因,中国传统观念认为是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因此在节日体系形成初期,阴阳观念是形成节目的重要依据。重要节日都分布在一、三、五、七、九月中,而且是月曰重合,如一月一日(元旦)、三月三日(上巳)、五月五日(端午)、七月七日(七夕)、九月九日(重阳)等。阴阳调和是中国人固有的吉祥标志,对于两个阳数相重的时日,人们保持警惕与戒心。人们认为阳盛日是时间流程中的危险日、恶日、灾难日。由此我们看到这些节日背后往往都有一个死亡、分离或者灾难的传说,这类节日传说事实上是古代时日禁忌的文学讲述。随着人们生存能力的逐渐提高,人们在时间观念上逐渐脱离阴阳观念的制约,岁时节目也逐渐脱离死亡灾难等危险情绪,而形成庆祝欢愉的节俗主题。六朝以后,元旦迎新,上巳春嬉,端午竞渡,七夕牛郎织女相会,重阳赏菊荐寿等,还增加了中秋为八月节。中秋节一开始就以吉祥节日出现,它是传统节日主题发生重大调整的标志。

……

我们应该注意传统节日的意义有内外的不同:在文化内部,我们强调它在传承民族文化传统、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意义与功用;在文化外部,我们应该从文化关系看,看它在世界文化网络中的位置,它能够向世界提供什么样的参照与文化发展的启示,或者就是一个文化展示的意义。我们觉得自己的节日是一个文化传统,但对多数非中华文化主体的人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新奇与多样化文化样式之一,就像我们看待西方的圣诞节一样。当然,我们还是应该在宣传我们的传统节日时尽量提倡我们的价值观。我们在考虑中国传统节日的世界意义时,最实际的策略是从中华民族文化资源开掘、整理、继承、改造方面下功夫,将具有普适性价值、适于向外扩展影响的文化事象提炼出来,以影像展示、仪式行为、物品装饰等进行世界宣传。所以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发挥传统节日的文化载体功能,向世界昭示中华文明与文化。这些理念的实现,又要靠具体而微的节日事象实现,比如节日仪式、活动、节日礼品、食品、纪念品、玩偶等标志物都应该细心琢磨设计,让无形的非物质文化有可欣赏、能触摸的物质载体。这样的节日才能持久打动人心,一如西方情人节的玫瑰,中国七夕的巧果、中秋的月饼同样有自己的滋味与寄托。北京中秋的兔儿爷也可以漂洋过海成为欧美人士欣赏的东方幸运神偶。让传统的中国节日更适合全球化时代变化的需要,更贴近人性,更能服务于家庭与社会。

内容推荐

《中华文化元素》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华文化元素的大型普及类丛书,共14册,吸收了最新研究成果,将学术性与普及性相结合,采取“即器即道”的撰写方法,试图通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元素,昭显中国文化的特质、流变和前行方向。图文并茂、四色印刷、装帧精美,读可悦目、思可悦心、藏可上架。本书是其中的《节庆》分册,由萧放著。

编辑推荐

萧放著的这本《中华文化元素:节庆》以中国节庆为考察对象,介绍节庆精神与物质构成的文化内涵,以及体现着中华文化精英累积起来的生存智慧和生活艺术。通过蕴藏中华元素的文化事象、文化符号,彰显可亲可敬的中国风格,奉献给异域受众,增进国际传播,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8:4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