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佗,汉族,秦朝恒山郡真定县人,著名将领,南越国创建者。赵佗是南越国第一代王和皇帝,公元前203年至公元前137年在位,号称“南越武王”或“南越武帝”,卒于汉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史称赵佗“寿逾百岁”。汉高祖年间,赵佗自立为南越武王。汉高祖十一年,朝廷遣陆贾封赵佗为南越王。司马迁《史记·南列传》说:“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即今河北省真定(今正定县)人,战国时属于赵国。《汉书》卷九五记载,赵佗原是一个普通的赵国青年,秦于公元前228年兼并了赵国,赵佗加入了秦军,并被征发到南方对楚作战,赵佗在秦灭楚后,又继续南下对百越作战,赵佗勇敢善战,屡立战功,在秦王统一岭南的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后来晋升官爵,从普通士兵逐步升为南平百越的主要将领。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国第一次进军岭南地区,赵佗与屠睢同为秦军主要将领。秦军在西线瓯地惨败,主将屠睢被杀,“伏尸流血数十万”。秦兵败后,乃遣赵佗“将卒以戍越”。赵佗在东线告捷后戍岭南,“与越杂处”五年之久。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赵佗辅佐主将任嚣南平百越,统一了岭南,置南海、桂林、象郡,任嚣为南海尉,赵佗为龙川令。
赵佗为龙川令时,在龙川城(佗城)筑土城为县治所。其居宅门前筑有汲水井,佗城马箭岗辟有跑马射箭场所,老隆寨顶设置军事营寨,至今遗址犹存。赵佗就任首任县令,立即着手于龙川城的建筑。他亲勘当地山川地形,最后确定“建城于罄湖之东,阻山带河,四面平旷”。(《全唐文》卷八百一十六)佗城三面环山,南临东江,易守难攻,又利于交通运输,故历千年之久。可以说龙川因赵佗而有名,赵佗因龙川而后有南越国,龙川也因此被称作赵佗的兴王之地,正如郦道元《水经注·浪水》中所说:“赵佗乘此县而跨南越矣。”赵佗在龙川七八年时间里,设置政区、移民实边、开垦山林、修筑城池、兴教办学、推广中原文化,做了许多开拓性工作,使荒古龙川大地成为南越国一个先进地区,并带动整个东江流域的开发,产生深远影响。
赵佗在担任龙川县令期间首先勘定城池所在,筑城营防,设置行政区,使龙川成为军事、政治、文化据点。
赵佗在岭南筑城有好几座,最早的应是龙川佗城,赵佗自任龙川县令伊始,即亲自踏勘当地山川地形,选择城址,指挥筑城。据民间传说,赵佗接受秦皇诏封为龙川县令后,为择建龙川县治所址而殚精竭虑。他顶风雨,冒寒暑,不辞劳苦地驾舟沿东江而上进行勘察,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仔细察看山势水脉和乡情民意。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辛考察,赵佗认为在佗城建置县治所最为合适。因为佗城依山傍水,土地开阔,背靠罄山,面临东江,水上交通便利,东面有蓝关险道,北面有五合(枫树坝)要塞屏障,是个建置县治所的风水宝地。他便召集沿江乡绅官宦进行商议,把在佗城设置县治所的设想告诉大家,但是,有的乡绅官宦却坚持不同意见:有的认为柳城地面平坦,也面临东江,县治所应该建在柳城;有的认为黎咀最佳;有的认为建在四都最为理想……大家议论纷纷。赵佗是个足智多谋之人,知道这样争论下去必然没有结果。为顾全大局,使众人心悦诚服,他想了一会儿,说:“大家不要再争论啦!这样吧,三天后,你们各自在自己的家乡挖一斗土前来过秤,哪个地方的土最重,就铁定在哪个地方建置县治所!”大家听后,觉得赵佗这个方法很好,表示赞同。量土秤重那天,各地的乡绅官宦都带着从家乡挖来的一斗土前来过秤。不知是天意的使然,或是人们的刻意为之,也许是佗城乡绅听懂了赵佗“铁定”两字的含意,便在打铁寮旁取来一斗土,经过秤,结果比任何地方的土都重半斤。于是,赵佗当即宣布:“经量土秤重,佗城的土最重,县治所就建在佗城!”随着赵佗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佗城被铁定为龙川县治所址达两千余年。尽管这是个传说,但是从佗城的地理位置来看,赵佗应该是充分考察过,早就选定佗城为县治所所在,称土之说无非是给下面的官员一个容易接受的方式而已。
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