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跨越时代的百位中国科学家(4)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藜总主编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李敏华(1917—2013),固体力学家,中科院院士。1917年出生于江苏苏州。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工程学系。1945年和1948年先后获得关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49—1951年在美国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NACA)路易斯发动机研究中心任研究科学家,1952—1954年在美国布鲁克林理工学院机械系任研究教授。1954年回国,先后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力学室及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曾任力学所固体力学研究室主任。

她是中国塑性力学的开拓者,在塑性问题的解析方法、结构强度、疲劳失效机制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力学人才。195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78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曾任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航空学会常务理事,《力学学报》《航空学报》和《固体力学学报》编委。先后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以及全国妇联执委。

一颗矢志不渝的爱国心,一份开拓创新的责任感,李敏华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航空事业。她这一生所体现的默默奉献的品质、孜孜以求的精神、甘为人梯的情怀,无不绽放着美丽芳华,堪为后人典范。

麻省理工学院首位工科女博士

1917年11月2日,李敏华出生于江苏省吴县,幼年时曾在振华附小读书,后随家人迁居上海,1935年从务本女中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1925年的“五卅惨案”、1931年的日本侵略东北三省以及1935年的“一二·九”学生运动,都给李敏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她立志以己所学报效祖国。1940年,李敏华大学毕业后留在航空工程学系任教。4年后她与丈夫吴仲华一起赴美留学,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MIT),并先后在1945年和1948年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题目分别是“用散射光弹解轴扭转”和“亚谐振动的解法”,都获得很好的结果。

那时的美国对妇女还很歧视,她在选读博士时,麻省理工学院机械系负责本科生的教授就说:“我不能看到机械系有女博士”。幸好负责研究生工作的苏特勃教授支持她。读博期间,李敏华选修了热力学课程,她的老师肯能教授在一次总结考试结果时说:“这次考题很难,很多人不及格,第一名考95分,是吴夫人”。30多年后,当1979年中国学者访问MIT时,她的老师还记得此事,并说:“一个小个子女孩子打败了所有男孩子!”况且当时的李敏华还有两个儿子需要照顾。她后来回忆说:“我之所以能够学成,是由于有学成后回国服务的坚定信念;也是和吴仲华帮助照顾孩子和分担家务分不开的。”当李敏华终于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第一位工科女博士时,波士顿报纸在报道该届毕业典礼时特地提到:“中国的李敏华,几个孩子的母亲,证明妇女可以与男子一样,获得博士学位”。

李敏华不仅在MIT攻读学位时,一边学习一边照顾孩子,1975年她的小儿子病重期间,以及1988年初吴仲华肝癌手术后到1992年病故期间,她也是一边工作一边照顾病人。李敏华用实际行动展示她如何处理学业、工作和家庭的关系,不愧是妇女科技工作者的典范。

毅然回国开拓中国塑性力学

为了取得科研工作的实际经验,李敏华决定和吴仲华一起应聘到美国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NACA)的路易斯飞行推进实验室工作。她在强度研究室任研究科学家,进行塑性力学的研究。

朝鲜战争爆发后,他们立即离开NAcA转到美国布鲁克林理工学院(PIB)机械系工作,为回国做准备。其时,李敏华夫妇均已进入科学研究的“如日中天”境地。李敏华发表了数篇NACA报告,还在1950年秋举办的第三届塑性年度会议宣讲了重要论文《论应变硬化区中轴对称平面塑性应力问题》,从而奠定了她在塑性力学领域里的地位。鉴于学术上的成就,她被遴选为西格玛Ⅺ学会的会员,这是优秀青年科学家才能够得到的一项崇高荣誉。

尽管他们工作如意、生活富裕,而且有关方面一直要求他们加入美国国籍,但他们并没有忘掉自己学习工程的主要原因,一心回国参加建设。当时,美国政府对在大学工作的中国理工科留学生的回国事宜横加阻挠,李敏华夫妇历经数年努力,尝试过出国参加学术会议、到印度等地找寻工作、争取联合国的亚洲工程项目以及赴港省亲等途径,均未成功。最后决定以暑期旅欧名义出行,而且特地选择了星期日乘飞机离美赴英的方案,这才避开了移民局的纠缠。1954年8月,李敏华一家终于离开了美国,绕道西欧、苏联,并于11月通过满洲里回到了祖国。

当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周恩来总理接见李敏华夫妇时亲切地讲道:“像你们这样年轻的科学家夫妇,我国还很少,你们要好好工作”。这给了李敏华夫妇很大鼓励,他们也是一直这么做的。从1955年秋开始,李敏华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钱学森和钱伟长领导下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创建工作。作为高级研究人员,她担任了力学所设立的四个研究组之一的塑体力学组组长,成为我国塑性力学的开拓者。

20世纪50年代中期,塑性力学在我国尚属空白,她便和王仁、杜庆华等学者一起,携手培育塑性力学的研究人才。他们在力学所精心组织塑性力学文献讨论会,通过集体学习方式,高效率地吸收国外科研成果和工作经验。参会者除了有关院校的著名学者外,还有力学所塑性组的年轻学子。李敏华特别安排年轻人参加文献调查和讨论会,使大家从实践中学到科学知识并了解做研究必须具备的科学态度和基本功。随后,李敏华又在钱学森倡导成立的工程力学研究班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系开设塑性力学课程,为我国塑性力学事业造就了一支中坚队伍。

P14-17

作者简介
张藜,云南昆明人,1966年生。1986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1989年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2003年于北京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科技史杂志》副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等。以中国当代科学社会史、化学史等领域的系列研究成果,拓展了中国现代科技史研究,促进了对共和国早期科学体制、科学家社会生存状态等问题的深入认识;以大量学术组织工作,推动了口述历史这一研究方法在科技史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深入发展;目前担任老科学家学术采集工程项目首席专家。
目录

何泽慧:卷舒开合任天真

李敏华:展翅长空绽芳华

王业宁:不待扬鞭自奋蹄

陈茹玉:中国有机磷农药研究的先行者

张树政:大爱寄情微生物

陆婉珍:石油分析领域的先驱

徐晓白:不惧朔风暗香来

叶叔华:星路漫漫上下求索

尹文英:山高水长路多花

陈文新:踏遍青山为中华

董玉琛:情系嘉种矢志不渝

郑儒永:名门俊彦自在行

夏培肃:恬淡人生

杨芙清:“机遇来自国家需要”

安静娴:俯仰一世乐在药中

张丽珠:中国试管婴儿技术先行者

李桓英:实验生涯谱写华表乐章

胡亚美:刺向血癌的利剑

肖碧莲:莲叶无穷碧 慧心此处寻

沈渔邨:以科学精神体现人文关怀

史轶蘩:经年铸剑垂体瘤

刘彤华:七厘米载玻片上的医学人生

序言

(一)

2010年5月,“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称“采集工程”)正式启动。这项工作致力于搜集、整理、保存、研究中国科学家的学术成长资料,以此记录和展示中国科学家个人科研生涯与中国现代科技发展历程,由中国科协牵头,联合中组部、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文化部、国资委、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11部委共同组织实施。

六年来,采集工程不断推进,至今共已开展了450余位老科学家的资料采集工作,获得了10余万件数字化与音视频资料,数万件手稿、书信、照片、科研仪器设备等实物资料,为公众了解老科学家的科研人生、探索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研究中国科技事业发展历程,积累了丰富翔实的素材。

作为采集工程的成果之一,自2014年10月起,采集工程在《中国科学报》上策划和组织开设了“印刻”专版,每期用一个整版的篇幅介绍一位接受采集的科学家,并配以相关史料或采集工作心得,既展现了老科学家曲折丰富的人生故事和科研经历,又提供了一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同时也成为采集工作经验总结和交流的平台。截至2016年9月,专栏已刊载130期,即刊出了130位老科学家的科研人生故事。

本套丛书即为上述“印刻”专版130期的合辑。

(二)

但是,这套丛书并非“印刻”已刊发文章的简单汇集出版。

“印刻”刊出的每一期文章,都由130个采集小组分别撰写完成,荟集了每个采集小组在平均两年的资料采集和研究报告撰写周期里,所获得的对科学家最完整、最深入的认识。遗憾的是,由于受报纸版面限制,“印刻”刊发时不得不删去了许多片段和图片,使许多叙事显得干巴、生硬,趣味性、可读性受到很大影响。现在的合辑基本恢复各采集小组提交稿件的原貌,有些还补充了新的资料,讲述更丰满、更鲜活的故事。

自编辑审定“印刻”文稿以来,我们一次次被文中科学家们执着科学、潜心钻研、严肃认真、求实创新的精神所感动,也一次次被科学家们爱国为民、无私奉献、科技报国、无怨无悔的事迹所震撼。衷心希望读者能从这些故事中,感悟这百余位老科学家的科研人生与家国情怀,品味科研道路上的艰难、挫折与荣耀,理解什么是科学精神以及科学精神于我们日常生活的价值何在。

全书由四个分册组成。每一分册首先以学科相近为依据分大类,同一大类下再以科学家出生时间先后为序。同时,每一篇文后,还设有“相关阅读”,选刊了部分采集工作中所获得的重要文献和访谈记录、一些采集人员的感悟心得等,为读者提供内容多样、形式各异的延伸阅读素材。另外,作为整理和研究中国现代科学家资料和科技发展史料的重要成果,截至2016年底,采集工程已出版科学家传记和相关作品70余种,尝试探索兼具学术性、史料性和可读性的科学家传记写作方式,逐渐形成了规模和系统性。有兴趣的读者可从本书每个分册的封底看到这一总书目,选择阅读更翔实的科学家大传。

(三)

为便于读者选择和重点阅读,全书前三册按科学家所在的不同学科领域或工程技术门类分辑,第四册为女科学家专辑。

第一册收入从事数学、物理学、化学、地学领域的38位科学家。其中有自言“人谓数无味,我道味无穷”的数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谷超豪院士,有我国理论物理学和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湍流模式理论奠基人、著名社会活动家周培源院士,有以身许国开拓我国核武器事业、“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程开甲院士,有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中国也要进步”而归国开拓中国超声学学科的应崇福院士,有为了中国早日摘掉“贫油”帽子而常年在野外进行石油地质调查的田在艺院士,有引领中国气象学走在世界前沿、“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的叶笃正院士……无论是在实验室进行演算和实验,还在野外进行观测和勘探,他们的目标都是为了发展新中国的科学事业。从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老一辈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无悔奉献的家国情怀。

第二册收入生命科学、医药卫生、农业等领域的28位科学家。其中,有自称为“泥腿子”的小麦育种专家庄巧生院士,有致力于农业技术推广、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药用植物学家徐锦堂研究员,有将一生心血奉献在肝胆外科上的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吴孟超院士,有幼年便立志研究昆虫而在日军侵华的国难当头投笔从戎的昆虫学家周尧先生……他们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认准一个目标,奋斗终身成大器。从他们身上,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老一代科技工作者持续、专注的精神,也能感受到他们的赤诚爱国心,为年轻的科技工作者树立起榜样。

第三册收入技术科学、工程技术领域的42位科学技术专家。其中,有为了国家战略需要而不计个人名利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陈能宽院士,也有数十年隐姓埋名从事我国自主核潜艇研发而“忘家”但最终“感动中国”的黄旭华院士、矢志为解决中国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不断攻关的纺织机械专家梅自强院士、为解决农业病虫害而终身研究农药的李正名院士、为提高中国蒸馏酒酿造水平而不懈努力的百岁老人秦含章先生……在他们看来,个人的科研追求,与国家利益、人民需要是时时刻刻联系在一起的。

第四册为女科学家专辑,收入了22位女性科技专家的故事——既有出生于江南名门却“不爱红妆爱武装”的中国第一位女核物理学家何泽慧院士,也有人如其名般清丽、一生在企业从事药物研究开发的安静娴院士,还有风华正茂时放弃联合国WHO职位回国、后半生脚印遍及中国麻风病现场的李桓英研究员,等等。她们的人生之路不尽相同,她们从事不同领域的科学研究,她们的生活品味或雅致或极简,但有一点于她们是共通的,那就是对科学研究的爱与执着。希望这一册对女科学家科研人生的集中讲述,能够丰富读者对中国女科学家这一群体的认识和理解,能够领略女科学家的别样风华,能够唤起读者对女性科学家成长特征的更多思考。

需要说明的是,丛书所收入的130位科学家,只是400多位接受学术成长资料采集的科学家中的一小部分。本书采取开放式结构,今后还将继续以采集工程为基础,讲述更多的科学家的故事。

(四)

采集工程是行政动员与学术规范的结合,是由一批具有不同专业背景、来自不同工作机构的人员共同努力推进的事业——仅本书中的署名作者就达100多位,还有许许多多六年来坚持不懈地推进采集工程的有关领导、专家、学者、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限于篇幅,请原谅在此无法一一具名表示由衷的感谢!

特别要感谢的,是已收入本书和暂时还未收入本书的所有老一辈科学家、技术工程专家们,是他们用自己的科研人生,为我们留下了这些堪称精神财富的动人故事。

内容推荐

张藜主编的《跨越时代的百位中国科学家(4)》为女科学家专辑,收入了22位女性科技专家的故事——既有出生于江南名门却“不爱红妆爱武装”的中国第一位女核物理学家何泽慧院士,也有人如其名般清丽、一生在企业从事药物研究开发的安静娴院士,还有风华正茂时放弃联合国WHO职位回国、后半生脚印遍及中国麻风病现场的李桓英研究员,等等。她们的人生之路不尽相同,她们从事不同领域的科学研究,她们的生活品味或雅致或极简,但有一点于她们是共通的,那就是对科学研究的爱与执着。希望这一册对女科学家科研人生的集中讲述,能够丰富读者对中国女科学家这一群体的认识和理解,能够领略女科学家的别样风华,能够唤起读者对女性科学家成长特征的更多思考。

编辑推荐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传记丛书的微缩版。时代变迁的见证人,共和国科技发展的践行者,中国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群体的集体缩影。

张藜主编的《跨越时代的百位中国科学家(4)》记述了老科学家学术成长采集工程中入选的22位出生于20世纪初,以何泽慧为代表的从事理工农医各个领域的女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和她们对新中国科技发展做出的的杰出贡献。各篇文章都为采集工程各个采集小组根据研究报告改写而成,采用了大量采集工程中得到的珍贵图片,对每位科学家的人生经历、主要科学成就做了简要介绍,同时用了主要篇幅着重介绍了各位科学家治学过程中的感人事迹,彰显了他们热爱祖国、为了国家和民族无私奉献、严谨治学的高贵品质。本书是使读者、特别是青年科技工作者、以及中学以上学生全面了解各个学科专业科学家最具权威性的读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4: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