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网络舆论法律规制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网络舆论引导规律研究”的后续研究成果。主要将研究网络舆论引导中的各种法律关系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更好地依法引导网络舆论。内容既包含对网络舆论引导法制建设历程回顾及网络传播对舆论引导的挑战,又具体研究网络舆论引导与网络表达权、知情权和监督权之间的法律关系。具体分为:依法引导网络舆论,法律的适用性与普适性,网络表达权,网络知情权,网络监督权,网络媒体法律监管等专题。 作者简介 林凌,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韬奋学者。先后担任中学教师、县人大常委会秘书和军事院校教授。主持完成国家课题、上海市课题、军队课题和上海市教委课题8项(含委托课题)主持国家重大课题子课题、重大课题子课题2项。 夏梦颖,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参与国家课题、省部级课题、上海市教委课题4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 目录 章网络舆论引导法制建设 一、始终坚持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一)以禁止性立法形式加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二)网络立法适应网络技术进步和网络传播出现的新问题及时颁布或修订法律法规,坚决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三)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表现为若干具体的公共话题,网络舆论引导法制建设从制度层面及时回应这些公共话题 二、始终坚持传播渠道规制和传播内容规制并重的立法思路 (一)对网络舆论传播机构和个人进行分类规制 (二)对网络传播禁止性内容及救济措施做了梯度式规定 三、坚持以网络媒介业务划分为基础的网络立法模式,加快网络舆论引导法治化建设 (一)网络基础性立法与网络言论规制相结合 (二)网络释法与网络立法相结合 (三)加快立法进程,集中规范网络言论的突出问题 四、把维护公权力和保护私权利相结合作为网络立法原则和目标 (一)网络立法维护公权力 (二)网络立法保护私权利 第二章法律的适用性与普适性 一、网络公领域与私领域界限模糊 (一)网络公领域 (二)网络私领域 (三)网络公领域与私领域趋于模糊 二、引导主体的法律适用性 (一)引导主体角色的法律适用性 (二)引导主体公共职能的法律适用性 (三)引导主体功能的法律适用性 三、技术创新消解法律的适用性 (一)网络技术创新超前于网络立法 (二)网络技术消解传统的法律因果归责原则 (三)网络技术消解传统的舆论引导规定 第三章网络表达权 一、网络表达权探源 (一)网络表达权法源追寻 (二)网络表达权内涵 (三)网络表达权与言论自由权 二、保护网民自由表达意见的权利 (一)公权力与网络表达权的张力 (二)法理溯因 (三)实现网络表达权的法律路径 三、限制非法言论传播 (一)网络非法言论分类 (二)互联网非法言论的危害性 (三)web2.0环境下政府限制非法言论传播面临挑战 …… 第四章网络知情权 第五章网络监督权 第六章加强网络法治建设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