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诚信的品德
情境扫描
邓毅一直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可是最近,他经常向妈妈要钱,理由是学校号召捐款,或者是学校要求交资料费、帮助同学……妈妈感到很疑惑,于是和老师通电话了解情况,发现这些全部都是假的。经多方了解,原来他撒谎要钱,全都是为了进网吧上网。当妈妈跟他交流时。他还是用各种谎言来掩饰自己的行为,为此妈妈苦恼不已。
邓毅的表现在孩子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就是孩子的诚信出了问题。其实,诚信出问题的表现远不止这些,比如抄袭作业、考试作弊、偷改试卷分数、对他人乱承诺却不兑现,等等。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道德规范,是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诚实守信是初始性道德,一切道德规范都是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再高的道德规范都是以诚信为基础的。“人无信不立”,就是这个道理。
孩子诚信缺失,固然与学校教育的不到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一定的关系,但家庭诚信教育的缺失和方法不当,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那么,家长的哪些错误做法容易导致孩子不诚信行为的发生呢?
追根溯源
一、包庇纵容,滋生失信行为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犯错不足为怪,但父母若处理不当,其不良后果却不可小视。当孩子偷拿了同学的文具、抄袭作业、与人打架推卸自己的责任、为买心爱的物品说谎要钱时,有的家长认为这只是小毛病,孩子年龄尚小, “树大自然直”,不必去理会;有的家长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一味地替孩子遮掩。家长的这些错误做法都会助长孩子的不诚信行为,导致孩子是非不明,甚至为逃避责任,免除惩罚,编说谎言,做出不诚信的事情。
二、方法不当,引发错误导向
有的家长发现孩子偶尔的不诚信行为,便深恶痛绝,恶语相向。比如孩子第一次拿了少许零花钱,就被斥为“小偷”;不小心摔破了东西不敢承认,就被说成“撒谎”。家长过早给事情定性,对问题严重性的故意渲染,会使“小偷” “撒谎”这些消极的心理暗示不知不觉地存在于孩子的潜意识里,驱动孩子一错再错,不仅不能起到令行禁止的作用,反而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最终使他们远离诚信。其实,孩子天性纯真、率直,不诚信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不少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容不得孩子犯一点儿错误。如:对待孩子的学习,不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科学方法指导和良好习惯的培养,等到成绩不理想时,一味责骂,甚至大打出手;对待孩子的行为,不注重是非标准的明辨、做事方法的指导,当行为出现偏差产生不良后果时,不查原因,不定对策,不教正确做法,企图用暴力体罚方式让孩子“长记性”。当孩子错误地认为是自己的诚实引起了父母的不满甚至是责罚时,便开始采取掩饰、说谎等不诚信的行为以逃避责罚。
三、盲目期待,导致投机取巧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普遍的心理期待。自己没读大学,想让孩子能“金榜题名”,步入高等学府;自己“怀才不遇”,想让孩子能“平步青云”,仕途光明……大凡自己未能实现的夙愿,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因此,一些家长就不顾孩子的实际智能水平和个性特点,对孩子的教育急功近利、揠苗助长,希望孩子无所不能、处处成为自己的骄傲和荣耀,希望以孩子的优秀表现填补家长的种种遗憾。有的孩子为博得家长的欢心和向周围人炫耀,为提高作业的准确率而传抄作业,为取得高分而考试作弊,为评优“选干”而拉票,形成爱慕虚荣、投机取巧等不诚信习惯。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