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把那个故事再讲一遍/新生代作家小说精选大系
分类
作者 吕魁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这么快就照好了,你就不能多照一会儿?再来一张,慢点照啊,别照坏了,这可是我一生的回忆。”赵飞手搂在小染的肩上,头歪在小染的耳旁。镜头里的他们宛如恋人一样。

“好了吧?”小染抖搂头上的雪花。

“来,我给你俩也照一张,”小染拿走相机,“你去和赵飞也合照一张,以前你们照过没?”

我一想,上次和赵飞的合照都是三四年前的事了。

“和他照干吗?浪费胶卷。”赵飞嘴上这样说着,但还是和我搂在一起。

“我和大头也照一张。”小染跑到我的身边。

“你俩有什么好照的啊?我走后你俩天天见,还不知道会发展成什么关系,有的是机会。”赵飞酸酸地说着。

“那算了,不照了。”小染扫兴地说。

“照,照,我开个玩笑,能不让你俩照吗?快,站好!”

小染开心地笑了,站在我的右边,把头靠在我的肩上,耶,手摆着V字状。

她的发香让我脸红。

“哎,小染,”赵飞从镜头后探出头来,“这哪行啊?和我照时你一副淑女样,和大头照就小鸟依人,本色表演啊,这不公平。”“那你和我照时你还搂我呢。”小染委屈地说着。

“那我不管,你俩这样照,一会儿我也得这样来一张。”赵飞举起相机,小染把我的手搭在她的肩上。“你笑笑。”小染对我说。我冲着镜头傻笑着。

那张照片是至今我和小染唯一的一张合影。我记得我把它夹在了一本书里,但找了多次也没再找到。也许是高三那一年兵荒马乱,我把它弄丢了吧。

不知道那张照片最后落在了哪里,躺在哪个安静的角落,当有风吹过书一页页地翻动,谁又会看见那张泛黄的照片上我和小染亲密的样子,小染甜甜的微笑,别人会怎样猜测我和小染的关系?谁又能想到照片上的两个年轻人,在哪年经历了怎样令他们永生难忘的故事?

雪仍旧飘着,赵飞在校园里每一个有纪念意义的地方给小染一张张地照着。我拿着小染的大衣,站在一旁看着他们。小染十分配合地摆着各种姿势,每一张照片都是很完美的画面。

“最后一张了,”赵飞说,“我们三个合照吧。”

赵飞把相机递给路人,小染站在我俩中间,双手比着V字。

“你俩就像是一男子组合,我就是你们的歌迷,和你们合影。”小染笑笑地说。

一、二、三!曾经和永远定格在17岁飘雪的冬天。

赵飞说,他走后我和小染要像从前一样,好好的。

“到那边会给你俩电话的,等安顿好,会写信给你们的。”赵飞说得很潇洒。

“别忘了把我和小染的照片寄回来啊。”我把他的行李放到了车厢后面。

“×,我都是要走的人了,你也不给我道别,却他×说这个,还是不是兄弟啊你!”赵飞说得轻松。

我把后车厢盖盖住,砰的一声,离别正式上演。

“到那边你该好好学习,别再瞎晃了。没时间了,转眼就要高考。也别再祸害省城人民了,让大城市的女孩多活几天。”

“你滚!你以为我是你啊!我绝对会努力学的,不为别的也得为了我家小染啊!我们说好北京见的,是吧小染?”

小染含笑点头。

“行了,你们别送了,我走了。”赵飞拍拍我的背,“别他×忘了我啊,北京见!”

赵飞少有的亲切,我拍着他的肩膀,答应着他。

小敏和大冯分别与赵飞拥抱、告别。

出乎我的意料,没有人为分离而伤心哭泣,谁知道这是短暂的分开,还是若干年后的回忆?

“送给你。”小染把一个很厚重的大信封递给赵飞。

“什么啊这是?情书吧?你看你,这才1年多你就为我写了这么多,我多不好意思啊。”赵飞卖着乖。

“呵呵,看看你就知道了。不过你得在车上看啊。”小染淡淡地说。

“行,我一会儿在路上看。瞧见了吧?给我的。”赵飞晃着,向我炫耀。我笑着看小染,小染的眼里是对朋友的祝福和依别。

“那什么,小染,我们是不是也该简单拥抱一下,算是和我告别?”赵飞拘谨地搓着手。

“好啊。”小染大方地张开双臂,阳光下,两个人交错在一起。

积雪燃烧的气味真是好闻,这样动情的画面我是不是该鼓掌?

赵飞眼里的幸福纯真得有质感。

“北京见。”赵飞拉开了车门,“你们保重。别想我啊,但我会的。”

那辆载着赵飞的车远远地开去。

我们的夏天在尘土飞扬中融化在天边的远方。

四个人都向远去的车注视着,谁都没有流泪,伤感刻在心上。

赵飞走后的寒假,我重病了一场。重感冒持续了整个假期。高烧中我不知道发生的事哪些是真实的,哪些又是幻觉。小染好像给我来过电话,对我说她的近况,听说我病了,就让我把病养好。也许是深冬的缘故,她的语气像是在逃避。低沉、脆冷,一碰就会粉碎。她问我有赵飞消息没。我把赵飞新的手机号给了她,说赵飞前些天才给我的电话,听他的口气,他在省城似乎也不是很顺。但在你面前他肯定会装的。说这句话时,眼前浮现出赵飞若无其事的表情。

小染觉得我的话有道理,她没笑,说会和赵飞联系的。

“假期一过我就回去。”小染告诉我。

“好啊,只是今年只有我一人去接你了。”我怅然地看着窗外。

一阵急促的忙音,结束了空洞无味的假期。

2001年的春天,小染19岁生日。她用她父亲送给她的生日礼物和赵飞聊着。

“号记住了吧?嗯,我爸寒假给我买的。这下以后我们联系就方便多了。”

“哎,在啊,我俩当然在一起了。”

“去!你吃什么醋啊?你够得着吗?”

P62-65

作者简介
吕魁,男,1984年生,山西省运城市人。毕业于上海社会科学院靠前政治专业,法学硕士。2005年至今,在《人民文学》《十月》《当代》《中国作家》等杂志发表中短篇小说若干。多篇作品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转载,部分作品译成英文、法文。著有小说集《所有的阳光扑向雪》。入选《人民文学》“娇子·未来大家Top20”,第二届人民文学之星中篇小说佳作奖等奖项。
书评(媒体评论)

吕魁一直以小说的形式,与他笔下的人物同步成长,肝胆相照,后青春期的诗意与残酷,炽热与不安,感伤与戏谑,因他的反复书写而达于淋漓。可以说,每一个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人,都可以在吕魁的小说中认出真实的自己,或是各自的兄弟姐妹、同学同事。

——中山大学文学博士、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青年批评家李德南

吕魁小说一个重要的主题便是成长。更确切地说,他的数篇小说所叠加出的,是一个小城少年的成长简史。处女作《小染》书写的是青春期的乡愁。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将这种青春期无名的、而又无处排遣的怅惘,细致生动地呈现出来,令人可感可触。

——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光明日报》“文化周末”副主编、青年评论家饶翔

《少年行》让人想起经典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只不过王朔笔下那些文革时期打架、“拍婆子”的北京故事,被吕魁搬到了他的小城。尽管小说最后情感矛盾的激化将故事引向残酷的境地,但这种“平和的忧伤”使这篇作品也演变为一曲喟叹青春逝去的哀歌。

——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青年评论家徐刚

后记

小城故事多

这些年,为生计在外奔波,回老家的次数逐年减少。即便得空回去,也不过是陪长辈吃顿饭,在老宅子里睡一觉,翌日一早便匆匆离去。用我父亲的话说,与其说是探亲,不如说更像是出公差。每次离家时我都暗自许诺,下一次回来一定多待几日,好好陪陪家人。可等到再次回到家乡,还是一样,来去匆匆,这让我内疚,却又无可奈何。

和多数漂泊在外的游子一样,每次回家,都能明显感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确切地说,是逐渐现代化。从高中毕业,北上首都读大学算起,至今我北漂已有十五年。离家这些年,小城有了机场,有了先前在北上广才能见到的国际品牌连锁店。小城甚至和大都市一样,上下班高峰时段堵车,工资追着房价跑。我少年时常去踢球的街心公园已盖起摩天大楼,初次约女同学去的那片城郊野湖,也早已被环城高架桥所代替。有一次,我在机场候机返京,抬头无意间看到墙上挂着的横幅写着“实现跨越式发展”,不禁哑然失笑。

那么,跨越式发展背后,消失不见的又有些什么?我读高中时,每天骑车上学都会路过一条小街。街角有一家留在我们当地,没有返沪的上海女知青开的本帮菜小馆。印象中,那家饭馆的生意总是不好不坏,坐不满食客,也不至于门可罗雀。老板娘,那个女知青,无论何时都会把并不宽敞的小店收拾得干干净净。不忙时她会坐到收银台后,用录音机播放邓丽君、凤飞飞的歌曲,嗑着奶油瓜子,和前来就餐的食客们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偶尔抱怨下这恼人的天气。

走过这家小馆,沿着街道往前再走三五十米,是一家颇具规模的汽配城。汽配城老板一度曾是小城的风云人物,改革开放初期,仅有小学文化的他从街道供销社销售员做起,通过奋斗,辉煌时期旗下产业涉及汽修、煤炭、娱乐、地产,可以说遍布小城各行各业,身家数十亿。90年代末,这位富豪离奇失踪。一时间,满城风雨,众说纷纭。有说他是资金链断裂,得罪黑白两道,潜逃加拿大;有说他抛弃发妻,和一个小他近20岁的女大学生私奔去了香港;还有的说他吸毒,同时还有赌瘾,从广西偷渡到越南躲债……那家汽配城没多久就被政府查封,过了几年,先是改成洗浴中心,后来又改成KTV,如今那幢老楼,连带那家本帮菜小馆已提前实现“跨越式发展”,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小城目前最高档、名为托斯卡纳的欧式联排别墅群。

走在既熟悉又陌生的家乡街头,我忽然好奇,那个如蒲谷英般飘落至这个北方小城的上海知青,曾经发生过什么故事?后来又去了哪里?那个汽配城老板因何发家,又因何迅速败落?那些带我去录像厅看港台枪战片,去文化宫滑冰,打台球的哥哥日后又有怎样的人生际遇?我昔日的同学好友,多数高中毕业就没再读书。留在小城的他们有人发了财,成了当地颇有名气的青年企业家,而有的人却犯了刑事案件,判了重刑……远在异乡的这些年,我不时会想起那些年,那些事,尝试着写出来,于是就有了这本小说集。

收录本集中的小说,创作时间跨度较长,最早一篇写于2003年,我的处女作《小染》。最新一篇是2014年发表在《当代》上的《把那个故事再讲一遍》。写《小染》时我还不满20岁,刚读大学,忽然没了应试压力,得空便写起东西,自娱自乐。那时没什么人生阅历,只好去写高中时的成长故事。青春期难免多愁善感,为赋新愁强说词,写着写着难免落俗写了个校园小说。说真的,写的时候我毫无创作意识,完全不知道小说该怎么写,甚至可以说,直到写完,在杂志上发表了,我都不确定自己写的那三万多字可以称得上是小说。幸运的是,它竟得到了时任《黄河》杂志主编张发老师的赏识,几乎没做修改,发表了全文,这同时也算是将我领上小说创作之路。如今回过头再读这篇十多年前写的小说,能明显看出当初写得有多么露怯、幼稚,多读几段就会口干舌燥、脸红害臊。也不是没想过对这篇拙作进行较大幅度修改再收录进小说集,可转念一想,处女作不就应该有处女作的样子吗?如同19岁的少年,不懂得圆滑世故,藏拙于巧,却不失活力朝气一样。作为处女作,它题材可以不深刻,写作技巧可以不成熟,但文字鲜活,创作态度热情、真诚,也就够了。

《把那个故事再讲一遍》是我近几年的费心之作,我断断续续写了两年,前后写了三次,直到完稿时也不满意,改了又改,甚至一度怀疑写得是否有意义,没想到竟得到《当代》编辑石一枫兄的赏识,几乎没怎么改动就将其发表。更没想到,数月后不仅《中篇小说选刊》全文转载,该作更是有幸获得第二届“人民文学之星”中篇佳作奖。师友们一次次对我的认可和鼓励,是我坚持写下去的最大动力。

《浅生活》与收录本书其他几篇略有不同的是,它写的并不是我家乡的故事,而是我23岁那年去江西婺源的一次穷游记录。那时候的婺源美得如同一幅古典水墨画,随手一拍就是张明信片。大学临近毕业,无所事事的我在婺源深山中待了一周,彼时婺源游客稀少,远没成为今日这般热门景区。回到都市后想念那里的秀美风光,便在博客上写了几万字游记。幸运的是,这系列游记偶然间被《人民文学》某位编辑读到,以中篇的形式将它登在《人民文学》2008年12期《新浪潮》栏目。几年后,我参加一场关于“非虚构写作”的研讨会,一位与会专家称《浅生活》能称得上是“非虚构写作”。这让我颇感意外,同时也略感惊喜。

其余几篇,《少年行》《再见阿豪》《去乌兰巴托》《信仰在空中飘扬》都是这些年来我在不同场合,听到友人或自述或转述,发生在家乡小城的故事。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故事里的主人公多是我的同学好友,那些在他们看来只不过是生活中发生的平凡小事,一一被我默默记录下来,算是送给他们,也送给自己的成长礼。

谨以此书来纪念虽没当下繁华,却伴我成长,赐给我美好回忆的温馨小城。

2016年2月1日于北京海淀蓝靛厂

目录

小染

少年行

浅生活

再见阿豪

去乌兰巴托

信仰在空中飘扬

把那个故事再讲一遍

小城故事多

内容推荐

《把那个故事再讲一遍》是安徽文艺出版社“新生代作家小说精选大系”的添补品种。全书是被《人民文学》誉为“未来大家”的吕魁的《小染》、《少年行》、《浅生活》、《再见阿豪》、《去乌兰巴托》、《信仰在空中飘扬》等7篇中短篇代表小说结集,反映了80后实力派写手的代表成就。

编辑推荐

吕魁著的这本小说集共收七篇中短小说,其中,《把那个故事再讲一遍》获得了第二届“人民文学之星”中篇佳作奖。《小染》则是作者的处女作,写了高中时的成长故事。《浅生活》写了作者23岁那年去江西婺源的一次穷游记录。其余四篇《少年行》、《再见阿豪》、《去乌兰巴托》、《信仰在空中飘扬》讲述的是作者在不同场合,听到友人或自述或转述,发生在家乡小城的故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4: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