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正阳县城有个公园,叫中山公园,公园里有个湖,名叫小西湖。小西湖的水很浅,清亮亮的,围着小湖四周栽植的都是一些县城里特有的树木,柳树、槐树、榆树、椿树。一到天气炎热时节,树下的阴凉一落一大片,公园里便坐满了成群结队纳凉的人。公园里有假山、凉亭、回廊,还有个供人们休闲健身的露天广场。
据老辈人回忆,这公园原是正阳老城的一座城门,若干年前,旧城改造,政府考虑到偌大的县城竟没有个市民娱乐休闲的去处,于是收拾收拾,将这里改建成了一处公园。公园建成后,城门被改造成了公园的入口,远离城门的一段残墙被改造成了公园的假山,远远一望,那山上竟缭绕着一层淡淡的烟岗。公园外面有一圈围墙,围墙高高的,墙体是一些砖做的花雕和花窗,墙头上是一层特制的琉璃覆瓦,像墙体的一顶帽子。靠近公园盖着一溜摆檐牙飞翘的仿古建筑,有照相馆、茶馆、小饭馆,还有一些专门兜售纪念品的杂货铺子。
早先时候,要进公园还须买票,最初是一毛、两毛、五毛,后来又涨到一元、两元、五元。票价涨到十元的时候,市民们开始不满意了,他们多次到县政府门前聚众请愿,边请愿边发泄怨气:“锤头大的个地方,动不动就涨价,还让不让人活了。”政府不得不顺乎民意进行改制,不久,公园便彻底对大众开放了。
公园改制以后,单位由事业变为企业,职工由管理者变为经营者,进公园也不再收门票,而是通过内部项目的不断翻新来赚取大家的钞票。这时,公园解禁了,大门不再关闭,内部设施除了传统娱乐项目游湖划船、看花赏景外,还增设了一些新的娱乐景点,如儿童乐园、健身房、冷饮店以及颇受人非议的卡拉OK厅等等。一到夜幕降临,公园里叮叮咚咚,莺歌燕舞,好不热闹。
其问,顾三官的生活也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顾三官原是中山公园管理处的一名职工,四十多岁,瘦脸,长发,有一对间距很窄的小眼睛,看人时一眨一眨,似乎心里老在盘算着什么。公园改制之前,顾三官是一名售票员兼门卫。每天早上,顾三官都拿着一把扫帚,把公园的门前门后打扫干净,洒上清水,然后开门纳客。那时,顾三官头发梳得溜光,每天都坐在靠近大门的一把靠背木椅上,吸溜吸溜喝泡得叶脉舒展的茉莉花茶。他的面前摆着一张木桌,木桌上放着一张报纸,因为游客稀少,他几乎一整天都在那里喝茶,间或哗啦哗啦翻下手上的报纸。偶尔来一个客人,他便眼睛朝上一翻说,“一块”;或干脆不说话,只把右手的食指扬起来,在半空里摇一摇。那时,顾三官几乎是县城里的一道风景。人们一提到中山公园,马上就想到了顾三官;一想到顾三官,马上又想起他那个霸道的、摇手指头的动作,于是一句骂人的话便脱口而出:“那个驴日的,头梳得跟牛舔过的一样,他要是给咱们当县长,估计咱们连走的路都没有。”
公园改制以后,顾三官的日子渐渐难过起来。终于有一天,经理当着全体员工的面郑重宣布:大门打开,进出免费,鼓励职工踊跃承包公园内的所有娱乐项目。也就是说,从那时开始,进出公园不再花钱买票,大门也无须日夜看守,依此类推,顾三官自然也就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
得到消息的当天晚上,顾三官独自一人喝酒,喝了个酩酊大醉,同时,他非常痛心地将那本还未来得及用完的门票,悄悄塞进了火炉。
郁闷了几天,又不郁闷了,因为要吃饭,要养家糊口,于是他像所有公园管理人员一样,提着礼包趁天黑去了一趟经理家。
经理爽快地答应:“就现在剩下的这些项目,你看上哪个挑哪个。”
权衡再三,他最终选择了儿童乐园中的一个新项目——碰碰车场。
碰碰车场在公园的东南角,背靠古城残墙,前临西湖的一个拐弯,没开发之前,基本是一片荒地。(P1-2)
廉租房(代后记)
一
这是固原新区最大的一个居民小区,一条马路之隔,分南北两大部分,南边一律黄色楼体,叫南区,大约有二十栋楼;北边一律灰色楼体,叫北区,大约十栋楼。因为是政府为本市低收入者专门建造的楼房,故名“廉租房”,或日公租房,而且还给小区起了个很好听的名字:民生苑。
民生苑北区的房子,面积从30平方米、40平方米到50平方米不等,楼与楼之间有草坪、矮树,还有一排又一排新安装的健身器材;南区却从内部又分出两大块,西边的和北区一样,全部是廉租房,面积也是大小不等,只是东边却是一家企业的集体集资房——因为这家企业为国企,已倒闭多年了,职工生活非常困难,为了体现政府对国企的重视,并为下岗职工计,故特批在这里盖了五栋共计二百多套楼房,一半集资,一半估计也有政府的补贴成分在里边。
我租住的地方,就是这个小区南边的企业集资房。
虽为集资房,但格局与廉租房相差无几——楼距密密实实,楼体也一律为黄色,有草坪,也有矮树,不同之处在于,除了楼与楼之间没有那些簇新的、五颜六色的健身器材,就是楼房的面积通通比廉租房稍大,有80平方米、70平方米、60平方米,最小的也有55平方米。集资房和廉租房之间,隔着一条水泥路,中间有一个广场,广场上盖一栋二层小楼,名日“社区中心”。每天早上,小区里的各色大妈们,会准时来到这片小广场上,打太极、跳广场舞。
集资房被声势浩大的廉租房紧紧包裹其间,显得仓皇、委琐、底气不足,但由于其有房屋产权而廉租房没有,它又显示出了自己应有的优越性。
2011年10月,我由老城搬到这里。
之所以搬到这里,是因为随着市委、市政府的搬迁,老城的许多单位纷纷搬到了这里。
妻子所在的单位也很快搬到了这里。
妻子在新区上了几天班说:“人家住在老城的,不是有车,就是有车接,你现在叫我怎么上班?”
于是我不得不在自顾不暇中又一次搬了家。
我的“新家”在集资房的8号楼,是一间面积为80平方米的单元楼,两-室两厅,一厨一卫。房主是这家企业的老职工,好说歹说,租金定为每月六百元,半年一缴,水电暖自付,这在当时景象颇为萧条的新区还是较高的。
“新家”所在的这栋楼处在两栋楼的夹缝中,前后都是新搬来的人家,由于没有安装闭路电视,那些人家的窗台上都摆满了大大小小的“锅”(即卫星接收器,就像乡村里的“户户通”一样),景象蔚为壮观。楼下的草坪高低不平,草也稀稀拉拉,乍一看就像铺了一张又一张脱毛的狗皮,间或有一两株半死不活的小树兀自在风中摇曳。楼的东边是一条马路,马路过去是一座小山,山上有厚厚的杂草和茂密的树林,半山腰上还留有原先山里人家居住过的窑洞、残墙以及一株株经年的柳树、榆树、杏树。
刚住到这里时,我还有些不大习惯,似乎是一下子从繁华的城里,突然搬到了冷冷清清的乡下。更糟糕的是,一些可怕的传言一时沸沸扬扬。传言大多是针对小区治安问题的。据传,这里原先是个出盗贼和响马的地方,拆迁之后,一些人仍贼心不改,常趁着小区人少楼空前来盗窃,有时一晚上竟能清洗整整几栋楼。传言说得有鼻子有眼。紧接着,又传说这里还有拦路抢劫者,气焰更为嚣张,说是青天白日,人正走着,突然就会从身后驰来一辆摩托,倏忽之间,脖子一热,项链没了,耳坠子没了,有时肩膀头子上的挎包也会随摩托的经过而瞬间消失。
由于传言大多针对女性,妻便显得惶惶不可终日。
为了严加防范,晚上我们尽量减少外出时间,就是出去,也不会耗到三更半夜;到家以后,立即关门闭窗,检查插销,睡觉前也不忘将门从里面牢牢反锁。如此这般,竟也没有发生什么传言中的不测。接下来当然就是妻子的上下班问题了。妻子上下班主要是步行。从廉租房到妻子的单位,路虽不远,但步行也得近二十分钟。刚搬过来时,已是仲秋时节,妻子上班时天还亮着,但一入深冬,境况就完全不同了,这时上班后半个小时天才慢慢放亮,下班时间往往天已擦黑。为了使妻子在上下班的路上平安、顺利,我们可以说绞尽脑汁,想了许多办法。后来发现,原来租住在这个小区的,竟还有她们单位的好几个同事呢。之后她们结伴而行,同时上班,同时下班,其亲密之状竟像刚刚参加工作。
如此熬过一年,廉租房的人气才逐渐旺起来。
二
廉租房的南边有一条马路,北边有一条马路,南区和北区中间也有一条马路。随着小区住户的日渐增多,三条马路两边渐渐形成一些不大不小的店铺来。店铺五花八门,有菜店、米店、面店、肉店、水果店、花店、拉面馆、川菜馆、火锅店、包子铺、麻将馆、杂货铺子、小型超市……可以说,凡老百姓居家过日子所需的零零碎碎,在这里都可买到。
渐渐地,妻子也开始喜欢这个地方了。
妻子喜欢吃乡下产的杂粮,尤喜时令水果和蔬菜。下班回来,她的手里往往会提好几个塑料袋,这些塑料袋里往往装着刚刚从农家菜园或庄稼地里收获来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无一例外都出自那些街边小店或小摊。比如四五月的旱韭菜、小葱、苜蓿芽,六七月的豆角、蒜苗、瓠子、杏子、桃子、西瓜,一俟到了秋天,那可吃的东西就更多了,不但有附近农民直接从地里拉来的洋芋、玉米、番瓜、葵花头,还有商贩们从甘肃静宁、庄浪等地贩运过来的苹果、花红、梨。要吃温棚里生产的反季节蔬菜和南方来的各色水果,那只能是冬天大雪封门以后的事情了。
由于每天都要买菜、买东西,妻子对附近店铺的情况可以说了如指掌,她不但知道每个店铺商品的特点、特色,也对店家的为人和品行烂熟于胸。
……
在这中间,往往就有那么一群半老不老的人,靠墙边围个半圆,坐在一些矮凳或砖头上,有拉胡琴的、吹笛子的、弹三弦的、敲锣打梆子的,叮叮当当忙活一气,景象颇为热闹。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秦腔自乐班。自乐班的人一般都是临时的、没有固定组织的,他们自觉自愿凑在一起,目的就是自娱自乐,改个心慌。
我和妻子都是秦腔迷,常常就会在晚饭后来到这里,瞎听那么一会儿。我发现,在这个秦腔自乐班的,大都是些来自农村的人,他们虽没有七老八十,但也已年过半百。他们来到这座城市,多半是因为他们的儿女来到了这座城市,唱秦腔对于他们,一半是重拾旧好,一半是想家怀旧。
自乐班的成员往往都有些戏曲功底,他们要么原先在村里真唱过戏,要么就是一些发烧票友,他们吱吱扭扭、叮叮咣咣那么一闹,往往就能围上来一群同样是半老不老的人,坐在旁边叫好、鼓掌、瞎起哄。一般来说,来这里凑热闹的,多半都是些上了年纪的人,但有一天,突然就有一位小姑娘来到这里。小姑娘十七八岁年纪,五官清秀,脸蛋红扑扑的,扎着个马尾辫。看上去有些拘谨、有些羞涩,但一开口,却把旁边的人都吓了一跳。她唱得地道、深情、投入,尤其是她的嗓音,嫩嫩的、脆脆的,用山里人的话形容,“就像铃铛碰铃铛一样”。小姑娘一口气唱了三个唱段,一段《虎口缘》,一段《三击掌》,一段《藏舟》,一段比一段唱得好。小姑娘唱时,旁边那些卖小吃的、卖服装的、卖菜卖水果的、打牌下棋的,都意外地停下来,引颈翘望,其情其景颇像明星开演唱会。
这时我恰好出来溜达,适时地看到了这一幕。
我突然想起不久前看到的一则社会新闻:说是四川凉山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少女,长得要多好看有多好看,真可谓貌若天仙。一天,一位热情的摄影师采风路过那里,发现了她,并将她带出大山,进行商业包装,人称“天仙妹妹”。后来新闻媒体围绕着这个小女孩和这个摄影师,编排了好多故事,被炒得沸沸扬扬……
传闻与现实一结合,竟碰撞出一丝绚烂的火花——我以此为由头,竟写成了一个中篇,两万多字,题目叫《叫板》,发在那一年最后一期的《天津文学》上。
作品发表后,自己感觉意犹未尽,尤其是那个小姑娘,影影绰绰,挥之不去,老在我的眼前晃悠。后来就有了将它扩写成长篇的想法。
写长篇用了一年半左右的时间。 所有的文字都是在廉租房里完成的。
写作期间,我多次到廉租房前面的那片空地上,去溜达,去听秦腔自乐班,但始终再未见到那个小姑娘。
小姑娘似乎人间蒸发了。
小姑娘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
她是谁家的孩子?
她来自哪里?
来到廉租房,她究竟经历了怎样复杂、曲折的心路历程……关于这一切,只有通过我的想象来替她完成了。
2015年8月25日早晨
火会亮著的《开场》是一部有着凌厉生活质感的长篇小说,是一部读后让人产生强烈历史无助感、生存悲剧感的生活写实作品。小说创作以乡土社会生活为主线,字里行间溢洒出浓郁乡土气息。作者将笔触深入山乡世界,叙写了日常生活,讲述了世俗人生故事。
火会亮著的《开场》所有的文字都是在廉租房里完成的。写作期间,作者多次到廉租房前面的那片空地上,去溜达,去听秦腔自乐班,但始终再未见到那个小姑娘。
小姑娘似乎人间蒸发了。
小姑娘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
她是谁家的孩子?
她来自哪里?
来到廉租房,她究竟经历了怎样复杂、曲折的心路历程……关于这一切,只有通过作者的想象来替她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