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7年11月6日,摄政王的独生女、英国王位继承人夏洛特公主逝世。她短暂的一生过得很不幸福。她天性冲动、任性而暴烈,一心向往自由,可从来没能得到。她在激烈争吵的家庭气氛中长大,很小就离开声名不佳脾气古怪的母亲,交由声名不佳生性自私的父亲照管。17岁时她父亲决定将她嫁给奥兰治亲王。起初,她默然同意,后来却突然与普鲁士的奥古斯都亲王相爱,并决心毁弃婚约。这并不是她的第一次恋爱,在此之前,她曾偷偷地与一位叫赫斯的上尉鱼雁传情。奥古斯都亲王已经结婚,配偶是一位庶民。不过夏洛特并不知道,因为他没有告诉她。在她故意拖延时间与奥兰治亲王周旋时,结盟诸国的君主来到伦敦(那是1814年6月)庆祝胜利。在这些人中,俄国皇帝的一位年轻漂亮的随从萨克森-科堡的利奥波德亲王数度试图引起公主注意,可公主此时已心有所属,对他并不在意。次月,摄政王发现女儿与奥古斯都亲王私下约会,突然亲临公主住处,开除了公主的管家,并下令把公主禁闭在温莎园内。“全能的上帝赐给我忍耐吧!”公主痛苦而激动地跪在地上喊道,然后一跃而起,奔下屋后的台阶,冲到街上,喊了一辆过路马车,直驶贝斯沃特她母亲的住所。公主的行动被发现,被追赶,最后,在诸叔伯尊长——约克公爵、苏萨克斯公爵、布鲁厄姆勋爵和索尔兹伯里大主教——的劝导下,终于在凌晨二时回到卡尔顿宫。她被幽禁在温莎。从此不再有人说起奥兰治亲王。同样,奥古斯都亲王也就此消失。萨克森一科堡的利奥波德亲王面前的道路终于畅通了。
利奥波德亲王非常聪明,他赢得了摄政王的青睐,并使大臣们对他产生好感,还跟公主的另一位叔叔肯特公爵交上了朋友。通过公爵,他得以在暗中与公主联系。公主此时公开声称,只有利奥波德亲王才能带给她幸福。滑铁卢战役后,他在巴黎,肯特公爵的侍从武官往来于海峡两岸,替他们传递书信。1816年1月,利奥波德亲王应邀赴英国,当年5月,亲王与公主在英国举行了婚礼。
利奥波德亲王的性格与他妻子的性格截然不同。他当时26岁,是德国一位小诸侯的幼子。他在反对拿破仑的战争中表现不凡,在维也纳会议上显示了出众的外交才能。现在,他又试图降服一位桀骜不驯的公主。他态度冷静严肃,言语镇定,行动谨慎,不久便使他身边那位狂野、莽撞、爽直的女人服服帖帖。他发现,公主身上有许多东西是他不能接受的。她喜欢取笑,走路跺脚,笑起来像大声吼叫;她一点儿也不能控制自己(而这正是王亲贵族们特别需要具备的品质);她的仪态举止令人讨厌。说到仪态举止,他最有资格评判了,因为他曾出入欧洲显赫的上流社会。许多年后,他曾对他的侄女解释说,他实际上“是法文中所谓的‘时髦男人一。他与妻子之间不断发生摩擦,但每次都以相同的方式结束:她穿着衬裙,身体前倾,双手放在背后,面颊绯红,眼光闪烁,站在他面前就像一个倔强的大男孩,声称他要她干什么她就干什么。“如果你要那样,我就那样做好了,”她说。“我不是为我自己,”他总是这样回答,“我要你做什么,那是因为我相信这样做对你有好处,是为了你好。”
这一对王室夫妇定居在埃希尔附近的克莱蒙特,府邸的成员中有一位年轻的德国医生,名叫克里斯蒂安·弗雷德里希·斯托克马尔。他是科堡一位小地方行政官的儿子,战争中在军队里担任军医,退役后在家乡当医生。此时他遇到利奥波德亲王,亲王很赏识他的才能,结婚时把他带到英国做他的私人医生。奇特的命运在等待着这位年轻人,未来为他准备了许许多多五花八门的礼物:影响、权力、奇迹、不幸和一颗破碎的心。在克莱蒙特,他的地位卑微,但公主很喜欢他,称他“斯托基”,跟他在走廊上追逐嬉耍。尽管他体质不佳,性情忧郁,但有时也颇活跃,在科堡以才子著称。他因品行端正,恪守皇家规矩而博得赞许。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我的主人是普天下最好的丈夫;他的妻子非常爱他,这种爱若要衡量,只有英国国债的数量堪与之相比。”不久,他证明了他还具有另一种品质——这种品质使他的生活变得五彩缤纷——那就是精明、谨慎。1817年春,公主怀孕了,他被邀请担任公主的侍医,可他十分清醒地婉言谢绝了。他清楚地认识到,他的同事们可能会忌妒他,他的建议不一定会被采纳,但若是出了一点儿差错,他这位外国医生当然会首当其冲地受到谴责。果然,没有多久,他发觉医生们给不幸的公主减少饮食并不断放血,这显然是错误的做法。他把亲王拉到一旁,求他把这个意见转告英国医生们,可是没有用。时髦的节食治疗法继续进行了好几个月。11月5日晚9时,在经过50多个小时的阵痛后,公主产下一个死了的男婴。午夜,公主已经精疲力竭。斯托克马尔终于答应见她。他走进室内,发现公主已经奄奄一息,而医生们还在给她灌酒。她抓着他的手,紧握了一下说:“他们把我弄醉了。”过了一小会儿,斯托克马尔离开了公主,在隔壁房间里,他听见公主声嘶力竭地喊叫:“斯托基!斯托基!”斯托克马尔奔过去时,只听见公主喉头发出临死前的咯咯声。她猛烈地翻来翻去,随即两腿靠拢,一切结束了。
亲王已守在公主身边好几个小时,此时刚离开房间稍事休息。斯托克马尔不得不去告诉他,他的妻子已经死去。亲王似乎一时没弄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在他去公主房间的路上他瘫倒在一把椅子里,斯托克马尔跪在他身边。这完全是一场梦!这不可能。当亲王终于来到公主的房间时,他跪倒在她的床边,亲吻着公主冰冷的手。然后,他站了起来,扑倒在斯托克马尔的怀里,痛苦地喊道:“我太孤独了。答应我,斯托克马尔,永远别离开我。”
P2-5
斯特雷奇,是英国开创一代新风的现代非传统传记大师。他的传记作品一反英国“标准传记作品”的传统形式和风格,主张传记应该是一种艺术品,传记作家应该是艺术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写作原则和方法并运用到实践中。本书被认为是英国传记文学中的佳作。写作上,仅使用的参考书就多达70余种。除本书外,他还有《伊丽莎白和埃塞克斯》等佳作,并早在80年代就已翻译介绍到靠前。
《维多利亚女王传》是英国传记文学中著名的佳作,它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的传主维多利亚女王是英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的代表,也在于它的作者斯特雷奇(Giles Lytton Strachey,1880—1932)是开创一代新风的现代非传统传记大师。
英国历史上有两个时期被认为是英国的黄金时期,一个是16世纪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在位时期(1558—1603),那是英国资本主义开始发展的时期;另一个就是19世纪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时期(1837—1901),那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后面的这个时期里,大英帝国受工业革命之惠,经济迅速发展,人口增长,国力日益强盛,侵略扩张所向披靡,成为世界一等强国。历史上称这段时间为维多利亚时代。维多利亚女王,也就成了这个时代的象征。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女王个人漫长的经历和她的秉性、抱负,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兴趣和关注。本书记述了女王的一生,反映了女王精神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同时也为以她名字命名的那个时代绘出了一幅图画。它不仅是一部传记作品,也是一部文学作品,它以事实为依据,形象地刻画了传主维多利亚和辅佐她的几位名相,以及女王的丈夫艾伯特,使我们看到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事,而不是乏味的史料堆砌。
为了更好阅读和理解这本传记,有必要对作者斯特雷奇做一些介绍。斯特雷奇出生于伦敦一军官家庭,曾在利物浦大学和剑桥大学接受教育,在剑桥读书时就参加了著名的“布卢姆斯伯里团体”。这个团体的成员都是一些具有反传统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以不可知论的精神讨论美学和哲学问题,寻求真善美,鄙视虚假,对一切既定观念提出疑问,并致力于艺术上的创新。这个团体的著名成员还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E.M.福斯特和经济学家凯恩斯等人。斯特雷奇的第一部传记作品是《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四名人传》(1918),在《维多利亚女王传》(1921)后,又写了《伊丽莎自和埃塞克斯》(1928)、《人物小传》(1931)等。他的作品一问世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因为他向英国“标准传记作品”的传统形式和风格提出了挑战。
对如何撰写传记斯特雷奇有自己明确的主张,他认为当时的传统传记往往只是材料的堆砌,而且充斥冗长的歌功颂德之词;他主张传记应该是一种艺术品,传记作家应该是艺术家;传记作家必须对材料进行分析、选择、加工,既要排除一切多余的东西,又要保留一些意义重大的东西,使传记简明扼要。他提出了自己的写作方法,那就是避免作细致的描绘,而是攻其不意,将探照灯的光束突如其来地照射到尚未被人们发现的隐蔽之处。他把他的这些原则贯彻在自己的写作之中。
传记不同于小说,作者不能张开想像的翅膀虚构情节,塑造形象,必须忠实于人物的生活轨迹,从繁杂冗长的历史素材中挖掘最具个性特征的部分,并按一定的思想加以组织、构建成书。作者遵循这一原则,在撰写这本传记的过程中,使用的参考书多达七十余种,其中包括维多利亚本人的日记、书信和回忆录。作者在写到每个细节时,几乎都加了注释(译本略),详细注明材料出处,因此虽不能说书中所述字字有据,但至少可以说绝大部分内容都可以在史料中找到来源。这说明作者的写作态度是十分严肃的。但众多事实材料的综合也并不等于纯粹客观中立,这里面既反映了原提供材料者各自的观点,更有使用材料者在选材时的指导思想。从这本传记,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选材有较强的倾向性,他对维多利亚没有一味歌功颂德,而且有相当多的批评和保留,他没有给代表一个“辉煌时代”的女王再加上绚丽耀眼的光环,而是把她作为一个人,一个不可能十全十美的人再现出来。他甚至认为,女王是一个政治上无所作为的人,在描述女王的性格和心理时,带着同情、赞美以至感伤的笔调。至于传记中描绘的几位首相,原是英国历史上政绩不凡的政治家,作者着笔时则颇多讽刺,尽管是漫画式的勾勒,很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为便于读者了解女王时代的历史背景,译者特编写了维多利亚在世时期的大事记,收入英国及世界发生的若干重要政治、经济及文化事件,供读者在阅读这本传记时参照。
斯特雷奇著的这本《维多利亚女王传》关于维多利亚女王最经典传记,全新修订再版。国外稀世图片首度公开,四色印刷,精装典藏。本书的素材源自大量原始档案、个人书信和私人日记,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女王形象。通过本书,我们可以知道:
她身高不过1.5米,为什么能长久地统治世界上最大的帝国?她在位60多年,是什么让政局稳定,社会和谐?她并不勤政,但政府高效运转,大英帝国在全世界扩张,那个时代的英国为什么诸事顺遂?家庭和国政之间如何平衡?个人幸福与国民幸福如何统一?
维多利亚女王是英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在她统治的60多年里,英国国势蒸蒸日上,成为日不落帝国,制造业领域的世界工厂,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她为什么能够缔造出空前繁盛的“维多利亚时代”?她的生活与政治的关系如何?《维多利亚女王传》运用了大量原始档案、个人书信、女王的日记,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女王的一生。本书是英国传记文学中的佳作。作者斯特雷奇是开创一代新风的现代非传统传记大师,通过此书可以更具体、感性地认识19世纪鼎盛时代的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