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地上的乡愁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唐毅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从读书台到幽州台

第一次到射洪县,我立刻想到了陈子昂。那位开大唐一代诗风的蜀中才子,他的老家就在射洪。射洪县唐属梓州,今归四川省遂宁市辖。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这片山野之中,还藏着一个读书台。

读书台是一围书院,位于该县金华山。中国有很多山是没有名字的。所谓名山,恐怕多少都与文化名人扯上了一点关系,人以山传,山以人名。很难说,陈子昂登上幽州台时,那首千古绝唱的意象里没有一点读书台的影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群山肃立,聆听一代诗人苍凉的吟哦。据相关资料记载:公元696年,武则天派她的侄子建安王武攸宜讨伐契丹,陈子昂随军参谋。武攸宜出身亲贵,不懂军事,陈子昂曾献奇计,未被采纳。这首诗就是作者从军失意时写的,他感到像古代乐毅、燕昭王那样的英雄人物未能遇见;而后来的英雄人物,自己又不太可能看见。诗中包含作者力图为国建功的积极精神。

在陈子昂的故乡,他是颇受爱戴的。不为别的,就为一首豪情万丈的《登幽州台歌》和留在故乡的读书台。

我想,假如一千年前我就站在这个小小的院落,脑子里也许满是严谨的格律、工稳的韵脚。然而,陈子昂就是陈子昂,他不拘形式,五言也罢,六言也罢,只想发出一种惊天动地的感喟。

登上幽州城头,陈子昂心绪大变。本来,一位随军参谋,多半是那种谨小慎微的智者形象,但为诗人,便有几分放达。可是抱歉得很,我至今不知道陈子昂其时的心情是好是坏。

我去过幽州(今北京市广安门外),可惜没有去过幽州台,也就不曾登临过幽州城头。可以想见,那时还远不是泱泱中华首善之区的幽州,城外是一片号角连营的边塞战地。孤独的诗人诗情澎湃,以空旷寂寞的文字,向我们阐释了一种苍茫的宇宙观。

幽州不是诗歌的圣地,只是陈子昂生命的一个驿站。从读书台到幽州台也许并不诗意,要不是他的《登幽州台歌》,可能谁也不会将一位随军参谋同今天的北京联系起来。  。

我走在陈子昂曾无数次走过的金华山道,唐诗的文脉如徐徐轻风,正是从这里吹向长安,让正襟危坐的巍峨都城为之动容。

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修撰的《遂宁县志》有一篇《射洪金华书院记》,当我读到“其文翰议论在史册”一句时,不由一惊,能得到后人评说如此,陈子昂生前的委屈还算没有白受。能够把自身苦难化作文字,上载史册、雕镂人心,也是足可欣慰的。

也许,《登幽州台歌》并非陈子昂刻意为之,寥寥数句,似是脱口而出,实则厚积薄发,所以至今仍屹立在唐诗的源头。

幽州的前面是荒漠,是一望无际的草原,陈子昂身后是大唐的山川。天地悠悠,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很多次选择,大多数人选择平坦,选择幸福与繁华;有的则只能选择坎坷、苦难和荒凉。这是与初衷无关的。

学而优则仕。陈子昂从乡试中脱颖而出,同所有的读书人一样,接下来,就该是告别故园,去与普天之下的举子一决高下。

这一天,金华山阳光明丽,陈子昂上路了。

东都的不夜繁华超出了青年学子陈子昂的想象。天子脚下,皇家气象。成千上万前来应试的举子,个个志得意满、信心十足,谁都想在精英云集的科考中独占鳌头。

按照当时的惯常做法,考试之前,举子们一般都会将自己的诗文写成行卷投到名宦府第,以引起朝廷上下的重视。陈子昂来自巴蜀偏远之地,虽经多方努力,仅得到一位四品官员的接见。

投递行卷的效果并不理想,陈子昂只好另辟蹊径。他见一胡人在闹市出售一把胡琴,要价不菲,观众摇头,都说不值。这时,陈子昂拨开人群,声言这是琴中上品,连价也不还就买下了,并与围观者约定,明日某时将在某处向大家一展琴技。

第二天来了很多人,陈子昂却说考期临近,怕扰了举子们温习功课,这琴不弹也罢,说着说着便将昂贵的胡琴摔碎。此番举动引起一片惊疑,陈子昂这才拿出早已备好的百十轴行卷分送给大家。读了他赠送的诗文,洛阳市民才知道这位四川举子文采盖世。

不过,分送行卷虽然成功,可惜陈子昂考运不佳,未能金榜题名。P1-3

作者简介
唐毅,生于1964年4月,四川仁寿县人,现供职于遂宁日报报业集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人民文学》《十月》《诗选刊》《散文选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并入选多种选本。著有诗集《十九张机》、散文集《崇丽之城》、长篇小说《荷花塘》《做官》等。曾获首届四川省记者文学奖、第三届中国当代诗歌奖、第七届冰心散文奖。
书评(媒体评论)

我常揣着一份默默的情怀,抒写性灵,体味人生,揭露世事。读书人是要与寂寞做伴的,比如明月千里,读书人偶有闲情得见,就以为是误入桃花源了。但有一颗平常心,见着的时候自然就多,所以平常人才会说作家是不食人间烟火的。

我是平常人,也具平常心。偶有文章,都是昨夜东篱把酒的闲谈。触目菩提,举足皆道。但真要下笔,便多了几分谨慎,不敢“大而化之”。

——唐毅

后记

我之于散文,曾经是颇用心的。有过近十年的研习,后来把兴趣转向小说,而后又是诗歌。有时候,对于写作走向,即便是作者自己,也并不一定就能够“做主”。

2013年10月,在获得《人民文学》杂志全国游记征文奖后,我居然转向诗歌写作。原因在于我的获奖作品《从读书台到幽州台》写的是初唐诗人陈子昂。我当时就想,能够从那么多作品中胜出,实属不易,会不会是沾了这位大诗人的光呢?于是,我就想写写诗歌,这一写就是三四年,而且是不间断的。

刚好把这三四年的所谓成果聚在一起,辑成诗集《十九张机》,今年六月,又获第七届冰心散文奖,便不由重新审视自己的散文创作。这一次获奖,会不会改变创作轨迹,重拾散文写作?我也不知道。

我原有一本散文集《崇丽之城》,是十年之前编就印行的。虽然时间相对久远,但对其中文字还算比较满意。那个集子,多是一些小品,数百字、千余字的篇幅,应属小家碧玉之类。那一段时间,对于小品文非常有兴趣,所以一门心思就做那样的文章。

此外,一些篇幅稍长者,便是近年所作的游记,已然积累了一定篇目,即《大地上的乡愁》。这部作品的一些篇什和全部书稿的修订工作,是在梓庐完成的。

梓庐在遂宁市郊之皂角湾,是我周末读书和写作的一栋农家小楼。梓庐是静止的,是不会游走的。我呢,有名有姓,有字,就是没有所谓的号,自有了梓庐,蒙有同好不时以梓庐先生相称,就权当是多出了一个号吧。

我“游”的时候不多,所以“记”得也不多。不过,设若没有这些所谓的“记”,有时候想起来,难免有些空落落的。似乎只有见到文字,才确凿地证明自己是到过某地的。

这便是做游记的好处。

俗语有云:“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住在乡下,有时感觉自己至多也就能够算是一位秀才。还别说,秀才二字,怎么看怎么喜欢。有时候,我甚至觉得自己可能连秀才也不如。因为原来并无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微信,人家秀才完全不凭借这些东西,还能够知道天下事,那才是厉害。如果我们回到秀才的时代,不借助现代通信工具,不出门,恐怕未必能够知道很多。

所谓游记,当然不是简单的旅游日记。

所有的山川都是有灵气的,就像所有的读书人都是有灵气的一样。当一位读书人与其遭遇的山川有了共鸣,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横空出世的诗文或如黄钟大吕,或如溪水四溢……我一直以为,好的诗文是可以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的。

按照文体的大致分类,游记归在散文的范畴。

散文是一种表达方式,是大有可为的。它宽泛,它笼统,它无形……它可以以不同的面貌呈现,这就有了文本意义上的无限可能。

散文写作越博杂越好,书法、金石、收藏、音乐、绘画……均可以有。曾经在谈到汉语写作时,我就表明过一个观点,即每一个汉字都是有文化的,我们切不可把这些汉字弄到一起,反倒没了文化。

《大地上的乡愁》所涉及的地方,有的可能相对远一点,有的就在周边,均是我一一叩问过的。这些作品曾在报刊分篇发表,反响不错。甚至有那么一些赞词,颇让作者汗颜。不过,汗颜归汗颜,读者的肯定,无疑是对我努力完成此一阶段写作计划最好的鞭策与鼓励。

唐毅

2016年10月7日,存梓庐

目录

从读书台到幽州台

夜读东坡

虞丞,虞丞

江南归船

陈情表

桃源梦寻

琴台故径

校书门巷

宫倾

阳关三叠

访上庄

青城消夏录

峨眉看雪

涞水流,易水流

喜桂图

风雨卓筒井

糖霜谱

大明湖畔

茶马古道

赣行杂记

岷州行

千年民谣

观音山传奇记

双馆记

蓬溪墨色

龙凤峡

能不忆蜀西

后记

序言

大地上的乡愁(自序)

近年来,借外出采访或采风游历过一些地方。每到一地,我都要先了解其人文背景。这些地方或远或近,大多同文化沾得上边。

文化这个词,因为用得过多,似乎有那么一点“泛滥”,而且被一些人视作名词。事实上是“名动组合”。人与文是密切相关的,有了人,才有文,“化”的过程非常漫长,而且是“润物细无声”的。毫无疑问,是人类创造了文明,文明又回过头来“化”人。

究其根本,文化是一件“普度众生”的事。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所有的‘古’已化作流年与碎影,均是由今人拼接起来的。”是的,十余年来,我断断续续所做的,就是“拼接”的工作。

乡愁是一种美学,一种念想,一种情绪,一种味道;是一份期待,一份牵挂,一份记忆,一份寻觅……就散落在山水之间,是值得眷恋,值得珍惜和珍藏的。

是的,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丽。曾引来多少驻足,多少凝思,多少论争……均已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正因为如此,那些退隐的岁月才会有其恒久的魅力,让我们对自己生息的这一片土地如此着迷。

有一首《这一刻如此静默》:

时间如此淡定,如此静默

如此清洁透明,凝固的苍茫、辽远与空旷

天地原来是可以不老的

而我也觉得自己这一刻未老

岁月如此坦然,如此静默

如此不着痕迹,有多少这样的时光被忽略

我看见一条无声的河流

无尽的山峦像极一叶叶小舟

那一刻,我仿佛站在时间的缝隙,像是感觉到了什么,又像什么都没有感觉到。但是,不管怎么说,时间都在悄无声息地流逝。

一位胸怀天下的人,所有的他乡都可能是故乡。故乡是宽泛的,是曼妙的;乡愁是兼容的,是文化的。

宇宙浩瀚,大地苍茫。在乡愁的牵引下,走走停停,不知不觉,十余年过去了!

收录在这个集子里的篇目,虽然是文而非诗,但它是有诗性的。凡读书人,血脉里皆具诗性基因,骨子里都是有诗性的。

当我们在旅途中蹲下身子掬起一团泥土,垒向路畔的植物;当我们顺着何首乌的藤蔓,自旧墙上撕下一处新鲜的印痕;当我们于蔚蓝中看到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当我们读到镌刻在石壁上的文字,为其熠熠的光芒所映照……无一例外,我们就在自然之中,在秩序之中。  这就是诗意的相遇。此时,诗文的界限是模糊的,诗是“文”的,“文”也可能是诗的。

我一直把诗与文看作是文学的两翼,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别是散文,简直就是一个“大家族”,几乎可以包罗万象。

有时候,我喜欢空灵,就像可以“空”到在一张白纸上着墨生色那么简单。有时候,我喜欢繁复,喜欢“乱石铺阶”,一定要见人、见事、及物。我同时又喜欢纯粹,所以在编选集子的时候,自然是空灵的归空灵,繁复的归繁复。

在《我的散文观》一文中,我就曾作过归纳:“散文是风情画,散文是心灵史,散文是智慧书。”一篇散文,三者有其一即可,当然也可以是三而为一。

考察一个地方,我喜欢从地理、民俗,包括对当地人的饮食习惯等进行审视。所取一定要是与心灵有过感应的,也就是说,必须在作者心灵扎了根的,成其为“史”的一部分。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有禅心如白云,便可以把文章写到浑然天成。

这就是我喜欢的散文。这样的归纳,也适用于诗歌。

就做学问而言,都说诗在诗外。那么,文章之外又是什么呢?我以为是风骨。文人有风骨,文字也才有风骨。现在一些人貌似喜欢鲁迅先生。但是,假如真有这样一个人,就在他的工作和生活中,恐怕又是“难以接受”的。

曾经,我非常不喜欢文人这个称谓。

因为一说到文人,总会让人想起官宦之家的所谓幕宾,就是去朱门乞食的人,而且幕宾之间还常常发生相互排挤的事。每读至此,便不由人不掩卷叹息。

所以我常常称自己是读书人。在古代,读书人一般有两种去向,一是金榜题名,而后做官;一是书剑飘零,贫困潦倒。也有落魄之后又做官的,但这样的情况好像并不多见。

后来,我还专门查了查,又见文人乃“有文德之人”。这就很好了!何为文德?我认为就是良知与风骨。

那么,一位真正的文人,应该就是古代的士。他们是特立独行的,是可以兼济天下的,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是敢于表达自己的愤怒的……这样的悲悯与风骨,不但在他们的诗文中找得到,在其工作与生活中,也是能够得到印证的。

在现实生活中,一位真正的文人,可能是不那么招人喜欢的。不过,又正如鲁迅先生说的:“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有风骨的人,是无所畏惧的。我想,所谓喜欢与不喜欢,应该是相互的。

那么,一位真正的写作者,除了风骨,是不会靠作品以外的什么立身的。如果除此之外,真有什么可以依靠,也就可以肯定,那样的人在写作上注定走不远。

简言之,一位真正的写作者,是人品与文品的完美结合,永远只会用自己的作品说话。

我还说过,行走是我的宿命。如果没有那样的行走,就没有那样的相遇,也就没有这样一部《大地上的乡愁》。

这些年,我只是循着前人的足迹,在他们曾经停留过的地方,重新打量这个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无非是一次又一次的个人行为,是一个人带有那么一点文化观照的文化之旅。

当我在这个初秋,在一片清凉里校改这部书稿,一些已然模糊的记忆,又逐渐清晰起来。而且这样的记忆,不仅属于我的这十余年,亦是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是中华文化不应忘却的记忆,是我们本该持有的乡愁。

草木自在,涛走云飞。

最近的世界与最远的世界,均在等待。天下熙熙,也就是偶然前来的那么几位文人,把自己的发现或吟成诗,或抒成文……这些读书人走出书斋,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余,随意涂抹的文字,清简萧散,居然也可以行于庙堂,传之江湖,使那些孤绝凌厉的山水进驻人心。

故而,我所认为的写作,就是使一些意绪成篇并为之命名。这样的命名,又常常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具体到题材的裁剪上,我喜欢不枝不蔓。可以有所谓闲笔,但一定要是有用的闲笔。就整个篇幅的把握上,我喜欢郑燮先生的一句联语: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

乡愁是有其独特的味道的。如果味是感知,道就是说出。乡愁的味道,是香远益清的。乡愁的味道,可以“大”到与文明比肩,也可以“小”到自艾自怜,“大我”与“小我”皆在其中。

如果大家读了这些并不一定见佳的文字,还有收获,或在以后游览某地可以联想到某一篇、某一句,甚或也望见了山,看见了水,且记住了乡愁,那就是我最感安慰的了。

2016年9月

内容推荐

《大地上的乡愁》是第七届冰心散文家作家唐毅先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散文集。作者以乡愁为主题,行行重行行,从故乡到他乡,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漫游,写下富有故事、温度和趣味的文字。作者长于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对周遭的一切予以文化观照,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家国情怀、文明兴衰、文化命运……

编辑推荐

《大地上的乡愁》介绍了,有故事的散文,有温度的散文,有趣味的散文。冰心散文奖、中国当代诗歌奖得主唐毅,从诗歌到散文的转换之作。一介书生的“文化苦旅”。 被拂去历史的尘埃,于不断交织和碰撞中获得全新阐释,从而赋予“乡愁”这个文化命题更为深邃的内涵。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3: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