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那乡那韵/寻找桃花源中国重要农业遗产地之旅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赵飞
出版社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赵飞,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副教授,现任农业文化与乡村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历史系副主任、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理事等职。研究方向为农业遗产与乡村旅游,已出版专著2部,在《Sustainability》《中国农史》《地域研究与开发》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广东省软科学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等科研项目10多项。
目录
主编寄语 苑利
序言 赵飞
初识“那文化”之乡
《自然》刊文助推申遗
12个太阳都不怕
罗兴江的见与闻
六月六稻神祭
欢乐的百家宴
隆安的大小“寻宝梦”
百岁老人的记忆
徐霞客11日的逗留
树叶做染料的五色饭
隆安的“香格里拉”
更望湖原生态歌圩
三月三的敬祖情思
雁江的米粉与粉利
村史馆里的捕鼠器
消毒稻草编制成的龙
“那”乡人的农家生活
那桐四月八农具节
从金榜山到稻神山
“那文化”的前行
后记
精彩页
相传古时候,稻谷只需要种一次,便可长期收割,因为收割过的稻-谷能反复生长。有一对恩爱夫妻,结婚后很少分离。一天,妻子要回娘家给老父祝寿,来回需要半个月的时间,而当时正值收割季节,丈夫又刚好外出,妻子担心自己走后,无人收割稻谷,于是决定用半天时间把自家的稻谷收割完再走。
第二天,鸡刚打第三次鸣,她便起床迎着月光到田里收割去了。她割呀割呀,割了一大半,回头一看,刚割过的地方又齐刷刷地长出了金闪闪的稻谷,于是她回头再割。如此反复几次,忙得她大汗淋漓.但始终割不完田里的稻谷。她本想上午割完稻谷,下午就回娘家,可稻谷割了又长,割来割去老是割不完,这可叫她发愁了。她想,要是不去给老父祝寿,人家定会说她不孝顺父母,去嘛,田里的稻谷又收不完,真是左右为难。她越想越心烦,就难过地流下了眼泪,随之就咒骂起再生的稻谷来。
主管稻谷之神听到她的哭声和骂声后,便下令:凡人种下的稻谷只能成熟一次,收割后不能再生。从此以后,收割过的稻谷再也不会复生了。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自古流传着这样一个“再生稻谷”的传说。在这里,水稻已经不是简单的粮食作物,它充满了传奇性。故事中,水稻来自稻神的馈赠,可以复生,可以行走,曾大如柚子,收成不好是因为田鬼作祟让它丢了魂魄,获得丰收需要稻神的庇佑。这里是中国重要农业遗产地、“中国那文化之乡”——广西隆安县,此书要关注的农业文化遗产正是隆安壮族“那文化”稻作文化系统。
“那”是壮语,译成汉语便是水田、稻田。著名壮学学者、《壮族稻作农业史》的作者覃乃昌先生曾形象而简略地将“那文化”概括为“据那而作、依那而居、赖那而食、凭那而乐”,即以“那”为本的壮族传统生产和生活模式。隆安县为南宁市代管县,位于广西的西南部、右江下游两岸,自古就是壮族聚居区,现有人口40余万,其中壮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6%。
民国《隆安县志》、1935年田曙岚所著的《广西旅行记55等文献称,隆安县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0%以上,瑶、壮民族甚少。缘何出现如此矛盾的记述?我想主要有三点原因:第一,民国及以前,国家没有明确的民族识别政策。第二,壮族人生活习俗发生了改变,与汉族差异减小。如清顺治年间进士闵叙督学广西期间所撰的《粤述》就有载: “瑶壮各郡山谷处处有之,熟者耕田纳赋与汉人同。”第三,官府为巩固统治,也注重通过“民族同化”政策逐步把少数民族纳入汉族的范畴。
说起隆安县的设立,还与一位大人物关系密切,他便是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明嘉靖七年(1528),隆安县的地界还属宣化县思龙乡那久村(另有文献记载为“那九村”),王守仁平定田州卢苏、王受叛乱路过此地,“度其土”,认为应当“置县”。后得到皇帝批准,将宣化和武缘两县各一部分地方析分置县,赐名“隆安”,寓“兴隆发达、长治久寄”乡意。
我因何参与“寻找桃花源:中国重要农业遗产地之旅丛书’’的编写?因何与隆安“那文化”结缘?可以归结为一个“缘”字的两份情愫,即“学缘”“情缘”。
2015年12月中旬,同单位的倪根金教授给我转发了一封邮件,内容是关于该丛书征集作者事宜,他嘱咐我如感兴趣可以报名。当时,我已经介入农业文化遗产研究有几年时光,写了一些小文章,并计划将其作为未来学术研究的一个主导方向。看到这封邮件,自然十分欣喜。在倪根金教授的办公室,他让我在尚没有作者认领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中进行选择……
P2-4
导语
这是一套看到后让人爱不释手,读起来让人赏心悦目,闭目回想让人思绪万千的田野手记体丛书。她的每一册都是由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连缀而成。通过这些小故事,她会让你惊奇地发现,怎么一个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居然会有如此高超的智慧,看似落后的传统农业居然会积累下如此丰富的农耕经验,而这些貌似“简单”的农业生产知识与技术背后,居然会蕴藏着如此前卫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有时她的完美甚至会使你惊诧——怎么好像无论如何都不搭界的民间歌舞、传统小戏、乡土仪式,甚至是随口说出的民间传说,都会与农业生产发生如此密切的关联,并成为传统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农业生态系统。本书为本系列丛书的其中一本。
序言
作为“寻找桃花源:中
国重要农业遗产地之旅丛
书”中的一本,本书关注
的对象是入选第三批中国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的
广两隆安壮族“那文化”稻
作文化系统。壮族,人口
逾1600万,是目前中国
人口数量最多的少数民族
,以壮语为民族语言,主
要分布于华南地区的广西
壮族自治区。壮族是我国
乃至世界上最早发明水稻
人工栽培的民族之一。“
那”是壮语,译成汉语便
是水田、稻田,“那文化”
便是壮族的稻作文化。
位于广西的西南部、
右江下游两岸的隆安县,
“那文化”底蕴深厚,被著
名学者梁庭望先生赞为“
壮族稻作文化最集中、最
灿烂的展示地”。2013年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
予其“中国那文化之乡”称
号,2015年成功入选第
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
产名单。隆安丰厚的“那
文化”遗产,主要体现在
以下方面:世界最早的人
类利用野生稻资源的证据
——1.6万年前水稻植硅
体发现于娅怀洞遗址;隆
安县是桂南大石铲分布的
中心区域,而大石铲的出
现,被看成是广西稻作农
业发展的标志;隆安野生
稻资源丰富多样,隆安是
广西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多
样性中心地之一;以“那”
命名的地名在隆安数量众
多;隆安有古老和系统性
的稻作起源传说;“那文
化”相关民俗节庆众多且
富有壮族特色,其中以农
具节和芒那节最具特色;
大米食品种类多样,经过
漫长岁月积累,已形成十
几个系列100多种精美的
大米食品,该农业文化遗
产地所指地理范围,包含
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中的各
项要素,并以行政单位为
边界,即隆安县域全境。
自2016年1月接受写作
任务,笔者先是通过图书
资料、网络数据库系统查
阅了“那文化”相关文献。
之后,为搜集写作素材,
先后3次前往广西开展实
地调研。2016年7月芒那
节前后,先是前往南宁,
在广西民族大学走访壮学
研究学者,在广西壮族自
治区图书馆搜集相关文献
资料。后赶往隆安县,走
访了隆安县文化新闻出版
广电和体育局(以下简称“
文体局”)、文学艺术界联
合会等单位,在文体局人
员的协助下,考察了乔建
镇的博浪村、儒浩村、鹭
鸶村、大龙潭遗址、娅怀
洞考古现场、稻神山,在
博浪村、儒浩村实地观摩
了芒那节。此外,还考察
了城厢镇的惠迪公祠、那
城,那桐镇野生稻基地及
雁江镇区。2017年广两
法定节日三月三前后,笔
者第二次前往隆安。此行
实地考察了南圩镇的南圩
亥日、南圩镇与布泉乡交
界处的更望湖歌圩、布泉
乡稻田景观、雁江镇那朗
古村,前往乔建镇的博浪
村、儒浩村以及雁江古镇
开展补充调研,并在县城
补充搜集相关地方文献。
2017年5月四月八农具节
前后,笔者第三次赴隆安
考察,宿于那桐镇上邓村
,观摩了非遗项目那桐农
具节,考察了城厢镇的国
泰社区稻草龙基地、那城
、隆安中学、独秀峰,乔
建镇的金榜山、岜对山以
及古潭乡的马村等地。
利用3次调研的素材积
累,辅以阅读相关文献获
得的信息,历时两年笔者
完成了本书的写作。尽管
笔者期望通过自己的观察
与体验,用笔下的若干故
事将隆安丰厚的“那文化”
遗产展现给读者,但由于
个人学识有限,拙作必然
存在不足与错漏,希望专
家和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赵飞
2019年3月5日于华南
农业大学
内容推荐
作为“寻找桃花源:中国重要农业遗产地之旅丛书”中的一本,本书关注的对象是入选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的广两隆安壮族“那文化”稻作文化系统。壮族,人口逾1600万,是目前中国人口数量最多的少数民族,以壮语为民族语言,主要分布于华南地区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发明水稻人工栽培的民族之一。“那”是壮语,译成汉语便是水田、稻田,“那文化”便是壮族的稻作文化。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1: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