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童话告诉我们:“王子与公主从此过上幸福了的生活”!
悲催的现实告诉我们:“婚姻如同上吊,别以为绳索一拉双脚腾空,就很快结束。”!
你以为找到对的人长相厮守,从此便能佳期如梦?
人生没有一劳永逸的快乐,烦恼总是来了又去!
婚姻没有不劳而获的幸福,修行是永远的功课!
这本《佛祖也成婚(婚姻不是地位之战)》(作者夏洛特·卡塞尔)写给所有围城内外的人,不管你是沉浸在爱情的喜悦,是苦于难以重新找回曾经的激情,还是挣扎在痛苦的泥潭中无法自拔,它都能让你放下对爱情和婚姻的成见,用一颗初见之心重新审视你的爱人和爱情。
从《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到《女人不“狠”,地位不稳》!
无数婚恋宝典都在教育我们:男女如此不同,难免冲突不断,婚姻就是一场保卫战!
婚姻里,我们看重能力、地位、付出和安全感!
爱情里,我们不是太忘我,就是太自我!
却早已遗失“人生若只如初见”的真爱之心!
这本《佛祖也成婚(婚姻不是地位之战)》写给所有围城内外的人,不管你是沉浸在爱情的喜悦,是苦于难以重新找回曾经的激情,还是挣扎在痛苦的泥潭中无法自拔,它都能让你放下对爱情和婚姻的成见,用一颗初见之心重新审视你的爱人和爱情。作为一名具有30多年经验的心理治疗师和佛教研究者,《佛祖也成婚(婚姻不是地位之战)》作者夏洛特·卡塞尔以东方佛学的视角阐释了婚姻中两人相处的基本原则,将故事和案例娓娓道来,告诉我们如何为爱情保鲜,如何化解争吵和冲突,如何相互体察对方的内心,真正过上王子公主的幸福生活。
我们渐渐明白,喜、苦、忧、乐是浮云般变幻无常的人生体验,取决于自己的内心和思想。心越安详,我们就越能融入当下的生活,越懂人生。于是,我们慢慢接受,世事难料,处世艰难。转而,这会让我们在不尽如人意的人生之路上珍惜、宽容并疼爱自己的兄弟姐妹。
乔达摩·悉达多王子成佛陀(觉者)时,已有意禁欲五年。其实,离开王宫普度众生前,他已与美丽的公主成婚并生有一子。因此,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觉悟之前,佛结婚了,但苦行普度众生时,又回归独身。有人可能言之凿凿:为什么要从一个为独身而抛弃妻儿的人身上寻找婚姻的智慧?答案存在于他对众生苦根的求索和对蕴涵大智的佛法的执著探索,而他倡导的佛法教人快乐、心怀怜悯和慈悲_让我们自由自在地营造恩爱的夫妻关系。
与其说佛教关乎信仰,不如说关乎体验。佛教中没有至高无上的上帝——没有圣父、圣母和圣灵引领、主宰、安慰或拯救我们脱离苦难。没有上帝评判我们的行为,或告诉我们是非曲直。确切地说,我们从佛法和信徒的支持中寻求心灵的慰藉。我们随心来判断自己行为的纯净和善良,同时,还诘问自己是否对万物慈悲为怀。虽然夫妻在共度人生中因相伴相知而日渐觉醒,趋于完整平等,但是各有心路历程。佛教认为万物皆有灵,一切皆有因果。我们的言行和思想中蕴涵着万物之本的“合”。
佛教没有原罪观,却认为我们会出于无意或无心而伤害他人。若悟得佛法,我们就会体验到伤人即伤己,伤己即伤人,二者没有区别。当我们完全懂得这个道理,就会对爱人更色平辞和,回应时,不再心怀恐惧或恶意。
以下概述对夫妻恩爱至关重要的一些基本佛法:
1.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一切皆有因果。
佛教的核心是空观,即万物皆空。换言之,万物缘起性空。本质上,人是本——是万象。但是,人生活在物质世界,拥有为人处世的原则、价值观和个人欲望。很不幸,虽然我们认同这些人生信条,却并未悟透人的本性,即人们所信奉的源、灵、万物或本。为了活得从容,爱得舒心,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心,并认识到我们的存在先于后天习得的成见、习惯和信仰。如果对这些陈念追根探源,试图找到切实可信、与独特的自我一致、不受习惯思维影响的原因,我们会发觉一切成见都烟消云散,我们只是本真地活着。然而,界定自我溲有真理可’循。这既令人恐惧,又令人轻松——对自我和内心而言恐惧,对渴望体验爱的心灵而言轻松。
矛盾的是,正是通过“空”,我们才能察觉“合”,并体验爱,因为我们因缘和合。夫妻已合二为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合”也能推而广之到寻常生活。解读《心经》时,一行禅师写道,“万物互生互在”。他独创了“inter-are”(互即互入)一词来诠释“合”。我们是存在,是云彩.、流水、树林、餐中之土、吐纳之气、饮用之水。我们也融入爱人的抚摸、声音、亲吻、微笑和蹙眉中,并产生共鸣。万物皆是能量,在我们内心和爱人之间游离变换。彼此保持各自的个性只是表象。f2~-]逐渐悟透我们与爱人和他人“互即互入”时,才会明白正言正行何其重要。
2.通过四圣谛觉醒。
四圣谛是佛法之本。它可以阐明,夫妻如何因爱而固执地期望并要求爱人与当下不同:因此心生痛苦。审视我们的固执己见,我们才会认识到自己是在千方百计地限制彼此,而非随缘接受当下。
苦谛,指苦与生俱来。集谛,即人们因执迷不悟而苦——对爱的奢望、痴迷和苛求。灭谛,即涅槃(超脱一切烦恼的境界)——冷静:平和,不再奢望,不再为情所困,达到.解脱。道谛,也称八正道,即八种不再痴迷、达到解脱的途径,常被称为心灵之旅的路标。八正道包括正见、正思维、正业、正语、正命、正精进、正定和正念。.我再补充一条正夫妻关系。
1980年,在《更高意识手册》(Handbook to Higher Consci—ousness)的作者肯·凯耶斯创立的羊角中心,我才开始了解偏执生苦的含义。那或许是我一生中感触最深的一次顿悟。我终于明白,别人冲我大喊大叫,或不喜欢我,都意味着他们用老眼光看我,并非我不好。同样,我发觉,自己对爱人不耐烦,或对爱人发火也反映了我在用老眼光看人。我才懂得,痛苦源于自己对爱人的偏见和奢望,并非源自爱人的言行。
人们普遍认为,即使无意伤害他人也难辞其咎,但是这也表明不妨追究伤害掩盖下内心的痛苦或需求,而不是仓促评判自己或陷入自责。这种觉醒是改变夫妻关系的关键,因为它摒弃了种种责怪和羞愧,并让我明白人们行事都是习惯使然。尽管我参悟了该教义,如释重负,但是伤心、愤怒或难过并未瞬间平息。然而,我常会转身思考,明白我的反应出于偏执,才不致继续伤心.,就像短暂的停顿让我的大脑换挡。显而易见,意识到自己的执迷不悟还需日常修行。
为了让夫妻爱得更深,更开诚布公,更息息相通,要开始察觉夫妻对彼此的言行所怀的偏见。无论何时你心情不好、不安、生气、烦躁或伤心,你总会偏执地认为情况与当下不同,或害怕当下的结果。你拒不接受“当下”。随着渐渐留意自己的内心体会和感觉,你才会明白你在作茧自缚。P4-7
流过你心田的河流,也会流过我的心田。
——印度诗人,卡比尔
很多夫妻恩爱甜蜜,数+年如一日。有些夫妻耳鬓厮磨,息息相通,感情和性爱也历久弥新。
本书探究如何与爱倡营造相爱互信的夫妻关系——基于彼此相知、理解和体谅,夫妻双方既能保持个性独立,又能融入夫妻一体的平衡关系。本书也将阐明,随着渐渐彼此了解——摆脱理想爱人形象的羁绊,抛却对爱人的幻想和期望——夫妻如何活得神采飞扬,自然舒心。
从佛教的视角来看,心灵觉醒之旅涵盖理解我们的固执——我们都为偏执的期盼、恐惧、要求所苦,夫妻关系也不例外。我们要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自觉自醒,其中包括对爱人的言行作出的激烈反应。我们会发现自己突发的情感反应如何有助于我们觉醒,而非让我们放弃婚姻。要学会活在当下,承认自己的愤怒、恐惧或伤心,由此,才能面对真实的自己,不再对爱人有所隐瞒。转而,夫妻会更加相亲相爱,天长地久。
当我们放下成见,不再以老套乏味的方式行事,才开始觉察拥有一颗澄明的心多么自在,即众所周知的佛法的禅心,或“初修者之心”;才会心怀理解、善意和关爱,开始了解彼此,并渐渐顿悟夫妻关系。这样,夫妻会彼此吸引、谈笑风生和心情愉悦,而非彼此恐惧、固守己见和忧心忡忡。怀有初修者之心,我们才能活在当下。渐渐学会在人生舞台上默契和谐,我们就会看到彼此日日换新颜。你是谁?我是谁?你感觉到什么,需要什么,在想什么,希望什么?我的感觉、需要、想法和渴望是什么?时常反省这些问题,夫妻关系才会永葆活力,不会寡淡乏味。
虽然我引用了很多感情深厚的恩爱夫妻的实例,但是本书并未界定何为美满婚姻。而且,本书鼓励人们投入当下的人生之河,积极并饶有兴致地顺应其变故、困境和顺境。本书也展示了个人的心灵觉醒和彼此的情感发展如何与我们营造和睦夫妻关系的能力紧密交织。
夫妻和睦没有定规可以遵循,没有原型可以效仿。为写本书,我访谈的夫妻也迥然不同。一对夫妻在大学初遇,从此永不分离。其他夫妻一度吵吵闹闹,或夫妻关系了然无趣,最终归于亲密恩爱。一些夫妻是初婚,还有一些是再婚或第三次结婚。一些夫妻年龄差距大,有两对老妻少夫,妻子比丈夫大14岁。还有许多夫妻在种族、宗教、性取向、社会阶层、文化背景方面都有差异。但是,他们健康和谐的夫妻关系更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觉、承诺、坦诚、接受、共同的价值观以及接受差异和化解冲突的能力——还有彼此的爱慕——而非取决于恋爱时间的长短或个人经历。
夫妻之间难免会有差异,因此,夫妻产生分歧时,我们就要探究如何化解随之而来的冲突,以及已成习惯的令彼此疏远、情绪激动或发泄压力的种种吵闹。读者能深入了解源自童年根深蒂固的“斗不过就逃”的儿童心理反应——怒气冲冲的叛逆少年会说,“别告诉我怎么做”,或受惊吓的孩子会乞求,“求你告诉我,你爱我”。了解这一点,就会更了解冲突的根源。我们能够学会走入当下,因此,不会为这些儿童心理反应所束缚。
巧妙化解夫妻冲突不会一劳永逸。然而,心怀善意和胸襟宽广,和睦夫妻就会包容彼此的差异。正如一对夫妻对我所言:“不是没有冲突,也不是总能解决,而是我们能够心平气和,坦然坐下来谈任何问题,因为我们心里清楚,彼此会互听心声,冲突不会拆散我们。”
本书探讨了夫妻关系保鲜和以诚相待的种种尝试,并未提出让夫妻勉强凑合、面和心不和的应付手段。它不是专注于流于表面的夫妻相处的“权宜之策”——态度更温和,更有吸引力,多夸赞逢迎——或其他虚伪手段。确切地说,本书有益于读者深入了解自我,因此,.他们会真正明白阻碍夫妻彼此坦诚、包容、相知的原因。自觉自醒也同样适用于生活中的其他关系。
本书强调,夫妻致力于对彼此的了解和接受如何有益于培养互信和安全感。学会活在当下,放下对爱人的偏见和期望后,人人都会畅所欲言,表达爱意。相应地,这也培养了“夫妻一体”这个让夫妻心灵自由、日臻完善、默契和谐的一体王国。
夫妻恩爱的心灵之旅要求我们彼此推心置腹,找到难免出现、不愿示人、内心隐藏的伤痛和恐惧的根源,因为与爱人的疏远反映出我们内心有所保留。由于渴望体验更深情、更多彩、更甜蜜、更成熟、更默契的夫妻之爱,我们才愿意打开心结。对所有人而言,夫妻和睦的心灵之旅需要我们心甘情愿地不断探索全新的每一天和当下的爱人。最后,一段佛陀推崇的婚姻是夫妻结合的深刻体验:彼此的言辞、姿势、表情、触摸和沉默都应保持和谐默契。那种体验是时时刻刻不断觉醒的、彼此的心有灵犀。借用激情澎湃的诗人卡比尔的诗来诠释夫妻关系:“流过你心田的河流,也会流过我的心田。”人生之河奔流不息,流过人人心间,也流过夫妻心间。只要超越自我,摆脱偏见并走出恐惧,我们就能体味生活的美好。
对勇于迎接恐惧和怀有生活热情的不断探索夫妻关系的人来说,回报颇丰——他们日益心情舒畅,互相信任,快乐无比,心境澄明,化解冲突会游刃有余,还有持久、热烈、像春天清澈溪水般灵动欢快的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