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王致和(用心做好一件事)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作者 张永和、张婧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前言/序言

张永和先生是中国当代
著名的戏曲剧作家、评论家
。少年时,我与他同在北京
第六中学(清升平署旧址)
读书,我虚长他几岁,高他
几班,但他学问大、成果多
、为人和善、助人为乐,所
以我称他为“学兄”。我们这
两个“80”后,一个埋头于戏
曲剧作,一个潜心于研读历
史,如今都已至耄耋之年,
七十载光阴,弹指一挥间,
回味往事,思绪万千。我们
相约,一辈子择一事而不改
初心,实感乐哉,亦是幸哉

   这些年,我经常与永和
学兄一起参加一些文化活动
,彼此文墨相濡,聚品清茶
相交。永和学兄坚守菊坛,
从不旁骛,笔耕不辍,创作
了五十余部戏曲作品,有的
荣获各种大奖,演出之时,
场场爆满,剧评口碑,赞誉
有加。他的京味题材戏曲作
品,独树一帜,彰显特色。
如曲剧《烟壶》,写清光绪
年间,古月轩老艺人的工匠
精神、家国大义;又如京剧
《风雨同仁堂》,写光绪二
十六年(1900年)“同仁堂”
国医人济世苍生、同修仁德
的人格操守;再如曲剧《珍
妃泪》,写清光绪年间因“
戊戌变法”引出的一段政治
兴衰、人生爱恨……还有京
剧《满江红》《孟母三迁》
《穆桂英挂帅》等,都是弘
扬爱国主义精神与忠烈节义
的好戏。
   永和学兄是地地道道的
北京人,生于斯,长于斯,
学于斯,著于斯。他久住北
京前门外闹市地区,老北京
的人儿,老北京的事儿,收
藏在他脑子里,散发着京味
气息。学兄多次对我讲,他
有一个夙愿——将自己熟知
的北京老字号的故事,“从
肚子里掏出东西来”,奉献
给广大观众和读者。
   2019年年末,我接到永
和学兄的电话,邀我到北京
剧院观看曲剧《王致和:用
心做好一件事》首演,这是
他在24年前拟就剧本提纲的
一部写北京老字号“王致和”
的戏,如今恰逢“王致和”品
牌创立350周年的契机,此
剧被搬上红氍毹,应是正逢
其时。看过戏后,我的感觉
是,这部戏主题好,人物好
,情节好,京味好。尤其是
徽州举人王致和在屡试不第
后,脱下长衫,弃文从商,
走出新路。这个故事对于当
下年轻人在纷杂社会中的人
生抉择与思考,具有普遍的
借鉴意义。
   我在研究清史的过程中
,一直强调四个字——“敬
畏历史”。为什么要“敬”?
因为吸取前人经验会得到宝
贵的智慧;为什么要“畏”?
因为重蹈前人覆辙要受到历
史的惩罚。而永和学兄早在
北京戏曲评论学会的座谈会
上,就朗声建言道:“反对
鄙视传统、割裂传统、改造
传统、摒弃传统;提倡敬畏
传统、学习传统、传承传统
、发展传统。”治史,写戏
,传承中华历史文化,我们
可谓不谋而合。
   人生之路,多条大道,
怎样选择,史有先例。著名
经学家段玉裁,科试不顺,
改研小学,以五十年的功力
,自费出版了《说文解字注
》这部学术不朽之作。书法
家蒋衡,科试落第,改研书
法,访高人,观碑林,“键
户十二年,书写十三经”,
功夫不负,终于有成。今北
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内,
有他书写“十三经”经文的《
乾隆石经》碑林,成为历史
文化遗产。大书画家文徵明
,“应天乡试,七试不中”,
放弃仕途,潜心书画,终成
明代书画大师。
   《王致和:用心做好一
件事》一书的社会意义在于
,人生道路,千条万条,哪
条通达,就走哪条。俗话说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
元。”每年高考之日,我真
情祈愿参加高考的学子,人
人如愿,个个成功。但是,
如果看看《王致和:用心做
好一件事》,定会开卷受益
,增长智慧,学会变通,清
新观念,滋养心灵。
   《王致和:用心做好一
件事》一书,得到宋志军社
长支持,由华文出版社出版
,我是先睹为快,诸位不妨
一读。
   是为序。

作者简介

张永和,国家一级编剧、著名戏曲评论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新剧本》杂志原副主编、北京戏曲评论学会原副会长、北京市文化局艺术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编剧主要作品有北京曲剧《珍妃泪》《烟壶》《龙须沟》《王致和》,京剧《风雨同仁堂》《满江红》,昆曲《贵妃东渡》,电视剧《大清药王》《天下第一丑》等。作品先后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等各类大奖。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戏曲晚会、戏曲演员电视大赛、票友大赛等大型文艺节目,并于中央电视台戏曲音乐部长期担任策划、撰稿等职,以其广泛的社会影响在文化界享有盛誉。著有《马连夏传》(三版)、《张永和聊史说戏》《京剧的魅力与时尚》等作品。

内容简介

本书详细记载了中华老字号“王致和”品牌从建立至今350年的悠悠往事,阐述了不同历史时期“王致和人”的产品理念,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勇敢拼搏、开拓创新的优秀品格。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建立“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而中华老字号正是数百年商业和手工业激烈竞争后延续下来的精华产物。本书旨在系统梳理“王致和”的起源、发展及其所承载的“非遗”技术和品牌故事,传播老字号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弘扬中华工匠精神。

目录

第一部分  磨尽铁砚写匠心——从落第举人到“臭豆腐”创始人(1912—1979)
 第一章  徽州故里 左手磨豆腐 右手读“四书”的王致和
   第一节  石板桥畔“豆腐郎” 十载寒窗求进仕
   第二节  前世不修生徽州 贾而好儒走天下
   第三节  徽州第一怪 豆腐长毛上等菜
   第四节  王致和新婚小登科 曹春雨初嫁结伉俪
   第五节  乡试夺魁 江南贡院出了个“王解元”
   第六节  “鹿鸣宴”豪言壮语 石板桥执手相别
 第二章  南柯一梦 “落第举人”北京城绝处逢生
   第一节  正阳门下味炎凉 歙县会馆遇知音
   第二节  春闱会试历“炼狱” 北京贡院苦战九天八夜
   第三节  走投无路落孙山 重操旧业卖豆腐
   第四节  千里音书托鸿雁 两地甘苦寄相思
   第五节  南柯一梦醒黄粱 妙手偶得“臭豆腐”
 第三章  初创基业  朗朗乾坤下的“王致和”南酱园
   第一节  南酱园香飘延寿街 重义人同心诉衷肠
   第二节  污吏赵胜启暗中作祟 王致和险闯南兵马司
   第三节  乐显扬夜探兵马司 孙岳颁平反持公道
   第四节  同仁堂煮酒话家国 南酱园重整又开张
 第四章  臭豆腐载誉京师  风靡舌尖上的“大清朝”
   第一节  百年老店传佳话 南酱园来了位“徽班名伶”
   第二节  状元妙题藏头诗 光耀门楣誉美名
   第三节  老佛爷御赐“青方” 南酱园身价倍增
   第四节  晚清“大阿哥”落魄街头 变身臭豆腐“代言人”
第二部分  历尽风雨终涅槃——从民国初年到解放后重获新生(1912—1979)
 第五章  解放后“王致和”凤凰振翅又涅槃
   第一节  盛极而衰“王致和”老店数易其主
   第二节  解放春风沐“四和”同行“冤家”齐挽手
第三部分  承前启后铸匠道——从改革开放后的老牌国企到新时代大国工匠(1979—2020)
 第六章  顺应时代  开拓创新“王致和”挺立潮头
   第一节  走出北京 开拓外埠市场的“三步走”战略
   第二节  “王二代”“王三代”薪火相传 见证臭豆腐厂华丽蜕变
   第三节  从“大缸造 小块卖”到直装工艺 “王致和”掀起腐乳产业革命
   第四节  高擎文化大旗 打造“王致和”企业品牌形象
   第五节  “一元钱官司”轰动全国 彰显企业精神
 第七章  打造核心竞争力  响应“一带一路”倡议  扬帆出海的“王致和”
   第一节  率先实行“四标一体” 在国际舞台为中国发声
   第二节  核心技术不转移的OEM生产加工模式
   第三节  收购桂林腐乳厂 从“南北之争”到“南北联姻”
   第四节  “王致和”顺应国家战略 精准扶贫 扬帆出海
 第八章  致和庆华诞  匠心迎未来 “王致和”书写大国工匠传奇
   第一节  “王致和”腐乳酿造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二节  老字号有了新形象“王致和” 推出文化IP——“王小和”
后记

精彩书摘

石板桥畔“豆腐郎”
   十载寒窗求进仕
   书文戏理,说不尽家国天下事;
   青方红方,品不完人间儿女情……
   臭豆腐,酱豆腐,王致和臭豆腐……
   凡是在老北京胡同里生活过的人,大都记得这熟悉的叫卖声,那抑扬顿挫的声调,拖得稍长、微微上扬的尾音儿,听上去既亲切,又有趣。一块小小的豆腐,它穿越了350年古今沧桑,缔造了一个令外国人都啧啧赞叹的大国工匠品牌——北京二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王致和”,书写了一段跌宕起伏的中国故事,一篇荡气回肠的锦绣文章。本书作者之一、耄耋之年的著名戏曲编剧张永和先生,在2019年底上演的曲剧《王致和》中调商为曲、泼墨成辉:小小臭豆腐变化非常,  由白转绿挂着一层霜。闻着臭,吃着甜,人民的卤虾酱,  倒点香油,沏俩花椒儿,就着窝头喷鼻香! 王致和臭豆腐名登金榜!西太后赐名“青方”!三百年老字号,全球盛名享,一段中国故事,一篇锦绣文章……
   既然称之为“中国故事”,其中必定是风云际会,百转千回,充满了咱们中华民族五千年血脉深处特有的精神风骨和肝胆气节。王致和何许人也?有何不同寻常的经历?他一手创制的臭豆腐因何香飘京城,一“臭”越百年,流传下“太后赐名,状元题诗,阿哥叫卖”的传奇故事?被京城老百姓奉为佐餐佳品的小小“青方”,又会牵连出怎样跌宕起伏的“两个女人一台戏”? ……要回答这些问题,考究350年中华老字号“王致和”的历史渊源,不能不跨越时光,回到长袍马褂的大清朝,从清康熙年间的安徽仙源古镇,那个生命底色中镌刻着“徽”文化与古徽州记忆的地方讲起。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安徽举人王致和能够扎根京城,成就三百年不衰的臭豆腐基业,与他自幼生长的环境与人文风俗息息相关。  对于王致和的生卒年月,史料记载不详,笔者翻阅史书,只说:“王致和,字远候,清代太平县仙源(今黄山区仙源镇)人。”另据1996年出版的《徽州风俗》一书记载:王致和,祖籍今安徽省仙源镇。这寥寥数语,似乎成了历史留给我们寻味王致和故事的惟一线索,循着历史的版图,让我们把目光聚焦于氤氲着诗情画意的水墨安徽。相传,安徽是我国豆腐的发祥地之一。皖南地区(安徽南部)早在明代就是腐乳的名特产区,腐乳的生产技艺相当普及。明末,王家祖上为了逃避灾荒,举家迁居皖南,同时也把磨豆腐的技艺带到了那里。据明代文学家李日华《篷拢夜话》一书记载:“黟县人喜于夏秋间酿腐,令变色生毛,随拭去之,待稍干,投沸油中灼过。”这段文字说的就是腐乳的制作过程,而黟县就在今安徽省的南部,与王致和的家乡仙源同属皖南地区。关于王致和家乡仙源这一地名的由来,《太平县志》中曾有这样的记载: 以其流经邑城之麻川源出黄山,古称仙源是也。由此看来,仙源此名应与黄山有关。仙源地处黄山北麓,黄山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轩辕峰、炼丹峰等名称便取自黄帝在黄山炼丹得道升天的故事。因此,距黄山最近的山谷小城被赋予“仙源”这样诗意的名字也就不足为怪,且有黄山最大的水系麻川河相连接,有仙则名,有水则灵,山水相映,得名“仙源”确也名副其实。仙源古镇名人辈出,南宋进士孙楸、明弘治年间知县赵象、御史崔涯都是仙源人,崔涯在其《春日省城记》一文中这样描述仙源:“倚碧云,揖黄山诸峰,罗列如黍米,麻川、富溪湍激洄漩……”寥寥数语,山水灵气跃然纸上。
   P4-6

导语

小小臭豆腐变化非常,由白转绿挂着一层霜。闻着臭,吃着香,人民的卤虾酱,倒点香油,沏俩花椒儿,就着窝头喷鼻香!王致和臭豆腐名登榜!西太后赐名“青方”!三百五十年老字号,全球盛名享,一段中国故事,一篇锦绣文章…… 王致和的励志传奇不仅反应了百姓餐桌上的人间正道 ,更是平民唇齿间的天地人生。本书既含有处事智慧,也含有人生智慧,更学会为人处世之道。

内容推荐
本书详细记载了中华老字号“王致和”品牌从建立至今350年来的悠悠往事, 并详细阐述了不同历史时期“王致和人”对于产品制造的理念的认识, 展现了产品背后的工匠精神和中华民族顽强不屈、开拓创新、勇敢拼搏的创业精神。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倡导建立“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20:3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