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作者近年来的随笔结集而成,既有作者对当下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也有对张承志等作家学者的人物印象,兼具“学术”和“小品”韵味。蔡翔文字,有血有肉,有身体感受有学理思考,在随笔文章中独具风格。本书延续了作者在《自由注解》中的“学术小品”文风,更多了对一个知识分子对当下生活的关怀,也因此具有了“海上文库”系列另开言路、另辟新风的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烟一纸(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蔡翔 |
出版社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由作者近年来的随笔结集而成,既有作者对当下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也有对张承志等作家学者的人物印象,兼具“学术”和“小品”韵味。蔡翔文字,有血有肉,有身体感受有学理思考,在随笔文章中独具风格。本书延续了作者在《自由注解》中的“学术小品”文风,更多了对一个知识分子对当下生活的关怀,也因此具有了“海上文库”系列另开言路、另辟新风的意义。 内容推荐 当我们面对这样一个经过精心包装的文化的时候,我们是否还有勇气面对一个更加真实的存在?我们又到哪里去寻找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去叙述一个更加严峻的真实?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文化的“温室效应”,现在正开始渐渐产生它的作用。 本书由作者近年来的随笔结集而成,既有作者对当下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也有对张承志等作家学者的人物印象,兼具“学术”和“小品”韵味。 目录 自序 叙述一个真实的中国 我和北川 仪式 想象的问题 自由的阐释 顾准以外的话 什么样的遗忘 什么是“世纪末”? 1999年12月31日 下一世纪,谁来表达自己 呼唤关心 今日生活的写照 标语之趣 西风·考据 学术GDP 英国木子美 谁在挥霍,或者挥霍什么 仇富·杀贫 到死未消兰气息 寻根派的文化自觉 关于韩少功 关于史铁生 关于张承志 关于王安忆 关于苏童 关于池莉 薛毅印象 罗岗印象 贺桂梅印象 朱鸿召和他的“延安故事” 禁忌,还是边界 以写作为生 两个“三十年 谁的“世界”,谁的“世界文学 当代文学六十年 什么样的“当下性 试读章节 叙述一个真实的中国 没有人会认为,我们今天所处的文化现实,真正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深刻言说,富有洞见的思想追问。在更多的时候,我们为这样的文化环境所制约:充斥于各类媒体乃至街头巷尾的广告(在消费主义的掩护下而给出的虚伪的幸福承诺);各种软性小报和包装精美的时尚杂志(“真正”的生活理想由此得到确立);冗长的电视剧和各种搞笑类的游戏节目(一种经过时尚处理的市民趣味);由好莱坞电影、可口可乐、肯德基和麦当劳组成的美国文化(在不知什么原因的参与下,美国似乎已成为现代化唯一的美好标志);情意缠绵的流行歌曲和金碧辉煌的大剧院(那种充满挑战性和革命性的摇滚音乐似乎永难进入主流);经过怀旧处理的电影、美术、故事、散文(怀的是哪一种旧呢?):白领英雄(一种所谓的成功神话和中产阶级憧憬的混合物);富人的义举和善行(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再去讨论剥削和剩余价值);浸透了农民式的发财梦想(主要由故事类杂志承担向贫困地区输送小康承诺的任务);业已消失了严肃思想的纯文学(除了技巧的炫耀已经再无品味的余地)等等,等等。而专家、学者之类的名人,也并没有闲着,他们在媒体上的亮相,不着边际的夸夸其谈,训导式地强调生活的品位和个人礼仪,似乎一再暗示着此类文化现实的合理性,并艰难地培养着新一代的绅士和淑女。 我们所处的严峻的现实环境,就是这样被文化篡改,人的想象方式再一次被此类文化控制。由于中国现实发展的严重的不平衡(包括地区差异和人际差异),个别地区和个别人士,经过如此文化的软包装,而被夸大为整个的中国现实。与此相反的是,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日益紧张的劳资纠纷,充斥着不义不公的社会现象,贫困的乡村和工厂,权力和资本在市场上的肆意勾结,资本主义的文化扩张和经济扩张,资本全球化所带来的新的问题,冷战结束后产生的新的世界格局,等等,所有能引发严峻思想和严肃追问的问题,则已统统隐匿不见。所谓知识分子的独立声音已很少听到,很少再有人去追究事实的真相和未来中国的出路,更多的文化人成了文化产业的简单从业人员。一个真实的中国就是如此被文化遮蔽,而文化在此实际承担的,只是一种欺瞒和自我欺瞒的功能。 文化遮蔽的,尚不仅是我们的现实,同时,它还把篡改的触角延伸到历史。如果把夏衍的《包身工》(及其代表的历史事实)夸大为整整一部中国现代史,固然是一种偏颇,那么,完全排斥了《包身工》的历史,又能说明什么呢?而今天的文化怀旧者,事实上正在致力寻找(抑或创造)的,正是一种昔日殖民的光荣。从一鳞半爪的资料中,想象出历史的轻歌曼舞灯红酒绿,从爵士乐队一直到电影、绘画以及酒吧的装饰风格,无不在致力于这种光荣的虚构。正是由于想象力的匮乏,使文化怀旧者在这段移植的历史创造中,寄托着他们对明日中国的想象。 我们所处的,正是这样一种文化环境,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今日的主流话语。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入其中,从而进一步帮助遮蔽着一个真实的中国。据说,在《泰坦尼克号》风靡国内的时候,某家杂志的主编让编辑组一篇批评《泰坦尼克号》的文章,但编辑就是按兵不动。而且这些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还集体找主编谈心,苦口婆心地论证《泰坦尼克号》的伟大。惹得主编大为困惑,说:“《泰坦尼克号》怎么就不能批评了呢?”舆论一致除了某种政治专制的因素以外,是否还有着另外的原因?而文化的批判性、挑战性此刻又到哪里去了呢? 当我们面对这样一个经过精心包装的文化的时候,我们是否还有勇气面对一个更加真实的存在?我们又到哪里去寻找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去叙述一个更加严峻的真实?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文化的“温室效应”,现在正开始渐渐产生它的作用。 怎样去除遮蔽着我们的现存文化、重新叙述一个真实的中国,正是今天的知识分子严肃思考着的问题。 (2000年11月) 序言 很久不写随笔,尤其是那些报刊体文章,但心里,却始终对这类文章有份感情;也只有在这些文字中,才能感觉到一个自由写作者的乐趣。 大约在二十年前,我应浙江文艺出版社李庆西和黄育海兄之邀,写作“学术小品”,后来编辑成书,是为《自由注解》。但我自知,只有“小品”,而无“学术”的。书出版后,有朋友评价:东拉西扯。似贬似谑,我却以为解语,并继续地“东拉西扯”下去。此类文章,不成系统,也只是我写作生涯中的一些小小点缀,但我个人,却很看重这些文字,后来,也承蒙出版社不弃,编过几本集子。 大凡此类文字,需要有点性情,也要有些才情,并对人生世相,时时揣摩。倘以此称一称我的文字,应该不怎么合适。所以后来,也就渐渐淡出,专心去弄什么“学术”了。当然,丢了“随笔”,“学术”也没怎么做好,倒是应了那句老话:“读书学剑两无成”。年纪渐长,说不定也会生出些闲心,什么时候再操旧业,倒也不是没有想过。 集中文字,大都未收进原先出版的随笔集中,有些是遗漏,也有些是后来偶尔写成的。我生性疏懒,即使自己的文字,发表后,有些也未能收集剪贴。拼拼凑凑,勉强成册,也是对以往文字的一点纪念。 有诗云:“庾信文章老更成”,我老是老了,但却文章未成,也是此生憾事之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