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张之洞少有神童之美誉,然而大器晚成,年逾不惑才被慈禧钦点外放山西巡抚,人生从此开挂,日渐步入巅峰,特别是任职湖广总督十八年间,他纵横捭阖,开矿产,造兵器,办工业,修铁路……生生将湖北和武汉改造成了初具现代特征的省份和城市。而他所办的新式学堂和留学计划,更是成为孕育革命志士的摇篮。 在晚清那个群魔乱舞的大时代里,有人抱着盛世大清的旧梦不肯醒来;有人随时代而颠簸,步履蹒跚;有人激情万丈,誓要粉碎旧世界……相比起守旧派,张之洞窥到了大势所趋,然而相比起维新派、革命派,这一晚清重臣又在清朗的潮流里不能自已地迷失…… 作者简介 王凤翔,1942年4月生,河北省昌黎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1965年1月参军,在北京军区任团职干部。转业后先后任《秦皇岛日报》副总编、秦皇岛市文化局副局长、河北省秦皇岛教育学院党委书记。著有报告文学《老兵与树》《穿过冬天的走廊》,大型话剧《开战之前》《不能抛弃她》,大型评剧《真情在人间》,著有长篇军事题材小说《血染雄关》、长篇历史题材小说《赵飞燕》《从歌女到太后——赵姬》《张之洞》,长篇纪实文学《天磨铁汉》等。 目录 楔子 第一章 “灵猴转世”禀赋超常人 第二章 少有大略 举乡试第一 第三章 榜发得中 识拔成探花 第四章 翰林苦差 十八载清廉 第五章 山西巡抚 居封疆大吏 第六章 力主抗法 系南国安危 第七章 奉召晋京 署两广总督 第八章 广东赴任 堪称张香帅 第九章 威震中外 镇南关大捷 第十章 民族大义 起用黑旗军 第十一章 胜仗败约 留下千古恨 第十二章 创设水军 转向洋务派 第十三章 招揽怪杰 对付西洋佬 第十四章 谏修铁路 终尘埃落定 第十五章 大兴调研 建设新湖北 第十六章 设新机构 鼎力办洋务 第十七章 屡屡被参 仍矢志不移 第十八章 助资减税 扶民办企业 第十九章 甲午战败 拟新政总纲 第二十章 书院改制 创办新学堂 第二十一章 清高失礼 遂遭人奚落 第二十二章 废除科举 开教育先河 第二十三章 育人大计 派遣留学生 第二十四章 支持维新 亦反对维新 第二十五章 引进人才 慧眼识真假 第二十六章 关心百姓 修筑护江堤 第二十七章 恃才傲物 总督府困窘 第二十八章 清末三屠 标举以特称 第二十九章 南张北袁 同入军机处 第三十章 壮心不已 仍殚精竭虑 尾声 真实、形象地为张之洞传神写照 ——王凤翔长篇历史小说《张之洞》读后 创作历史作品仍须观察(跋) 导语 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1863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历任湖北学政、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军机大臣。他的一生亲历了当时中国所发生的一切重大事件,如中法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东南互保、筹办新政。尤其是督鄂期间,他广开新学、改革军政、振兴实业,创造了湖北人才鼎盛的局面。王凤翔创作的《张之洞》,将国家正史的庙堂立场、庄严气度和民间野史对于名人趣事、掌故隐私的渲染融为一体,既富含深沉的历史思考,又具有对人生世事的洞察。 后记 如今,这部长篇历史小 说《张之洞:坐对天池一长 啸》即将由中国文史出版社 再版发行。 烟水罗浮路,人我须弥 山。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 我一直苦苦求索,潜心探寻 ,似乎总也没有找到捷径。 然而,我有一个深切体会, 创作如同春蚕吐丝一样,如 果离开桑叶,没有合适的温 度,那么蚕丝永远吐不出来 。所以,每当取得一次微薄 创作成果,我心中就感慨不 已,念念不忘出版机构的关 怀和支持。 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 衣袖三年香。创作此书过程 中,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友 谊是干金难买的。十年前, 此书《张之洞》由河北人民 出版社出版发行。几年来的 伏案创作,河北人民出版社 社长董宝生、总编辑马千海 、编审李世琦等,都给予我 无私的帮助和热情的鼓励。 他们态度谦和,诚挚待人, 严格选材,循循善诱,还给 我寄来有关张之洞的宝贵书 籍,使我克服了种种困难, 终于能够走过坎坷之路,进 入正常的创作状态,乃至取 得创作成果。专家李世琦先 生对我的直接扶助和关怀, 令我十分感动,他在繁忙的 本职工作、学术活动中,担 任本书的责编,还抽出宝贵 时间为此书撰写了专家总评 文章,给予我意想不到的评 价和鼓励,使我受益匪浅。 他的工作精神体现了河北人 民出版社的高尚的道德风范 。 若有师模承造化,并无 恩泽得天资。万万没有想到 ,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此 书,十年之后,竟然被中国 文史出版社给予再版机会。 趁此再版之际,我怀着无比 激动的心情,向贵社领导表 示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尤其让我难忘的是贵社责 编梁玉梅老师,她和我素不 相识,但她在北京看到此书 ,便向社领导请示决定,再 版此书。梁老师从北京打来 一个个电话,好不容易终于 同我得以联系。梁老师工作 认真负责,严谨细致,具有 很强的编辑能力和深厚的知 识功底,对书中个别地方提 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 ,我向这位良师益友表示深 深的敬意和由衷的感澎之情 。 文绍中兴颂,书道怀良 知。在此,还应提出感谢的 有三位年轻人:一是韩剑英 ,他本来是全国颇具名望的 戏剧导演,工作繁忙,但借 回京机会,不辞劳苦,奔走 了好几个书店,为我找到并 购买了《清史稿》全集,累 得他出了几身汗,最后将书 籍带回秦皇岛。二是王继麟 ,也是抽暇奔波,在京秦一 带,连续两个多月跑书摊、 进书店,如寻找瑰宝一般, 筹备选购有关清末史书和涉 及张之洞的各种书籍。他们 的辛劳,为我创作的前期案 头准备工作,打好了基础。 三是王继军,工作亦是很庀 ,上班没有时间,只能在工 作之余,见缝插针,打印书 稿,他几经校改、多次打印 ,利用几百个夜晚和若干双 休日,可谓花费了大量时间 和心血,从而保证书稿按时 发往河北人民出版社。另外 ,我趁此机会还要表达一下 对爱人王秀珍的感激之情。 她多年来在自己的工作之余 ,为我的创作劳动和职业爱 好给予极大的支持和莫大的 尊重,承担起所有烦琐的家 务,包括衣食住行,可以说 她默默无闻地为着品德、为 着伴侣、为着全家做出难以 名状的无私奉献。 创作历史作品手法不一 、风格各异,甚至反映的主 题也不尽相同,但是我从创 作本书的实践中所得粗浅体 会大致有三。 其一,创作历史作品同 样需要生活。我曾经写过几 部长篇历史小说,本书乃是 其中一部。一位善意的朋友 对我说:有历史知识的人, 就能写出历史小说,用不着 深入生活。仅此观点,不尽 皆是。实践使我认识到,创 作历史作品同样需要深入生 活,并且这种生活的渠道应 该更加广泛,除了有的放矢 地调查了解外,还要针对所 写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去 查找相关史料和书籍,而后 进行遴选,进行具有典型意 义的遴选和构思。在创作这 部作品的过程中,我不仅翻 阅了《清史稿》,而且查看 了有关张之洞的若干书籍, 包括他的著述、诗文、电牍 、奏议等,从中找出其生平 简介、史实年代,以及与其 有连带关系的重要人物和重 要事件,这样将塑造的张之 洞主人公同其他人物编织成 有序的网络,并置于历史的 旋涡之中,从而提高作品的 整体意识,加重作品的历史 感、厚重感和真实感。 其 二,创作历史作品与观察宇 宙人生密不可分。观察中, 不仅注意找出事物的内在联 系和发展规律,而且注意从 中悟出所受的教育和启迪。 而宇宙人生总是脱离不了现 实生活的。通过观察宇宙人 生,便可得出这样的结论: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写 作历史作品切记这条原理, 我想,这是创作行业的通理 。因为人类史本质上是思想 史,写作历史作品有助于我 们挖掘人类史的本质,剖析 人们的思想史,以便更好地 让历史为现实服务。只有认 清历史,才能懂得现实,而 只有l董得现实,才能明确 历史的意义。因此,我在写 作本书的过程中,严格把握 切合现实这一创作原则,尽 量使张之洞这个近代历史人 物显示其突出的个陛和特点 ,既要符合历史的真实性, 又要与当前改革开放的时代 密切融合。 其三,创作历史作品与 广泛的社会阅历分不开。作 者的 精彩页 历史上凡是事业有成的人个性都比较强。这是因为良好的个性胜于卓越的才智。个性比智力更崇高,并能不断挖掘潜力。个性强的人像行星一样,只要开始行动,总会闪烁其光辉,把个人的气质带出来。 其一: 所有历史都是战争史。 历史既是战争史又是文明史。 炮火炸毁了原来的历史,但又炸出了新的历史。 然而谁也不能阻挡历史前进的步伐。 只有历史才是思想史,才是斗争史,才是文明史。 其二: 所有人的生活都是历史。 没有人的生活也就没有历史。 人类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历史是从人类命运的集合体当中产生出来的。 频繁的斗争确定了人类历史,而这样的历史将是永远的人间戏剧。 只有历史才是生活史,才是经济史,才是文明史。 啊!历史是伟大的,横躺着我们尊敬的伟大的祖先! 啊!人类更是伟大的,创造着我们未来的伟大的历史。 1852年(咸丰二年)深秋,南方大山的竹林、椰子树、橡胶树还是一片翠绿的时候,北方大山的枫叶恰恰是一片火红。 可是,地处贵州兴义府管辖的龙井山已是一片火海,那种盎然生机的翠绿不复存在。 山上淙淙流淌的碧绿的珍珠泉渐渐变成红色。 拉杆炮、盘山炮仍在不停地轰炸…… 碎石翻滚,沙土飞扬。 灿烂的骄阳被乌黑的硝烟遮掩,大地的震颤融入人们的心律。 炮声唤醒了沉睡的杜鹃鸟,鲜血染红了黄色的山菊花。 继而便是冲杀声、暴喊声……短刀长矛搏击的铿锵声…… 声声震耳欲聋,在岭上谷底回荡,像雄狮振鬃嘶叫…… 这里,乃是响应太平军号召的贵州农民起义队伍与兴义府清军官兵展开殊死搏斗的地方。 山顶上,如龙似蛇的坑道掩体接连着一个个山包,然而这些掩体堑壕被炮火炸得参差不齐,野草灌木也在不停地燃烧,并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 掩体内外,清军士卒的尸体横七竖八;坡上峰下,农民起义军的尸体横躺竖卧。残杀、搏斗、流血、牺牲……惨烈悲壮,目不忍睹。 掩体后侧的山坳里,架设一个竹棚,棚顶上铺盖着芭蕉叶片和绿枝杂草,四周没有棚壁,可以观看山下一切动静。伪装同青山融为一体,嘹望可四野尽收眼底。此处,乃是清军指挥部。 站在指挥部的兴义府知府张镁,手持简状望远镜正在朝着大山东侧的起义军将士观望时,一发拉杆炮弹飞来,炸落在指挥部附近的山石上,顿即碎石飞溅,恰巧砸在他的红顶上。他的前额被击伤了,殷红的鲜血汨汩流出。 副将薛亮一见知府张镆受伤,马上喊道:“医生在哪儿?快来给张大人包扎!” 卫兵带着外科医生急匆匆地跑来。 外科医生打开急救包,取出云南白药、纱布、绷带,给张镁包扎伤口。 张镁毫不介意,他心里惦记山上的阵地,忍着疼痛,转过头颅,面向薛亮命令道:“薛将军,不要管我,赶快组织军队,准备迎击敌人反攻!” “是!张大人!”薛亮应声后,转身面对山峰后面的清军士兵们,大声命令,“弟兄们,进入掩体,准备战斗!” 士兵们手持兵刃,立即跑向掩体。 炮火还在继续,但基本稀疏下来。 这时,只见一位书生打扮的少年,指挥着一队清军士兵肩抬圆木、滚石,朝掩体工事走来。 张锳一见儿子帮他运送这种土制兵器,心里非常高兴,不无安慰地说:“老四,行啊,没白养活你,你还帮助为父干点儿事!” “父亲,这算不了什么!”少年一边大声回话,一边指挥清军士兵,“弟兄们,把东西散开摆好!” 士兵们遵照命令忙活起来。 “好样儿的,干得不错!儿子!”张镁不禁赞道。 这位少年谦逊地摇了摇头。他名叫张之洞,是张镁的四子。他那宽阔的前额藏匿着睿智,浓黑的双眉显示出刚毅,又黑又亮的双眸透射出机敏,挺直的鼻梁和宽大的鼻翼象征着坚毅;尖尖的下颏把脸庞拉得上宽下窄,好似花瓣儿形的嘴角显得更加分明,尤其那凹陷的两腮将本来就很突出的颧骨托得更高更陡了。他的身材不高,上身长,下肢短,但走起路来矫健飞快。邻居们议论他将来可能是个矮个儿,可家人亲友不这样认为,因为他现在仅有十六岁,往后的日子还长着哩,发育长高还是大有可能的。 张之洞听罢父亲的赞誉,开始注意起父亲来。他一见父亲额头上缠着白色绷带,快步奔向跟前,询问道:“父亲,您怎么受伤了?” “不碍事,被石片砸破了头皮,流了点儿血,过几天就会好的。”张锳拍了拍自己身上的沙土,嘱咐儿子说,“老四,你得小心,你和弟兄们要格外注意安全!” “是,父亲,您放心吧!”张之洞一见父亲欲站起来,急忙伸手去搀扶。 “不用不用!”张镆边说边拿起望远镜观望敌情……只见农民军将士手持刀枪朝山上冲来,遂命令身旁的薛亮,“薛将军,准备反击!” “是!”薛亮说着转向掩体,大声命令道,“弟兄们,准备放箭!” 手持弓弩的清军士兵,闻声持箭拉开弓弦。 张之洞趴在掩体土堆上,双目望着山下。他看到,坡岭上卧着一具具起义军尸体,但起义军将士照样往山上冲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