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师,形势与政策学系副主任;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在读博士;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10余年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经验;
学生职业发展辅导万余人次,培育指导多个国家级创业团队;
荣获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奖项;
入围第十二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暨2020年“最美辅导员”全国推选。
第二章 未来已来
小米创始人雷军曾经说过“站在风口上,猪都可以飞起来”。据说当时雷军的话还有后半句“长出一对小翅膀,就能飞得更高”。如同许多名言一样,大众只是选择性地记住了他们认为最有道理、最为震撼的一小部分。毕竟,谁都希望那头站在风口上御风而起的猪,就是自己。
把“风口”换成听上去更高级的名词就是“趋势”。那么,对趋势的理解,在职业生涯的选择中究竟有多重要呢?可以说大多数人并不太看重对“趋势”的判断,实际上趋势是相当重要的。湖畔大学导师、人称中关村第一才女的梁宁女士在“得到APP”的《产品思维30讲》系列课程中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有一对双胞胎,在2010年一起大学毕业,一个加入腾讯,一个进入报社。7年之后,去腾讯的那位已经是年薪百万,而且满街都是挖他的猎头。投资人也在挖他,只要出来创业就可以提供投资。去报社的那位,因为报社沉沦了,他曾经寄托理想的整个产业都没有了,一切都需要重来。
梁宁指出,造成这种差别的并不是双胞胎的素质、能力,或者说遇到的领导、个人操守有什么重大不同,而是因为个人所在的单位所附着的经济体不同,“一个在快速崛起,一个在快速崩溃”。梁宁同时提出了“点线面体”的概念,无论是产品设计还是投资决策,都需要战略判断。比一个点的单独改进或努力更重要的,是选择正确的经济体和成长周期。
当然,肯定会有人对梁宁讲的“故事”提出质疑:留在报社的那个也未必会沉沦,毕竟,在新媒体行业刚刚兴起的时候,最先拿下头部流量红利的,有一部分就是来自传统媒体的优秀人才,而在新媒体行业蔚然成势之时,也是传统媒体“正规军”的转型期,“正规军”的加入迅速提升了整个行业的标准和质量。我在第一次听到这个例子的时候也有类似的疑问,但仔细一想对于体量庞大的传统媒体从业人员来说,真正能实现转型的只有少数。而这些少数派,即使一开始选择了传统行业,也能够比自己的同行更早地看到媒体转型的“趋势”,及时转型,实现自己职业生涯的跨越。
套用“点线面体”理论,对大学生涯规划来说,点就是个人努力,线可以认为是所在的行业和公司,至于面和体就是身处的国家与时代。后两者就是本节要展开讨论的“趋势”。
趋势1:“消灭你与你无关”——科技普及
“消灭你与你无关”这句极具传播力的金句,出自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近些年被频繁地应用在各种商业场景。诸如:打败康师傅方便面的不是统一方便面,而是饿了么外卖;打败口香糖的不是薄荷糖,而是游戏王者荣耀;打败Walkman的不是CD Walkman,而是智能手机……我们深入挖掘这些案例的本质,就会发现科学技术的大规模普及对经济、社会与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
我无意在此展开长篇大论,仅用能直观感受的智能手机为例。以2007年苹果公司推出第一部iPhone为起点,智能手机的发展历史只有十几年,截至2018年智能手机用户已经超过30亿。。同时今天一部iPhone 7手机的计算速度是20年前击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的IBM深蓝的2000倍。深蓝是当时IBM作为全世界最顶尖的科技公司全力打造出的国际象棋电脑。你也没有看错,计算速度的差异不是2倍、20倍、200倍,而是2000倍!科技发展与普及这一观点已是老生常谈,但是我相信,如此迅猛的发展速度仍旧会让身处发展“高速路”上的你感受到一丝丝震撼。
前Google智能搜索科学家吴军先生在《智能时代》一书中写道“在历次技术革命中,一个人、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可以选择的道路只有两条:要么进入前2%的行列,要么被淘汰。抱怨是没有用_的。”无论你是否理解或者情愿,科技已经并且将继续以史无前例的办度与速度影响一切,当然,包括职场在内。
P20-23
本书是一部面向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南。作者从多年的工作经验出发,总结了大学生在综合发展中遇到的,如大学四年是该静心工作还是琢磨工作,现在的专业我不喜欢怎么办,如何找到人生目标,是否应该参加学生会,如何快速理解一个行业,如何建立判断取舍的底层逻辑等当代大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从大学生自我认知、综合素质培养、培养量级思维、生涯规划和实践行动等维度入手,为当代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准备提供建议和指导。
十年四次转型背后的生
涯故事
你好!我是法桐——本书
的业界顾问,我来自杭州一
家知名互联网公司。因为“
生涯”这件事情,你我有缘
通过本书相遇。
关于生涯,我身上最为
显着的一个“标签”就是“连
续四次主动转型”。本科学
习韩语专业的我,工作十年
以来,从大学辅导员转战传
统企业,开始从事职业培训
。继而进入一家知名互联网
公司的乡村事业部。三年后
,我开始在集团研究院从事
政策研究和培训工作,一直
到今天。对我来说,从韩语
专业毕业生,到顶尖互联网
企业智库的一员,这中间的
跨度大约也可以绕地球大半
圈了吧。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
万物”,跨界和转型这种事
情,看着酷炫,其实也是熟
能生巧的逻辑。面对今天的
你们,即将或者正在大学学
习的同学,我们不必急于去
探寻转型的背景与原因。我
想先与你们分享的是自己关
于“生涯”理解和实践的三个
阶段。
第一,主动选择。
人生中的重大决定无非
是这么几个。在学生阶段每
个人其实都差不多,不过是
上什么样的小学、中学和大
学。我特别想强调一下“主
动”这个词。你人生中第一
次“主动”做出重大决定是在
什么时候呢?对我来说,是
从选择上高中开始的。当然
说起来是有一些凑巧的因素
。本来我应该去杭州的另一
所重点高中。但是初中保送
生排名的时候,我与那所高
中失之交臂。我也固执地认
为是没有缘分。恰巧在那一
年,我后来的母校,当然也
是我今天认为全杭州最好的
高中没有之一的杭州二中校
区搬迁,开始采取寄宿制。
那时,我就毅然决然地报考
,在老师家长们惴惴不安的
担心中全力准备,最终顺利
入学。
三年后,在面临高考志
愿选择时,我又固执地把“
城市”放在了高于其他一切
因素的优先位置,并且抓住
了小语种提前招生的机会,
被北京语言大学录取。去北
京上大学是我的第一次远行
,因为行李箱装得太满,走
出北京站的时候轮子都崩掉
了,只能生扛着箱子。尽管
如此,当我站在站前广场上
,驻足看那大街上车来车往
,油然而生一种无厘头的兴
奋感:这就是我想要来的地
方,这里和我小时候通过电
影《阳光灿烂的日子》而认
识的北京是一个模样。那时
候的我,还不知道自己后来
将在北京学习生活整整7年
,这里带给了我太多的东西
,时至今日乃至未来都将继
续影响我。
到北京上大学,是我不
长的人生旅途中最为正确的
决定之一。仔细想来,上高
中,上大学,从北京回到杭
州,再换工作,包括恋爱结
婚,人生至今每一个重要决
定都是我的“主动选择”。当
我越来越多地与各路朋友和
找我咨询的同学交流时,我
才发现这竟然是一种稀有的
幸运。直到后来,在系统学
习了生涯理论之后,我更加
确信这一点:超越各种工具
和技法,“主动”,也就是所
谓“听从自己的内心”,是生
涯探索的原点。一如新精英
生涯学校的slogan所说的那
样:“成长,长成自己的样
子。”达成这一状态的前提
一定是自我认知与主动追求
。一开始,我认为“主动选
择”需要的是勇气,后来我
发现这是一种可以通过刻意
练习提高的能力。选择不是
盲动,而是综合分析之后的
理性判断,是自己摸索出的
一套人生算法。每当在咨询
过程中遇到面对工作选择犹
豫不决的同学时,我都会试
着去询问他(她)之前是否
有过“主动做出重大选择”的
经历。很多还真的没有。这
时候我通常会鼓励他(她)
无论如何,先做出一个选择
,并且承担可能的后果。毕
竟,我们永远不可能指望在
没有下水的时候学会游泳。
第二,兴趣尝试。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留校
担任学生辅导员,这令我非
常兴奋。但是没多久,我发
现辅导员的工作任务根本没
办法计量,而且是用负面清
单定义的,即只要是任课老
师不管的,辅导员都得管,
千头万绪,深不见底。
尽管如此,我仍然认为
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在各项工
作模块当中对自己感兴趣的
部分重点投入,也就是所谓
的“专业化”。我选择的投入
方向,就是“就业指导”。在
那时的我看来,大学毕业了
,找到好工作,有合适的去
向才是王道。当时,我是刚
毕业的菜鸟,为了做好这项
工作,不得不满世界找材料
学习,找前辈请教,然后拿
回来给只比我小一两岁的学
生们改简历,做面试辅导。
我还专门制作了《小语种就
业十大方向分析》和《国家
公务员招考小语种专业形势
分析》等课程,给学生们开
专题讲座。虽然观点或许并
不成熟,但的确是自己花心
思做整理和输出的内容。这
些经历也在不经意间为自己
后来从事培训工作打下了一
定的基础。类似于这样基于
个人兴趣,结合眼下工作的
努力,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成
就感:每当有同学告诉我自
己拿到了心仪的offer时,我
内心的欣喜程度无以言表。
大学辅导员的经历只有
两年,但是“好为人师”大概
是我要背上一辈子的标签。
在离开校园之后,我仍然有
意无意地扮演着“辅导员”的
角色,给考大学的邻居弟弟
或者换工作的昔日同窗出出
主意,或者在自己小小的公
众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 国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专家委员 廉思
百万畅销书作家 “一直特立独行的猫” 赵星
星辰教育创始人兼CEO 肖逸群
“凡卓资本”创始合伙人 刘琼岭
“千千妈妈儿童英语”创始人 张硕
“六膳门”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 张子昂
破圈推荐!
跨越专业和行业,从大学开始布局职场one pick!
本书是一部面向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南。作者从多年的工作经验出发, 总结了大学生在综合发展中遇到的, 如大学四年是该静心工作还是琢磨工作, 现在的专业我不喜欢怎么办, 如何找到人生目标, 是否应该参加学生会, 如何快速理解一个行业, 如何建立判断取舍的底层逻辑等当代大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 从大学生自我认知、综合素质培养、培养量级思维、生涯规划和实践行动等维度入手, 为当代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准备提供建议和指导。